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_第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_第2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_第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_第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地理选择性必修3知识点清单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供给服务: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资源。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支撑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其对人类利用来说是相对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必不可少的服务功能。注意: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其中,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3.自然资源及其属性: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和社会属性(对人类生活、生活有用)。4.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5.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质量有优劣之分;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6.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其中可再生资源一般具有地带性特征,矿产资源一般具有地质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空间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7.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大量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人类大量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口素质低下导致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产生的破坏。8.主要环境问题: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9.环境问题的危害: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稳定、及时和经济的;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

2.资源安全问题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禀赋问题;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问题;资源消费需求问题。3.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①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②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③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缓慢。④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⑤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4.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①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匹配。②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耗能大,浪费严重。④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5.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的特点:①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②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③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④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国外油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改善。6.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①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③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④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7.中国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措施:①资源勘察:大比例尺资源普查、增加探明储量。②贸易伙伴:考虑该国世界资源贸易份额、地缘、运输通道、政府及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③资源储备:保持合理的储备率,石油20%、粮食17%。④资源效率:转变资源意识,运用市场、价格、税收、核算等手段,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⑤资源替代:通过投资和科技,开发替代产品。⑥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节粮、节能、节水、节地。8.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①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种类齐全。②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③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④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⑤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9.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①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④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0.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时空分布不均(如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减少。人为原因:人口数量增大、人均耕地减少;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土地退化(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等均不断增加);生态退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实施);浪费现象严重(闲置抛荒、占而不用);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林果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11.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①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②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12.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非农建设的耕地补偿制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质量: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防止耕地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提高耕种积极性: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1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①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勉强平衡;②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③粮食的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④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⑤受劳动力、地价等影响,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⑥战争、疫情等突发事件增加了粮食进口的风险……14.保障粮食数量安全:(1)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等。(2)保护耕地的措施: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3)具体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质量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②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提高土地利用率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提高粮食单产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其他政策粮食储备、跨区调剂、加大扶持力度、国际贸易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保障耕地生态安全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15.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可采取的措施: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民种粮补贴水平);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减少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粮食品种质量。答题角度:数量(面积、种植结构)、质量、科技、政策。16.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17.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①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②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③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18.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利用空间主要方式形式优点缺点海岸滩涂、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生产场所盐田、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规模;不与粮争地,无需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水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利于开展海洋娱乐活动和人类居住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海底仓储场所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海岸、海面及水体交通运输场所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海岸滩涂、海面及水体、海底生活场所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海岸、海面及水体、海底军事场所军舰航行、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19.海洋不同开发类型选址:开发类型选址条件分析海水制盐滩面宽阔,坡度小;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日照强,平均风速大;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的区域砂矿开采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水深较小或矿床埋藏深度浅,开发限制条件少,后方基地近的区域海水养殖增殖水质好,含沙量小,营养盐丰富;水体交换畅通且波浪较小的区域滨海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市场广阔,有大城市作为依托,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有政策支持的区域海港地质构造稳定,底质坚硬;潮差较小,含沙量小;水深适宜,能满足港池及航道建设需要;风小或避风条件好;雾少;冬季结冰期短;陆域较宽阔,交通便利的区域海洋油气田区位条件好,陆域面积大;水深适宜的区域旅游区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客源丰富,环境容量大;地质地貌类型丰富,自然景观奇异多姿;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资源组合状况好的区域港口城市建设有深水港;淡水资源丰富;尽可能靠近大型矿区;拥有发达的沿海工业、旅游业和便利交通的区域20.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影响具体体现对国家资源安全拓展陆地生存空间,改善陆地空间的通达性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提供丰富的资源,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危险资源储藏场所,减少对陆地的威胁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燃料等,不仅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又可以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是宣示海洋国土、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对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发海洋争端问题随着各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的扩大,相关国家之间产生海洋利益争端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在争议海域进行的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摩擦,进而影响相关各国的国家安全21.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内容: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把我国建设成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运用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在“多赢”基础上解决争端。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维护自身海洋主权和利益。保护海洋环境:我国现已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1.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2.我国主要环境安全问题:国土安全问题: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安全。水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逐步发展到整体,由城乡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生态安全问题:人类的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当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时,人类的健康也就相应受到影响,甚至难以生存。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人类是靠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中不顾后果进行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庞大的生物群落因失去了适宜的环境而急剧消亡。3.污染物跨国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①自然过程:通过自然过程跨国传输的污染物浓度一般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对输入国造成严重的威胁。②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传输,威胁输入国的环境安全。③产品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方式导致的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也日渐增多。④其他:以某种跨境转移方式输入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污染物,可能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进而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4.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①源头: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②事中: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③事后: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①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人。②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③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品以逐步减少进口。④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5.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治理措施:(1)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②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③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2)我国治理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措施项目内容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制度建设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资源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6.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1)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2)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7.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降低污染程度。保护水源:对水污染问题,推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减少水体污染,保障用水安全。修复土壤污染:对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强化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节约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8.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存空间丧失: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9.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1)产生根源: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2)基本原理: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负担发展中国家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期,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因此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碳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10.中国碳减排的行动措施:(1)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2)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严格的环保巡查制度,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3)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4)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5)开征环境保护税。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1.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核心区: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外围区(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①生态安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植物物种灭绝加速,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开辟基地: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美学价值: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4.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森林火灾等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过度放牧、过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