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4年高考考前模拟试卷(11)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广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

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

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

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

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

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

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

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

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

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

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

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

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

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

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

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

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

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

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

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

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

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

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

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

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

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

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

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

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

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

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

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

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

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

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

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

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

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

有生命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

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

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

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

故选Do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

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

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

故选B。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J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

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

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

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

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

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

陈出新。

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

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

义。

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

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

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

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结合材料一第1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

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

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

结合材料一第2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

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

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

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

规律。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

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

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

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2段和第3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

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

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

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

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

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

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

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

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

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

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

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

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

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滤心蛋那样的

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

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

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

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

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

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

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

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

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

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

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

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

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

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

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

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

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一一太通透,让所有东西

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

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杈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

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

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

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

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

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

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

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

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⑪“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

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

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

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⑫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

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

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

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⑬“(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

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

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

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

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

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

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⑭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

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

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⑮M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

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

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

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

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一一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

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红:“殷”读作“yfli”,此处指此时晚霞的颜色已由金色变得深红。

B.大煞风景:“煞”也可以写作杀,此处指谷崎润一郎装修房子时在外层安装了玻璃,

感到扫兴。

C.桎梏:读音是zhigti,此处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阴翳:又可以写作“荫翳”,此处指枝叶繁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能力。

D.“此处指枝叶繁茂”错误。本处是说(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

窗外的暮景,所以川端呈现的是被遮蔽中的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本处的“阴翳”是

遮蔽的意思。

故选Do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A.“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错误,文中“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

应该是和中国落日的景致不同;

C.“深表遗憾”文中无据,由原文“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

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

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可知,文中只是说“感慨”,没有“深表遗憾”,无中生有;

D.“目视对方”错误。原文是“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不是

“目视对方”。

故选B。

8.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①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

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②用联想的方法勾连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同时为下文

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

首先作者读《飘》让自己困惑的是“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

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丧女和

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仍然能够说出“明天,又是一天”可见,她依

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而在中国,日落总使人遗憾,可见西方和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

反,作者深感疑惑。

上文写“日落”中心方内涵的不同,下文写归于“日落”的含义的不同都是写东西方文

化的不同,此内容是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而下文却写到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时观赏

日落,让自己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从而似乎寻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所以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9.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答案】①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齐、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③光与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载体。

④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

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从句式上看二者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整齐、简洁,并且两

个短语概括了东西方两周不同的文化观和审美观,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上看,由日落引出作者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然后说到“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

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得出如果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这一

结论。然后又说到园林以及对女性美的不同表达来说明西方人更爱的是光,而东方人则更爱

影。最后作者说到“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

的游戏”,从而总结全文,所以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从内容的角度作者借助“光与影”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光与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

对象,也是作者感受生活、感受哲思的载体,作者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

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T4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

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日:“寡人非疑胡服也,

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

知也。虽破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

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

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谒之叔,请服焉。”

公子成再拜日:“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

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

也。王推■此面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

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礼者,

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

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

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高瓦非社稷之神灵,即鄙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

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

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日:“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

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

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袭”是动词,“远方之服”是其宾语,二者之间不宜断开,排除CD;

“畔学者”“离中国”是对称结构,中间宜开,排除A。

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

用法相同。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所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

A.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意思、用法相同。句意:现在我准备穿着胡

服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民众/写《师说》来赠给他。

B.解说正确。

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两句中的“中国”含

义不同。

D.解说正确。

故选C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

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

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

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

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为生病”错误,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

“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

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

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答案】(1)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

贤明者却对此担忧。

(2)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

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狂夫”,狂狷的人;“知”,通“智”,理智;“戚”,担忧。

(2)“是以“,因此;“因”,根据;“厚”,对……有益。

14.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

②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

③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可知,从圣人

的做法谈起,强调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

结合“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

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可

知,武灵王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

结合“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可知,说明施行胡服骑射

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性。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民众,这样一来,

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

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

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

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

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

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

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

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

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

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

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

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

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

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

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

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

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

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

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

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

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从

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

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

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部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高口城几乎被

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

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

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

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

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

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

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回到临

安。本词即作于此时。

1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受。

B.“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

C.“草草”说明春末未能仔细观察和欣赏,显然带有一点悔意。

D.整首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感情真切。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

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顿觉游情少'

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错误,错在原因单一,不仅仅是因为客观环境的

变化。故选B。

16.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下阕作者以燕子自喻,作者去年漂泊远离家园,如今回到京城却满目萧然,

不知归于何处,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

②暮春三月那夜间的风雨更令人无限伤心,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融情于景。

“休听”中既有惜春伤春之愁,又隐含家国身世之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

试作简要赏析”,然后确定手法,结合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在写出运用这种修手法的表达效

果。下阕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

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

是暮春急雨。“催花”是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融情

于景,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析《登高》中“,”

两句十四字间含有八意,写了“羁旅”等八可悲。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

高耸的句子是“,

(3)“蛾眉”在古诗词中既指女子美丽的双眉,也借指女子容貌之美丽,如“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廊腰慢回檐牙高啄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作”“缨”“檐”“蛾”“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有

选择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就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

步都错下去。峰回路转,,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

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天下的路都是相

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不要做涧底静止的石子,

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不要做空中游移的白云,让浮生飘蓬留不下一点碧痕浅波。要

做就做那奔腾千里的河,,汇吐聚纳,日夜向着大海进发。要做就做那永不停息的

风,一季有一季的着色,一程有一程的领略。要做就做那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

的泥土,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一树繁花一树硕果,每片叶子都是一首欢歌。从此岸抵

达彼岸,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我们是永远的长跑者。不要因为的诱惑而误

入歧途,不要在思想的山脚下流连低回,而失去峰巅目尽千里的好景色。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是风雪呼啸还是繁花似锦,―开豆后只能勇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清水秀色彩缤纷壁立千仞五光十色

B.柳暗花明色彩缤纷壁立千仞五花八门

C.山清水秀云蒸霞蔚参天直立五花八门

D.柳暗花明云蒸霞蔚参天直立五光十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根据语境搭配“峰回路转”可知,应选用“柳暗花明二

第二空,云蒸霞蔚: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色彩缤纷:指色彩繁多

而凌乱。此处与“汇吐聚纳”相搭配,应选用“云蒸霞蔚

第三空,壁立千仞:意思是指(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参天直立:高高地直立。此处

形容树,应选用“参天直立”。

第四空,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

此处修饰诱惑,应选用“五光十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风雪迷漫还是繁花似锦,开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B.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有风雪呼啸还是繁花似锦,开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C.人生如箭,不管前方是风雪呼啸还是繁花似锦,开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D.人生如箭,即使前方有风雪迷漫还是繁花似锦,开弓后只能勇往直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谓搭配不当,“风雪呼啸”“雪”不能与“呼

啸”搭配,改为“风雪迷漫”;二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即使”表假设,这里应该是条件关

系,应用“不管对两处语病均修改恰当的只有A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中一个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

达效果。(4分)

【答案】(1)比喻。构成:把有了目标不去努力实现的人比作涧底静止的石子,把时光

比作流水。表达效果:用比喻警诫人们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停滞不前永远不能

实现自己的梦想。

(2)拟入。构成: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石子”赋予和人一样的动作和

感情:“自梦里”,只有人才有梦。表达效果:赋予“石子”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

表达出作者对遇到挫折的人的鼓励,具有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时光如水”运用了比喻修辞,“自梦里”运用了拟人修辞。比喻可使深刻的、抽象的

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拟人,指对非人类的事

物依据其性质,描绘成具有与人相似的形体,使其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事物的特点属性的一

种修辞手法。两个修辞手法答出一个即可。分析时要指出修辞手法的构成,再结合语句分析

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广22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月球是怎么来的,—①_,如俘获说、分裂说、大碰撞说等,目前最

可靠的,能提供科学证据的学说是同源说。

2001年,科学家在对阿波罗登月采集到的岩石进行研究时发现,氧的同位素在地球和

月球的岩石中几乎是完全一样的,―②_,我们目视到的比较亮、颜色发白的地方主要由斜

长石构成;另一类是比较暗的地方就是月海中的玄武岩。美国和前苏联采集的样品,主要偏

向于覆盖月海中的玄武岩和斜长岩,年龄距今大约在30多亿年,比较老。

嫦娥五号采集到的吕姆克火山口旁的岩石,可能年龄较新,是距今13亿年的样品。通

过未来的研究,对于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③_。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①提出了很多假说(或者“有不同的说法”)

②月球的岩石大致为两类

③进而挑战地月同源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月球是怎么来的”,后面说“如俘获说、分裂说、

大碰撞说等,目前最可靠的,能提供科学证据的学说是同源说“,说明中间是人们对地球来

源的各种猜测,可以写”提出了很多假说”。

第二空,与后文有关,后面说“我们目视到的比较亮、颜色发白的地方主要由斜长石构

成;另一类是比较暗的地方就是月海中的玄武岩”,此空是对这句话的总括,可以写“月球

的岩石大致为两类”等。

第三空,此空属于总结句,呼应开头的月球来源的假说,根据“通过未来的研究,对于

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写“进而挑战地月同源说”等。

22.请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案】①关于月球来源的同源说最可靠;

②美、苏采集的样品能验证同源说;

③我国采集到的样品可能挑战同源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正确使用句式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介绍月球来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关于月球来源的同源说最可靠”;

第二段介绍美、苏采集的月球岩石特征,以及与同源说的关系,可概括为“美、苏采集

的样品能验证同源说”;

第三段介绍我国采集到的样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可概括为“我国采集到的样品可能挑

战同源说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答案•例文】

用温暖的春收藏每一片雪

王小波说:“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我们所说'‘过不去的事

情”,往往并非指心中美好的回忆与收藏,而是一道道难以迈过的心坎,一扇扇疲于打开的

心防。其实,社燕秋鸿,一别如雨,时间一直在流逝,事物永远在流转一一堵塞着,凝滞着,

过不去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选择了在哪一个坎前停下,疲惫地找寻着宽慰与解答的我们自

己。

实际上,能够给予我们宽慰,原谅,鼓励,劝导的,领我们与过去和解,向未来翻篇的,

重拾当下的勇气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人的生命好比一场雪。

一片片雪花,纷纷扬扬,与我们相遇,在我们的心房积累故事,在我们的脑海滋养思想。

但雪是否会消融,变成温柔的水,浸润进无声的泥土,或是挥手与我们告别一一取决于我们

的心中,是一个温暖的春,还是一个无垠的冬。

用温暖的春去和事情告别,才是与生命和解,让生命永远鲜亮充盈。用无垠的冬去阻塞

事物流转,难免致使生命不堪其重。

莫言与苦涩的童年和解了,于是那苦涩才没有成为心头的一种伤痛,而化作了思想上的

一种风采,回忆中的一份柔软。二舅与苦难的不幸和解了,于是那苦难才没有变成嘴边不绝

的怨恨,而化作了生命中的纯良与平和。赵天赐和母亲的渐冻症和解了,于是那苦恨才没有

变成日日萦绕的乌云,而化作了带母亲周游的坚定,于母亲共处时的珍惜。

让事情“过去”,并非逃避,遗忘,自我欺骗,而是一份庄重的告别。这份告别,让凝

绝不通的思绪有了新的解读,让生活能够重新流动,让我们敢于审视自己,敢于认识自己,

敢于拥抱自己。最难过的坎,是我们最厚重的心防,也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珍贵情感体

验。因此,正是对这些难“过”的坎的解读,拥抱,又重新解读,一次次地告诉了我们:我

们是谁?我的生命,又是怎样的独特,宝贵,又缤纷……

“要拥抱过去的自己,不要杀死过去的自己。”要融化过不去的事情,不要抛弃,封存,

逃避。

山巅的冻雪,往往最为纯洁清澈。过不去的事情,和解后往往最能滋养人心。愿我们每

个人的心中都留存着那个温暖的春,温柔了每一片纷纷雪花,让我们的生命充盈多彩,繁花

似锦,春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