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八年级下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八年级下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八年级下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八年级下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八年级下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以下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A.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可知,这是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三世界国家起了重大作用,C项正确;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保卫新生政权,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体现了我国合作共赢的方针,排除ABD项。故选C项。2.(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坦桑尼亚代表穿着“毛制服”与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这一历史画面的出现是因为(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971年10月25日”“美国人的巨大失败”可知,这一历史画面是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所以才有题干中的情景出现,C项正确;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排除A项;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是1955年,排除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6日,沙特和伊朗两国外长在北京成功会晤,宣布恢复外交关系。长期断交的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的斡旋下握手言和。这表明新时代中国担当了(

)A.国际经济的推动者 B.世界和平的维护者C.全球环境的保护者 D.先进文化的引领者【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长期断交的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的斡旋下握手言和”,可知与外交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新时代中国担当了世界和平的维护者,B项正确;国际经济的推动者,题干内容与经济无关,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长期断交的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的斡旋下握手言和”,排除A项;全球环境的保护者,题干内容与环境保护无关,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长期断交的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的斡旋下握手言和”,排除C项;先进文化的引领者,题干内容与文化无关,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长期断交的两个中东大国在中国的斡旋下握手言和”,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C.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之前,排除A项;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是尼克松访华的前奏,排除B项;中美正式建交的发生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读《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下图),推动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的直接因素是(

)A.中苏关系恶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万隆会议召开 D.中美建交【答案】D【详解】据题干“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内容,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明显增多,其直接因素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D项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提出的,排除B项;万隆会议召开是1955年,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这一决议(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表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批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1972年中日建交,排除B项;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有关。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三世界的崛起 B.国内局势稳定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决策者的作用【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有关。”可知,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政策的作用,D项正确;第三世界的崛起属于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与国内局势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8.(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些“改善”(

)A.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推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D【详解】据题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D项正确;万隆会议在1955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72年,排除ABC项。故选D项。9.(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庆祝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于1973年8月25日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体现了(

)A.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 B.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C.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D.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反映了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B项正确;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与材料反映亚非拉人民友好交流无关,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材料反映亚非拉人民友好交流无关,排除C项;中国全方位外交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战略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属于20世纪70年代外交战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符合题意,C项正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于2015年,均与“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1.(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选项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答案】D【详解】据题干“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就是1978年之后的外交成就。“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因此,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属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就,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排除B项;1972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A.“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 B.“锻炼身体,保家卫国”C.“体育是外交先行官” D.“新北京,新奥运”【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篮球外交推动了中菲关系的改善”、“乒乓外交”对改善中美关系起到了作用,说明“体育是外交先行官”,C项正确;A项是二战时期,排除A项;B项是抗美援朝时期,排除B项;“新北京,新奥运”是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的口号,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这是因为该决议的通过(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C.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D.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答案】A【详解】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亚非会议召开在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与题干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等。从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一直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受尽列强的欺凌。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夙愿,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入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外交布局。——据宫力主编《当代中国外交》等(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及性质。(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建立后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谈谈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历程给你的启示。【答案】(1)名称:《辛丑条约》。性质:不平等的条约。(2)成果:建立独立自主新型外交;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布局。启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民族独立是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等”可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不平等的条约。(2)成果:根据所学和材料“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可知,这体现的成果是,建立独立自主新型外交;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所学和材料“深入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外交布局”可知,这体现的成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布局。启示: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民族独立是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15.(2023·湖北·统考中考真题)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各种关系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近现代史上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虽充满了艰辛,但却闪耀着智慧。材料一经过细致的准备,顾维钧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拥有四万万民众的中国,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先阐述了山东问题的由来,随后满怀深情地说:“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为中国国防利益而言,中国代表团不能答应任何外国拥有这段生死攸关的地段。”——摘自邵勇、王海鹏《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是顾维钧在参加哪一会议时的发言?对他所提出的诉求,大会最后作出的决定是什么?材料二基辛格告诉总理,尼克松已经决定,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的行动。总理马上正告基辛格;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定公开批驳。——摘自《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材料二中“今年”指的是哪一年?根据所学,列举出材料中“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外交事迹。(两点即可)材料三“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我是中国人民的使者,为了增进中美交流合作而来,这是我的重要使命……回顾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美关系就是一部历经风雨但不断克难前行的历史。今天的中美关系已经大到不能倒,双方谁也不可能改变谁,谁也不可能取代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而且会让全世界遭殃。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中美关系再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原则,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从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加强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争取中美关系回归正轨。”——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2023.5.24)(3)根据材料三,指出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是什么?(4)通过上述材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答案】(1)会议: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时间:1971年。事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3)职责:捍卫中国利益;使命:增进中美交流合作。治本之道: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4)精神:一心为国,百折不挠;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会议: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可知,顾维钧先生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一战结束后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次会议上,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时间:根据材料“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席位”和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合法席位的,所以基辛格口中的“今年”指的是1971年。主要外交事迹: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建立后为新中国的外交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53年接见印度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3)职责:根据材料“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可知,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是捍卫中国利益;使命:从“我是中国人民的使者,为了增进中美交流合作而来,这是我的重要使命”可知,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使命是增进中美交流合作。治本之道: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原则,这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可知,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的“治本之道”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4)精神: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综合材料可知,材料一中的顾维钧先生,材料二中的周恩来总理和材料三中的谢锋大使都在外交领域一心为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这是值得我们汲取的精神力量;材料一中顾维钧先生面对列强百折不挠,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材料二中周恩来总理一眼识破美国妄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坚决反对、公开批驳,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智慧和决心值得我们学习;材料三中谢锋大使以温和但坚决的讲话作为履新发言,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的认真负责值得我们学习。16.(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近代以来,中国人为民族崛起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推翻旧世界——争取民族独立】素材: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等为主题的浮雕。(1)分别写出浮雕中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事件名称。(2)为“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三幅浮雕内容归纳一个学习主题。【建设新中国——追求国家富强】(3)A时间段①一③所对应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有哪些?写出事件的序号。(4)在B时间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什么道路?【畅谈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5)为了将来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你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答案】(1)事件名称:地主阶级——虎门销烟;农民阶级——金田起义;资产阶级——武昌起义。(2)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3)事件序号:①、③。(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理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详解】(1)事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属于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武昌起义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2)学习主题:根据材料“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幅浮雕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3)事件序号:结合所学知识,抗美援朝战争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③反映的历史事件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4)道路:结合所学知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理想: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7.(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周恩来同志和他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深入思索,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史实。材料二

南昌起义油画

遵义会议时的周恩来

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开国大典照片(2)从周恩来同志以上革命足迹中任选一个事件简述其历史意义。材料三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他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周恩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的两个史实并加以说明。材料四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4)从上述材料中,你感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哪些伟大精神品质?【答案】(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晤,促成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4)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一“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史实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可知的历史事件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开国大典。根据所学可知,其历史意义分别是: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3)史实及说明:根据材料三“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他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贡献有: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2年,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晤,促成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4)精神品质:从上述材料中,我感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伟大精神品质: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18.(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19日,中国一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会议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交流互鉴】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1)材料一中的“使臣”是谁?后来中国的哪一发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誓死力争】材料二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重大事件片断。(2)从材料二中图一推测这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线。并回答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冲破困局】材料三历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鉴而丰富。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示意图。(3)请你结合图示,写出“开拓”、“突破”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各一项。【美美与共】材料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举办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答案】(1)张骞;指南针。(2)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罢课游行,得到了包括上海商人、工人等全国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的响应和支持,正是因为学生、工人、商人等全国人民的共同斗争,才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3)“开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突破”:中美建交。(中日建立、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5)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详解】(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使臣”是张骞;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图一“还我青岛”和所学可知,这次事件是五四运动。《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即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引发了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二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直接分析概括即可: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罢课游行,得到了包括上海商人、工人等全国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的响应和支持,正是因为学生、工人、商人等全国人民的共同斗争,才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3)根据所学可知,“开拓”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突破”阶段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中美建交。(4)根据材料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5)综合上述材料和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知,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1.(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有法国等六个国家。1973年时,中国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基本建交,同欧盟也建立了正式关系。这种情况的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中美关系的缓和C.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D.改革开放的需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73年时,中国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基本建交,同欧盟也建立了正式关系。”及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实行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B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排除A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并未分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外交经历了从追求独立性、自主性向主动性方向转变。下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主动外交”的是(

)A.积极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C.在亚非拉国家支持下,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案】A【详解】积极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在2017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主动外交”,A项正确;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是在1972年,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人民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所指的“人民中国的胜利”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1971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说是“人民中国的胜利”,A项正确;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这场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也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场访华”的美国领导人是(

)A.罗斯福 B.杜鲁门 C.麦克阿瑟 D.尼克松【答案】D【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项正确;A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5.(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明确表示:“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别的问题,关键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因此,发展中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

)A.和平共处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合作共赢方针 D.一个中国原则【答案】D【详解】“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别的问题,关键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发展中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此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排除B项;合作共赢方针不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发展外交关系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下列新中国外交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B.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田中角荣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排除B项;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排除C项。故选D项。7.(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这反映出,尼克松(

)A.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B.认为合作是双方关系主流C.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答案】A【详解】据材料“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可知,尼克松承认中美双方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但由于中美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认为双方应该彼此尊重,反映了其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愿,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但双方合作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美关系,未涉及世界秩序,排除C项;D项“彻底放弃”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8.(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始于(

)A.朝鲜战争停战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万隆会议召开 D.尼克松访问中国【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是1953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是1961年9月1日、万隆会议召开是1955年,AB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D项。9.(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在某校“纵览时代风云,汇聚中国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展示了如下大事年表。它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

)时间大事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会晤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北京举行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积极推动与西方国家建交C.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答案】D【详解】根据“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北京举行”等内容可得出,中国为应对全球问题问题,加强国际间的协商合作,因此材料中的内容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D项正确;AB项都只是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AB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表决刚结束,会议大厅一片沸腾,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用不同的语言欢呼:“我们胜利了!”这项决议是(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C.成立亚太经合组织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A【详解】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由材料“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支持中国的国家代表”,可知该项决议是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于2015年12月25日,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2·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在(

)A.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D.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表现之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是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

)A.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B.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放弃美国的国家利益【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以看出,尼克松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尼克松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排除B项;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2·辽宁盘锦·统考中考真题)下面图表可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加入联合国 B.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详解】材料表明,联合国支持我国的票数不断增减。到1971年,支持我国的票数多,比例高,这样我国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正确;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不是加入联合国,排除A项;我国是1972年与日本建交,1979年与美国建交,排除BD。故选C项。14.(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举(

)A.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可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C项正确;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与现实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2·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A.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答案】A【详解】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从而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而导致的外交僵局,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推动了新中国在70年代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A项正确;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C项。故选A项。16.(2022·辽宁抚顺·统考中考真题)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参与不结盟运动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同,中国参与不结盟运动体现了中国对第三世界的支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7.(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20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是()A.《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B.《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受到热烈欢迎》【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1971年11月15日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的全体会议,受到热烈欢迎,D项正确;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排除A项;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然而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C.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 D.美国已经放弃霸权政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长期战争导致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工业十分落后,所以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随着国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的开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在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B项;1971年美国乒乓队访华,没有加剧,排除C项;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9.(2022·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该讲话的背景是()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详解】根据“1972年9月29日”“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背景是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2·河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目录节选自《百年中美关系史》一书。目录中的“__________”处应填入(

)第二编两大国从对峙走向缓和(1949-1976)第一章

中美两国分道扬镳…………163第二章

中美陷入敌对关系…………174第三章

________________…………226第四章

中美探索关系正常化…………242A.美国开始介入中国内战 B.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C.中美建交与邓小平访美 D.中美军事关系不断加强【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两大国从对峙走向缓和(1949-1976)”,第一章中美两国分道扬镳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帝先锋,美国做资本主义阵营的反共领袖;第二章中美陷入敌对关系指的是1949到1959年间,美国不承认新中国,并挑起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制造台湾海峡危机;第三章指的是1959到1969年间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对华采取“遏制而不孤立”政策,中国支持越南的抗美战争“反美统一战线”等;第四章,中美探索关系正常化指的是1969到1976年间的中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以及1976年中美建立联络处,B项正确;中国内战是1946-1949年间,排除A项;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排除C项;中美军事关系不断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2·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当年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重大事件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中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有关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美国、日本关系改善主要是因为中国()A.国际地位的提高 B.实行了对外开放C.推行全方位外交 D.建成了小康社会【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美国、日本关系改善,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对外开放,并为推行全方位外交奠定了基础,建党一百年建成了小康社会,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3.(2022·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中国外交()A.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分析题干信息,中国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可以看出中国形成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与题意不符,排除AD项;20世纪50年代,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排除C项。故选B项。24.(2022·甘肃天水·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2月28日,王毅国务委员说:“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洞察世界各国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期盼,顺应中美人民对两国和平友好的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跨越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50年前的“历史性握手”指的是()A.中美“乒乓外交” B.基辛格秘密访向中国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50年前”即1972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项正确;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排除A项;基辛格秘密访向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5.(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C.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答案】A【详解】材料中说明美国总统和中国的毛泽东都愿意改变对对方的态度。说明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双方的意愿,A项正确;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是1979年建交,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排除C项;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是1979年,排除D项。故选A项。26.(2022·贵州黔东南·统考中考真题)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这与我国哪一项外交方针相近?(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C.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D.求同存异【答案】D【详解】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的内容与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相近,D项正确;尼克松的观点体现了求同存异,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7.(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因为()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详解】据材料“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1月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A项正确;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72年中日建交,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8.(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取得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有力的外部环境 B.稳定的国内形势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决策者的作用【答案】D【详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大发展,主要原因有: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局势的变动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的重大调整,促进了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故答案为D。29.(2022·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它国家的干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三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原因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什么状况?(2)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试举一例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亚非会议上所贡献的“中国智慧”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近代中国屈辱外交(或:弱国无外交)。(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或: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尼克松访华等)(任写一点即可)。(3)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4)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等(以上要点任写一点即可)。【详解】(1)从材料中的“还我青岛”可得出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结合所学反映出近代中国屈辱外交。(2)根据“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可得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所学,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4)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等。30.(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中考真题)五千年的文明光耀着华夏,四大发明的美誉灿烂着中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历史不会每天都是朝霞丽日,但也造就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铸造了坚强的中国脊梁。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铸牢了中华民族同心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风范。【中国精神】“长征精神”是指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践行长征精神?【中国英雄】你们班准备组织一次以“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故事会,讲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2)请将你心中崇尚的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的名字及主要事迹分享给大家。【中国智慧】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3)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图中的成果得益于我国在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中国智慧”?邓小平为解决香港问题运用的“中国智慧”是什么?【中国担当】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4)改革开放后,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在外交方面如何展现“中国担当”?【答案】(1)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如何践行长征精神:当代中学生,在弘扬长征精神时要坚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定信念,勇于追求,不怕挫折。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学以致用;在生活上要做到艰苦朴素,不盲目攀比,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同时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人觉得有你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幸福。(2)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艰苦奋斗,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4)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建交,参与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如何践行长征精神可根据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情况进行作答。如:当代中学生,在弘扬长征精神时要坚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定信念,勇于追求,不怕挫折。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学以致用;在生活上要做到艰苦朴素,不盲目攀比,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同时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人觉得有你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幸福。(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有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艰苦奋斗,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3)根据表格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为解决香港问题运用的“中国智慧”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建交,参与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31.(2022·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图2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二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

图3材料四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简史》(1)材料一中图1和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3)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答案】(1)图1张骞出使西域为图2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等。(3)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图2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材料一中图1张骞出使西域为图2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二“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概括可知,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有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等。(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根据材料四“……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