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
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
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
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刘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XX页。这篇文章的
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
颐dunyD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
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
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
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
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
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
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
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
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
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d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in,不读xid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i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一(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i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
的字读两遍。预备一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
“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
“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
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
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
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一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G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
是第三声:鲜xii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
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
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
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
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
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一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
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
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
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
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
pidn(板书:骈,pid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
(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一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
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
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
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
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
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
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
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
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一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
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一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至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
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
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
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
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
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
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
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一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
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
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
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一非常干净,没有
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
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
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
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
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一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
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
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
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
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
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
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
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
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
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
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
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
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
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
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
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
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
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一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
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
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
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
±o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
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二」
周国斌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理解。“之”、“焉”、“者也”、“噫”、“唉”等
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
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
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多姿,诵读起来格外
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
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1、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3、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1、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2、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
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3、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
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
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犹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关物意在先颂君子的品德,言志
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
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
法为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训练,整体感知悟读欣赏,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学以
致用”三大板块。
2、课前制作PPT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济南市市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莲
花呢?导人新课。
屏幕展示优美的荷花照片。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介绍作者周敦颐,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4、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即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训练诵读。
1、教师范读,配以古琴曲。
2、两三个同学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
3、小组读,个人读,大家评。
4、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
处。大屏幕显示译文。
5、学生试背诵。
三、悟读欣赏,把握深意。
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问题均由大屏幕显示。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
来谈谈。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
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
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
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
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
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
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4、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
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
操。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
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
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
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以菊来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到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
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
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
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7、文章结尾几句,抒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
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
世态,意味深长。
8、指导诵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读出舒缓的抒情意味来;“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
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
9、其它质疑,解疑。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仿句练习:模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
对偶句续写:我喜欢花,。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
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3、辩论:在当今处处充溢着铜臭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君子莲的品质,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
引导:当今社会复杂,更像个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君子莲的品质更有现实意义。
五、课堂小结。
1、结束语:结合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师生背诵全文,放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四」
周炜
周敦颐
一、导入
图片结合诗: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些是关于荷花外
形美的,引出荷花的品质美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爱莲说》。
二、关于文体“说”和周敦颐的简介。(课件显示)
插入《爱莲说》的来历。
三、解决生字词,然后朗读课文。(课件显示)
四、听配乐朗诵范读。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五、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补充、修正,指出文中的重难点。
六、整体框架
菊隐士惋惜
正衬生长环境
莲君子赞美体态香气
托物反衬风度气质
言志牡丹富贵者讽刺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莲一作者把莲比喻象征什么?作者对莲的态度?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2、除了莲以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它们象征什么?作者的态度?
插入菊花、牡丹的品质(课件显示)
3、课文是关于《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插入衬托的写作手法(课件显示)
4、作者是单纯写莲花吗?
引出“托物言志”。
5、作者“言”的什么“志”?
(课件显示)莲花对应人的品质
七、探讨:
文章一开头就说“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可爱者甚蕃",为什么单
单用菊花、牡丹作为莲的衬托呢?
明确:花的象征意义,抓住典型。
八、探讨延伸
单纯的就花而言一喜欢哪一种?现实生活中哪一种花
结合花的象征意义一又喜欢哪一种?更能适应社会?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篇
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鲜花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大家知
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
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
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
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
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板书课题及作者:爱莲说周敦颐。点拨“颐”字的写
法。
二、体裁作者
1、释题: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说”这种文
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
体的特点呢?(指明同学朗读“说”的知识。)
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
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
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
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介绍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
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
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
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
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
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
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
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词语注音并释义蕃亵濯鲜
2、指定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正音、纠正语气等。
3、请同学疏通文意。
四、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
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这七个短语作者
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六」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理解。“之”、“焉”、“者也”、“噫”、“唉”等
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
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
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多姿,诵读起来格外
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
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1、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3、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1、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2、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
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3、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
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
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犹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关物意在先颂君子的品德,言志
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
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
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彩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一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孰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
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一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
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一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
快!
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七」
昆山市第一中学朱湘前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
入。)
同学们,今天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优美的
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
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
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
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
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
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
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
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
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
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
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
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
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
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
名的《爱莲说》。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
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
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
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
音)课文读完后,按椰树上方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
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
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
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
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
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
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
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
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
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
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
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
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
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
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
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
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
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
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
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
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
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
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
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
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
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
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
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
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
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
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
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
志、0
六、能力训练
1、了解托物言志。(按图中的红球,放概念)
2、按下面的红箭头,略作解释,放范例。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作者本人这样一
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
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以参照我屏幕上
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
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这篇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八、退出课堂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八」
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
小山中学覃东欢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3.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地把课文转换成现代汉语。
4.品味课文语言,把握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和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圈点批注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1.古今语言的.差异。
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
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五环
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多媒
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
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
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本节教学任务
1.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
课文的语感,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体味文章感情,激发学生的灵性,丰
富学生文化积累。
导入新课,开讲
导语: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们读到过“鱼戏莲叶间”这个句
子,文下注释为“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首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前,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仿佛含着莲的清香,飞过了多少
个世纪,还在我们耳边萦绕。古往今来,咏莲颂莲的诗文可谓多得很。本节课,我
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宋朝的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将要领略的是
与《江南》不一般的另一种人生况味。
打开知识的大门,一起来进行
1.课文题解
(1)聊聊作者生平。
(2)本文写作背景。
(3)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2.打通文字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噫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请解释之。
不蔓不枝
(3)说说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予谓菊,花之陷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课文诵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句间停顿。
(2)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
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3)读完全文后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应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来,世人甚
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课文文句疏通
(1)参阅课文注释,查找工具书,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组织进行讨论,相互
合作。
(2)翻译课文,及时纠正误译的地方。
5.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除了莲之外,还提到了几种花?这几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
欢?为什么这样写?
(3)作者“独爱莲”,是从哪些方面去写莲的“可爱”之处的?比喻了怎样
的人格和气节?
(4)莲有这样的品格,菊和牡丹的品格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6.学生背诵全文
板书总结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莲•*----牡丹
不染不妖
(衬托)不蔓不枝(衬托)
不可亵玩
隐逸者一--►君子—富贵者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九」
张村田
周敦颐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
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
的追求。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
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
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
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
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
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
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
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
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
“我”爱莲又与
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
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
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
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
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
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
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
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
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
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xiin,还是xid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xii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
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
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
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
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
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
“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
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
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
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作者,代家。“说”是古代的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蕃()淤()濯()
蔓()亵()鲜()予()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⑵妖⑶濯
⑷亭亭⑸亵(6)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亵()
番()蛰()
藩()衷()
幡()裹()
三、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
容,应该是。
五、问题探究
1.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
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
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
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
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
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
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
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
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
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
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
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七、拓展阅读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②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
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
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ddn):
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仕于南方(2)席上啖菱
(3)或曰:“啖菱须去壳。"(4)欲以清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译: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作者邮箱:
《爱莲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篇
十」
奚新燕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
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
理解。
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
背诵。
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导入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
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
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
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
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
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
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读讲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
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播续约合同范本
- 公路单车出租合同范本
- 与政府物业合同范本
- 分公司人员合同范本
- 第1单元第5课 《歌声嘹亮-子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发音》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清华大学版(2012)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
- 个人运输公司合同范本
- 加盟针织合同范本
- 制作平台合同范本
- 出租婚纱租赁合同范本
- 出售移动混凝土合同范本
-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改善
- 监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卷(答案)
- 2024-2025学年中小学校第二学期师德师风工作计划:必看!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秘籍大公开(附2月-7月工作安排表)
- xxx项目财务评价报告
- 《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处理》课件
- 万兆小区方案及实施路径
- 2025年高压电工作业考试国家总局题库及答案(共280题)
- 初中图书室阅览室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篇)
- 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商学研究报告-银发经济专题
- 印刷公司生产部2025年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