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精要_第1页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精要_第2页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精要_第3页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精要_第4页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精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yánjiū)概述精品资料主要(zhǔyào)内容一、血液病研究概述二、中医学发展历史三、血液病病因病理四、血液病诊断辨证五、血液病治疗原则六、血液病治疗纲要(gāngyào)七、中西医特色优势八、血液病研究展望精品资料一、血液病研究(yánjiū)概述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要特征(tèzhēng)的疾病。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血液病学是研究造血系统疾病病理状态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西医内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以其专业内容深、知识更新快为医学同道所瞩目。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造血系统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精品资料血液病研究(yánjiū)概述17世纪发明显微镜,19世纪完成血细胞的形态观察(guānchá),以及创造了血细胞的计数工具建立了临床检验诊断技术,进而形成了血液病的临床医学,其内容涉及到生理、生化、病理、药理、遗传、免疫、放射和肿瘤等多门学科。精品资料血液病研究(yánjiū)概述基本特点:多属临床疑难病,证情变化多,涉及范围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jiànkāng)和生命,其中许多疾病曾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发病情况:逐年增高,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血液病的发现逐渐增多,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疾病分类:临床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等。遗传分类:先天或遗传性血液病和后天获得性血液病两大类性质分类:良性血液病和恶性血液病精品资料血液病研究(yánjiū)概述基础学科(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干细胞工程等)的进步,带动了血液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得血液学内容不断更新,丰富多彩病因和发病机理认识不断深入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不断提高(tígāo):如白血病的MICM等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案逐渐出现,以及综合性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手术、中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的联合使用临床缓解率、治愈率逐步提高(tígāo),越来越多的血液病患者彻底治愈、重获新生。精品资料血液病先进的诊断(zhěnduàn)技术有力的支持治疗方法输血(shūxuè)支持抗感染止血措施规范的诊疗常规能描述机理治疗药物免疫治疗化疗药物干细胞移植客观评估的临床疗效基因治疗生物制剂西医诊治血液病现状精品资料?毒副作用较大(jiàodà)针对性较差价格(jiàgé)相对较贵复发率较高白血病化疗问题MDS、MPD等治疗问题生物细胞因子等ITP治疗、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等西医治疗血液病存在的问题精品资料二、中医学发展(fāzhǎn)历史历史悠久理论独特经验丰富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中之瑰宝精品资料中医学发展(fāzhǎn)历史《内经》奠定中医血液病学理论基础《金匮要略》形成了血液病辨证论治体系晋隋时代形成了中医血液病证候病源学《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证候》唐宋时代形成了中医血液病证候治疗学《备急千金耍方》、《太平圣惠方》、《济生方》记载的归脾汤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血液病学的发展:金·刘完素主火热论说、张之和的攻邪学说、李杲脾胃内伤(nèishāng)学说、朱丹溪的相火论说明清时期中医血液病理论体系日臻完备与发展精品资料中医学发展(fāzhǎn)历史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诊疗模式及体系,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点和优势。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途径,逐步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6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血液病、发展血液病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及手段上,以及多层次多途径的结合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chéngguǒ),形成了自成的体系。近年各地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血液肿瘤和出血性疾病等取得了较好疗效,初步探索了中医证候的本质,阐述了中医药疗效机理。精品资料中医学发展(fāzhǎn)历史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xiàoguǒ)有了明显提高,一些疾病得以治愈,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血液病的较大优势和特色。运用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疗效机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如中药青黛及其提取物靛玉红、甲异靛治疗CML,三尖杉(粗榧)属植物提取物三尖杉酯碱治疗AML等,砒石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AS2O3),雄黄(AS2S2)治疗APL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所公认,这大大丰富了中医血液病的基础理论和治疗学内容,从而使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精品资料三、血液病病因(bìngyīn)病机发病因素机体内环境免疫(miǎnyì)状态遗传因素机体外环境生活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感染因素等精品资料中医(zhōngyī)血液病的病因外感六淫外感疫毒药毒内伤先天因素情志(qínɡzhì)变化饮食起居失调等精品资料中医(zhōngyī)血液病的病理出血(chūxiě)贫血发热

精品资料贫血(pínxuè)的病理脾胃亏虚气虚不足,无以化生营血,或脾虚统血无权,阴血亡失,导致贫血的发生肾精亏损先天禀赋不足或早婚多育,房劳过度或久病及肾,耗伤肾精,生化无源(wúyuán)、营血不足,发为贫血肝血不足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邪毒入侵、留恋肝经,相火妄动,暗耗精血,肾精亏损,无以藏精化血也可出现贫血邪毒伤脏伤脾及肾,影响气血化生,或直接侵入骨髓,灼血阻络,伤精耗髓,而致精髓枯竭,血生乏源瘀血内停气滞则血行不畅;痰湿阻于经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或失血之后,离经之血蓄积体内,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久致髓海瘀阻,无以生化气血精品资料出血(chūxiě)的病理血热妄行外感(wàigǎn)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均可灼伤脉络,逼血妄行而出血阴虚火旺久病邪恋,或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肾阴亏损,虚火妄动,损伤血络;此外烦劳过度,耗伤心阴,心火亢盛,移热小肠,灼伤脉络,血入膀胱出现尿血。气不摄血饮食劳倦或思虑过度可损脾胃,导致脾气虚衰,气不摄血,血上逆则吐血、鼻衄,血下注则尿血、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衰枯于下则虚劳瘀血阻络因外伤、手术、或失血之后,离经之血积于体内,蓄结成瘀,或血细胞过多,血粘度过大等引起瘀血内停,血脉阻滞,流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精品资料发热(fārè)的病理外感发热新感风寒之邪,卫阳郁闭,或寒邪侵袭,由表而里,邪正相争或寒邪内伏,伏气化热,邪热炽盛,由里外发,从而发热;风温之邪上受,卫气失于宣泄,或邪热疫毒内盛,气分蕴热或邪入营血,热毒炽盛,伤及骨髓,则发热不已(如急性白血病);外感湿热或湿从热化,留恋三焦,湿热熏蒸而发热(如溶血性贫血、肝炎后再障、恶性淋巴瘤等)内伤发热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及劳倦过度等因素,引起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shītiáo)而致发热,包括虚证发热、实证发热精品资料血液病中医发病(fābìng)机理本虚(体质因素)先天禀赋薄弱(bóruò)(肾);后天失于调养(心、肝、脾、肺)标实(病邪因素)火热、邪毒、气滞、瘀血、痰湿等精品资料四、血液病诊断(zhěnduàn)辨证血液病诊断(zhěnduàn)方法血液病辨证要点精品资料血液病诊断(zhěnduàn)方法四诊诊断望:神、色、形、态、舌诊、舌象分析闻:闻声音、嗅气味、听诊(心肺)问: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切:切脉、按诊(淋巴结、肝脾触诊)实验检查血象骨髓(ɡǔsuǐ)象贫血检查出凝血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精品资料血液病辨证(biànzhèng)要点辨缓急以明轻重:起病、来势、高热、出血辨寒热以明病性:发热不退、口渴便干、苔黄脉数为邪毒内盛;辨虚实以明标本:邪实多见于体质壮实、发病较急、病势较盛者;本虚多见于重病久病之后、体虚不足、虚弱劳损疾病辨气血(qìxuè)以明深浅:初病在气、久病入络、病深入血辨脏腑以明病位:明确病变脏腑,指导临床治疗精品资料五、血液病治疗(zhìliáo)原则调整阴阳,综合论治掌握标本,随证施治权衡缓急,分期治疗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动态(dòngtài)观察,个体治疗精品资料六、血液病治疗(zhìliáo)纲要解毒祛邪法:适用于血液肿瘤、急性再障、各种血液病感染发热等活血化瘀法:腹内瘀血积块、内脏瘀血疼痛、肢体疼痛、皮肤瘀斑、肝脾肿大,如真红等理血止血法:滋阴止血、益气摄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软坚散结法:痰核结块、癥瘕积聚,如MF、CML之巨脾症等清热利湿法:黄疸,溶血性贫血等补益气血法:气血两虚证,早期再障、IDA、MA等益气养阴法:气阴两虚证,再障,ITP、AL等温补脾肾法:形寒肢冷,腹胀便溏,腰膝酸软,遗精滑精等滋养肝肾法:再障、ITP所致出血、低热、五心烦热等化痰(huàtán)涤痰法:淋巴瘤、白血病引起之瘰疬、痰核、马刀夹瘿等精品资料中医药治疗(zhìliáo)血液病现状与特色血液病宏观化诊断(zhěnduàn)思维灵活性治疗方法注重临床症状的改善巧妙运用辨证论治原则望诊问诊闻诊补气血调阴阳和脏腑高度体现个体化治疗观攻邪毒切诊精品资料中医药治疗(zhìliáo)血液病不足诊断技术相对滞后临床对照相对较少中医辨证较难统一(tǒngyī)疗效评价尚未完善临床疗效难以互比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资料七、中西医特色(tèsè)优势相互(xiānghù)取长补短辨证辨病结合扶正祛邪结合增效减毒作用调整机体功能增加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精品资料中西医结合(jiéhé)研究成绩卓著构建了病证结合诊断模式: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的辨病诊断与辨证诊断、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查、宏观(hóngguān)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实现了对疾病和病人机体状态的综合诊断,促进了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形成了病证结合治疗模式:血液病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而异治、异病同证而同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提高了临床疗效。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研制开发中药新药出成果:首创从中药青黛研制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靛玉红,从中药砒霜研制成功“癌灵1号”(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中药川芎研制成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血栓性疾病,等等,均广泛有效地应用于血液病临床。精品资料八、血液病研究(yánjiū)展望我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事业,在近60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应该认识到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是初步的、探索性的。要达到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的结合,即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疾病防治实践上总结出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学(kēxué)规律,还有很大的距离,任重道远。精品资料研究(yánjiū)对策明确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的目标构建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新模式寻找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切入点明确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的定位探索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的思路精品资料1.明确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目标最大程度控制病情或达到痊愈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努力(nǔlì)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精品资料2.构建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新模式克服以疾病为核心(héxīn)或以治人为核心(héxīn)两种不同理念,在考虑疾病疗效(实验室指标)的同时,高度重视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寿命要让患者参与和决定自身疾病的治疗

依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制定合理化综合治疗方案,让患者从中得到极大受益明确疾病诊断选择多种方案精品资料3.寻找中西医结合(jiéhé)治疗血液病最佳切入点

切入点预防疾病并发症针对(zhēnduì)优势/难治血液病重视康复治疗解决西药不良反应精品资料4.明确(míngqu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定位有明确疗效血液病:AA、ITP、MDS(低危)、IDA、AIHA等(中医药为主)疑难血液病:RAL、MDS(高危)、CML等(中西并重)补充西医(xīyī)治疗不足:AL、ML、MM等综合治疗方案重要组成部分:DIC、BMT等精品资料寻求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的方法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体系视触叩听与望闻问切结合现代检查与四诊分析结合现代病名与古代病名结合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结合西药(xīyào)应用与中药应用结合客观疗效与主观疗效结合5.探索(tànsuǒ)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思路精品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zhìliáo)血液病思路要发挥优势特色要统一理论认识要科学合理规范(guīfàn)要加强疗效研究要客观评定疗效要中西携手合作精品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zhìliáo)血液病方法辩证辨病结合治疗方法(fāngfǎ)结合治疗方药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精品资料小结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造血系统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开展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须具备中西医药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诊疗(zhěnliáo)方法并善于在医学实践中交叉综合运用。血液学科的研究进展较大,血液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认识不断深入,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案逐渐出现,以及综合性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但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