逻辑学导论(第5版)课件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_第1页
逻辑学导论(第5版)课件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_第2页
逻辑学导论(第5版)课件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_第3页
逻辑学导论(第5版)课件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_第4页
逻辑学导论(第5版)课件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形式逻辑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是所谓的“大逻辑”传统的开启者。由于他把逻辑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他几乎涉及人类思维的所有方面,讨论了范围广泛的逻辑问题,例如概念、范畴,直言命题,模态命题,直言三段论,模态三段论,证明的理论与方法,归纳方法,论辩与修辞,谬误及其反驳,思维规律,并且也涉及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第一节

定义理论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一、词项的内涵和外延定义的对象首先是词项或者概念,而词项或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词项以及什么是词项的内涵和外延。所谓“词项”(term),是一种最小的并且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在其正常用法中,它们都能够在直言命题中充当主语和谓语。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词项都有内涵和外延,亦称有含义和所指。词项的内涵就是该词项所表达的概念,也就是该词项所指称的那个或那些对象所具有的并且被人们认识到的本质属性或区别性特征。词项的外延就是该词项所指的某个对象或某个对象的集合或者类别。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二、定义的结构定义的对象就是词项或概念,当然也包括句子或命题。下定义要借助于词项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词项(概念)、句子(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三、定义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定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例如,词项、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因此,要明确一个词项或概念,既可以从内涵角度着手,也可以从外延角度着手,于是有“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被定义项可以是某个词项、概念所代表、指称的事物、对象,也可以仅仅是该词项本身,于是有“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1.内涵定义即揭示一个词项、概念的内涵的定义。而一个词项、概念的内涵,则是该词项、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属加种差定义

最常见的内涵定义形式。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后者的外延并不全部包含在前者的外延之中,这两个概念之间就具有种属关系,前一概念是后一概念的种概念,后一概念则是前一概念的属概念。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语境定义

指不属于属加种差定义的关系定义,对于有些关系概念,常常采取,有时候也只能采取这种定义形式。2.外延定义通过列举一个概念的外延,也能够使人们获得对该概念的某种理解和认识,从而明确该概念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因此,外延定义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义形式。穷举定义

如果一个概念所指的对象数目很少,或者其种类有限,则可以对它下穷举的外延定义。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列举定义

属于一个概念的外延的对象数目很大,或者种类很多,无法穷尽地列举,于是就举出一些例证,以帮助人们获得关于该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一些了解。实指定义

通过用手指着某一个对象,从而教会儿童去认识事物和使用语言,这样的方法常被叫作“实指定义”(ostensivedefinition)。实指定义据说是儿童学习母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递归定义

用数学归纳法给对象下的定义,由三部分构成:(1)初始条件,刻画一些个体属于一给定集合;(2)归纳条件,当在条件(1)中列出的第n个个体属于给定集合时,第n+1个个体也属于该集合;(3)此外没有别的个体属于该集合。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3.语词定义语词定义的对象是语词,常常涉及该语词的词源、意义、用法等,而不涉及该语词所代表、指称的事物和对象。描述性定义

或者称“报道定义”,它是对被定义语词既有用法的报道或描述,语言词典上的定义大多是这种类型,故常被称为“词典定义”。约定性定义

在科学研究和日常交往中,有时候为了保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简便和实用,有时候也为了避免一些熟知词语往往带有的某些不相关意义的干扰,需要发明新词,或者需要使用缩略语,这都要求对该新词或缩略语的意义有所规定。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修正性定义

其中既有描述性成分,也有约定性或规定性成分。因为在日常语言中,许多词语的意义常常不那么规范、标准,满足日常交往的需要尚可,当要把它们用于严格、精确的目的时,就需要对它们的意义做出某些修改、订正和限制,使其具有清楚、明确、独一无二的意义,这在科学研究中和在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中用得比较多。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四、定义的规则定义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并因此判定该概念的某一次具体使用是否适当。一个好的定义,或者说一个可以接受的定义,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或标准,遵守一定的规则。这里给出以下几条: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1.定义必须揭示被定义对象的区别性特征。词项、概念是用来代表、指称对象的,是特定的事物在思维中的代表者,因为人们显然不能在想到、说到某个具体事物时,把该事物本身摆出来,而只能使用与该特定事物相配的特定的概念。为了做到特定的概念与特定的事物相配,该概念的定义就必须反映一类(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些特征,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思维中造成混乱。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2.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会犯“定义过窄”或“定义过宽”的错误。所谓“定义过窄”,是指一个定义把本来属于被定义概念外延的对象排除在该概念的外延之外。3.定义不能恶性循环。否则,就会犯“循环定义”的错误。所谓循环,是指在用定义项去刻画、说明被定义项时,定义项本身又需要或依赖于被定义项来说明。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4.定义不可用含混、隐晦或比喻性词语来表示。否则,就会犯“定义含糊不清”或“用比喻下定义”的错误。5.除非必要,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或负概念。通过定义,我们是要弄明白一个事物本身是什么,而不是它不是什么。因为一个事物除了是它本身之外,它不是世界上其他的事物,而这样的事物是列举不完的。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五、定义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定义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逻辑方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通过定义,人们能够把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总结、巩固下来,作为后续的认识活动的基础。这是定义的综合作用。2.通过定义,人们能够揭示一个词项、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进而弄清楚某个词项、概念、命题的使用是否合适,是否存在逻辑方面的错误。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3.通过定义,人们在理性的交谈、对话、写作、阅读中,对于所使用的词项、概念、命题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从而避免因误解、误读而产生的无谓争论,大大提高成功交际的可能性。这是定义的交流作用。

日常交流的分歧有时候是真正立场上的分歧,有时候则是情感态度上的分歧,但也有时候实际上没有分歧,只是由于误解而造成了分歧。在所有这些情形下,对关键词语的重新定义,对于澄清分歧之所在和有效地化解分歧,都是极有帮助的。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第二节

论证理论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一、把一切送上理智的法庭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预设是: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受到质疑和批判;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为自身辩护;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批判性思维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品质:不盲从、不迷信,遇事问为什么;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追求合理性;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注重推理和论证的实际运用。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二、论证的识别一个论证,是运用真实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理由,论证某个论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及其语言表述形式。从结构上看,一个论证中包含着下列要素:1.论题,即论辩双方共同谈论的某个话题,尽管双方在这个话题上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例如“是否应该用法律的形式禁止婚外恋?”就是一个论题,围绕这个论题至少可以形成相互抵触的两种不同的观点。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2.论点,即论证者在一个论证中所要证明的观点,它可以是描述性的,即表明世界是怎样的;也可以是指示性的,即表明世界应该如何、何者为好何者为坏等等。论点常常放在论证的开头,论证者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观点;但论点也是一个论证所要得出的结论。所以,论点既是论证的起点,也是论证的终点。3.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指的是论证者用来论证其论点的理由、根据。论据可以是一般性原理,也可以是事实性断言、统计数据等等。一般要求论据必须真实,至少是论证双方共同接受的。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4.论证方式,即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持方式,表现为某种推理形式或某些推理形式的复合。由于推理形式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所以,论证方式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还可能是谬误的。5.隐含的前提或假设,论证常常隐含地利用了一些前提或假设,相应地也隐含地使用了一些推理形式,而没有把它们统统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或写出来。但当我们要对一个论证的可靠性做出评估时,则需要把它们考虑进来。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在识别一个论证的结构时,常常要做下面的考虑:第一,确定所要论证的论点,即论证者所明确主张的观点。第二,确定论证的结论,包括子结论和主结论。结论之前经常会有一些标志词,所以找出论证中的结论标志词是确定论点的重要线索。第三,确定论证的论据(前提)。与论点类似,也可以找到一些前提的标志词,通过它们便可以确定论证的前提。第四,确定论证所隐含的前提和假设。如前所述,隐含的前提和假设也是完整的论证的构成要素,其作用不可忽视。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隐含的前提和假设具有如下特点:(1)它们是隐藏的,没有被明确陈述出来;(2)它们被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它们是得出结论的必要条件;(4)其本身可能为假。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三、论证的图解(一)线形结构请看下面的论证:买卖人的器官,如心脏、肾脏、角膜等,应被视为非法。允许买卖器官不可避免地导致只有富人才负担得起移植费用的状态,这是因为,无论何种稀缺的东西作为商品买卖,其价格总是会攀升,这是由供求规律决定的。解析:该论证包含如下要素:论点:买卖人的器官,如心脏、肾脏、角膜等,应被视为非法。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论据:①允许买卖器官不可避免地导致只有富人才负担得起移植费用的状态。②无论何种稀缺的东西作为商品买卖,其价格总是会攀升。③这是由供求规律决定的。这个论证的结构较为简单,主结论有一个,三个论据有这样的支持关系:①由②支持,是②的子结论,②由③支持,是③的子结论。而总结论则由①提供直接支持。这个论证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演绎的。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二)协同式结构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如下的关于“辩无胜”的论证: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者邪?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解析:该论证的结构要素如下:论点:辩论分不出胜负。论据:①辩论的胜负需要裁判来裁决。

②没有人能够当这样的裁判。

③你我不能当这样的裁判。

④与你意见相同的人不能当裁判。

⑤与我意见相同的人不能当裁判。

⑥与你我意见都不同的人不能当裁判。

⑦与你我意见都相同的不能当裁判。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三)收敛式结构请看下面的论证:摇滚乐对大学生的冲击,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着恶劣的影响。对书籍的热忱,被对摇滚歌星的痴迷所取代。一旦沉溺到摇滚乐激烈喧嚣的声浪之中不能自拔,怎么能设想他们还会去孜孜研读柏拉图以来的鸿篇巨制?这种音乐,如毒品一般,带给人的是幼稚的、转瞬即逝的晕眩,这一点,书本和教室从来无法提供。此外,与演员一样,学生们被音乐重重包围,对时间的流逝浑然不觉,学习只好被挤到脑后。摇滚乐还不仅仅是在争夺学生们的精力。事实上,学生们已越来越诉诸摇滚乐来回答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各种问题。社会公认的摇滚歌星,变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新式英雄。然而,这些歌星提供的解决方案简单无用。今天繁复的疑难困惑,靠五分钟激情是断难厘清阐明的。尽管如此,学生们仍对那些腰缠万贯的音乐匠人的只言片语顶礼膜拜,而把功课和教授抛在了一边。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解析:该论证的要素如下:论点:摇滚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着恶劣的影响。论据:①书籍需要学生们潜心钻研,但它们无法与摇滚乐的通俗易懂、激昂猛烈相竞争。

②摇滚乐引发的兴趣,使对学习的兴趣相形见绌。

③在回答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各种问题时,学生们诉诸音乐中的简单歌词,却忽视了教授们的深刻思想。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四)复合式结构反对克隆人有三个理由。首先,不安全。虽然克隆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只有20%,贸然用到人身上,克隆出畸形、残疾、夭折的婴儿,是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不尊重和损害。科学界普遍认为,由于对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基因的重新编程和表达知之甚少,克隆人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必须慎之又慎。其次,可能影响到基因多样性。克隆人的“闸门”一旦开启,人们很有可能会以多种多样的理由来要求克隆人或“制造”克隆人,出现所谓的“滑坡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有损人的尊严。根据公认的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以及每个人都享有人权和尊严的伦理原则,生命科学界和医疗卫生界自然也要遵循。克隆人恰恰违背了这些原则。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解析:该论证的要素如下:论点(主结论):反对克隆人。论据:①克隆人不安全。

②克隆人可能影响到基因多样性。

③克隆人有损人的尊严。

④虽然克隆技术……

⑤科学界普遍认为……

⑥克隆人的“闸门”……

⑦克隆人违背某些公认的伦理原则。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四、论证的评价在对已有论证做出评价时,主要应该考虑下列问题:1.论证中的论题及关键性概念是否清楚、明白?除非弄清楚论证中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及其在使用环境中的意义,否则无法对论证做出评价。然而,有些作者疏于给出术语的定义,并且许多关键术语歧义丛生,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2.前提和隐含前提是否真实或至少是可接受的?真实前提是得出真实结论的必要条件,但这一条件却不是那么容易保证的。有时候,前提可能只是某种常识性说法,但常识并不总是那么可靠。有一个说法很有道理:在常识里可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偏见。有时候,前提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但真理并不以信仰者的多少为依归。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3.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具有语义关联?我们通常进行推理或论证时,前提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共同的意义内容,使得我们可以由前提想到、推出结论,正是这种共同的意义内容潜在地引导、控制着从前提到结论的思想流程。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4.论证中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强度如何?演绎有效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则结论必真,或者说前提真时结论不可能假,那么,这个推理就是演绎有效的。归纳强的有许多推理或论证尽管不满足保真性,即前提的真不能确保结论的真,但前提却对结论提供了小于100%但大于50%的证据支持度,这样的推理或论证仍然是合理的,并且被广泛而经常地使用着。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谬误的指以完全违反逻辑的手法从前提推出了结论,在下面的“谬误理论”一节中将重点讨论此类推理或论证。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五、论证的建构人们不仅需要反驳谬误,更重要的是要揭示真理;不仅要否定论敌的观点,更要传播自己的主张,而这都需要以论证的形式进行,而论证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根据不同的需要或标准,可以列出不同的论证规范。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主要从认识论角度列出以下几条论证规则:1.论题的可信度必须比论据低,并且论题本身必须清楚、确切,在论证过程中要保持同一。2.前提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至少是论辩双方共同接受的。3.论据必须是彼此一致和相容的。4.论证中所使用的推理必须是演绎有效的,或者是归纳强的。否则论证不可靠,会犯“推不出来”或“不据前提的推理”的逻辑错误。第三节

谬误理论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所谓“谬误”(fallacy),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一个推理和论证要得出真实的结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二是从前提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较为普遍接受的做法是将谬误区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大类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一、形式谬误所谓“形式谬误”,是指逻辑上无效的推理、论证形式。在本书前面各章中,已经分别指出了一些形式谬误,这里择其要者列举如下:1.命题逻辑中的形式谬误(1)否定前件式:如果p则q,非p,所以,非q。(2)肯定后件式:如果p则q,q,所以,p。(3)互换条件式:如果p则q,所以,如果q则p。(4)不正确的选言三段论:或者p或者q,q,所以,非p。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2.词项逻辑中的形式谬误这里只给出错误的推理形式及其例证,不再分析错误的具体原因。(1)中项不周延。(2)大项周延不当。(3)小项周延不当。(4)两个否定前提。(5)不正确的肯定或否定。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3.谓词逻辑中的形式谬误(1)不正确的量词换序。(2)不正确的换位。(3)不正确的推导。(4)不正确的同一替换。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二、非形式谬误所谓“非形式谬误”,是指结论不是依据某种推理、论证形式从前提得出,而是依据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从前提得出,并且这种推出关系是无效的。非形式谬误可以进一步分为三小类:歧义性谬误、假设性谬误和关联性谬误。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1.歧义性谬误(1)概念混淆。自然语言中的词语常常是多义的,或者说是语义模糊的。(2)构型歧义。由于句子语法结构的不确定而产生的一句多义。(3)错置重音。同一个句子,由于强调其中的不同部分,会衍生出不同的意义。(4)合举。指把整体中各部分的属性误认为是该整体的属性,或者把个体的性质当作这些个体的汇集的性质,由此做出错误的推论。(5)分举。与合举刚好相反,是指由一整体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整体中的每一个体也具有某种属性。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2.假设性谬误所谓“假设性谬误”,就是论证的前提或推理过程中暗含不当假定、预设的谬误,某种错误结论的得出就依赖于这些不当甚至错误的假定或预设。(1)非白即黑论证。亦称“虚假的二难推理”。这是指在本来有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却要求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2)复杂问语。问句当然是问不知道的东西,但任何问句都有它所假定的东西。(3)以全赅偏。亦称“偶性谬误”。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我们会使用许多一般性概括或者说通则,它们表明情况一般是怎样的。(4)以偏概全。亦称“特例概括”“轻率概括”“逆偶性谬误”。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5)混淆因果。包括“虚假原因”“以先后为因果”“因果倒置”等。(6)虚假类比。把两类很不相同的事物强做类比,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7)预期理由。指用本身的真实性尚待证明的命题充当论据,而起不到证明的作用。(8)理由虚假。指用虚假的理由充当论据,却根本起不到证明的作用。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3.关联性谬误所谓“关联性谬误”,是指从语言、心理上有关,但在逻辑上无关的前提出发进行推理,以致前提与结论的推出不相干,因此更正确的说法是“不相干谬误”。(1)诉诸人身,即通过对论敌的人格、品质、处境等的评价来论证那个人的某种言论为错误,或者至少是降低其言论的可信度。第一,人身攻击。第二,处境人身攻击或人身保护,即通过论及某个人处于某个特定的位置,证明他的观点就一定对或者一定错。第三,恶意诋毁。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2)诉诸情感,即用激动众人感情的办法来代替对某个论题的论证。(3)诉诸权威,严格地说是“诉诸不适当的权威”,例如在相对论问题上听一听爱因斯坦怎么说当然是必要的,并且是有说服力的。(4)诉诸强力,指不正面陈述理由去论证某个观点成立或不成立,而是通过威胁、恫吓甚至使用棍棒和武力,去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放弃他本人的观点。(5)诉诸无知,指断定某事如此的理由是没有该事不如此的证据。(6)诉诸起源,指通过说某个理论、观点、事物的来源好不好,来论证该理论、观点是否成立,该事物是好还是坏。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7)不据前提的推理,指罗列了一些数据、命题,但它们与结论的推出没有关系,结论是不合逻辑地从那些数据、命题推出来的。(8)窃取论题,亦称“循环论证”,指用论题本身或近似论题的命题做论据去论证论题。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重复论题:即用另一种与论题在表述方式有差异,但实质内容没有差异的命题做论据。二是循环论证:论证者要证明A,这要用到B,证明B要用到C,证明C要用到D,而证明D要用到E,证明E又要用到A。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9)稻草人谬误,这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竖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本章概要56

非形式逻辑或批判性思维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识别、构造特别是评价实际思维中的各种推理和论证。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是其核心理论。定义的对象是语词或者概念,有时也包括命题。而语词或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语词、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定义具有综合作用、分析作用和交流作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定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1)内涵定义,具体形式有:属加种差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操作定义,语境定义,递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