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0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同步教学设计)单元备课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8课时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在解决化学问题中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初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水,认识水的变化,学会“现象—本质—现象”的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对元素概念发展史的了解以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初步的元素观。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氢气燃烧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重点、难点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天然水的人工净化以及水的分解与合成。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4.元素与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教与学建议1.准备必要学具,如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等。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单元课时分配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2课时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2课时第三节原子的构成2课时第四节元素1课时到实验室去1课时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水的三态变化及天然循环课题水的三态变化及天然循环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3.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现象。4.初步形成基于分子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5.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进行学习活动的化学思维方式。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物理变化的意义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教学准备知识准备:1.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材料准备:青霉素瓶、蛋糕用小勺、注射器、一短输液管、小试管、铁书夹、微型酒精灯、气球;品红、水、酒精、火柴。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1】水可以变作白云、细雨、白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情景导入2】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有了水,才有了人类的灿烂文明。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请谈一谈你对水的认识。【谜语导入】大哥平易近人,面貌明朗似镜;二哥喜欢高温,常在空间飞奔;三弟生在隆冬,性格刚直生硬。(打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水的三态变化【设问】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归纳总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教师释疑】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设问】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归纳总结】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讨论交流】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这一个过程吗?【归纳总结】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二)探究分子的性质【学生活动】依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学习,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青霉素瓶、蛋糕用小勺、注射器、一短输液管、小试管、铁书夹、微型酒精灯、气球;品红、水、酒精、火柴。结合物理课上学习的知识,进行下列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实验探究:1.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现象。2.20mL酒精和20mL水的混合现象。3.试管里盛有一定量的水,试管口罩上一个气球,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温馨提示:1.注意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安全。2.先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之间间隔越大。(三)水的天然循环自学阅读课本第24~25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________实现的。______为水分子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水分子便克服了分子之间的________,变成________,扩散到空气里,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________,再遇冷又转变成________,降落到地面,汇入江河湖海,渗进山川土地。这一过程既实现了水的________,又完成了水资的________,周而复始,不断地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三、当堂训练1.水变成水蒸气,从分子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分子数目增多 B.分子变大C.分子间间隔变大 D.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2.下列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不一致的是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分子体积变大B.6000L氧气通过加压能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如图所示,加热密封锤形玻璃泡内的碘颗粒,观察到玻璃泡内充满紫红色气体。(1)该变化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4.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30页挑战自我1、2题。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及其变化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板书设计水的三态变化及天然循环分子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之间间隔越大;分子的特征体现分子的特征体现水水的三态变化实现实现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教后反思由于现在已经有先进的微观摄影技术及其图像模拟技术,故可以播放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运动影像,比起示意图形式的讲解,这样更能建立直观的印象。另外,关于水的天然循环,也可以用影像展示,并将海洋中的循环和陆地上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多举出身边参与水循环的现象,让学生切实建立起水资源匮乏的紧迫感和节约用水的意识。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2课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课题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9页教学目标1.了解天然水与纯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会用简单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2.学习沉降、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体会分类的思想。4.通过参与探究,进一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感受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意义;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点了解沉降、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1.理解过滤和蒸馏的原理。2.比较熟练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仪器与药品等。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1】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统计图。同学们,自然界的水主要为……?而淡水呢,仅占……?这些淡水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又有多少呢?由此,你有何感想呢?【过渡】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即使是淡水,往往含有泥沙、可溶性的矿物质和细菌等,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天然水水质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净化处理。现在,老师为大家提供一杯天然淡水,该怎么操作能得到直接饮用的水呢?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天然水的净化【演示实验】实验探究2-1,明确实验室净化天然水的步骤。1.沉降在烧杯A和烧杯B中分别加入约100mL天然水样品。将烧杯A放在实验桌上静置;同时在烧杯B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再静置。观察两个烧杯中发生的变化。【学生回答】烧杯1中溶液依旧浑浊,烧杯2中溶液变澄清。【提问】明矾的作用——加速沉降。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讲解】(1)天然水中较大的泥沙颗粒,静置后会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加入明矾可以加速泥沙的沉降。(2)明矾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过渡】现在怎样把难溶性的泥沙与水分离?是的,需要过滤,所以过滤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2.过滤【展示过滤用到的实验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器(滤纸)【学生活动】自己动手制作过滤器。【思考】如何使滤纸紧贴在漏斗的内壁上?过滤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师生总结】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学生上台演示过滤操作)【思考】过滤一次后的水依旧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滤纸破损;烧杯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思考】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关过滤的例子吗?这些方法为什么可以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过渡】展示过滤后的水,学生观察到水略带黄色,因此过滤后的水并不是纯净的水。那接下如何将水中的颜色除去?3.吸附在步骤2中得到的略带颜色的滤液中放入一个活性炭包,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提示】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水或空气中的一些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很容易附着在其表面而被除去。【提问】活性炭的作用——吸附色素还有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用滴管取吸附后的清夜,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加热,直至水分完全消失,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残留的物质。【讲解】1.若有固体剩余,说明吸附后的水不是纯净的水。2.上述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样的过程叫蒸发。3.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在水分蒸发后以固体的形式留在玻璃片上,我们说矿物质结晶析出了。沉淀、过滤、吸附等方法除去的是水中不溶性杂质,水中还含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称为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称为软水。【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呢?【演示】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两试管中产生泡沫的情况。【讲解】硬水中泡沫少,有大量浮渣,软水中有大量泡沫,无浮渣;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过渡】如何除去水中的矿物质?是的,蒸馏。4.蒸馏给水加热使之变为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得到液态水的过程叫水的蒸馏。蒸馏得到的水叫蒸馏水。将所得蒸馏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视频播放蒸馏演示实验)【归纳总结】1.若玻璃片上无残留,证明蒸馏水是纯净的水。2.蒸馏这项操作是单一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过渡】以上就是实验室净化天然水的大致流程,包含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大家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来水,那同学们知道自来水场生产饮用水的流程么?接下来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8页,比较自来水场净水和实验室净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示】自来水厂净水需要加入液氯消毒,这个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二)混合物和纯净物【讲解】很多物质像天然水一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还有一些物质和蒸馏水一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那些仅含少量杂质的物质,由于纯度极高,所含杂质对其性质几乎不产生影响,通常被视为纯净物。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1)从宏观角度看: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氧气、二氧化碳、纯水等;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糖水、石灰水、河水等。(2)从微观角度看: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4)性质特征: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固定的性质,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并且各种成分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5)联系:不同纯净物简单混合成混合物,混合物提纯分离成纯净物。三、当堂训练1.关于过滤的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A.滤纸的边缘要高于漏斗的边缘B.漏斗中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C.玻璃棒要轻轻的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D.漏斗的下端要紧靠接液体烧杯的内壁2.在净化水的操作中,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A.过滤B.静置沉淀C.吸附沉淀D.蒸馏3.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4.如图是过滤器的制作和过滤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制过滤器时加水湿润,是为了使滤纸能紧贴漏斗内壁B.过滤时,滤液不能高于滤纸边缘C.过滤后的液体中可能会溶有可溶性物质D.过滤时,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5.将浑浊的泥水变澄清,下列仪器中不需用到的是()A.烧杯B.漏斗C.试管夹D.玻璃棒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要了解天然水的人工的各种操作,软水和硬水的鉴别及转化,从微观上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五、布置作业课本第30页挑战自我第3题。通过地理常识引导学生得出节约用水,同时为下一步的课题引入埋下铺垫。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用生活情境来理解过滤的原理,降低理解难度。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判断,体会化学学科的特点,注重从微观到宏观这种独特的视角来认识物质。板书设计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分布:地球上71%覆盖着水,但仍面临缺水的危机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1.净化2.过滤3.吸附4.蒸馏软水和硬水三、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探究型课堂,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天然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知道化学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入手,分析生活的原型,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沉降、过滤、吸附等分离混合物方法的原理,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水的分解课题水的分解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教学目标1.了解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能够对水分解反应进行微观解释,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1.能够对水分解反应进行微观解释,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2.掌握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能对已经学过的经典反应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从水的分解的宏观现象出发,用微观观点分析其反应的实质。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关于水分子的内容并预习教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与药品等。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1】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烧起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的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情景导入2】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只是分子间距离和排列方式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因为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入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展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及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答案预设】可能根据“热得快”认为它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根据水,氢气,氧气三者的分子构成认为是化学变化。【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分子的变化。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实验演示】实验探究2-2。这是一个对水进行通电的装置,叫水电解器,这是它连接的直流电源,水电解器里面是老师课前注满的水,现在我们接通电源就可以对水进行通电了,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液面下降,说明了水发生了变化,那水变成了什么?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说明产生了什么?各产生了多少气体呢?请一位同学上来读出数据(教师记录)。V正=XXmL,V负=XXmL,这两个数据之间有一个大约的倍数关系就是V正:V负=1∶2。【过渡】那用什么方法对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实验演示】首先,我们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讲解】火焰可以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演示】再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讲解】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归纳总结】从上面的探究可以知道,电解水实验中,两个电极均产生气体,负极上产生氢气,正极上产生氧气,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设问】你们能将实验结论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吗?并强调反应条件。【讨论交流】1.实验前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的作用是什么?(水的导电性很弱,实验前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2.水电解产生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应为2∶1,但实验中体积比却大于2∶1,原因是什么?(提示:结合氢气和氧气的溶解性以及氧气的氧化性思考)(a.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大;b.在电解过程中生成的氧气从电极上逸出之前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消耗了氧气。)【过渡】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改变,那么水在通电时,水分子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幻灯片)【讲解】当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之后,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了氢气和氧气。可以看出,电解水发生的反应是破坏陈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因而是化学变化。(继续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纯净物的知识,在这个实验中,水是纯净物,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单一物质,同样,氢分子组成的氢气和氧分子组成的氧气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这个实验是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即通电通电水氧气+氢气H2OO2H2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三、当堂训练1.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B.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D.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通电使水分解,在一个电极上得到20mL气体,则另一个电极上得到的气体体积大约是()A.10mLB.30mLC.40mLD.10mL或40mL点燃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点燃点燃A.氢气+氯气→氯化氢点燃通电B.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通电点燃C.水→氢气+氧气点燃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要掌握电解水的现象、结论,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15、16页习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初次将宏观与微观相联系,也为之后学习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铺垫和对比。又能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思考:该过程中分子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使新科自然展开。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理解电解水的过程。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板书设计水的分解宏观:水氧气+氢气(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微观: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教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水的组成,在介绍化学反应实质时,学生通过微观动画就更容易理解了,在介绍分解反应时语言不宜过多,在练习中逐步加深理解即可。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2课时水的合成物质的性质课题水的合成物质的性质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教学目标1.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知道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2.通过对水的合成的微观分析,再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3.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4.会写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教学重点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教学难点能够对已知物质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关于水分子的内容并预习教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与药品等。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1】电解水的实验验证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时用的是点燃的火柴,能产生淡蓝色火焰,这种气体是氢气,这是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结果是不是生成水呢?我们可以用实验验证一下。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水的合成【实验演示】实验探究2-3。如图所示,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凉烧杯,观察现象。用手轻轻触摸烧杯。教师演示后,引导启发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分组分析思考讨论【现象】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过渡】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过程中,氢分子和氧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氢气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讲解】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从这个反应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解反应,则氢气燃烧的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讲解】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思考】酒精溶于水是否是化合反应?【资料】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时,有可能发生爆炸。【思考】那在点燃前我们怎么知道氢气是不是纯净了呢?这时教师可采用对比试验法检验氢气纯度。分别用小试管收集不纯氢气与纯净氢气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从两支试管内气体被点燃时发出的不同响声来判断氢气的纯净与否。教师演示后,引导启发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分组分析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接近酒精灯火焰,再移开拇指点火。如听到轻微的“噗”的响声,说明氢气已纯净。如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最后教师应强调一切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检验纯度!检验氢气的纯度后就可以直接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了【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氢气视为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氢能源世纪?利用氢气作为能源有什么突出的优点?【讲解】1.资源丰富;2.放热多;3.生成物是水,污染少。(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过渡】氢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这种性质体现出来时,发生的什么变化呢?【回答】化学变化。【提问】氢气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这种性质体现出来时,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吗?【回答】不需要。【讲解】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和联系: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提问】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了,哪一个说的是性质?哪一个说的是变化?【归纳总结】三、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A.发出淡蓝色火焰B.放出大量的热C.产生浓烈的刺激性气味D.燃烧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盐酸易挥发B.金属具有导电性C.酒精易溶于水D.常温下,氮气很稳定3.化学家通过化学反应开发出了很多材料,推进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类型的是()A.碳酸→水+二氧化碳B.氧化钙+水→氢氧化钙C.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D.碳酸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钠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该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填粒子符号)。(2)从微观角度解释A至B变化的实质:_____________。(3)图A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的探究,了解了水的分解和水的化合这两个化学反应,又通过对变化的微观实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没有改变。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17、18页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氢气的燃烧,从感性上认识氢气燃烧的结果。从微观角度理解氢气燃烧过程。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帮助学生建立性质与变化的相互关系。板书设计水的合成物质的性质一、水的合成宏观:氧气+氢气水微观: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教后反思本节课展示了两种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达式,一种是分子结构模型表示法,这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掌握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可以为后面学习的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学习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的计量课题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的计量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40页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3.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4.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回顾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过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结构发展史(1)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墨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由原子构成的。(2)19世纪初,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带负电荷的电子。(4)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播放α粒子的散射实验)【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并不改变原来的方向;(2)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3)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很小,质量很大。(2)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透金箔?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空间很大,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3)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子核带正电,当带正电的α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排斥而改变方向。(4)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正面撞击原子核时,α粒子被反弹回来。【实验结论】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提问】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模型吗?【回答预判】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问】假如把原子比喻成十层大楼,而原子核仅相当于十层大楼中的一粒樱桃。那么在原子核的外面就有一个相对来说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被电子所占据,电子就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速度之快,近似光速。(课件展示原子弹爆炸的场面)原子弹的爆炸告诉我们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归纳总结】【交流讨论】小表列出了几种原子的基本构成,分析表中信息,试回答: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氧888钠111211氯171817碳12666碳13676碳146861.不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3.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有什么联系?【归纳总结】1.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2.不是所有原子中都有原子,如氢原子没有中子。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4.原子的特征:(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例如,金、金刚石、其他一些金属等物质都是由它们的原子直接构成的。(2)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例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大量水分子构成水。(3)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小、有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等。(二)相对原子质量【过渡】虽然所有原子都非常微小,但是它们的质量仍存在差异。例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10-27㎏,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讲解】1.概念:以一种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的1/12为基准,计算出其他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实际质量。2.国际单位制为1。【小组讨论】读表格,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粒子个数的关系。原子种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氢110碳1266氧1688钠231112磷311516硫321616铁562630【归纳总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三、当堂训练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2)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_;(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_;(4)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5)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2.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和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氢原子的质量是1g,氧原子的质量是16gB.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的16倍C.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12原子质量几乎相等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了原子的实际质量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19、20页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的计量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构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原子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原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教后反思本课时知识点较少,但是很关键,很多学生甚至到了高中阶段都没有理清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量等概念的关系。本课时应增加练习量,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做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的计量课题原子中的电子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2.归纳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知道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和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知识回顾屏幕投影原子结构:原子核很小,电子在很大的空间中运动。怎样运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中的电子。带领学生回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回顾。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电子的分层排布【学生活动】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播放视频动画,生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情况。【讲解】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地方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地方运动,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思考】给出信息,让学生用一个简明的图形来表示氧原子的结构及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讲解】用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圈内的数字表示,弧线表示,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学生活动】预习课本47页“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规律:(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第一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讲解】化学上把最外层是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学生活动】预习课本41页“多识一点”,自主思考,完成导学案。(1)稀有气体一般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最外层有个(氦是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稳定结构。(2)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在化学反应中易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从而达到稳定结构。(3)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归纳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否容易得失电子,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过渡】在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变化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二)离子1.氯化钠的形成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我们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氯化钠的形成。【归纳总结】阳离子原子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原子得失电子数2.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3.离子的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作阳离子。①特点:电子数<质子数。②示例:Na+、K+、Mg2+、Al3+。(2)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作阴离子。①特点:电子数>质子数。②示例:O2-、S2-、F-、Cl-。4.离子化合物像氯化钠由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5.离子符号的书写先写元素符号,然后将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数字在前、符号在后,“1”省略不写。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我们以镁离子为例来看一下:6.构成物质的粒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He、Ne等);金属(如Hg、Fe等);少数固态非金属(如C、Si等)。(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气体分子(如H2、O2、N2等);多原子共价化合物(如H2O、CO2、HCl等)。(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NaCl、K2S、CuSO4等)。【点拨】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大多不稳定,化学性质活泼;离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②电性不同: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2)联系三、当堂训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2.我国在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国际领先。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镓原子由31个质子和电子构成B.镓原子带31个单位的正电荷C.镓原子核外的电子分5层排布D.镓原子在反应中趋于失去电子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原子中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要学会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宏观变化。。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21、22页习题。回忆旧知,创设情景。学生真正自学,充分讨论,在交流中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应着重从原子中质子、电子的数量关系分析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与该原子形成离子后所带电荷数目的关系,为今后理解元素的化合价打基础。板书设计原子中的电子一、原子的分层排布二、离子1.定义: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阴离子:Cl-、O2-、OH-等阳离子:H+、Mg2+、NH4+等3.表示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4.离子符号中数字的含义:2Mg2+教后反思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只要求学生能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能说出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即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注意控制深广度,防止学生造成学习上得困难。
第四节元素课题元素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9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并能从元素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3.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3.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4.从元素周期表中可获得的信息。教学难点1.对元素概念和元素符号含义的理解。2.从元素周期表中可获得的信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景导入】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问题】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过渡】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元素的海洋中,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元素。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一)元素【学生活动】活动天地2-4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观点1: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的元素。观点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容易变的;而原子是不变的,并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所以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请把下列分子模型拆开,把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数一数共有几类。下面介绍几种原子: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碳12原子666碳13原子676碳14原子686他们的质子数相同,是一类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这样你能归纳元素的概念吗?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核电荷数,也说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思考】区分钙元素和锌元素关键看什么?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把核电荷数为8(即质子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汞中都有氧元素。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思考】判断某两个原子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元素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元素不同。【讲解】(1)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例如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而不能说KMnO4是由一个钾元素、一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的。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2)元素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或核电荷数相同),但中子数、电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C12(6质6中)和C13(6质7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都属于碳元素。例如:Fe2+、Fe3+、Fe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相同,都属于铁元素。(3)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判断: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同种元素。错误,例如Ne和H2O都是10个质子。(4)描述物质时,元素与组成匹配,分子、原子、离子与构成匹配。例如: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一个某物质的分子是由多少个某原子构成的。2.元素的存在【学生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物质有数千万种,但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仅只由碳、氢两种元素就可以组成成千上百种物质。阅读教材P46,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并对比人体中的元素含量与地球中的元素含量相同吗?谈谈你的感受。分析得出在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性:位于前五位:氧硅铝铁钙;对比人体中的元素含量与地球中的元素含量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二)单质和化合物【过渡】目前已发现的物质有数千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正如作曲家写出的乐曲有几百万首,甚至更多,但组成这些乐曲的音符却只有几个。有些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不同的物质,世界上有数千万种物质我们不能一种一种地去学习,那应该怎么学习呢?分类法,联系以前我们所学知识,物质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回答预设】混合物、纯净物。【学生活动】请将下列各种物质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①O2②CO2③H2O④H2⑤CO从物质组成元素的种类上看,元素组成物质的方式有两种,引导学生归纳单质、化合物的定义。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思考】(1)单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2)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单质?(3)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4)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三)元素符号【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7多识一点,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由来,投影部分中文、拉丁文、英文对比表,结合P47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国际上如何区分和交流元素的呢?【讲解】为了便于区分和交流,国际上规定,每种元素都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元素符号(板书),请同学们看书P47: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1.怎样书写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思考】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O表示氧元素,O表示一个氧原子【归纳总结】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学生活动】阅读P47“多识一点”: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四)元素周期表【过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列为元素周期表,为化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完善后的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离不开元素周期表,正如我们外出旅游离不开交通图、外出探险离不开指南针一样。那么,元素周期表是如何编排的呢?【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这18种原子的结构,按照你认为最科学的方式将它们排列起来,并说出这样排列的依据?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建构的?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将你们手中已准备好的杂乱无章的元素扑克牌整理好。各小组展示整理1~18号元素扑克牌,交流讨论排列规律,教师课件展示元素周期表flash,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质子数从1开始是连续的自然数。2.每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每一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3.第二横行从锂到氖,第三行从钠到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从1到8。……原子的结构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也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的性质也呈周期性变化。科学家根据这种规律把这些元素排列起来,形成一张表,称为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呈现了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但这一变化规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提问】观察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元素周期表上有多少横行与纵行,分别叫什么?2.什么是原子序数?3.元素周期表上每一个单元格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三、当堂训练课本P49在线测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这个重要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要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记住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五、布置作业创新题第23、24页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积极的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和元素。引导学生,从物质认识元素。进一步加深“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认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用游戏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深入到个别元素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每一种元素中所记录的信息内容,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和无穷尽,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元素一、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存在二、单质和混合物三、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2.元素符号的意义四、元素周期表教后反思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时,学生难以理解,故现阶段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加强教材的前后联系及与生活的联系,组织好本节的课堂讨论及课后的活动和探究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元素的概念并不陌生。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课题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4页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托盘天平(或电子秤)、量筒等仪器的使用。2.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和仪器的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短视频内容创作服务合同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飞机租赁及还款计划
- 2024年度网络游戏运营电子合同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条款及标的
- 2024年度租赁合同中的租金调整机制
- 护理热点康复护理
- 2024年度保险代持协议书
- 2024年度电商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合作协议
- 2024年度租赁合同详细描述及标的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劳动合同及福利规定
-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2024-2025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课件)
- 幼儿园:中班社会《桌子底下的动物园》
- 钢结构厂房水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业务学习简报(简笔画)
- 宁波地区冬闲田利用现状及对策
- 自动升降柱施工方案(1)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二册Unit5
- 安全文明施工二次策划方案(完整版)
- 胸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