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_第1页
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_第2页
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_第3页
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_第4页
信息技术教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

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W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

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

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

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

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1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

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

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

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

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

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

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

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

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

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

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

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

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镒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

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锦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

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镒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

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镒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镒酸钾,

先静观高镒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

续观察水和高镒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镒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

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镒酸钾在水中的

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

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f/人,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一、观察高镒酸钾的溶解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

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

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

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

溶解的现象。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

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

料中的气体。M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

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

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液体和固体

液体和液体

液体和气体

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

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

气体溶解于水

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

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

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

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

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

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

空气?

板书设计: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

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问题一假设一验证一证实”科学探究过

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

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

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

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

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

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

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

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

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

少时间?

板书设计: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第六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

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

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

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

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

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

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

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一、研究的问题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勺食盐,即克食盐。

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

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5.根

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

善,可以提出来修改。一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Ak1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献

1.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

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3、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

溶解多少食盐?)

4.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

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

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

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第六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第七课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

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

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m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

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

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

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

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

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

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

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

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

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

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

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

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

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

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第七课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V/Y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

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第二单元声音

第一课时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

分和鉴明、

3.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教学过

程:

一、引入:

师:〃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1.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

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各种声音的感受,并做好记录。

2.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

有什么特点?

(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

声音?

(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

师: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

气发出声音吗?

(4)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

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3.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C/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

的同学分别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这个同学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

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

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

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

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

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击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变化的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听听声音

1.物体发出的声音

2.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

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

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工■

师备: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尺子、橡筋、口琴等。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M

一、引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1z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

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

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

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W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力/

(3)观察发声的橡筋。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

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

友严。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使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感觉它们发出的声音。

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观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动,音叉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收听广播、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使锣、鼓发出声音'

使尺子发出声音I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生的。

使橡皮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11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依据具体实物的演示和比较,认识声音强弱和

声音高低的变化。

【教学准备】:钢尺、口杯。

【教学过以q1/

一、引言揭题,板书课题。/

二y

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一)、

(1)、将准备好的尺自拿处,一部分伸出桌面,用一只手压住尺子

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

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作记录。

(2)、在用力拨动钢尺,看与前面的情况是否相同。

重复做3------------------4次,想一想: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强弱

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二)、

以小组为单位,用口杯做实验,先给杯子编号,再分别盛不

同的水,分别用铅笔或木棒敲击杯子,他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

同?并做记录。

三、总结实验结论,学生自己再动手做实验。互相交流结果。

板书设计: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演示比较

认识声音强弱和声音高低的变化。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声音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尺子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

关系。一

【教学准备】尺子M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导入新课

1、引读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通过改变钢尺或塑料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

子发出的声音音高有什么变化。

3、确定每一步需要记录的内容,把我们想到的,听到的,都记录下来。

4、尝试着画一画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音高变化的柱形图。

5、学生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

板书设计:、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声音变化

尺子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2.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

质传播的。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W

【教学准备】:一)^

师备:漏斗、胶管每组一套,碰铃(石头)、水槽、玻璃钟罩、闹

钟、两用气筒等。

生备:线、纸杯、勺子、筷子等。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探究内容:

1.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听听写字的声音。

•听听同学在桌面上写字的声音。yZ

•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经过什么途径传播过来的。

•比较自己通过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听听纸杯传过来的声音。

•像图上那样做个土〃电话

•听听纸杯中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比较不用纸杯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3)听听听诊器里的声音。

•把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

•用〃听诊器〃听听自己心脏的声音。

•说说自己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说说为什么医生可以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2.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一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试试能不能听

到。

(2)听一听,在水槽中碰响碰铃或石头,能不能听到声音。

(3)说一说,有没有听到声音,这说明什么?

(4)交流,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

的呢?

3.了解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1)看一看,P61上的资料。

(2)说一说,从资料中自己了解一些什么内容?<W

(3)思考与交流: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去判断远处是否有火

车开过来?为什么狗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搜集生活中各种利用声音、避免噪声的资料。

板书设计:第五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

2.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第六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

康环境的或

3.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教学重点】:知道在不同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

【教学难点】:会记录噪声产生的现象和减少噪声方法。

【教学准备

师备:1、各种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

2、棉花、改变〃发声罐〃声音的计划卡等。

生备:1、易拉罐、玻璃珠、黄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感到舒服,而噪声却

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探究内容: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将不同的材料装进塑料罐和其他材料里,听听哪种材料发出的声音

大,哪种材料发出的声音小?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W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力/

2.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3.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1)了解乐音和噪声。

说说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讨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

(3)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

(4)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4.阅读与拓展。

*由学生阅读并讨论《奇妙的声音》。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板书设计:第六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2.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3.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耳朵是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远离噪声”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W

2、思考:那些声音属噪音?你喜欢那些声音?

3、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指定人做记录。f/人,

4、汇报交流,师补充总结。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要尽力远离

这些声音,有时还应带上保护装置。</

三、学习课文“控制物体发声”—

调查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音。举例说一说。

板书设计:I/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耳朵听觉器官精心呵护

远离噪声

第三单元天气

、第-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

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工

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

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

新内容。这两天的本地报纸。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

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活动记

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W

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二、探究内容:

1.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工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26;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项目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六星期天

天气Q

气温20℃~28℃

2.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

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大蛇横路,泥纵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3)阅读教材P38上的资料。

(4)观察教材上的泥纵、燕子、蚂蚁怎样预报天气。

泥纵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T,W

3.预测未来的天气。

(1)了解明天的天气。^7x17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今天的天气的。

•要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你有哪些方法。

(看电视、看报纸、打电话查询、听广播、上网查询……)

(2)了解天气预报内容。

•观察2001年9月22日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

•说说你从中知道北京9月22日将是什么样的天气(晴转多云、13℃

~24。。)。

从中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3)推测本地未来的天气情况。

•观察比较2001年9月1日、2日的卫星图。说说图中本地区的云层情

况。

•根据两天的全国云图、天气图以及相关资料和经验,尝试推测一下本

地区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了解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

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

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

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

险等级、穿衣指数…一)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是如何进行天气预报的。

板书设计: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不同的天气

2.生物预报天气

3.预测未来的天气

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一些天气符号,初步学习制

作天气日历。M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板书课题。1

二、学习”认识一些天气符号“一节。

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

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下面我们学习课文,并来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识记天气符号。

3.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天气符号。

三、学习”制作天气日历“一节。

师: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

云量和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情况,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下面

我们来学习制作天气日历。

师教学生制作,重点辅导部分学生制作。

四、全班交流制造成果。

板书设计:

第二课天气日历

气温

云量

降水量

风速

风向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W

2.会做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了解百叶箱的构成。力,

【教学重点】:测量教室内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做气温折线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备: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生备: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引入:]

师:〃你们有谁知道昨天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看看教室里的温度计,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二、探究内容:

1.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猜一猜,你认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2)观察学校气象站的百叶箱。

・百叶箱放在什么地方。

•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百叶箱的构造是怎样的,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介绍一下气象台的情况。

2.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样挂。

(2)设计一下,自己准备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一天测几次,什么

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教材P36上的我们测量记录。

比较一下: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教材P36上的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问:〃从这幅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2月8日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制作折线图。<W

•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变化

折线图。一/,/

•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避免发生混乱。

(4)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

律。<___/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

加下次的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板书设计:/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测量气温分析气温变化

折嘉分析气温

fV百叶箱

第四课时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队

i.知道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了解风力等级表。

3.能观测和记录一天中的风向。

4.能独立制作一架小风车。

5.能利用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

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风向标、指南针、制作风车的材料、钮扣、风力等级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一猜:风的谜语。

•问: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二、探究活动:

1.测风的方向。

•和学生们一起去操场(或者其他开阔的地方)寻找风的踪迹。W

•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找到风的踪迹的。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位。/

找到操场的〃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位。

•自己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

•利用风向标测定风向,记录当时的风向。

•观察红旗飘动的方向,比较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是否

一致。

•课后继续观察,比较风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2.风有力量。

(1)制作纸风车。

・学习制作方法o/

•按要求动手制作一个纸风车。

(2)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纸风车。

•对着纸风车吹气,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

•思考: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3)用自己的话解释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把自己的意见向全班同学汇报。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风车上的钮扣升得快。

3.风力的大小。

(1)看看风力等级表。

•说一说:风级表中利用了哪些物体变化和人的感受来观测风力的大

小?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观测风力的大小?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2)说说自己遇见过的最大风力有多少级,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自己有什么感受?

•周围的物体有什么样的变化?

•你认为那是几级风?

(3)说说教材第34页上四幅插图的风力分别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有什么

样的感受?

•比一比:看谁能利用风力等级表迅速地判断出是几级风。

第一幅是零级风;

第二幅至少三级;

第三幅至少六级;

第四幅至少十级。

(4)到操场上估测一下,当时的风力是多少级。^^/力/

•仔细观察操场上的各种物体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有什么感

受。

•对照风力等级表做出判断,这时是几级风。

•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ef

•在课后继续观测操场上风力的大小,与课堂上观测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全课小结。

四、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的tA/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

思想。

【教学准备】:

集水漏斗、测量试管、量杯、喷壶。

【教学过程】:

一、引言谈话,激发兴趣。

二、学习课文”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实验:用一个直筒的透明杯

子来做雨量器,在杯子的外面贴上刻度。

1.用喷壶模拟降雨,试着测降水量。

2.出示:下雨等级表。

3.看看你测的水量属那一等级。

4.学习制作降水量的柱形图。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课,我们掌握了下雨的天气里,怎样用自制的器

测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只要对照等级表就可以确定下雨的等级了,

你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呢。

板书设计: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制作降水量的柱形

第六课时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点】: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师准备】:

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

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

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

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

备用。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你

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

二、探究活动:

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

不会移动?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

•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

•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

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

•和同学交流分享: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费%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

•讲授: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喳法/

•估测: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

•判断: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M

3.下雨了。

•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

•制作: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

•操作: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

四、课后拓展。

•调查: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云的观测

晴天多云阴天

雨量器测量降水

雨量等级表

查雨水的流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系统的总结前几节课的内容,并

能对天气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掌握一些天气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统计气温数据”。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W

2、分析我们记录的“日期一一气温”表,找出一个月来的最高,最低

气温,计算出这一段时间的平均气温。

3、依据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统计运量的变化。

说一说:在这一月的记录中,有那些类型的云是最常见的?

1、出示统计好的云和风的统计,小组合作讨论,在各自的记录中,

期主要刮的是什么风?风速的变化范围是怎样的?

三、拓展练习

1、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长I/

2、这段时间里的气温、降水量、风和云量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

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人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气温数据

运量

云风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身体的组成部分,知道身体

各部分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过程工

一、揭题引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观察我们的身体”

1.同桌互相观察,想一想:

(1)、从外行上看,人的身体由那几部分组成?

(2)、比较身体的两部分,我们发现了什麽?

2、小组讨论学习。

3、汇报学习成果。

4、师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身体怎样工作”。

师:从外行上,人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身体

能够做很多工作,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身体的那些部位都参与了工

作的?,)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1、小组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