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
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
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
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古代社会里,《大学》八条目中的修、齐、治、
平,治国平天下是极少数人的事,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是修身和齐家,即使是治国平天下
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所以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和善心正,语言
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思,费用比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
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其普遍的意义,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风家训是中华
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儒家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大
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是古代士大夫的治
家理想。古代家训不只强调五伦为中心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
义、尊尚礼仪廉耻,张之洞的家训便是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官宦家庭的家训
中重视为官之德,也重视常行之德。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
家训强调“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这些家训中为人称道的名训至
今脍炙人口。
(摘编自陈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世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
身处世、齐家睦族子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是中华民族价
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
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锣的《武肃王八训》(简称《八
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
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嫁娶之道,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
遗训》(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锣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与《八训》有些重复。钱
锣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
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
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
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之中,这在帝王
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朱子家训》
也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
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
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
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
由钱文选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
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
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钱氏世家的家训教化对钱氏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伟长就曾在回忆材料中谈到
家训对自己的重要影响。他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
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说过家训教化对家族的重要作用:
“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家文化
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衡量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家庭
关系是否和睦融洽。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国学大师陈寅恪
曾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过士族家风与家学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夫士族
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
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中华民族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
传承,中国文化史上不少家族家学积淀深厚,家风传承对于延续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
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谈到家训家风时,都强调了其有鲜明的家国意识和对当代的价
值意义,并指出道德修养是其中尤其看重的。
B.材料一谈到,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主题内容基本相近;《大学》中的修、齐是大
多数人的事,八条目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
C.材料一指出,很多家训脍炙人口,其中张之洞的家训体现了对为官之德和常行之
德的双重重视,而杨慎的遗训更偏重于“修身”。
D.材料二围绕钱氏家训的传承和多重价值,进行了深层挖掘剖析,饱含了作者对其
浸润的中华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赞颂。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共10页
A.《遗训》承袭于《八训》,它们融民为邦本的意识和家国情怀于其中,在帝王家训
中别具特色。
B.《朱子家训》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教特点:横跨公私两个领域,与家道和国
运的密切关联。
C.《钱氏家训》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集钱氏各族家教实践、采辑先贤治家处世的格
言警语修订的。
D.陈寅恪认为,学业因袭是唐代士族门风优美之基,故家世相传的学业对个人、社
会影响至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论述了古代家训家规的家庭性和社会性,论证的说服力强。
B.材料二第一段,采用演绎论证,由中国传统家训的大前提推出了钱氏家风的传承。
C.材料一论证语言严密,如“大体”“大多数”“不限于”等词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材料二第二段主要采用钱氏家族的例证,又辅以道理论证,论据典型,说理充分。
4.金华胡氏家训1"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胡氏
家训的理解。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
贻害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家风?请结合材料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飞云酒楼”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
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十几个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众人就在楼上饮酒论画。洪志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
众人齐声喝彩。洪志得意,唱了一段二黄原板,高亢响亮。一曲唱罢,楼下有人喝彩。
洪志探头一看,是个黄脸汉子,就请他上楼叙话。
黄脸汉子朝洪志一拱手:“老板果然好唱家,可否乘兴再唱一曲?”洪志笑道:“侯
某今日就为客官助兴。”就又唱了一段西皮。黄脸汉子击掌赞叹,走到桌案前,提起笔,
饱蘸了墨,就在纸上涂抹了一张画。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
势磅礴,一幅“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
洪志苦笑道:“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高地厚。明日,我就关闭
酒楼,专意丹青。”
第二天,“飞云酒楼”果然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从此终日躲在
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声名大噪。
那天,洪志正在作画,忽听有人哈哈大笑:“侯老板果然长进。”正是当年那个黄
脸汉子。洪志起身拱手:“请多指教。”汉子四壁看看,失笑道:“侯老板果然生意人。”
洪志一■怔:“此话怎讲?”
汉子哈哈笑道:“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洪志就白了脸,木在了那里。
汉子笑道:“不日我也开一画坊、还请侯老板多多照应。”说罢,唱一个喏,转身走了。
过了几天,洪志画坊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门前一副对联:笔
贵丹心一寸,墨崇碧血千秋。
起初两店不分高下。后来,洪志的生意就淡下来,眼睁睁看着汉子那边的生意火爆
起来。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
鸟洪志开始还忍让,到后来就找到那汉子店中。
洪志恶笑道:“你逼得我无路可走,就不怕我杀了你?”汉子笑道:“自古作丹青
者,都是斯文中人,侯老板怎会用屠夫手段?侯老板心灵聪慧,一味争强斗狠,笔下自
然呆滞,难脱俗气。”侯洪志一愣,脸就红了。
汉子道:”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
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
洪志朗声而笑,拱手道:“多谢指教。”
那一日,来了一客商,自言河南画贩,姓李。张口要买洪志“梅花图”,讲好要十
种梅花姿态。并说只要画得好,每张按一百大洋收购。当场放下五百定金,洪志点头应
下,写了收据。洪志至此闭门谢客,画了两个月。姓李的客商前来取画,细细看过,微
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不讳,侯老板是认真用了心力,只是仍旧呆滞了些,少了灵气。”
洪志冷笑一声:”但请指教。”李客商从怀中取出一张画来,竟是一张“红梅图”。
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一朵朵迎风欲动。两下比较,洪志那些梅花确有些呆傻
了。洪志脸涨红了,朝客商拱手道:“此画让我大开眼界,若兄台再宽限两月,十张画
我可重新画过。”
李客商道:“只要画得精湛,再等两月,并无妨碍。”
转眼两月过去,十张梅花图画毕,却不见李客商来取货。这一天,洪志听到有人叩
门,竟是那个黄脸汉子:“听说侯老板近来笔下功夫精进,也让我一开眼界。”
汉子四壁观看,笑道:“今日与侯老板切磋画艺,该弄些酒菜才对。”洪志怔了怔,
便到楼上搬下酒菜。汉子坐下独饮。洪志笑道:“你不怕侯某酒中下毒?”汉子笑道:
“你四壁画中已然全无杀气,莫再饶舌,一同坐下饮上几杯。”二人就埋头吃酒。汉子
试卷第4页,共10页
自斟自饮,渐渐面色潮红,饮尽最后一杯,一张口,一口血喷出来。洪志惊了脸:”先
生怎么了?”
汉子惨笑:“我将不久人世,日后不会再逼你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
画得怎样了?”洪志一时呆住。汉子掏出一张纸来,洪志定睛看去,正是给李客商的收
据。洪志顿悟,泪如泉涌:“洪志浅薄愚昧,误解了先生一番苦心。”汉子笑道:“侯
老板莫做女儿态,请拿纸笔来。”
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汉子起身站定,拈过笔来,就
在砚中饱蘸了,却不落笔。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
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汉子大笑一声,伏身在案,笔走
龙蛇。就着那血,勾出一幅“梅花斗寒图”。洪志看得眼呆,失声叫一句:“先生就是……
汉子似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
洪志猛地胞例:“请收洪志为徒。”汉子笑笑:“你我早已师徒一场,你画梅花,
便要化为梅花。所谓出神入化,入可纵横无忌。”洪志怔怔的,听得如痴如梦。汉子仰
天笑道:“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可拙不移,痴心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笑罢,起身,
出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侯洪志邀请丹青高手们品评“梅花”作品和其即兴“唱了一段二黄原板”的情节,
都鲜明地体现了保定文人的地方特性。
B.便洪志学画,经历了“得意”“苦笑”“恶笑”“跪倒”等心态变化,这也是他自我认识
和艺术境界实现开阔融合的成长路径。
C.黄脸汉子以画相赠、开店竞争、派人买画等情节,均出于对侯洪志的欣赏,洪志
在多次“交锋”中实现了画技的飞跃。
D.“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写出了侯洪志内心对黄脸
汉子的恭敬,己经认定他为自己的师傅。
7.对文中“梅花斗寒图”这一场面描写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暴”写血喷射的速度之快、流量之大,“浸”写出血在纸
面浸染之深、之醉,以细节衬托人物精神。
B.“先生就是……”,与《孔乙己》中“跌断,跌,跌…”一样,都运用留白手法,含
蓄蕴藉,戛然而止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作者善于调动色彩,“洁白”“红红”“纸白”,对比鲜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
有这样的妙笔,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D.“软软坐下,脸似纸白”作者采用了比喻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黄脸汉子在尽心
竭力激励和传授侯洪志画技后的病重状态。
8.本文以“绝墨”为题讲述了一个“师徒一场”的奇绝故事,黄脸汉子为师之“绝”体现在哪
些地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晨曦文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指导老师提供了语言特色、人物塑造、
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请任选两个角度写短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日:“献公之子九人,隼君在矣。惠、
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
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
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日:“盍亦求之?以死谁次?”对目:“尤而效
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日:“言,
身之本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
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目:“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目:“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
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
推口:"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目: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推从者怜之,7若书宫门日:“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
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
出,见书目:“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
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日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试卷第6页,共10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绿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
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
同,为立石碑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
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
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
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
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14.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与苏轼同朝为官,因直言得罪权贵而被外放。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
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首句“三改火”“天涯踏尽”,写时空角度的旷远,暗含离别沧桑又不失洒脱。
B.“有节是秋筠”句,既赞美了钱穆父坚贞耿介的操守,也暗含二人志同道合之意。
C.“尊前不用翠眉颦”句,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慰意有共通处。
D.词的最后一句格局大开,表示在这人世间皆为过客,应该直面困难,迎难而上。
16.本词虽是赠别词,却蕴含哲理,于日常送别中写出新意。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认
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
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尽孝道、抚养祖母终老时说“,
(2)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答司马谏议书》中“,”,
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3)古典诗词常以“水”这一意象来表达文人生活况味,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纸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南北不同
文化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在民间渗透和传播的途径,也是民间
图形纹样造型特点的展示舞台。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流失,处于文化边缘、地位①的
民间纸牌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录着民间市井生活的文化
喜好和观念。“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
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
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
它蕴含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
历史结晶。小小一副纸牌,历经立,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
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生命力。在③、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
化,逡些安静守候在市先角落的“氏回纸睥”,值得叁一个人去抢捡、关注和发掘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试卷第8页,共10页
19.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画框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
做,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O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
现伐社会孤像二裳登速运转的机蚩,机爵越转越快,人孤地推着二直任前跑,度于
令余。一同时,.一无爽丕△的广食和影形色色的宜第手毯理为忌惮迫拄动着人的逍费欲里,.
△们Jt蛤走法满旦王g箜拂直的东西2—丕断拽理搠有里里。反反复复地折腾,人生就这
么过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②。时间管理理念中提倡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
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时间管理是要教会我们更精细、
更严苛地分割和利用时间。
我们原本就因为快而痛苦,时间管理却要教我们如何更快。所以,虽然时间管理会
对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常与此不一致。我
们依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③,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往往
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
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
不利证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D2.A3.B4.①胡氏家训体现父祖长辈对子孙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也
体现其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②“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体现了中国
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
5.①传承家风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与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仪廉耻。
②传承家风要将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之中。③传承家风要克勤克俭,
严格家教,以学识培养为基础。④传承家风要家长重视,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家学熏陶。⑤传
承家风要注重家训的积累、总结、借鉴和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强调了……对当代的价值意义”错误,材料一并无“当代的价值意义”表述,选项于文无
据。
B."八条目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一表述的是“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
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而八条目中还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选项偷换概念。
C.“杨慎的遗训更偏重于,修身,”错误,材料一表述的是“官宦家庭的家训中重视为官之德,也
重视常行之德,杨慎遗训产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证明杨慎遗训是修身和为官之
德并重的,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它们融民为邦本的意识和家国情怀于其中”错误,材料一表述“《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
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之中”,选项
“它们”指《遗训》和《八训》,范围扩大。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演绎论证”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不属于演绎论证,“钱氏家风的传承”属于举例论证,并非
“由中国传统家训的大前提推出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金华胡氏家训为“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
①结合材料二“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子的教育指导和行
答案第1页,共9页
为规约”“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
识”可知,胡氏家训体现父祖长辈对子孙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也体现其虽然立足于家庭,
但绝不局限于家庭。
②结合材料二“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
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可知,“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体现了中国的家
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是修身和齐家,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
所以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仪廉耻”可知,传承
家风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与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仪廉耻。
②结合材料二“《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
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之中”可知,传承家风要将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融入家风之中。
③结合材料二“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可知,传承家风要克勤克俭,严格家教,以学识培养为基础。
④结合材料二“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
大”可知,传承家风要家长重视,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家学熏陶。
⑤结合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中国文化史上不少家族家学积淀深
厚,家风传承对于延续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传承家风要注重家
训的积累、总结、借鉴和发展。
6.D7.C8.①一绝:注重激发斗志。酒楼论画不动声色,留画相赠,让侯洪志知
道山外有山,激发其斗志。②二绝:注重相机引导。相机指出侯洪志画作商贾气太重,难臻
一流之境。③三绝:巧妙激发潜能。派人买侯洪志不同姿态梅花图,将其“逼”上艺术巅峰。
④四绝:注重临场示范。故意画梅画鸟,现场作“梅花斗寒图”并进行指导。9.①语言
特色:以对话串联情节,把口语、文言以及曲艺语言神奇地结合起来,既通俗又典雅,符合
大众的阅读口味。②人物塑造:小说主要塑造了黄脸汉子和侯洪志两个人物,其余人物皆为
陪衬,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黄脸汉子大有古人君子之风,其教授方法更是
别具一格;侯洪志从心高气傲到心服口服,领悟绘画真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③主旨表达:
通过小人物的传奇经历,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展现人物对艺术的执着和热
爱,对同道中人的真诚无私相助等。具有通俗文学的民俗学价值。
答案第2页,共9页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已经认定他为自己的师傅”错,根据原文表述,侯洪志是在黄脸汉子以鲜血勾画“梅花斗
寒图”之后才“猛地跪倒”,认定师傅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有这样的妙笔”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尽管也有“碎琼乱玉”
等有关颜色的描写,但并未“调动色彩”“对比鲜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一绝:结合“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山流水图’
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可知,酒楼论画不动声色,留
画相赠,让侯洪志知道山外有山,激发其斗志。
②二绝:结合“汉子哈哈笑道:’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自古作丹青者,都是斯文中
人,侯老板怎会用屠夫手段?侯老板心灵聪慧,一味争强斗狠,笔下自然呆滞,难脱俗气”
可知,注重相机引导。逐步消除侯洪志画作时的商贾气、求胜斗狠心。
③三绝:结合“汉子掏出一张纸来,洪志定睛看去,正是给李客商的收据”可知,巧妙激发潜
能。派人买侯洪志不同姿态梅花图,将其“逼”上艺术巅峰。
④四绝:结合“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
红的暴浸开来。汉子大笑一声,伏身在案,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出一幅‘梅花斗寒图’可
知,注重临场示范。故意画梅画鸟,现场作“梅花斗寒图”并进行指导。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能力。
①语言特色:结合“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高地厚。明日,我就关闭
酒楼,专意丹青”“侯老板莫做女儿态,请拿纸笔来”“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可拙不移,痴心
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可知,小说以对话串联情节,把口语、文言以及曲艺语言神奇地结
合起来,语言通俗易懂又典雅有韵味,多使用文言语体,多处引用古诗文,符合大众的阅读
口味。
②人物塑造:小说主要塑造了黄脸汉子和侯洪志两个人物,其余人物皆为陪衬,综合运用语
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合“黄脸汉子击掌赞叹,走到桌案前,提
起笔,饱蘸了墨,就在纸上涂抹了一张画。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
答案第3页,共9页
气势磅礴……”可知,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表现黄脸汉子大有古人君子之风,其教授方法更
是别具一格;“洪志看得眼呆,失声叫一句”“请收洪志为徒”运用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侯洪
志从心高气傲到心服口服,领悟绘画真谛。
③主旨表达:小说以“绝墨”为题讲述了一个“师徒一场”的奇绝故事,结合“民国三年冬月,
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飞云酒楼’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
画”可知,以民国时期保定为背景,讲述民间平凡小人物的奇闻异事。选材以小见大,通过
小人物学画,彰显艺术精进、文化传承主题。具有通俗文学的民俗学价值。
10.BDE11.B12.C13.(1)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
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2)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
吃国君的俸禄了。”14.参考要点:①淡泊名利,正直清高: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
介子推不去请求爵禄而选择退隐,淡泊世禄,清高自持。②居功不做,固守节操:介子推把
文公的即位归于天命使然,而非己功,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③言出必
行的高洁之士: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
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
“遂”有承接之意,其前B处断开;
动词“求”和“闻”引导两个不同的句子,应在“闻”前D处断开;
“于是”有承接之意,其前E断开。
综上应在BDE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只有;希望。句意: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希望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BJ“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错误。“身之文也”的“文”为“装饰品”;“文过饰非”的
“文”为“文饰、修饰句意:是身上的装饰品。/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第4页,共9页
C.“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有误,材料一并未赞文公,最后一句“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
田”,并非赞文公之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义”,意动,把……作为合乎道义的事;“蒙”,欺骗;“难与处矣”,省略句,应为“难
与之(他们)处”。
⑵“尤”,责备;“效”,效仿;第一个“食”,动词,吃。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来看,介子推淡泊名利,正直清高:文公
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去请求爵禄而选择退隐,淡泊世禄,清高自持;
从原文“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
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来看,他居功不做,固守节操:介
子推把文公的即位归于天命使然,而非己功;
从原文“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
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来看,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
从原文“其母日:‘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来看,
他是言出必行的高洁之士: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
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
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
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
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
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
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
推回答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
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
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去求
显露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
答案第5页,共9页
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
表彰善良的人。”
材料二:
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
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
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
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
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
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
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到死,介子推母子再
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
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
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
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
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
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
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
15.D16.①送别从回忆写起,赞友人虽三年宦海沉浮,仍保持耿介风节和达观心态;
写眼前别离,孤帆夜行、月色微云,歌姬蹙翠眉,虽惆怅惜别,却言不用为此悲戚。②结尾
逆旅喻人生,既然人人皆过客,又何必述离殛,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收束全词,表达得
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直面困难,迎难而上”错。最后一句的含义是说“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表
达的对钱穆父的劝慰,洒脱旷达,并非“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之意。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
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
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
答案第6页,共9页
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
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变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
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
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17.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