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

一.关于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定义:

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①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

②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

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自己;

③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

④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

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⑤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

录等都属于散文。

2.散文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与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等因素。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

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①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

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②记事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

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

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和思想感情。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

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第1页共17页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

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

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

达,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哲理散文是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

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

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

3.散文特点:

(1)形散神不散

A.“形散”:

①题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写法多样,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

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

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

④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B.“神”:

指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

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是可多可少

的“形”一。.

(2)意境深邃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量、寄情于妻、寓情

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展现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第2页共17页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

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

远的意境。

二.读懂散文

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1.关注“标题”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

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文眼”。“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

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3抓住关键句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指中心

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的句子。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

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

主旨的关键。

4.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

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2)以感情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3)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如朱自清的《绿》;

(4)以人物活动或中心事件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5.分析写作(表达)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如比喻、对比、衬托、

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

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等)、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

第3页共17页

三.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题类】

主要有1.语句或段落作用题2.人称作用题3.标题作用题4.景物描写的作用5.物象作用题

(一)语句或段落作用题

1.命题特色: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

具体有两类:一是某处句段的作用;

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2.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XXXX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XXXX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答题角度(切入点):从内容、结构、主题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作用去分析。

(1)结构一一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小结上文;照应开头,与某处相呼应;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

的议论和思考,为下文某处内容做铺垫,为文章的某处内容埋下伏笔等。

(2)内容一一写出了什么内容,突出了某个事物。

(3)手法一一有时还要结合表达技巧所起的作用考虑,比如“对比”“衬托”等。

(4)主题、情感一一①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子在文中开头的);

②体现了什么情感,深化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4.知识储备:句段(含某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开篇——①照应题目②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统领全文),点明题旨③引出下文情节或引出话题,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运用某种特殊手法(如欲扬先抑)为下文做铺垫或作对比⑤

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⑥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内容,转换

话题;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⑤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

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⑥或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

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托某种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⑦如果该段不长,看似

与文章关系不大,那么往往是衬托(正衬或反衬);如果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述,那么一般是丰

富文章的内涵,具体展示或说明了什么,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⑶结尾——①呼应开头或照应上文,结构严②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住借助象征

第4页共17页

性的景物描写)③寄托或升华感情;④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使文章委婉含蓄有余味;留下余地(留有空白),发人深省,意蕴深远(尤其是结尾带省略号的句子)。

⑷引文的作用

①传说故事: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②某一事件:引出下文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喻)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④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或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

趣;引出或表明观点,寄托情感。

⑤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5)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补充: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

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二)人称作用题

1.第一人称:

①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②亲切自然真实;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③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③所写对象为物时,起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3.第三人称:

①不受时空限制,能比较直接的展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

②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三)标题作用

1.结构上:是文章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的作用。(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

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2.内容上:概括或暗示文章的内容,奠定情感基调;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第5页共17页

3.主题上:有些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承载作者情感。(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

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4.效果和读者:技巧(修辞及效果,一语双关,象征意味、寓意深刻等),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注意标题特点:(1)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

(2)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3)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

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四)景物描写作用题(景物描写一一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2.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3.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4.象征、暗示作用。

(五)物象作用题

1.结构上:①贯穿全文内容,起到线索作用;②引出某人或某物,为下文内容做铺垫;③和文中某部

分内容形成照应关系④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和某事物形成对照,映衬烘托某事物或景象;

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④文中X多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3.主题上:①象征意义,表现某种情感和思想意蕴(一般来说,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深化升华主旨

(六)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3.还要区分不用性质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等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

深化的作用。

【第二节:概括题】

(一)概括线索一一“四看”定线索

(1)看标题: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揭示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2)看时空词语: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

间线索

第6页共17页

(3)看“物”: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

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4)看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

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二)概括文章结构(或行文思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框架、线索、脉络、层次)、情感变化

1.解题思路:

(1)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

(2)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

(3)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2.答题方法:

(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通常在主要的语句中,

主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尤其要注意抒情句和议论句(表明观点、态度和倾向的

句子),归纳时摘取这些词语和句子。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合并相同的内容。

3.答题格式:

模式二(采用表次序的词语):先写了仕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仕么,最后写了仕么。一一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写……

(三)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常见于写人叙事散文)(注意区分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

1.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切入的4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事件,理清情节,从而概括人物形象

(2)从描写中概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细节中概括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等。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文中带有倾向性的抒情议论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

明形象特点,去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4)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概括

2.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1)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2)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四)物象特点概括分析3步骤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环境特点

第7页共17页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住与志的“契合点”(了解物与所象征意义间的相似

点。)

3.分析作者借这个物象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表达的某种向往、追求,它在表现主旨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一(这一步丕是答题必有的,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亘省略).

(五)原因分析概括题型

1.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综观全文,概括XXXX的主要原因;

概括文意,说说XXXX为什么闻名遐迩。

2.答题切入点

(1)关注问题,确定答题范围(是全文还是某些段落)

(2)把握思维模式

①辨明因果关系。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

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

答题有可能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②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显”“隐”结合原则

除了显性要点,还要注意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中),作答时要挖掘隐性要点。

3.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各点组织时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六)主旨概括

1.答题切入点

(1)关注文章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直接点明主旨,或包含了写作对象等重要内容

(2)分析首尾:首尾句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要重点品悟

(3)分析抒情句和议论句:种类句子通常能直接反映作者的观点态度

(4)串联层意法: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再概括出主旨。

第8页共17页

(5)因文而异法:

①写人叙事类: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

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品格)

②写景状物类:借景和物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写了什么景、吴,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

什么哲理。)

③议论哲理类: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

点。)

2.答题模板;

本文记叙(描写)了……的事件(事迹、经过、故事、景物等),表现(反映、歌颂、揭露、批判)

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揭示了……主题,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第三节:理解题类】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1.思考切入点

(1)看词语自身:看词性、本义(自身意义)和有无修辞

(2)看词语在句子的成分和在文中的位置,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3)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最重要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

较具体的阐释,换了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理解词义就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

(4)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

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2.答题模板: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词语含义=词语本义+语境义+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注意点:①该词语如果是名词,一般来说答案也是一个名词性词组。

②该词语如果是指示代词,要在具体语境中,就近(代词一般是前指,往往在上文)找出代词指代的具体

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最好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看是否合适。

③有时候还要考虑这个词语有没有两层含义:本义和在文中的意思。

(二)理解句子的意蕴

1.提问方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审题方法:

①确定句子的关键词。一般来说,句子都有一两个关键性的词语,这是理解句子的切入点。关键词常常

第9页共17页

是有多重意义的词语,理解句意首先要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

②分析句子的内部结构

③注意句子有没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

④观察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看相邻句,主要是上下文;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弄清其深层含义,有时句子还有警策意

义(类似于名言),注意提炼概括。

3.答题格式:

①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

②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③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

4.答题模板一一4类模式

体会语句含义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不同的句子有着各自的答题特点:

(1)概括抽象的句子要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

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2)生动具体的句子要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作抽象化处理。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要突出其特点。如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或象征、对比、

村托等表现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解读。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要进行切分,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层,逐层体会,分别回答。

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对

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第四节:鉴赏题类】

一.鉴赏表达技巧或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列出技巧题、鉴赏技巧题、技巧作用题)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散文传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表达方式的

运用技巧、藜蛙法的运用技巧和行文技巧等。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

综合运用。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找修辞手法)的。

第10页共17页

(一)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强化情感;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

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

力和表达效果

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

余音回荡

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看它是采取叙述、描写,还是采取议论、抒情的方式来写作。叙述就是把人物

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接表达出来。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

写和刻画,使之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往往和

叙述结合起来使用,写人的文章,很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抒情就

是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抒发爱憎、好恶的感情。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往往是通过材料和逻辑推理,

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这四种表达方法也常常是在文中综合运用的。

1.叙述(叙事)手法(技巧/特点)

①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注意特殊视角,比如儿童视角)(注意叙述人称的变化)

②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

A.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

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B.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

容更加充实丰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第11页共17页

c.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某些内容作交代。(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使事情来龙

去脉清晰

③叙述顺序(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④叙述语言特点、风格

⑤手法技巧(包括修辞,其他如悬念、抑扬、突转、对比、铺陈等情节安排技巧)

⑥和其他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的关系(比如夹叙夹议、寓情于事、在叙述中融入细节描写)

⑦叙述详略:详写、略写

⑧叙述线索(双线一一明线、暗线)

⑨叙述节奏(例如舒缓的节奏)

⑩叙述安排:对话、心理、真实与幻觉、、历史与现实等

2.描写手法(技巧/特点)

—Q)一坯境2景物)―描写技巧的思考角度

A.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B.描写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虚实关系(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以小见大,正侧结合,点

面结合,明暗对比,色彩的渲染、衬托、烘托;③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C.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多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视听结合,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2)人物描写技巧的思考角度

A.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①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

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

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

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⑤其他术语:白描、工笔等

第12页共17页

B.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烘托)

①借助其他人(次要人物)对比衬托

②借助物象衬托(比如,物象的象征作用)

③借助环境衬托

C.修辞(比喻、夸张、排比等)

D.其他表现手法(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等)

3.抒情手法(技巧/特点)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2)间接抒情:

①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以乐

景衬哀情(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以乐衬哀,更突出内心的悲情)等、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

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

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②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某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志向或揭示作品的

主旨。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多见于用于“咏物诗”,诗中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

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象征、比喻等

③事:因事缘情(借用眼前的现实中的事来抒发情感,也称“寄情于事”“借叙述抒情”。通过对

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

述之中)、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借古(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引用过去有关人、

地、事、物之史实,或前人诗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

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三)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

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

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第13页共17页

虚实相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

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

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事物特点,突出强化思想感情,形象更加鲜明,深化文章主题。还使文章曲

折含蓄,独具风格

渲染烘托: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

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

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

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

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四)行文技巧:设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抑扬

二.语言特色鉴赏6角度

1.字词(用词):

(1)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等

(2)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

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形式美):④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使上下文联

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化用(成语、古语、诗词等):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用句):

(1)多用短句: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

(2)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3)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第14页共17页

(4)整句散句结句: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修辞: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4..描写技巧:如白描、细描、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多

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视听结合(有声有色)、色彩明丽(和谐)、对比衬托、

铺陈渲染等,使描写事物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5.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华丽典雅、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凝练、细腻等

6.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1)时代特色:一些词语只在特定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2)地域特色:方言、俚语等

(3)语体特色:口语、书面语等

注: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

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

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构思(谋篇布局)的技巧

L选材的角度,题材详略主次的处理

2.行文线索的安排

3.叙事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间空间的变换)、思想情感的转化

4.结构: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等

5.行文布局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伏笔铺垫、欲扬

先抑、首尾呼应

6.特色语言

7.特色标题

四.写作特点鉴赏

(一)形式

1.语言运用:修辞、遣词造句、全篇的语言风格等

2.表达方式:

3.谋篇布局:(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策划(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