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材料二: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答案〗1.D2.C3.D〖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中国水墨山水画……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张冠李戴,原文是“……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此处将“中国画色彩”说成“中国水墨山水画”。【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C.“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述错误,原文为“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此处省略了“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说成“人们的日常生活”。【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五色体系”指的是“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的体系。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是染布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无关政治和人事,故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嘉宾: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嘉宾:郭为(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主持人:冯华(《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主持人:今年以来,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别快。请教一下两位老师,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张连起:三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原来是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现在数据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尤其今年的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治理、数字要素嵌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郭为: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制造强国很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就是用大数据、“云”使得整个制造环节和流程实现智能化。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部件,都实现成本、质量和时间的有效组合,实现一个系统性的有效配置。比如,一辆汽车有两万个零部件,一架飞机有两百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和系统的组装过程,如何通过数字化的仿真来指导现实的优化,这就是数字资产很重要的作用。主持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的,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郭为: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呢?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张连起: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有新的消费升级,还有四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方面都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郭为: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比如,一个种苹果的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土地,能不能有一个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他找到土地。然后这个土地又能拿到银行去做抵押贷款,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向农业、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全中国有那么多中小微企业贷款很困难,怎么样通过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来为他们画像,帮助他们建立信用体系,让银行愿意给他们发放贷款。张连起:我们国家对“三农”确实投入很大,国家对脱贫攻坚力度空前。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主持人:最后,请问两位老师,在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字经济和现代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郭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又非常重视教育。有着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张连起:我们有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完全可以锻长板、补短板,百折不挠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摘编自《数字赋能共创未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B.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期间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数字经济仍存在短板,有待补齐。C.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制造环节和流程的智能化,通过数字化仿真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D.我国许多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困难,叮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帮助企业建立信用体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结合现实与未来发展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对主持人的每个问题。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C.此次访淡,不仅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D.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是访谈各方都关心的问题。6.面对主持人前三个提问,张、郭两位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5.B6.①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现实意义:张强调重构、重置所有行业;郭则聚焦于重构实体经济。②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张认为可在数据治理方面培育优势,郭则主张通过错位竞争发展全新颠覆性的技术。③关于融合创新的突破:张重点谈及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郭则重点谈及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有误。原文“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时,郭为回答“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可见“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不是“应用数字技术”的意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并分析运用的能力。B.“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有误。比如在回答一个问题“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时,张连起的回答并没有涉及自己的身份;在回答“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时,张连起说“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并没有正面回答“短板”问题。【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题是“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张连起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强调重构、重置所有行业;而郭为说“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聚焦于重构实体经济。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郭为说“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认为可在数据治理方面培育优势;张连起说“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主张通过错位竞争发展全新颠覆性的技术。第三个问题是“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张连起说“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重点谈及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而郭为说“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重点谈及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迷路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他。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迷路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迷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说着,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孩子说:“是。”领导又说:“你叫什么?”孩子说:“小勇。”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的孩子,然后去自首。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7.下列对两个文本共有的艺术特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节简单而构思精巧,人物数量少且关系比较单纯,围绕单一的线索展开故事。B.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C.借助较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内容,使行文节奏张弛有度。D.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它们就像生活化的哲理寓言,耐人寻味。8.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9.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答案〗7.B8.相同之处:两个“迷路”都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

不同之处:文本一的“迷路”象征着在人生道路上不知不觉度过的迷茫困惑;文本二的“迷路”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9.①文本一中的“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但这样的情节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

②文本二的“领导”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的。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特点的分析概括能力。B.“个性鲜明”错误。小说中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个性特征并不鲜明。【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相同之处:文本一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跟大人去过,而这次是“我”自己去,走着走着,“我”迷路了,所以本文的“迷路”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文本二说到: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领导小时候为迷路的小女孩以及一个大人领过路。领导长大后,仓皇逃到老屋,一个叫小勇的人认为领导迷了路,给他领路。所以本文的“迷路”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不同之处:文本一说到“我”在去爷爷家的路上迷路了,然后遇到了三个爷爷,于是四个人同行去夏村,走着走着,老爷爷们分别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地方”。“我”自己走着走着,又迷路了,正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喊‘我’爷爷,“我”也变成了爷爷,所以文本中的“迷路”就有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在迷茫困惑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文本二是说小勇长大之后离开了老屋,当上了领导,他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感到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觉得老屋安全,于是来到了老屋,这时有个叫小勇的孩子认为领导迷路了,要给领导引路,所以文本二的“迷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文本一:文章开篇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可见,“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而文章的结尾说到“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可见,这时“我”已变成了老人,所以文章中“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文中写到“我”在去爷爷家的路上迷路了,然后遇到了三个爷爷,于是四个人同行去夏村,走着走着,老爷爷们分别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地方”。“我”自己走着走着,又迷路了,正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喊‘我’爷爷,“我”也变成了爷爷。所以“我”由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变成了一位老人,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这样的情节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文本二说到“领导”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住在老屋里,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长大后,离开了老屋,当上了领导,当他感觉自己早晚要出事的时候,就逃到了老屋里,在破败的老屋里,“领导”遇到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叫做小勇,所以“领导”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的。“领导”听从了小勇,跟着他走出了老屋。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老屋,想要再看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可是没有找到,当他出来时,一个老妪告诉他二十多年前,老屋里有个叫小勇的孩子,听说已当了大官。所以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与元微之书①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备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③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阔:宽广 B.流水周于舍下周:环绕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尽,全1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B.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C.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D.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己。C.白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答案〗10.A11.B12.B13.(1)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阔”,长久。句意: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去夏”的意思是“去年的夏天”,是句子的时间状语,修饰“自徐州至”,“长兄去夏自徐州至”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至”后断句,排除C。根据句意可知,与长兄同来的有“弟妹六七人”,故“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句意完整,不能在“人”后断句,排除D。“者”,意思是“……的人”,按照停顿习惯,此处一般要停顿,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排除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意思是“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文中只是说白居易吟诵此诗悲伤不已,是为二人友情,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并没有说是因“担忧元稹病况”。【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仆”,我;“涉”,度过;“且”,还,尚且;“方寸”,心,心情;“幸”,幸好。(2)“计”,考虑;“忧望”,担忧和盼望;“故”,特意;“奉报”,呈报。参考译文: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小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备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15.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请就其中两点进行赏析。〖答案〗14.C15.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分析错误,“尚余孤瘦雪霜姿”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赞美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怕愁贪睡”“自恐”“愁、睡、恐”是人具有的动作情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迟开的原因,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结合注释可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引用典故,前辈诗人石曼卿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梅花的品格”点明主旨。作者认为认识梅花须看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咏物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首诗作者借梅花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以红梅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_____,是以日退也。(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行有常,_______,不为桀亡。〖答案〗(1)君子敬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4)不为尧存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抽丝剥茧直截了当知行合一B.大相径庭鞭辟入里直言不讳言行一致C.泾渭分明抽丝剥茧直言不讳言行一致D.泾渭分明鞭辟入里直截了当知行合一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19.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答案〗17.A18.B19.D〖解析〗【17题详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应选用“大相径庭”。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应选用“抽丝剥茧”。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样。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里强调的是“直截了当”。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可知选用“知行合一”。故本题选A项。【18题详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