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讲:箭与歌、别离(教师版)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讲:箭与歌、别离(教师版)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讲:箭与歌、别离(教师版)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讲:箭与歌、别离(教师版)_第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讲:箭与歌、别离(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箭与歌、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箭与歌》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二、《别离》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2、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3、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

一、《箭与歌》(一)文体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详见第八讲《旧日的时光》)(二)介绍作家及作品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Wadsworth·Longfellow,1807年2月27日-1882年3月24日),美国诗人、翻译家。出生于美国波特兰,在波士顿坎布里奇逝世。在他辞世之际,全世界的人都视他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他在英格兰的声誉与丁尼生并驾齐驱。人们将他的半身像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在美国作家中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三)写作背景《箭与歌》(TheArrowandtheSong)是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作品,歌颂了友谊的地久天长。(四)结构分析全诗共三个小节:第一节:“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枝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尽管写的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第二节: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第三节四句诗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在(五)艺术特色作者以“箭”与“歌”为意象,巧妙而含蓄的赞美了友谊的地久天长,那是一种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尽岁月沧桑却永不褪色的惺惜与高尚。朗费罗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种种细腻悠长的情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短诗创作中。《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被选入过多种英语诗歌读本,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不过,该诗的成功之处显然不在于它的主题,而在于它的巧妙的构思。首先,就该诗的题目而论,我们看不出诗人的任何意向性,两个名词“箭”与“歌”的并置也显得很突兀,诗人似乎有意在给读者设置一个悬念。这种悬念待到我们读完前两节时才有所缓解:在第一小节中,诗人表现了箭的意象,以自己眼睛无力捕捉飞箭的踪影来衬托一种潜在的无奈心境;第二小节中,诗人以吐出一支歌来代替第一小节中射出的箭,意象显然进一步内化,因为歌声来自歌者的内心,然而,歌的飞颺更是眼光无法追随的,无奈的心境反而进一步加重了。我们在这两节中轻易地窥见了内在的关联,即箭与歌的相似性,由此对题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不过,我们依然看不透诗人的意图,难道他只是在表露自己的无奈?第三小节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揣测和印象,那支射出去的眼力无捉的箭居然出现在诗人和我们的面前,好端端地插在橡树的枝干上;但更让人奇怪的是那支无形的早已散失于空气中的歌儿竟然也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原来它在诗人朋友的心间找到了美好的家园。诗人在最后颠覆我们的想象的同时也彻底荡除了前两节中的那种无奈的情绪,而该诗的主题也就水落石出。诗人用保留在朋友心间的歌声来象征“我”与朋友之间长存的友谊,他并未直接点明自己的主题,而是让读者去细心地体会,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特点,而我们上面提到的该诗在构思上设置的悬疑其实也是这种含蓄性的表现。另外,该诗的含蓄性还表现在它对多层次比喻修辞法的运用上。首先,“箭”是“歌”的喻体,诗中第一小节对“箭”的描述不过是对一个喻体的描述,其目的是引出对本体“歌”的描述。其次,“歌”又是“友谊”的喻体,对“歌”的描述是为了转喻友谊的存续状态。所以,在这首诗中,“歌”既作为本体存在,又作为喻体存在,表现出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该诗含蓄隽永的风格与其明晰轻快的节奏相得益彰,它属于英语诗歌中常见的四音步抑扬格四行诗体,在尾韵上采用两行转韵的aabb形式,如第一小节的air,where,sight,flight,押的是典型的单韵或男韵,每一个韵音放在诗行重读的末尾音节上,好像作者在向我们倾诉和坦白自己的苦闷,但这一切又都瓦解在最后一轻一浊的音调中。无论是该诗的主题、格律还是语言,都可以说是极为朴素的,但诗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用最朴素的材料写出最让人难忘的诗歌。二、《别离》(一)文体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详见第八讲《旧日的时光》)(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三)写作背景《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四)结构分析第一节: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第二节: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第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第四节: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五)艺术特色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艨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例:阅读《箭与歌》回答问题1.下面对全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揭示了道理,毫无说教之感。B.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它构思巧妙,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C.诗可以说是“卒章显志”,指出箭与歌的归宿,让人豁然悟出诗的主题。D.这首诗选取生活中的普通事情,信手拈来,用浅近的事物表达出浅近的道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解析: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素材是信手拈来,其实运思独到。答案:D2.下面对诗的有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节是写箭,第二节是写歌,这是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这类似于中国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写箭只是为了写歌。B.“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一句类似于流行歌曲中的“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说明了人们会永恒地记住你不经意的友情。C.这种信手拈来的运思正是从生活的普通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也在告诉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小事也要慎重,不可过于随意。D.诗人用了类比的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许多事情都存在着相同的道理,正如人们唱出的歌和箭一样,飞逝了,再也寻它不着。这里也隐含着时光匆匆的意思。解析:A项,此诗并不像中国诗中的比兴手法,“箭”与“歌”之间是喻体与本体的关系;C项,诗的意旨并不是说人们要注重小事,而是说人们在不经意中善待他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友情;D项,不是类比手法,而是比喻手法,用箭与歌比喻朋友间的情谊,诗中也没有告诫人们“时光匆匆的意思”。答案:B3.诗人运用意象写出一种人生情感,这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其中________是喻体,二

者的相似点是________。解析:分析比喻句,本体喻体是比较好找的,比喻也是诗歌常用的修辞之一。答案:

箭都送入“空中”,都是“不知落于何方”,都是眼睛跟不上的。4.诗的前两节可视为悬念,第三节是释疑,也表现了主旨,请分析理解本诗的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章的中心比较好掌握,围绕友谊回答即可。答案:歌颂友谊,表达友谊的深沉与真挚。例:阅读《别离》回答问题1.“别离”是痛苦,让人“身边感到冷”,为什么却又说“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婴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者认为别离不该是消极的,离别如同获得全新的生命。答案:诗人没有因“别离”而悲观消极,而是认为“别离”尽管痛苦,却可以使各自面临新的世界,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所以说又“像刚刚降生的婴儿”。2.为什么“别离”后“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人认为别离是降生,是新的开始。答案:诗人把别离看成是“降生”,一切从头开始,努力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3.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别离,友谊不会因为分离而变质。答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积极面对人生,别离何尝不是欢聚之必需。4.有人说这是一首“沉思的诗”,你以为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中确实涉及了很多哲理,重点要看到诗歌的内涵。答案:这首诗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的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道出了暂时的别离与永恒的友情的辩证关系。基础演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卡秋莎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河上的薄雾轻轻荡漾,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她走着,唱出优美的歌声,

歌唱草原暗蓝色的雄鹰,

歌唱她热爱着的人,

她正珍藏着他的来信。

姑娘啊,你的歌声,

跟随着灼烁的太阳飞翔,

把卡秋莎的致敬,

带给战士,在遥远的边疆。

让他记起这朴素的姑娘,

听一听她的歌唱。

让他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卡秋莎要把爱情永远保藏。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荡漾,

在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1.第一节诗描写出怎样一种意境?这一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最后一节为什么要重复第一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第一节描写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一个美丽的姑娘,营造了一种和平、宁静、安详的意境。这些描写,为后面几节诗的内容作铺垫,说明战士保卫祖国的意义。2.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人们特别是边防战士的印象,让他们牢牢记住这美好的一切,从而增强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决心。同时,与开头照应,以悠扬回荡的旋律,营造一个完整、美好的意境。二、赏析《根》,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郑敏根从很远处伸来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当我想去除掉它好种上光辉的花朵我追踪着,挖掘着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我知道我挖不了它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比喻、拟人、象征。把根比喻成母亲,写出了根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根本,生动形象。(“走”赋予根人的情感,根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2)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依恋之情,坟墓是最后的归宿,母亲是源头,表现了诗人对根的敬畏、依恋之情。三、赏析《镜子》,完成后面的题目:镜子艾青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它最为真实因为自已美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因为它直率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至有的人甚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1.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答:2.诗歌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答案:1.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2.主要运用了排比。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巩固提高一、(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曾向藁街③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注】①陈亮,南宋前期著名爱国词人。虏,指在北方与南宋对峙的金国。②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遂以“北群空”喻无人才”。③藁街:为汉长安街名,乃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出自《汉书·陈汤传》:“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藁街蛮夷邸间。”1.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本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2.陈亮曾自言其词“平生经济之怀,略一陈矣”。请结合本词分析词人抒发了怎样的爱国情怀。答:答案:1.相同:都运用了借典故议论抒情的方法。辛词连用了五个典故,本词也用了韩愈和陈汤

两个典故抒发情感。不同:本词还运用了以下几种艺术手法。①比喻手法。用“流水”(“河水”)喻“汉使”(即

宋使),用“赫日”喻南宋王朝。②排比。如“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等。③反问修辞。

如“自笑…?”“于中…!”“千古…?”2.①不甘屈辱,壮怀激烈,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谩说”、“毕竟还我万夫雄”等正告金人,南宋依然人材济济,显示出大无畏的气概。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誓雪国耻的豪

情。“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表现对大宋江山的自豪,“藁街”典故寄予了誓雪国耻的

豪情。③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表

达出大宋必胜的坚定信念。二、(2015-2016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泊平江百花洲

①(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注释

】①平江,府名,治所在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这首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南京)江东转运副使的途中所作。②王程:为王事奔走的旅程。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2.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答:答案:1.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诗人由

停靠

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2.颈联使用了拟人(曲笔)的修辞,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三、(2015—2016学年度广西百色市田东中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1.“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答: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答:答案:1.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一、阅读艾青的《礁石》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塑造了礁石什么形象?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答案:1.《礁石》塑造了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2.诗中作者对礁石这一坚强形象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二、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打开你们的窗子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板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我带着金黄的花束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我带着亮光和温暖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我带着满身的露水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1942年1月14日1.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答: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3.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答:4.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答: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答案:1.“我”是太阳,“你们”是指人民。2.拟人的修辞手法,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3.用第一人称让人倍感亲切,同时又激起了人们对“花束”“香气”“露水”“亮灯”这一类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催人奋进。4.象征着光明、希望和胜利。5.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三、阅读《火》(冯雪峰)完成题目:火!哦,如果是火!熊熊的火,你投掷在黑夜!炽烈的火,你燃烧在黑夜!黑夜吞没着它!我心中有一团火,黑夜燃烧这它!我要投出到黑夜去!让它在那里燃烧,而让它越燃越炽烈!1.诗中第一节表明作者对火什么样的态度?答:2.从诗中的内容看,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怎样?答:3.诗的末尾说,“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着它”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4.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答:答案:1.作者认为“火”应该在黑暗中燃烧,在黑暗中奋斗。2.当时的社会黑暗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需要像作者这样燃烧自己的人。3.不矛盾,因为当时像诗人有着火一样精神为革命奋斗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当他被黑暗势力吞没,火就熄灭了,但正因为有了黑暗势力,才有他们火一样的燃烧自己,因此说“黑暗燃烧着它”。4.象征手法,作者用“火”象征革命者,黑夜象征黑暗反动势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1.简析“海”所蕴含的深义。答:2.简析“山”所蕴含的深义。答:3.说说“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答:4.说说“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答:5.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答:答案:1.海是理想境界;2.山是重重艰难险阻;3.诗人确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因而理想在心中曰曰夜夜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4.“照亮”写出了“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本句写出诗人实现理想境界后的兴奋和惊喜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二、赏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完成题目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答: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答: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答: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答: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答:答案:1.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表现出诗人深沉而悲痛的感情。2.“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是希望,……是花朵”运用暗喻。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痛苦的希望”的含义是: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产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3.“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