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实验中学2024届中考四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o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穿凿(zao)滔滔不组时时而同(jian)进投机取巧
B.狡蟹(xia)言简意骇要缺(jue)不求基解
C.解漏(xi。赣然贯通段(qi)途慷慨无私
D.下自成蹊(xT)运筹焚膏继号(gul)依葫芦画别
2.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B.③②⑤④①C.③②①⑤④D.③⑤②④①
3.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夏日听雨,雨声淅沥,;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o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①④②B.④③①②C.④②③①D.③④②①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让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删去“能否”)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让书香浸润心灵。(在“浸润心灵”后加”的习惯”)
C.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去掉“由于”)
D.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把“推举、讨论”移到“表决”的前面)
5.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
莲说》)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
”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6.阅读下面选段,完成相应内容。
父女两个告道:“若是能毂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
钱。”鲁达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
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
史进道:“值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
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鲁达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者,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
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
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这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为救金氏父女,鲁达、史进和李忠都掏了银子。鲁达是五两,史进是十两,李忠是二两。围绕谁最为慷慨的问题,小
智、晓慧和李敏发生了争议,请你结合语段和人物的生平经历,补全理由,完成下面对话。
小智:我认为鲁达最是慷慨大方O
晓慧:鲁达慷慨,史进又何尝不大方?。
李敏:鲁达担任提辖,好歹是个公务员,薪水不差;史进虽然掏了十两银子,但史进是个富二代,家底殷实,十
两银子也就是拔根牛毛。若论慷慨,我还是最为欣赏李忠,O
小智:这么说来,这三位俱是扶危济困,救民于水火的好汉。
晓慧、李敏:对,对,通过讨论,我们都受益良多。
二、阅读
7.(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
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
守寒素家风,极简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官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不可惯习懒惰。尔读
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英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乙)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书,训以宽厚恭
谨,勿令与浮簿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
毋贻后悔。
(节选自《陆游家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多称尔举止大方/不以千里郡也(《马说》)
B.余服官二十年/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勿令与浮淳者游处/簿雾冥冥,虎哺猿啼(《岳阳楼记》
D.自此十个年/潭中鱼可百件头(《小石潭记》)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兄当以为忧
A.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曾国藩家书》)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4.曾国藩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哪些品行?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日:“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__(人名)-所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又何网焉()(2)小惠未遇()小大之然()(4)望其旗
摩()
3.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
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4.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
“鄙”有何作用?
5.鲁庄公虽然平庸,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请概括写出鲁庄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9.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龊,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
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⑭来,
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隼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甚矣,汝之不事()(4)虎亦号卒去()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
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4.(小题4)甲文愚公"老骥伏杨,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春的童话
——居京琐记
从维熙
①我真不知道它有多么充沛的精力,在午夜三更时刻,冬天的蛔蛔在我的书房里,一口气吟唱了几百声。那是春
节午夜守岁时发生的,当北京的大钟报告狗年来临,鞭炮响成一片的时候,书斋里传出它吟唱新春的昂扬而欢快的歌
声。
②说来像是一个童话:初夏时我曾养过两只蛔蛔,到了冬至后的11月18日,两只蛔蛔像是有“虽非同时生,但
愿同时死”的情约那般,一块静卧于蛔蛔笼子中,结束了它们的生命特征,像人走进天国之前身体都要衰老一样,先
是哑然失声,后又掉了双腿,最后才蜷曲着身子在蛔帼笼子中安息了。不知为了什么,在那几天我曾有失去两个小小
稚友的感觉。之所以如此,我觉得这两个来自乡野的小小歌手,不仅激发我返老还童般的乡恋之思,还给了我写作的
灵感。俄罗斯文学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大意如下的话:童年是作家的精神摇篮,它将像影子一样追随作家的一
生。因而我写作时,心态常有回到家乡故园之感。
③特别有意思的是,两只蛔蛔鸣秋之时,正逢我的孩子一家,从美国回来探亲之时,这两只小小歌手,给从大洋
彼岸回国省亲的孩子们,带来过无限的新奇和惊喜。我的两个孙儿围着蛔蛔笼子观望了很久,然后好奇地询问我:“爷
爷,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会叫得这么清脆?”我反问他俩:“难道美国没有这种虫儿?它叫遍遍。”他俩回答不知道,
反正他俩在美国十多年了,没有在田野里看见过这种会唱歌的蛔蛔。我看他俩爱不释手,便把两个帼蛔笼子搬到了他
俩睡觉的房间,在一片秋歌声中,我对两个孙儿讲述我经历过的童年:无边无际的青纱帐,醉红了脸的高粱,杂草丛
生的绿河滩……两个孙儿是从娃儿时代跟随父母去了美国的,他们对中国的黑土地知之甚少,因而它们的歌声,不仅
是我们老少两代人的享受,还成了我们祖孙之间沟通文化历史的媒介。在一段时间内,两个娃儿成了蛔帼的饲养员,
把胡萝卜、南瓜、黄瓜、菜心……塞进细竹熊编成的笼子。记得,在临别北京飞回美国去之前,还特意向两只蛔蝠告
别,说什么要不是美国海关不让昆虫入境,一定把它们的歌声带回美利坚。两只遍遍对我们家庭的影响如此之大,因
而在它们死后,为安葬它们,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既没有把它们扔进垃圾箱,也没有将其掷进窗外的草丛,而是将它
们用花纸包好,埋进了书斋的橡皮树下,算是对两个乡野歌手的祭祀吧!
④第二个童话,是由第一个童话引发出来的。我们居民楼上有一个喜欢饲养花鸟鱼虫的老者,他曾听到过我家里
传出过遍蛔鸣叫之声,在寒冬降临北国京城之际,给我送来两只穿越冬季的名贵的蛔遍。对比夏秋的遍遍来说,它们
的体态虽然娇小一些,但鸣叫之声却不比夏秋的蛔蛔逊色。特别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们都有躲避严寒的温暖之巢——
那是用葫芦精制而成的,先把整个的葫芦锯掉其头,再在葫芦上部加上盖;上盖要用钻头钻七个通气的圆孔,当葫芦
被磨成一个工艺品之后,便让蛔蛔住进这避寒的窝里来了。老者让我十分感动,他不仅送来冬日的蛔蛔,连同精制的
两个蛔遍葫芦,也一块送给了我。为了还情,我拿出几十元钱,塞给这位芳邻。哪知他反而对我瞪起了眼睛:
⑤“你认为这点钱就够了?你有空到潘家园虫鸟市场上去看看……”
⑥我知道冬天的虫鸟,价格十分昂贵,便又掏出一张五十元现钞,强塞进他的手里说:“真是谢谢您老了,有空
我一定去那里转转。”
⑦他有点急了,把钱拍回到我的手心说:“你太小瞧你的邻里了,我可不是虫鸟贩子,我送给你的目的,是想增
加一点你的书斋雅趣,好能多给我们写出点讲真话的文章来!”
⑧我还想说什么,老者扭过身去,走进了电梯间。这一刻,我才明白了芳邻送我冬天蛔蛔的用意,全然在于增加
我书斋内的乡野情致。中国古语中有“食之木瓜,谢之桃李”之礼仪,为了答谢老者之情,我把一盆杜鹃树送给了赠
我遍遍的芳邻。——从此,这两个冬天的歌手。便在我的书斋里与我为伍了。今年的北国冬季,大风吼叫,寒气逼人,
我把它们放在暖气旁边,生怕严寒夺去它们的生命;当骄阳钻出云层时,我不忘把那两个宝葫芦,移位到阳光之下,
让它们分享阳光的温暖。我得到的回报则是,在我击电脑键盘时,除了让我的心态重返到童年之外,它们的高昂的歌
声,常常让我想起古代史书中“田横五百士”的悲壮故事,因而当我感受到精神疲惫时,它的歌声能让我忘却疲劳继
续奋进。让我最为惬意的时刻,是在窗外飘雪的日子,当天地与楼宇一片银白时,那姻帼的歌声,仿佛在演绎着一个
雪国的梦境:窗外白羽翩翩,书斋里它歌声绵长,让人感到活在一个洁白无瑕的天地之中,实在是另一种精神享受。
⑨其中,让我最为动情的,是节日期间孩子们从大洋彼岸打来拜年电话的时候,蛔蛔鸣春之声穿插于鞭炮的轰鸣
之间,我告诉孙儿:“今年北京允许放鞭炮了,你听见了吗?”
⑩他说:“我听见了,还有一种声音是什么?”
⑪我说:“你猜猜。”
⑫“爷爷,我听出来了。”孙儿说,“好像……是……蛔蛔在叫。”
⑬我说:“今天你听到的,不是你们夏天在北京时听到的蛔蛔的歌声了,那是冬天的蛔蛔在唱歌!”
⑭”中国冬天还有蛔烟?”
⑮“有。”
⑯爷爷,让我好好听上几声。”
⑰我把电话听筒,移到蛔蛔穴居的葫芦旁边,让孙儿尽情倾听来自中国北京的鸣春之声,孙子高声笑了起来''真
好听,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⑱我告诉他,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新春童话。它孕育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它的母体虽然在乡野,但经过老北京人
精心培育,让它们在冬季成活,并让它们在冬季放开歌喉……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蜷曲()(2)竹箧()(3)祭毛()(4)
便意()
2.作者称自己初夏时养的两只帼蛔为“小小稚友”、“小小歌手”,这两个称呼表达了作者两种什么样的情感?
3.作者为安葬初夏养到冬至的两只蛔蛔颇费一番心思,因为“两只蛔蛔对我们家庭的影响如此之大”。从文中可看出
这两只帼帼给作者一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下面这段话进行赏析。
让我最为惬意的时刻,是在窗外飘雪的日子,当天地与楼宇一片银白时,那蝠蛔的歌声,仿佛在演绎着一个雪国的梦
境:窗外白羽翩翩,书斋里它歌声绵长,让人感到活在一个洁白无瑕的天地之中,实在是另一种精神享受。
5.作为对老者的答谢,作者先是“拿出几十元钱”,之后又“掏出一张五十元现钞”,最后“回赠一盆杜鹃树”。你
认为其中哪一种做法更能体现“食之木瓜,谢之桃李”的传统礼仪?这种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6.作者称邻家老者为“芳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芳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7.作者说“第二个童话,是由第一个童话引发出来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童话”的内容。文章题为“新
春的童话”,请简要说明文题的深层含义。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
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
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②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
王为博得美人褒姒开心一笑,夜举烽火,戏弄诸侯援兵。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
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③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用土木
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
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
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
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
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④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
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⑤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
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西周时期,;汉代,;清朝末年,O
2.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
3.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
三、应用
12.根据你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对联常识的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中秋赏月,小明爸爸提议用对对子的方式为节日助
兴。他吟诵了上联“明月映天一轮满”,小明对出下联o
A.花香千里到门庭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甘露被宇万家明
D.叶脱疏桐秋正半春节将至,小明家要贴一副对联,最佳的选择是:上联①,下联②o
A.堂前营草舒眉绿
B.绿柳吐絮迎新春
C.爆竹传声又岁除
D.春风送暖入屠苏
E.红梅含苞傲冬雪根据端午节的习俗,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下联:鼓乐,万水欢歌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二博,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以“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题,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
目前,科学家在用人工智能(AI)和X射线解密古代社会。他们利用巨大的数据库想让“时光机器”拥有地图功
能,以帮助历史学家更直观地看到人如何在时空中移动,思想如何在时空中传播。假如你也拥有这台时光机器,你最
想做什么?
请以“社会”为题,在文中用上“历史学家”“时光机器”“跨越”这三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如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⑵字数600〜800字之间。⑶不要出现所在
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B
【解题分析】
B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改为:言简意赅。
2、B
【解题分析】
结合选项分析:中心是“守时”。故③事开头句。②“这种”承接③句,故排除AD两项。分析BC项,①⑤的位置,
仔细阅读,按照语感分析,①‘'从而"承接的是''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故选B。
3,A
【解题分析】
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诗”与“四季之景”的比喻。阅读文段和选句可以发现,此句子结构一致,按四季顺序
写。分析空格的前句可知,所选内容一定要与上句描写的景色一致。“青芜如毯”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青草如茵
的美景,对应句③中“绿茵遍野”;“雨声淅沥”:对应句①中“千缕缤纷”,描绘了夏日美景;“秋日花叶相映”
是秋景,对应句④中“红叶清风”;“冬日雪意阑珊”,对应句②的冬日美景。据此分析排序为③①④②,故选A。
4、D
【解题分析】
D修改后语序仍然不当,应该为“讨论、推举、表决”。
5、(1)征蓬出汉塞(2)塞上燕脂凝夜紫(3)佳木秀而繁阴(4)濯清涟而不妖(5)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
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
字。本题中的“征蓬、燕脂、凝、濯、清涟、畔”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
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6、①面对素不相识落难的金氏父女,他第一个掏钱,觉得银子不够,又主动开口借钱,承诺明日便还。②鲁达一
提出借钱,史进即刻掏出十两银子,并且声明在先,十两银子不算什么,不用鲁达归还。③李忠只是街头卖膏药
的小贩,经济拮据,只能维持生计。他被鲁达搅了生意,非但没有责怪,而是尽己所能,掏出二两银子,这二两银子
更是弥足珍贵。
【解题分析】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如(1)小智可有以下分
析: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
上,还向史进、李忠借钱来帮助他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2)晓慧的语言
内容,可分析:“值甚么,要哥哥还”语言描写,”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动作描写。(3)李敏的回
答可分析原著中的一些情节:李忠是个生意人,早年靠给人上武术补习班赚点学费,最后落难到街头卖艺为幌子,以
此来吸引人群围观,然后顺便买点跌打膏药之类的东西维持生活。所以说李忠也不容易,能掏出二两银子,这已经算
是很不错了。
二、阅读
7、1.D
2.D
3.大凡做官的人家,(生活)由节俭到奢侈容易,但是由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太难了。
4.强调的品行:“读书明理”或“熟读经书”“持之以恒”。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分析】
1.A.称赞/著称。B.做/名词作动词用,穿戴、穿衣服。C.轻浮/逼近,就到了。D.都解释为“大约”。故选D。
2.D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作为”。A.当。B.被。C.向,对。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
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
键词:奢:奢侈。俭:节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个性化表达。通读文章,由“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令熟读经书”分析,曾国藩
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读书明理”“熟读经书”。由“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自此十许年,志
趣自成”分析,强调了“持之以恒”。解答第二问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及自己的学习实际,
从“勤奋、苦读、持之以恒”方面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题目点拨】
参考译文:【甲】家中的人来军营的,大多说你举止大方,我感到些许安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
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你们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
身处俭省之中,这就是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是遵循简朴的家风,可以非
常节俭,也可以略微丰裕,而过分的丰裕我就不敢享用了。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而从奢侈转到节
俭却相当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从
我高祖、曾祖、祖父、和我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乙】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认为是忧虑的事,不能把它认为是可
喜的事。切记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
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
只有一件。我这些话,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8、1.左丘明
2.(1)参与(2)遍及、普遍(3)案件(4)倒下
3.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祥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远谋回答
5.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
【解题分析】
1.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
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
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曹刿论战》有
关的文学常识。《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
明。
2.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
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间”:参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
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战争胜利的基础。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来分析,“政治
上取信于民”即战争胜利的基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得到了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肯
定。
4.文言文要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
的前提和基础。如作者极言鲁庄公的“鄙”目的是与曹刿的军事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曹刿的
在政治上深谋远虑,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从与乡人不同的反应可看出)。军
事才能:沉着冷静、心思缜密(击鼓进军和下视其辙可看出)、指挥若定等。
5.概括鲁庄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
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答案可从以下方面考
虑:战前虚心纳谏,战场上听从曹刿指挥,战后能够向曹刿请教战胜的原因,从政治上能够尽职尽责(“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题目点拨】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
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
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
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
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
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
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
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
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
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
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9、1.(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每小题5.5分)6.(7.
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C
4.提示: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
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
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惩”,苦于;“惠”是通假字,通“慧”,聪明。“寻”,古今异义词,不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
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
(1)句:曾:读次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这里;如……何:固定结构,把……怎么样;
(2)句:熟:古今异义,仔细;以:用;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愚公之妻提出疑问,是担心关爱愚公,并不反对移山;
B.”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理解是错误的;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这一说法有误。
故选C。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感悟,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文中两人年龄悬殊较
大,一个是生平多阅历,志向远大的老人;而另一个却是天真、懵懂、好奇、无知的小孩。愚公是知其难而为之,小孩
是不知而不畏。两人的共同点就是不惧怕困难。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乙文作者也议论到,“意虎之食人,
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人生路上难免会遭受大大小小的挫折,这些挫折
可能使人一蹶不振,但也可能会锻炼人的意志,只要我们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对挫折困难无所畏惧,就会成功。
【题目点拨】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5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
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
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
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
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
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
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
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
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
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
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10、1.(1)quan(2)mie(3)si(4)qie
2.围绕“表达了作者视两只蛔帼为朋友、伙伴的喜爱之情和因两只蛔帼不幸死去而生的痛惜之情”回答即可。
3.(1)它们的歌声激发了作者的乡恋之思带给作者写作灵感;(2)是老少两代人的精神享受;(3)是祖孙之间沟通文
化历史的媒介。
4.围绕“以白羽为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回答即可。
示例①:这段话中飘飞的雪花被作者喻为洁白的羽毛,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雪花轻盈飞舞之美,表达了喜爱之情。
示例②:这段话作者一直称蛔蝇的鸣叫声为“歌声”。”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鸣叫声带给人的美好感觉,表达出自己
的喜爱之情。
5.第一问:回赠一盆杜鹃树更能体现“食之木瓜。谢之桃李〃的传统礼仪。第二问:老者赠送的是书斋雅趣和乡土气
息,回赠杜鹃树是回赠同样一份优雅的情致,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去除金钱气息的精神互惠。情感交流。
6.“芳邻”的含义是品行美好的邻居,从老者赠送冬日的帼帼,带来乡野情趣而不求回报,可见其美好的品行。
7.两个童话的内容:初夏时养的两只嵋嵋在生时带给一家人和睦欢乐,死时带给作者“但愿同时死”的诗意;芳邻馈
赠的冬日蝎帼让作者和家人共享乡土之情。
文题含义:前后两对蛔帼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是祖孙同乐、思恋故园和邻里和睦等美好情感的象征,带给人春
天的生机和喜悦。
【解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字音。此处考查的几个字都是平时出错率较高的,要注意。特别是“蜷”和“惬”。
2.此题考查的是人物的感情。“小小稚友”可以理解为小朋友,可见作者对蝠蛔的喜爱之情,“小小歌手”可以看出作者
因为喜欢蛔蛔的叫声而把蛔蛔成为歌手,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对帼蛔的赞美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很喜欢帼帼,“这两个来自乡野的小小歌手,不仅激发我返老还童般的乡恋
之思,还给了我写作的灵感”一句中写了蝠蝠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嵋蛔在带给“我”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给海外归来
的孩子们带来快乐;面对嵋帼,“我”跟孩子们讲起了童年的回忆,这两个小生灵搭建起了我们之间沟通文化历史的桥
梁。据此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试题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词语)
+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雪国的梦境:窗外白羽翩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轻盈,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另外“歌声绵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可
以结合这点来赏析。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细节的感悟。“我”用的三种感谢老者的方式,前两种都是用的金钱,这与老者“是想增加一点
你的书斋雅趣,好能多给我们写出点讲真话的文章来!”“全然在于增加我书斋内的乡野情致”的目的不相吻合的,老
者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情趣,这种情趣不是可以用金钱来回报的。据此作答即可。
6.此题考查的是文中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语境意。“芳邻”
的本义是对邻居的美称,由于文中的老者赠给“我”蛔蛔还不求回报的行为,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者的美好品行。
据此作答即可。
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文章标题的含义。文中围绕蝠帼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初夏时养的蛔帼,
活的时候带给我快乐,死时又表现出“'虽非同时生,但愿同时死'的情约”;第二个童话是源于老者送我的帼帼。
文章题目《新春的童话》中“童话”是美好的,用在此处只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美好的瞬间,有作者心灵的惬意,有
祖孙同赏的温馨,还有邻里之间的和睦。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1,1.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
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2.“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
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
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
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题干中已给出朝代提示,到文中筛选出“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
现的”“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用烽火报警的通
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
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分析语句的手法,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
动性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加点字“悄悄告诉你”将“烽火台”拟人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说明文引用故事、名言、寓言、谜语、时代新闻等,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
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④结合说明方法分析。做题时
还要结合文章作出准确判断。如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
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诗句则从引用
的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
三、应用
12、(1)C(2)EB(3)催龙舟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对联的特点是: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
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1)“明月
映天一轮满”是主谓短语+数量词+形容词,因为是中秋,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办法
- 建筑设计招投标管理规程
- 城市规划管理消缺管理办法
- 医院改造私人施工合同
- 橡胶制品厂车辆通行条例
- 火车站水电改造施工分包合同
- 翻译公司钥匙管理规则
- 航天工程客户意见反馈指南
- 旅游设施招投标授权委托书
- 医疗聘用合同医院物业管理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2科学测量综合练习(答案)
-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卷
- 基于义教课标(2022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 课件(新教材)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 离婚协议书 word(范文五篇)
- 高喷防渗技术交底
- 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
-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报告.doc
- 大班语言《风在哪里》ppt课件[共12页]
- 吊装令(统一格式)
- 齿轮的齿形齿向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