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一一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敲
重点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
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
习能力。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
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
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
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
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师说》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青年,起到了转
变风气的作用。
《反对党八股(节选)》重点逐条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拿来主义》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
“拿来主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赘美读书的作用,并指明阅读的路径,劝说人们凭自
己的爱好展开阅读,用心研读优秀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上图书馆》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随笔
1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
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
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
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
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
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二、杂文
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
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
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
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石乏时弊,求
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三、文言文阅读方法
(-)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是
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时迅
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的选择、
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至全篇内容;
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内容、中心论点的
整体把握。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
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栗先把握的。考
生不要急于做题,不栗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先要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
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
2
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栗辅
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再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
这些内容,看它们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把标题、
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文言文整体阅读“五方法”
1.勾画圈点法:
边阅读,边勾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
勾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
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
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
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题。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
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是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
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考生读懂文意最好的
“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
4.以文解文法:
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
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要仔细发掘。
5.以注解文法:
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能给解文、解题带来一定帮助。解题时,
考生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栗充分利用。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修生活
唐殁
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
没有毕业。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一
一包括一个在南账铺里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
3
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
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
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
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
曾经有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
商隐一路的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
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
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
《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
“四块。”
“什么?”
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第一部最贵的书吧,他从来
不曾想到过一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
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
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
“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
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
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
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
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
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放声大哭。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
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
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
4
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一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
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
我不仅喜欢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
五言的比较少。我们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
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
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延誉。
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
一心想将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
抄写下来,订成一本。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
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
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
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
“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
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
把那本诗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
此洗手不干,不再写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
写好。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
山、陶渊明和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搬动的《辞
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
诵默念,凝神结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
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
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上眼镜,翻了几首,
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
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
了修正。
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
5
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
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
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
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
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
一九八O年六月于北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
体现出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B.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为下文叙述父亲忍
受心里苦痛为儿子购买《辞源》作了铺垫。
C.《辞源》一书串联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
文章主体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
D.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
的起点,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
2.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
家的贫穷。
B.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
必要的。
C.“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
D.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冷酷”并开始反省自己,
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
3.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
了这一主张?请加以分析。
6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幼有异质,七岁入学。稍长,嗜学如饥渴,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
乃还怀。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
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
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
一豪弗义弗受也。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
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
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
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
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
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
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未
几,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
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已而其子又有佥枢密院之命,衡独执议日:
“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阿合马由
是衔之,亟荐衡宜在中书,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
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
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课诵少暇眼,即
习礼,或习书算。久之,诸生人人自得,章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
生人之道。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
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B.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
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C.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
7
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D.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
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甲寅,是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也可以用来纪日。
B.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作为的君主的庙号。
C.元年,在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
D.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热爱学习,追求学问。许衡热爱学习,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加上家里贫
穷没有书读,后来从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和新安朱氏的著作,学问大有
长进。
B.许衡安贫乐道,不吝财物。许衡家境贫穷,但处之泰然,家里钱财有余,就分
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的他就不接
受。
C.许衡为人正直,不附权贵。阿合马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
他,然而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言辞,一点也不让步,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
陷害。
D.许衡爱生如子,教导有方。皇帝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许衡教导,许衡像
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并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书法、算术,学生们个个都有很
大的收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②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
9.请简要陈述许衡反对阿合马之子在枢密院任职的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大学也只
是做学问的起点”错误,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中“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
8
不对的”“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对上大学进行辩
证分析,并没有表明“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的观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
其实是没有必要的”错误。“我”为了学习古典诗歌想买一部《辞源》也是合理
的,不能因为读诗和写诗不是正式功课,就认为“我”的做法没有必要。
3.答案:①将“我”的冷酷的心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我”明知父亲的
艰难,却坚持要买《辞源》;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给儿子买书。这一对
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伤,表达了“我”对
父亲深深的愧疚。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行对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
“我”的诗,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
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
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听到“四块钱”的价格之后,父
亲舍不得买《辞源》,“我”依然坚持要买,“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
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
店员的手里”,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我望着他:他似
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
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和买书后的痛苦、不碰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创
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我”第一次将诗作送给老余先生时,他
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给老余
先生时,他收下了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
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我怀着深深的感
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直接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4.答案: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
句平易浅近,却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文章写人叙事娓娓道来,不
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
毫无掩饰;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意殷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不能不买呢?”“太
9
贵啊,你再想想……”,这些口语朴实,文中没有使用生僻的字眼,符合父亲的
身份;“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
门”等内容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用平实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创
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本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自己在学习诗歌创
作的过程中买《辞源》和老余先生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文章写人叙事娓娓道
来,叙写故事的过程中没有营造曲折波澜,但在平淡的叙述中却体现出了父亲和
老余先生对“我”的爱护,袒露了自己对于父亲的愧疚和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段是关于大学的议论,告诫青年“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
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语重心长,字里行间透露
着作者殷切的情意。
5.答案:A
解析:“于兵”为介词结构后置,修饰“脱”,其前不可断,排除C、D;“送
之”是“送到”的意思,不可断,排除B。故选A。句子翻译为:秦地百姓刚刚
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想学习但没有老师,听说许衡来了,人人都高高兴兴地前来
学习。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便要返回怀州,跟随他学习的人挽留他不得,便把他
送到临潼才回来。
6.答案:C
解析:C.“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说法错误,改元后也有元年。故
选C。
7.答案:C
解析:C.“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欲因以事中之”,
是说阿合马想借助工作中的事情陷害他。故选C。
8.答案:①他家的儿童从旁边经过,不斜着眼睛看一下(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
他家里人所受的感化就是这样深。
②便奏请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重用他,实际上是不让他频繁地接触皇帝(减
少他与皇帝接触的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册U”“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10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①过:经过;睨视:斜着眼睛看;化:感化。②阳:同“佯”,假装;
尊用:重用;数:多次,频繁。
9.答案:①国家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军队、百姓和财务三个方面。②现在做父亲的
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这不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
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为“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
子又典兵,不可”,意思是“国家的权力,不过军队、百姓、财务三项而已。现
在做父亲的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这不可以”。根据上述信息
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许衡自小就有与众不同的素质,七岁入学。稍
大一些后,热爱学习,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加上家里贫穷没有书读。
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地,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有人跟从他学习。
居住了三年,听说战乱就要结束,就回到了怀州。他往来于黄河、洛水之间,从
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兄弟和新安朱熹的著作,更是大有收获。随后他在
苏门定居下来,与姚枢及窦默研习学问。他家境贫穷,亲自耕种,谷物成熟了就
吃谷物,没有成熟时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吟读诗书的声音在屋外听起来非常
动听。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
一点不符合礼义他就不接受。姚枢曾被召到京师,就把他的雪斋让给许衡居住,
并让留守的人给他提供方便,许衡拒绝不接受。院子中有水果成熟后掉到地上,
他家的儿童从旁边经过,不斜着眼睛看一下(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他家里人
所受的感化就是这样深。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任命姚枢为劝农使,教
导百姓植树种田。世祖又考虑教化秦地百姓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
秦地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想学习但没有老师,听说许衡来了,人人都高
高兴兴地前来学习。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便要返回怀州,跟随他学习的人挽留他
不得,便把他送到临潼才回来。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把许衡召到京师。当
时王文统因兴利晋升为平章政事,许衡、姚枢这些人入朝侍奉皇帝后,谈论治乱
兴衰,一定以义为根本。王文统感到不安。并且窦默经常在皇帝面前非难其学术,
11
王文统怀疑许衡与窦跌串通一气,便奏请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重用他,实
际上是不让他频繁地接触皇帝(减少他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不久,阿合马任中
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因而独揽大权,权势超过了朝野所有的官员,
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辞严,一点也不让步。不久
阿合马的儿子又任命为枢密院佥院,唯独许衡持异议说:“国家的权力,不过军
队、百姓、财务三项而已。现在做父亲的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
这不可以。”阿合马从此对他怀恨在心,急切地向皇帝推荐说许衡应该在中书省,
想借助工作中的事情陷害他。不久调任中书左丞,许衡屡次向皇帝请求不要任命
他。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恰好遇到许衡坚决请求辞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并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
让他教导。当时所选的弟子都很年幼,许衡把他们当作成年人对待,像爱护儿子
那样爱护他们。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学习书法、算术。
时间一长,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懂得尊师敬业,就连小孩子,也知道三
纲五常是做人的方法。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
一、“六抓”——文言断句实用技巧
1.抓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
遵循语法结构规律,对文言文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这是断句的基础。文言文
句子中某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但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
宾时,就很容易判定了。语法上充当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动词,这便
是“关键实词”。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
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我们在断句时,需要先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
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
的主语之后应断句);作宾语,常可在其后断开。
此外,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和宾语常有省略现象,这时的关
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谓
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栗断句,如果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日"
12
“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把它和它的宾语断开)。
2.抓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充当句子成分,主要作用是表语法关系
和语气,但也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应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
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对断句有极大帮助。(1)句首语气词有“夫”
“盖”“惟”“焉“其”“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
在它们前面断句。另外,“嗟夫”“嗟乎”“呜呼”等相对独立的叹
词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有“也”“矣”“哉”“乎”“与(欤)”
“焉”“耶(邪)”“兮”"耳”“而已”等,通常在它们后面断句。(3)“以"
“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但如果“而”
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且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栗断开。(4)有些
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当然,我们在利用虚词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一般放在句末,
表感叹、疑问等语气,后面要断开;但栗考虑特殊情况,如“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乎”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后面就不
能断开了。
3.抓引用提示词,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在对话或引文中,经常用"日”“云”“言”“谓”等字提示,这为
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提示语,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的人
及其所说的内容,一般在它们后面断开。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时,一般只在第一
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了。
4.抓语序句式,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限定。如“……者,……也”
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除前后外,中间也可断开。又如“不亦……乎”“孰与……
乎”“其……乎”“安……哉”“何……为”等为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等为被动句式,这些句式只能在整体前后断开。
此外,倒装句的语序需栗特别注意,尤其应该抓住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等句式规律。
13
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中一些还是古今异义词,断句时不能轻易拆
散它们。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
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贝等。
5.抓表达习惯,利用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不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常用排比、对偶、反复等
修辞手法,呼应和承接句子,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如文言文中常见
的反复、对比、排比及并列结构,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词语,应当在它
们之间断开。如贾谊的《过秦论》:“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6.抓行文思路,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仅善用修辞、讲究句式,还注重行文思路。阅读文言文时就可
以抓住这一特点,特别是利用总分关系来断句。总分关系是指语段中有一句话对
全段内容进行总结说明,其他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总分关系构成的语段,
在形式上可以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先分说,再总说;还可以先总说,再分说,
最后小结。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
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一句,先分述再总述,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是小结。
二、文化常识解题“三技巧”
技巧说明
巧用文从文言词语角度考查文化常识,所选词语符合该文言材料的语境,因此
言材料可以巧用文言材料中的前后语境信息进行推断。2017年全国II卷,根
中的语据原文信息“意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境信息二孙自杀”,因二孙杀人事未发觉,所以拷问子春,最后的结果是二孙
进行推自杀。抓住原文的这些信息,结合特定的语境,可以推知“然后再作考
断。察”的说法是错误的。“考”是通假字,指拷问。
巧用学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
过的课识来自课内,只有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巧用学过的
文中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才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017年江苏卷第7
信息进题D项,“趋庭”语出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
14
行推兹捧袂,喜托龙门。”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
断。而过庭。”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巧用题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
干中的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设置、典章
常识信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上,这类题目的错误项一般设置得
息进行比较明显。题干本身可能包含了常识,根据我们平时的积累,巧妙地分
推断。析,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如2017年全国III卷第11题C项:近侍是指接
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他
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显然是错误的,近侍是左右侍
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此处说他们职位很高,对帝王的
影响也很大,显然不符合常理。
三、概括分析答题“三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不论做哪一类题,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掌
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栗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或观
点等等。
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对
于游记,则栗注意游览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等等。
另外,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因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需要有足够
的耐心、细心,以发现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做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对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
的施动与受动、时空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
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与原文是否保持一致。
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栗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
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涉及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栗
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栗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
15
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概括分析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进行
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
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
没有错误地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
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原文,判断出选项
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四、文言翻译“六字诀”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
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
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
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
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
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
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栗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
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
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
动词或介词之后。
16
4.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
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
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
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往往用于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准确翻译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
翻译。
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
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
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
将“缙绅”“三尺”“纨患”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
委婉说法和避讳语的翻译,只要将其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2023•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
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
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
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
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
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7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笫日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维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
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
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
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射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
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I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
似哉?I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
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
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
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嚎大道而不悟,信诬说
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
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
魏灭杀。②子笫:即孔射,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韩非书囚云夫子回善之回引回以张本回然回
后难之回岂有回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8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
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
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底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
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附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
疑圣人,子附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⑵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附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2023•新课标H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栗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
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日:“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
寿阳,列阵沈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日:“君远涉吾境,而临
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
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溯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日:“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
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
千渡溯水。玄、琰进兵大战泗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日㈤:
“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
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
玄传》阅之,日:“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日:
'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
19
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I夫为人所
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I。“太宗日:”兵有分聚,
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沈
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
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日:
“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6、材料二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
位置。
夫为人闪所后陷。而欲胜叵■敌回不亦难乎
斤臣故曰无术焉吁符坚之类[FT是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
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
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
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
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犹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泥水阻击,不让晋军
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
精兵渡河,
两军大战于泗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20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
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
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0、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没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答案:CEG
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
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
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
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
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
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
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2、答案:B
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
词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
3、答案:C
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
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
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
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4、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区域大地构造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工程灯光保修合同范例
- 配件采购合同范例
- 双方物流公司合作合同范例
- 企业商务型移动衣柜设计方案
- 工程装修合同范例范例
- 普陀区灵活用工合同范例
- 建葡萄大棚合同范例
- 农村企业帮扶合同范例
- 简便安全施工合同范例
- 低血糖晕厥应急演练预案
- Unit 1 Making friends Part B(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涉江采芙蓉》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与参考答案
- 保定学院《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水稻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应商质量管理培训课程
- 阿胶的课件教学课件
- 登高作业安全
- 口腔营销技能培训课件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