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阳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历史本试卷共8页,19道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表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繁丽悦目,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单一纹样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如图是仰韶文化复杂型鱼鸟组合图像的典型代表。这表现出(

)A.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C.先民社会生活的丰富

B.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当时生存环境的稳定2.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3.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

)A.缘于南方政治动荡不安C.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D.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4.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5.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6.《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

)A.世俗化文化承载着教化功能C.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再现历史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D.市民文化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7.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8.《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9.如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进行课题研究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

)A.教育学术力量内迁C.中国远征军开赴战场

B.民族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转移D.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10.《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湖南的粮食调运(

)A.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C.彰显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果显著

B.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D.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11.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

)A.发展模式受社会性质的影响C.具备了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

B.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12.蒙古征服罗斯后,认识到封建割据不利于统治,便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带到罗斯,扶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作为代理人。这使罗斯大公尝到了专制权力的甜头,刺激了罗斯大公攫取专制特权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这可用来说明蒙古西征(

)A.推动了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C.传播了蒙古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启了亚欧大陆的民族交流D.为东西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13.“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如图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A.利于缓解明清人口增长压力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D.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14.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15.1947年3月起,美国要求联合国讨论希腊局势,被苏联否决。9月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份决议,暂不受理希腊问题。如图是针对这一事件的漫画,作者力图说明(

)A.欧洲急需美国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B.希腊问题需要由国际社会集体协商解决C.冷战已使国际秩序陷于崩溃的状态D.美苏对峙影响联合国对重大问题的解决16.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阿根廷学者提安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纳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A.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C.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B.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D.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二、非选择。共52分;其中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在“叙论”中,他把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大阶段。有学者认为: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以及从“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两次转型,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和近代时期(1840-1949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先生划分的“三个中国”进行大致的时间定位。(2)概述第一次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3)叙述在第二次转型中促使中国在政治方面发生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从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影响最大的邓丽君之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本次会议不再继续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79年12月,李谷一使用邓丽君式的气声演唱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该歌曲还采用了探戈的节奏,配器也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在此之后,《北京晚报》等就对其唱法和演唱风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对外来流行歌曲的模仿毫无价值,有的人干脆称李谷一是散播靡靡之音的“李丽君”,“使用气声是低级、庸俗、下流的”。因为存在巨大争议,电台、电视台曾停止播放《乡恋》这一歌曲。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得以改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李谷一才算摘掉了“李丽君”的帽子。——摘编自曹桦《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根据材料,以“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岳阳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历史本试卷共8页,19道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表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繁丽悦目,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单一纹样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如图是仰韶文化复杂型鱼鸟组合图像的典型代表。这表现出(

)A.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C.先民社会生活的丰富

B.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当时生存环境的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鱼、鸟、花瓣、叶片”的纹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特点,不能反映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自然的东西进入人的生活,但不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B项;彩陶上的纹饰与生活环境稳定没有直接关系,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生存环境并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

)A.缘于南方政治动荡不安C.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D.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国人口数量最多,蜀国人口数量最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人口数量。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户数量远超南方的吴、蜀两国,这为西晋最终灭吴、蜀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当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南方经济的开发此时才刚起步,排除C项;人口数量的多寡不会直接导致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4.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榷盐法”实施后,食盐由商人直接卖给百姓。市场化运作后,商人只要有利益,就会出售,因此深山幽谷中的百姓也能得到食盐,这说明“榷盐法”的实施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C项正确;价格由商人决定,是商人与百姓直接交易,没有提升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榷盐法”的实施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借贷关系“普遍化”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借贷关系没有普遍化,排除D项。故选C项。5.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择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了铜钱的流向问题,未提及原有的和流向西北后的具体分布状况,C项错误;D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排除。6.《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

)A.世俗化文化承载着教化功能C.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再现历史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D.市民文化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虽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肯定了小酒店主人的急公好义,宣扬了小商人崇尚信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这体现了勤劳致富的优良品质,这些都说明世俗文化对民众的教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世俗化的推动,排除B项;文学作品具有主观色彩,不能如实再现历史,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排除D项。故选A项。7.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失利,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此后,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对外委曲求全,而大幅增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逼着百姓缴纳苛捐杂税,排除A项;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与义和团运动内容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进一步加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作者将康梁二人称为“二逆”,体现其反对戊戌变法,且能搜集到多方史料用于抨击康梁二人,说明社会层面上戊戌变法的反对者较多,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项正确;该书的史料来源广泛,有官书、新闻报道、口耳传闻、书信笔记等,虽有艺术加工成分,属于二手史料,但史料价值较高,排除AB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9.如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进行课题研究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

)A.教育学术力量内迁C.中国远征军开赴战场

B.民族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转移D.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京、天津、昆明、武汉、广州、长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组织将战区高校向后方的迁徙行动,国民政府选定武汉、西安等地组建临时大学,1941年至1943年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在英美租界和在香港的高校或被迫停办,或回迁到西南各省,同时原来留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的高校进一步西迁,高校内迁保留了近代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力地支援了抗战,A项正确;民族工业主要是从东南沿海前往内地,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与北京、天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湖南的粮食调运(

)A.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C.彰显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果显著【答案】B【解析】

B.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D.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详解】据材料“《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描述的是“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B项正确;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1953---1956年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1.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

)A.发展模式受社会性质的影响C.具备了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

B.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文明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文明间的发展受到了各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B项正确;社会性质指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方式及管理性质,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性质,排除A项;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更多体现在军事和文化的扩张上,排除C项;材料强调地理环境造就的文化的多元性,并未体现其一体性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2.蒙古征服罗斯后,认识到封建割据不利于统治,便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带到罗斯,扶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作为代理人。这使罗斯大公尝到了专制权力的甜头,刺激了罗斯大公攫取专制特权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这可用来说明蒙古西征(

)A.推动了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C.传播了蒙古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启了亚欧大陆的民族交流D.为东西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俄罗斯。据题意可知,由于蒙古贵族政府罗斯后将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带到罗斯,专制制度刺激了罗斯大公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由此可知蒙古西征为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A项正确;“开启了”的说法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蒙古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蒙古贵族将东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带到罗斯,没有体现西方的文化传播的东方,所以并不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13.“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如图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A.利于缓解明清人口增长压力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D.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强了抗灾能力,有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A项正确;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B项;玉米的引植增加了粮食产量,利用了之前无法利用的土地,实际上加强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C项;在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就已经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14.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群众基础。但这些举措无法完全保证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排除C项;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西方福利国家是二战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7年3月起,美国要求联合国讨论希腊局势,被苏联否决。9月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份决议,暂不受理希腊问题。如图是针对这一事件的漫画,作者力图说明(

)A.欧洲急需美国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B.希腊问题需要由国际社会集体协商解决C.冷战已使国际秩序陷于崩溃的状态D.美苏对峙影响联合国对重大问题的解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的世界。据本题材料“1947年3月起,美国要求联合国讨论希腊局势,被苏联否决”并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之间冷战的序幕,再者,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漫画中反映了美苏冷战对联合国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欧洲援助的相关信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苏冷战对峙影响联合国对重大问题的解决,A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美苏在联合国关于希腊问题的争执,而不是体现国际社会对希腊问题的态度,排除B项;“崩溃”一词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6.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阿根廷学者提安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纳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A.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C.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B.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D.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1967年的美国。根据材料“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可知,这些学者强调了中华文化对美洲文化的影响,以及两河流域文明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中心论是西方随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由此可见,这些主张意在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的结论,排除;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与题干无关,排项;材料未涉及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共52分;其中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在“叙论”中,他把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大阶段。有学者认为: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以及从“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两次转型,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和近代时期(1840-1949年)。空是”响D项正A项空是”响D项正A项B除C(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先生划分的“三个中国”进行大致的时间定位。(2)概述第一次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3)叙述在第二次转型中促使中国在政治方面发生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答案】17.大致时间定位:“中国之中国”是指先秦时期的中国;“亚洲之中国”是指秦汉至清中期的中国;“世界之中国”是指近代以来的中国。18.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应用于生产,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政治上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瓦解,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过渡;思想领域伴以诸子百家争鸣。19.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解放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割据的历史,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任答三个历史事件即可,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大致时间定位: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以及从‘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两次转型,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和近代时期(1840-1949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之中国”是指先秦时期的中国;“亚洲之中国”是指秦汉至清中期的中国;“世界之中国”是指指近代以来的中国。【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应用于生产,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政治上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瓦解,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过渡;思想领域伴以诸子百家争鸣。【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事件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解放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割据的历史,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从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影响最大的邓丽君之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本次会议不再继续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79年12月,李谷一使用邓丽君式的气声演唱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该歌曲还采用了探戈的节奏,配器也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在此之后,《北京晚报》等就对其唱法和演唱风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对外来流行歌曲的模仿毫无价值,有的人干脆称李谷一是散播靡靡之音的“李丽君”,“使用气声是低级、庸俗、下流的”。因为存在巨大争议,电台、电视台曾停止播放《乡恋》这一歌曲。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得以改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李谷一才算摘掉了“李丽君”的帽子。——摘编自曹桦《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根据材料,以“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关于李谷-“气声唱法”的争议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提倡解放思想与主张墨守成规两种观念的碰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启动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港台流行音乐逐渐进人大陆。它满足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新鲜事物以及对冲破禁铜的渴望。在此背景下,李谷-的“气声唱法"出现于歌唱舞台。但由于社会保守力量仍然较为强大,故关于其唱法的争议也在所难免。争议中对其唱法的批判本质上反映了部分保守人士从意识形态高度对外来流行歌曲唱腔唱法及演唱风格的抵制。这反映了思想解放任务的任重道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群众的呼声和官方的认可下,李谷一的“气声唱法"最终得以传播,争议最后还是以认同作为结束。这次争议本身就是一种保守思想与流行文化立场的较量,更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不同声音此消彼长的历史表征。它为多后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到来。(答案仅供参考,其他观点及分析言之有理也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确定观点,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参考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进行概括,如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与这次争论的关系。其次,分析这次争论出现的具体历史背景,如根据材料“从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可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启动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调整,港台流行音乐逐渐进入大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社会保守力量仍然较为强大”等原因;接着分析争议反映的问题及最终结果,如根据材料“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可知,在群众的呼声和官方的认可下,李谷一的“气声唱法”最终得以传播,争议最后还是以认同作为结束。最后,对这次争议进行简要评价,可从对日后流行音乐的发展及多元开放文化环境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如这次争议本身就是一种保守思想与流行文化立场的较量,更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不同声音此消彼长的历史表征,它为多后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到来。注意在解析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