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第十一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第十一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第十一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第十一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课件 第十一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一、哲学的开端必须是怀疑传统哲学中的经验论认识论认为,感觉和感知问题直接涉及知识与经验的可信性,是人的认识和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与传统哲学家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直接来自外部那些与人无关的东西,而是基于人们改变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和关系。第一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什么叫作感性?“感性”这个词不是什么概念,也不能用概念方式来定义。因此,我们只能提示性地指出以下几点:首先,“感性”意味着有痛苦,能够感受痛苦。其次,“感性”意味着时间和空间,意味着在时间和空间内的存在。再次,“感性”意味着生命。3二、一切认识都是对某个问题的解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重视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这种主体能动性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反映的摹写性,一是反映的创造性。认识的客观性不能被看作认识的“直接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肯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对社会经济形式的分析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只能用抽象力。马克思在所谓古典政治经济学起源于个人节俭以及勤奋等个人品性的谬论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真正的历史源头。真正的源头是暴力及剥夺。4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伪善的抨击不是道德立场上的,而是方法论上的。因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不是一个所有权范畴,而是一个生产的范畴,不是一个简单的财产概念,而是一个生产整体。马克思正是在运用生产的社会关系之资本主义定义中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阶级对立。资本主义不是市场交换、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或任何特别的生产技术,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关系。5马克思指出:“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他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两个方面,显然不是强调第一方面,而是强调第二方面。也就是说,是雇佣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而工人阶级的形成充满了暴力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矛盾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矛盾,对这个核心矛盾可做如下提纲挈领式的描述。一、“过程论”是认识论的现实根据恩格斯阐述“过程论”的基本思想:“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7恩格斯把它看成“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对此可以这样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意味着世界不断变化,认识永恒运动。第二,我们有必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范围内,“决定”的范畴并不能理解为一种决定论,而应当是一种对认识论或知识论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释义。第三,人也能够虚构出不变的东西。8二、“外部世界的问题”成为近代哲学的范式传统西方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认为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面对一个客体世界,而世界好像就是所有存在者的集合,主体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这种观点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主体要去认识世界,就是先把作为主体的人和世界分开,再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任何主体都总是已经“在世界之中”,必定都受到身份、立场、成见(社会连带)、文化等因素的限定。存在并不以表象的方式成为它本身。海德格尔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本体论差异。海德格尔9三、传统哲学的内在意识的自明性的主张胡塞尔将认识分成意识的行为、意识的内容和对象这三个因素,认识涉及意识的行为、意识的内容和对象三者间的关系。其中,意识的行为和意识的内容是意识范围内的东西,所以称为内在的东西,对象是意识范围外的东西,所以称为外在的或超越的东西。胡塞尔认为,内在的东西具有自明性,外在的东西缺乏自明性。胡塞尔主张,在研究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时应从自明的东西出发,而不应从假设的东西出发。从内在于意识的东西(意识的行为与意识的内容)出发,而不应从超越于意识的东西(外在的对象)出发。胡塞尔10对马克思来说,语言是一种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展开的现实意识,这是他一个比较鲜明的立场。命名活动和词与物的关系,可以说是认识论最基本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关于这些内容的思考来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人对物一开始不是处于理论关系中,而是处于实践关系中。对马克思来说,人首先通过劳动使物具有能够被人现实地消费的物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物进行反复地经验和改造,人才形成了对物的认识。第三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语言11命名活动在这里具有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它反映了词的最初来源以及词与物的同一性关系。物对人的某种有用性的形成和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改造物,使之表现为这种有用性并被人以一定的方式消费掉,这些过程都蕴涵着丰富而具体的历史内容,既包含着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包含着这个历史阶段表现在这些关系之中的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理念。词与物的关系因此具有一种鲜明的权力性质:我像命名一个奴隶一样,纯粹根据物对我的有用性来命名物,在观念上标明它是能够满足我的需要、为我服务的对象。总之,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能够使词和语言时刻保持在人对物具体的实践情境之中,这是在《评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能够总结出来的马克思语言哲学的重要原则。12二、马克思对“语言游戏”现象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瓦格纳关于价值概念的推论实际是在玩弄一种语言游戏。为了得到“价值”概念,瓦格纳从“使用价值”(Gebrauchswert)一词中拆分出“价值”(Wert)一词,将其当作关于价值一般的概念;然后他发现,关于这个“价值”所说的都是使用价值的内容,因此他把“使用”(Gebrauch)一词重新放回“价值”的前面,组合得到“使用价值”,并认为它就是“价值”,以此他获得了“价值”这个概念并认为只有一种价值,那就是使用价值。13词与物的断裂。正因为词与物漠不相关,所以词在词的世界里通过演变而产生的多种含义与它的某种含义所意指的现实对象毫无关系,同一种物的不同名字即使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就它们共同指称这个物而言仍然没有任何差别。既然词与物的断裂是由语言的普遍性而导致的问题,历史过程只是加重了这种断裂关系而已,那么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不能改变这种现象。14三、马克思对“按词造物”现象的批判“语言”是与“存在”同在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意识,是为了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因为语言才能够存在;同样,因为存在,我们才离不开语言。或者还可以说,是语言让我们获得了世界,我们只在语言中存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还包含着更复杂的内容,这一点可以从词与物的角度展开讨论。知性的思维不仅懒于去反思词与物这种颠倒的关系,它甚至不能发现这种关系。词与物的关系在知性思维这里走向它们的反面:最初我们根据物来创造词,现在,我们根据词来创造物。15强调语言是物质、意识和行动的总体,是人的社会实践、交往和历史的统一,反对语言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脱离,这是马克思语言哲学的基本特征,持有这样一种语言观的马克思必然反对思辨哲学的按词造物现象。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要克服按词造物这种思辨行为的办法同样是强调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因为按词造物现象与“语言游戏”现象实质都是在词与物相断裂的情况下,人的知性思维试图单纯通过词来操控物和物的世界的表现,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词的历史起源及其与物的本来关系,而且也是抑制知性思维这样一种本能冲动的良剂,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在语言世界中时刻保持着现实和历史的在场。16为什么三个盲人都做了相同的动作,所得到的认知却完全不同呢?这说明人和人之间的认识会有很大差异。同样,我们发现,由于个人的身心经验与文化象征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西方人与中国人对于许多事物的认识存在不同的情形。第四节认识论与文化差异寓言:盲人摸象17一、领会生命的语言及其方式的差异西方人触摸生命的语言以及方式与中国人触摸生命的语言以及方式是很不相同的:第一,触感知识的差异。第二,西方人的结构和功能的两极认识。第三,触摸与测量方式的区别。18二、文字在两种认识论中扮演的角色从文字表现方面的不同,讲一讲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识论的差异:第一,精确的判断与丰富的想象的落差。第二,意象描述与定义描述的区别。第三,比喻描述与平实描述的差别。第四,生命的语言。第五,对人的本性的认识。19关于比喻描述与平实描述的差别,中国哲学看到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文字总是有所不足。其二,观念会制约感觉。其三,中国文化并不过分依赖于某种官能。20关于音乐与人类认识之间的关系,简单提出如下观点:其一,节奏的观念反映了人类要在明确不变的形式中寻求(并且实际上看见)变动的意义。其二,灵魂是一种和谐状态,而健康则是适当调整的结果。关于说话与聆听的方式,我们还可以提出以下几个观点:其一,说话方式与聆听方式密切相关。其二,听觉与触觉也密切联系。21三、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观察方式第一,西方文化:“心灵之眼”和“科学之眼”。西方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视视觉的文化传统。西方哲学所讲的那种看具有特殊的含义:首先,它不是一般的视觉。其次,观看是一种特殊的观察方式。第二,颜色的表现性。色泽的重要性主要在于:首先,假如白和黑是主要色泽的话,那么,它们就决定了明和暗的区分。其次,在古语中,“颜色”的意思并非色彩,而是脸部表情。22第三,中国文化中的“虚”与“实”。首先,这一点表明了中国哲学文化中这样一个思想:就保健学上而言,“虚空”代表了人类存在最深层次的真实,也是人类的灵性的最高境界。其次,“虚”的另一种意义是病态的虚竭。没有欲求的心灵、充满活力的身体,往往被中国古代人看作有益于养生的虚空与充溢。23四、传统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和局限当人类去追求一个不可见的本体世界时,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的?传统的哲学认为是靠人的思维。从哲学的发展史来看,有一个重思维轻想象的传统观点到现当代重视想象的观点的转向。现代哲学家认为,要靠想象来认识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也承认想象的重要性。马克思掌握资本主义规律,借此能够想象资本主义未来的崩溃。这种想象是理论或者艺术创造的强劲动力。这种脑子里面预先上演所要发生的事情的能力,的确也是马克思的灵感源泉。24传统认识论就其思想原则来讲,是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把哲学所追求和承诺的“本体”视为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的本质、与人类的历史状况无关的自我存在的实体,力图剥除全部主观性,归还存在的本来面目;就其追求目标来说,是把绝对与相对分割开来,企图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的原则或原理出发,使人类经验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得到最彻底的统一性解释,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终极的永恒真理。一旦把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一,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人世间事物的有限性。其二,时间是不确定的。25一、人的实际生活本身是人的一切思想活动的出发点海德格尔说: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是人的一切哲学思维、理论思维的唯一的出发点,不从这儿出发,就是从半截子出发,在理论上就是不彻底的。第五节以意识理论为基础的认识理论海德格尔26实际生活经验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区别”“不计较”的特点。二是“不需要思考”的特点。二、科学认识赖以奠定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信奉科学的教育价值,提高认识的客观性。马克思为此也曾说:“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27三、“无”即“存在”“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有”,或“有内容”的,从而不是“空”、不是“无”。存在即有、在场。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必须具有某种能够进入意识的性质。不能进入意识、无法言说、无法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是无。无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