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撺掇(cuān)羁绊(jī)沟壑(hè)人情世(shì)故B.劫难(jié)缄默(jiān)蛮横(hèng)挑拨(bō)离间C.矗(zhù)立驰骋(chěng)演绎(yì)阳逢阴违(féng)D.浮躁(zào)缅怀(miǎn)萦(yíng)绕漫不经心(màn)二、填空题2.填字组词然而止声匿迹不边幅接而至三、选择题3.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旅行不只是在发掘自己的潜在身份,更是探索并洞悉自己“究竟是谁”的最好机会。B.时下流行的便捷、廉价的“散客拼团”旅游方式,存在着旅行社不严格执行事先约定的用车、餐饮和住宿的标准等弊端。C.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D.随着开通日期的日益临近,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向西一直到乌鲁木齐,一条“高铁丝路”即将全线贯通。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B.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念、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C.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石壕吏》等。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①2023年5月6日,立夏。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⑦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⑧“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6.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B.2023年5月6日立夏,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C.“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D.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7.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语段,它可以放在哪两段之间?请说明理由。“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所给资料卡,站在小方的立场如何劝说妈妈去苏州?资料卡:2023.5.6立夏2023.5.21小满2023.6.6芒种2023.6.21夏至2023.7.7小暑2023.7.23大暑五、情景默写10.跟着诗歌去旅行,追寻诗人的足迹,感受古圣贤人的哲思与情怀。从洞庭湖出发,感受其“,”的宏伟气象,体会孟浩然以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楫”为喻,表达希望得到举荐达成自己从政的心愿;来到成都,探访杜甫草堂,感受杜甫“,”的悲悯情怀:拜访常熟兴福寺,在“,”的湖光山色中感受常建远离尘世的快乐和淡泊的情怀;漫步黄州定慧院,咀嚼“,”,体会苏轼被贬时孤独的心境、高洁的志趣和对理想的坚守。六、填空题11.旅行车上正播放着流行歌曲《在水一方》,旋律婉转动听。小方一家饶有兴味地谈论起来。妈妈:方方,知道这首流行歌曲是从哪首诗歌转化而来的吗?小方:我知道,我知道!我们这学期刚学过《诗经》中的《蒹葭》这首诗,就是从它转化而来。原句是这样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爸爸:《诗经》这本书可了不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能读的懂吗?小方:确实不太好读。不过,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对《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做了专门的梳理与讲解,写得比较通俗,语言流畅,娓娓道来,让我对《诗经》有了很多了解。爸爸:那我可要考考你喽!“六义”指的什么?小方:“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指的是爸爸:再考你个难点的,书中说“诗”这个字是由哪两个字合成的?小方:这也难不倒我。“诗”是由和两个字合成的。妈妈:《诗经》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诗句,除了课本里学到的,你还能背出两句吗?小方:,七、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①如鸣珮环,心乐之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①不可知其源②其真不知马也C.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其真无马邪D.①乃记之而去②去以六月息者也1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①心乐之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①似与游者相乐②遂与外人间隔C.①乃记之而去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①乃记之而去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4.翻译句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16.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观点:评析:八、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伊犁的那些金乔叶①这个秋天,终于来到伊犁。对于伊犁是什么印象?两个字:金的。②走出机场,正值太阳西下,当最后的余晖洒在一块又一块的田野上,深墨的树林和不知名的翠绿铺陈着,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一团团的稻田金,变成了一针针、一棵棵。这些金摇曳在每一株稻子身上,是毛茸茸、鲜嫩嫩的金色,是骄傲的,也是沉着的、纯粹的金色。③作为在田野中长大的中原人,我爱这种田野。④我第一次见薰衣草的时候,就觉得她的香气是那么特别。她的香气啊,仿佛会唱歌,而这歌声是金色的。这沉默的芳香的花朵,这只用芳香来说话的花朵,她的芳香就是她的声音。她的声音,是金嗓子。然后,慢慢淡下来,淡下来,淡到都以为已经没有的时候,再一闻,还是有,只是埋得深了。过些时日,再闻,还是有,而且,更深。⑤作为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我爱这种芳香。⑥这里的食物也是金色的。馕,是金色的。刚出炉的馕,我可以吃一整个,左手拿着吃,右手忙着接掉落的芝麻粒,既狼狈又幸福。还有烤包子,它们不是圆的,有着棱角分明的造型,它们在烤炉里的样子,真是可爱啊,金色的火焰熏烤着它们,一排排的,白色的面皮上开出了一朵朵匀称的焦黄……还有金色的抓饭。胡萝卜、白米饭、羊肉块、皮牙子……都不是金色的,但凑到一起,就有一种金灿灿的效果。至于奶茶、粉汤、纳仁、辣罐、面肺子、米肠、油塔子、油糕……在我的味觉中,它们统统是金色。那个下午,和两个朋友去逛大巴扎,还看到了金色的红薯。那么朴拙的红薯,撕开了皮,便露出了金色的内里。当然,还有卡瓦斯,它当然是金色的。无论是玉米粉、玉米花还是炒麦茶制作的卡瓦斯,统统都是金色的。⑦作为一个地道的吃货,我爱这里所有的食物。⑧那天下午,在夕阳下,我步行在伊犁河大桥上,一步步走近了伊犁河。走近伊犁河才知道,她也是金色的。在我的右侧,河面上是宁静的灰蓝。在我的左侧,逆光看去,河面上金光烁烁。以桥为界,以我为界,左侧和右侧似乎不是同一条河流。但我知道,这就是同一条河流。无论她的河面有多宽,有多窄,有多明,有多暗,有多浑,有多清,有多灰,有多金,这都是同一条河流。⑨作为一个虽然不智但是乐水的人,我爱这条河流。⑩返程那天,天有些阴,飞机从伊宁起飞。一路上,群山连绵,雪峰矗立,一座座干净得要命,一看就知道从没有被人烟浸染过,那么安详、宁静、沉寂、端庄圣洁,让人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突然,太阳出来了。阳光照耀到的所有白色,都更白了,不,不是白,而是比白亮了几分,不过,也不是黄澄澄的金色。或许用那个名词更为恰当:白金。是的,是白金。⑪作为一个虽然不纯但心向往之的人,我爱这白金一样的山。⑫这些零碎的文字,是我从伊犁蹭来的金屑,回献给伊犁,不成敬意。只有一点可以自我安慰:这金的成色是纯净的,是足赤金。(摘自《无数梅花落野桥》,有删改)17.根据提示,概括作者写到了伊犁的哪些“金”。、、金色的食物、、1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当最后的余晖洒在一块又一块的田野上,深墨的树林和不知名的翠绿铺陈着,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19.文中加点词“狼狈”和“幸福”是否矛盾?为什么?2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九、综合性学习21.威海旅游发展大会组委会正广邀请市民参与2023年“最美威海”旅游筹备大会,为大会成功举办献计献策。小方积极参与了其中的三项活动。(1)【补写目录】下面是准备编写的旅游手册,在“目录”中再补写两个内容。(每空限填两个字)篇章一:威海红色文化篇章二:威海民俗文化篇章三:威海饮食文化篇章四:威海文化篇章五:威海文化(2)【推荐威海美食】请你从以下美食中,任选一种,拟写一则广告词。鲅鱼饺子、葱爆海参、花饽饽、炒虾酱(3)【建言献策】小方向组委会提出一个建议,请电视台在华夏城景区录制一个“挑战不可能”节目以吸引游客。小圆认为这个栏目名称挺好,小雨认为不好,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十、作文22.按要求作文在你的旅行途中,可能有可以挖掘的有意思的故事,可能有令你温暖和感动的故事,也可能有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请你以“▲的旅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BD.正确。

C.有误,“矗”读作“chù”,“阳奉阴违”中的“逢”读作“fèng”。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字,有的是形近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2.【答案】戛;销;修;踵【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根据成语积累:戛然而止、销声匿迹、不修边幅、接踵而至。可知,所填的字是戛、销、修、踵故答案为:戛;销;修;踵【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

ABD.正确;

C.有误,本句有多错误。(1)缺主语,可以在“利用”前面添加“我们要”;

(2)“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语序不当,应先挖掘内涵,再对外宣传,改为“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

(3)“扩大……吸引力”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提高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ABC.正确。

D.有误,《石壕吏》是杜甫的作品。故答案为:D【点评】做好文学文化常识题需要平时学习中做有心人,对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答案】5.“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6.A7.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8.放在⑥⑦之间第⑥段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现代气候学的重要借鉴意义。本段文字概括了夏季气候的整体特点,第⑦段举例子具体展开说明了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所以应该放在⑥⑦段之间。9.妈妈,今年7月7日就是小暑节气了,这意味着苏州的梅雨季节结束,伏旱天气开始了,我们不必担心梅雨天气带来的不便;另外,上学期学习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我对园林很感兴趣,特别想去苏州看看,可以吗?【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解答此类问题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寻找说明对象:①标题;②首尾段;③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理解与辨析。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讲解: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所衔接的语句必须与上下句的内容和格式保持一致。

(5)本题考查劝说词。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5.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根据第⑤段“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根据第⑦段“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可知,本文介绍了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综上所述,本文说明对象为:“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6.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理解与辨析。A.有误,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CD.正确。

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删去,“少许”意为:少量,一点点。表明了“差距”的程度很小,如果删去了,就不知道“差距”的大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8.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应放在⑥⑦之间,第⑥段“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引出下文关于夏季六个节气的介绍;本段文字概括了夏季气候的整体特点及夏季节气的气候学意义。第⑦段举例子具体展开说明了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且“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与照应本段“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所以本段应该放在⑥⑦段之间。9.本题考查劝说词。示例:妈妈,上学期学习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我对园林很感兴趣,今年暑假特别想去苏州看看,我觉得在时间上最好安排在七月七日小暑之前,此时苏州正处于梅雨季节,天气很凉爽,并且在雨中游览苏州园林是件特别有情调、有韵味的事,更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妈妈,可以吗?10.【答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蒸、撼的书写。故答案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11.【答案】白露为霜;所谓伊人;风、雅、颂、赋、比、兴;言;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赋”“灼”的书写故答案为: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风、雅、颂、赋、比、兴;

言;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点评】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12.D13.B14.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15.B16.不写尽不游尽更妙(游玩和写游记都不必穷尽妙处);我赞同。“潭西南而望”一段不写尽小石潭的源头,更具神秘感(更显环幽深),给读者想象空间;“坐潭上”一段不游尽小石潭,体现了环境的凄清,更显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对于一词多义辨析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每一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和原文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的一项。

(5)①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快乐;

B.知:知道/懂得,了解,认识;

C.其:代词,代指小石潭/难道,表反问语气;

D.去:均译为“离开”;

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A.之:代词,指听到的声音/代词,指核舟;

B.与:均译为“和,同”;

C.而:连词,表顺承/副词,表转折;

D.乃:于是/竟然;

故答案为:B。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注意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见,看见;尤,格外,特别;清,清澈;冽,凉。句意: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有误,“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正确;

C.有误,“‘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D.有误,“‘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

故答案为:B。16.①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

②本题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

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

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答案】17.金色的田野;金色的芳香;金色的河流(伊犁河);金色的(群)山18.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夕阳下田野上的景致比作画家印象派的涂鸦作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余晖中田野的金黄及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伊犁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9.不矛盾。“狼狈”写出的是我当时吃“馕”时大快朵颐、津津有味的状态,吃相有些尴尬。“幸福”写出的是我吃到“馕”时美美的心情和心满意足的感受。这种特殊的感受和心情,体现了我对“馕”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0.“零碎的文字是金屑”指的是文中所描写的伊利的美景美食只是“伊犁的那些金”的一小部分,只是伊犁美的千分之一。伊犁给作者美和纯净的感受,作者想用这些“纯净”和“足赤金”的文字来回馈伊犁,表达对伊犁这块土地的喜爱、赞美和敬意。【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形式要和所给的示例一致。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本题是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解释。

(4)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即文章中心的理解。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17.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本文结构层次分明,扣住结构相似的句子或段落③⑤⑦⑨⑪可知,本文的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题干中“金色的食物”对应的是“⑥—⑦”段的内容,根据相同的结构形式“金色的……”,一到四空可分别提炼概括为:②③段写金色的田野;④⑤写金色的芳香;⑧⑨段写金色的河流(伊犁河);⑩⑪段写金色的(群)山。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根据题干提示,该句要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日余晖下的田野风景”比作“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结合“团团的稻田金,变成了一针针、一棵棵。这些金摇曳在每一株稻子身上,是毛茸茸、鲜嫩嫩的金色,是骄傲的,也是沉着的、纯粹的金色”可知,此时的田野一片金黄,在“深墨”与“翠绿”的铺陈下,犹如一幅涂鸦画,更是一幅色彩明艳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伊犁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9.本题是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狼狈”有尴尬这一层含义。结合“刚出炉的馕,我可以吃一整个,左手拿着吃,右手忙着接掉落的芝麻粒”可知,一方面“我”享受吃“馕”时,这种“大快朵颐、津津有味”的状态带来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又要忙着接掉落的芝麻粒,有点自顾不暇,觉得吃相有些尴尬。因此,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写出我当时吃“馕”时的情形及心理感受,并不矛盾。20.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即文章中心的理解。

蹭:因接触而沾上。这些零碎的文字是蹭来的金屑,写出了以上文段中所写到的美景美食,只是“伊犁的那些金”中的一小小部分,难运用有限的文字来描述这无限的美景。“足赤金”意思是无杂质的、纯净的金。写出了作者想用这些“零碎”“纯净”和“足赤金”的文字来回馈伊犁,表达作者对伊犁这块土地纯净地热爱、赞美和敬意。21.【答案】(1)海洋、民居、艺术;农业、科技、生活等(2)例:鲅鱼饺子:不食人间烟火,但食鲅鱼饺子。葱爆海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海鲜美味的极致享受)花饽饽:香甜可口,回味无穷。(舌尖上的工艺品)炒虾酱:细品勿嗅,只香不臭。(3)赞成小圆:“挑战不可能”这一栏目名称生动的体现出节目的意图,并且足够简洁明了,还能吸引观众兴趣。赞成小雨:“挑战不可能”这一栏目名称特点不够突出,不能具体凸显节目内容。【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仿写。据“红色”“民俗”“饮食”等内容,题干要求限填两个字,介绍威海有哪些方面的文化可以旅游。

示例:建筑文物教育历史名人

⑵本题考查广告词。拟写广告词要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要太多,可以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

⑶本题考查意见建议。题干中提到威海旅游发展大会组委会邀请市民参与“最美威海”旅游筹备大会,小方建议录制一个“挑战不可能”节目吸引顾客,围绕这个栏目名称进行辩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⑴海洋、民居、艺术;农业、科技、生活等⑵鲅鱼饺子:不食人间烟火,但食鲅鱼饺子。葱爆海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海鲜美味的极致享受)花饽饽:香甜可口,回味无穷。(舌尖上的工艺品)炒虾酱:细品勿嗅,只香不臭。

⑶示例一:赞成小圆:“挑战不可能”这一栏目名称生动的体现出节目的意图,并且足够简洁明了,还能吸引观众兴趣。赞成小雨:“挑战不可能”这一栏目名称特点不够突出,不能具体凸显节目内容。【点评】

⑴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时,要注意对被仿写句子的分析,要求与其句式相同或相似,做到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

⑵本题考查广告词。广告词要求: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⑶本题考查意见建议。提建议这类题一般会提供一定的材料,其中的现象或状况存在着问题或不足,要求我们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改进措施。22.【答案】【参考例文】有趣的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让我们明白,要把书中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相结合起来。正所谓“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我一直渴盼能够去大自然中来一场轻松有趣的旅行,终于机会来了。我们班周末组织去花瑶部落,去感受他们的民俗生活。一下客车,那盛装打扮的花瑶姑娘,便唱起了那韵味悠长的山歌,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