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1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2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3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4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一、选择题1.[2023北京]“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4.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5.[2023河北模拟]唐德宗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仅剩高参一人也以病免,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学士和其他官员代拟。贞元四年二月,用翰林学士吴通微等五人并知制诰,致使中书省“六员舍人皆缺”。这说明 ()A.朋党之争加剧了政治混乱B.君主加强对朝政的控制C.决策权与行政权出现分离D.三省六部权力相互制约6.(2023·河北·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B.市坊制被打破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D.法律运行合理7.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8.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9.(2024·大湾区模拟)唐高宗时期,大臣刘蛲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10.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11.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简化税收程序 B.减轻农户负担C.增加政府收入 D.发展商品经济12.(2024·百师联盟高三联考·广东卷)魏文帝时期,“州、郡皆置中正……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颁行之初“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但这一制度随时间推移却出现了一些弊端。下列诗句与这一制度出现的弊端相关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二、非选择题13.(2024·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材料一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材料二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4.[2023湖南,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一、选择题1.[2023北京]“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材料体现的中心思想为:“贞观之治”强调的是政治与社会发展层面;“开元盛世”强调的是经济、文化层面。①体现的是政治开明,符合贞观之治的特点,正确;②体现的是经济发达,符合开元盛世的特点,不正确;③体现的是文化繁荣,符合开元盛世的特点,不正确;④体现的是社会安定,符合贞观之治的特点,正确。故C项正确。2.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隋至唐初,九品中正制经历了由废除到恢复再到废除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和庶族寒门的兴起,世家大族逐渐失去了存续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因而唐初虽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的短暂复兴,但不久便再度被废除,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仅涉及进士科的设立,无法得出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的结论,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再度废除反映了门阀观念的弱化,排除C项。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考试对君主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4.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明确的六部,这一变化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5.[2023河北模拟]唐德宗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仅剩高参一人也以病免,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学士和其他官员代拟。贞元四年二月,用翰林学士吴通微等五人并知制诰,致使中书省“六员舍人皆缺”。这说明 ()A.朋党之争加剧了政治混乱B.君主加强对朝政的控制C.决策权与行政权出现分离D.三省六部权力相互制约解析材料中提到唐德宗不补充中书舍人的空缺,而是用翰林学士撰写诏敕,这说明君主利用翰林院牵制中书机构,最终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朋党之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权,体现不出决策权与行政权出现分离,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书舍人的缺失,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制约,排除D项。6.(2023·河北·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B.市坊制被打破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D.法律运行合理[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德宗让做玉的工匠做一腰带,但是坠坏了,于是从私人手工业者手中获取,而后进贡被发现“不相类”,这说明在当时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手工业者,而非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市坊制被打破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手工业者,没有体现法律信息,排除D项。7.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解析]根据材料“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下达上传”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B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D项。8.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六部为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尚书省拥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归中书门下二省所有,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图示只有尚书六部机构,无法呈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9.(2024·大湾区模拟)唐高宗时期,大臣刘蛲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刘蛲认为唐朝科举应试尚文词,崇尚进士,重“才艺”而轻“理体”(即事理),不足以教化人,表明其在反思当时的选官制度,故选C项。刘蛲强调士人文化素质虽高,但不一定能够教化人,反映其强调道德修养,排除A项;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中刘蛲是在反思科举制的弊端,排除D项。10.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时期唐代赋税征收以财产为主,说明此时已经实施了两税法,故选D项。农产品商品化与户帖制度无关,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弊端显现促使朝廷实施两税法,而后推行户帖制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工商业者的地位在唐代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C项。11.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简化税收程序 B.减轻农户负担C.增加政府收入 D.发展商品经济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根据南北方作物收成季节的客观情况而进行合理调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负担,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税收原则的变化,而非程序,政府收入总体也未发生改变,排除A、C两项;两税法是适应经济发展而做出的合理调整,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材料仅涉及国家征收赋税的原则变化,排除D项。12.(2024·百师联盟高三联考·广东卷)魏文帝时期,“州、郡皆置中正……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颁行之初“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但这一制度随时间推移却出现了一些弊端。下列诗句与这一制度出现的弊端相关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魏文帝时期”“州、郡皆置中正”“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及后来出现弊端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初期选官标准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家世,该制度阻隔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士族垄断权力,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24·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谏议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谏议形式走向多样,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材料一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材料二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1)问从载体、时间、内容、处罚等方面概括。第(2)问“原因”从社会环境、制度建设、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影响”从皇权制约、政治清明、后世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进谏纸张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谏官未尽职事会有处罚;奏事不需回避。(2)原因:社会,唐代的社会环境比较开明开放;制度,谏议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思想文化,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经世致用”风气的盛行,文化教育繁荣。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在防止君主过失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推动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对后世谏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