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_第1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_第2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_第3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_第4页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3.6浙江]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的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2.[2023大连调研]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3.[2023湖南]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4.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5.[2023辽宁二模]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①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②实质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③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④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7.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8.(2023·浙江6月·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9.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10.(2023·海南·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11.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12.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甘薯B.新航路的开辟C.闽广人追求种植甘薯的利润D.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差不多1000年的时间里,苏美尔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材料二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4分)(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4分)近现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3.6浙江]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的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解析1800年后,英国的人口增加,但是食物并未涨价,这与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土豆等传入欧洲有关,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食物的大量增加,食物供应充足,故人口虽增加,但未出现食物涨价的情况,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造成人口减少,A项错误;工业企业的增加与食物的价格、人口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2.[2023大连调研]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可见,欧洲人以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判定美洲的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种,进而影响到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3.[2023湖南]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解析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说明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机械投入使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80年的机械投入量下降,但是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并未降低,A项错误;材料涉及化学品的投入使用,但是并未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C项错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这不等于农业走向衰落,D项错误。4.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解析由“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便在桂东县迅速推广,出现了“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的状况,这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环境是影响杂交水稻试种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在桂东县推广,无法反映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5.[2023辽宁二模]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①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②实质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③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④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据材料可知,设立农机站,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都受到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①正确,由手工生产到简单机械到大型机械实质是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②正确,A项正确;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没有直接关系,③错误,排除B、C两项;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没有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经验,④错误,排除D项。6.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由“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可知,这一经营模式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①正确。由“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可知,②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③错误。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涉及的是工业生产领域,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7.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解析据“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可知,“青铜冰鉴缶”主要是贵族使用;根据“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青铜冰鉴缶”属于礼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严格的宗法制度”,排除A项。商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故排除D项。8.(2023·浙江6月·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解析]根据地图中物种传播路线可知,一条由西亚向东亚、欧美地区传播,另一条由东南亚向美洲、非洲等地传播,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这两个物种分别是小麦和甘蔗,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后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起源地不符,排除A、B两项;水稻起源于中国,与图示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10.(2023·海南·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11.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以得出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故D项正确。12.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甘薯B.新航路的开辟C.闽广人追求种植甘薯的利润D.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解析:中国适合种植甘薯的地区广泛,不只是中国沿海地区,故A项错误;甘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