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1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2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3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4页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文中加点部分用下划线代替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考情分析】以上是历年高职高考自然科学文阅读的题目、考点、分值以及所属的类型,从中可以看出其分值稳定,均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内容等的能力。第一节自然科学文阅读年份题目及考点分值文章类型2018年《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3道选择题,理解、筛选整合、分析9分自然科学类2019年《狗对人类情绪的感受与反应》3道选择题,理解、筛选整合、分析9分自然科学类命题趋势:首先是考查要求不会变。《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对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层八项要求。其中科技文侧重考查前四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科学类作品的考查侧重于两点:一是理解与分辨,二是筛选与整合。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兼顾。阅读的材料每年只考一种样式,要么是自然科学类,要么是社会科学类。实际情况表明,自然科学类阅读比社会科学类阅读要容易,得分率也要高一些。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有时自然科学类会连考两年,社会科学类也会连续考。所以,每年的复习,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都要有所兼顾。这样做实际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是阅读材料人文性、实用性会更强。自然科学类文章逐渐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可读性很强,语文味更浓,如2016年的《抗生素滥用是所有人的事》,可读性增强,更贴近生活。【考纲解读】《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可知,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其中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八部分:(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的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8)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上的内容与往年并无太大变化,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条。从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即可看出,考查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告诉考生平时应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扎实的阅读基础,然后慢慢提升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平时课本所学的科技说明文不同,高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用科技知识考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题型看,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而且都是出三道题。针对的考点大致有:(1)文章中有关词语的理解。(2)文章中有关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4)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一、词语意思的理解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的试题旨在考查对词语内涵的理解。这是理解原文的基础,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有的题目是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词语的内涵。二、句子意思的理解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求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及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仔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解开来逐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四、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分析与归纳要恰当,前提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正确无误。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即能够正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能够通俗易懂地概述研究对象的成因、科研成果的奥秘及价值。【知识梳理】自然科学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等。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这样的:第一段:大多介绍说明对象,提出主要观点;第二段:大多按时间顺序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第三段:大多解释科学原理;第四段:大多展望未来前景,或说明科学将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或说明我们将面临哪些问题。所以我们做此类文章的时候应该要掌握以下的技巧:1.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了事。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选出答案。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选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选出准确的答案。【典例精析】【例题1】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如果狗会说话,它一定会忠诚地告诉主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忧伤,所以我忧伤。”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以往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狗能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人类的情绪。那么一向以嗅觉灵敏著称的狗,能否“嗅”出人类的情绪呢?最近,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的研究人员比亚吉奥·阿涅洛,针对狗能否单独通过嗅觉捕捉人类散发出的气味来感受人类情绪,展开了系列研究。研究人员召集了多名男性志愿者以提供“情绪气味”。首先,志愿者被安排观看了3个视频节目,分别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情绪——快乐、害怕、无感(即没有情绪)。同时,研究人员会收集志愿者在3种不同情绪下的汗液样本,以提供实验所需要的气味。然后,研究人员对40只宠物狗分别进行了测试。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宠物狗、狗的主人、一名陌生人,安排在一个可以活动的空间内。接着,研究人员随机对宠物狗释放3种气味中的一种,并观察狗的行为,监测狗的心跳。研究人员发现,与闻到“快乐”和“无感”气味的宠物狗相比,闻到“害怕”气味的宠物狗会表现得更紧张,心跳会加速,它们会向主人寻求更多的安慰,并且与陌生人保持更少的接触。闻到“快乐”气味的宠物狗,不仅表现出更外向的社交行为,而且更愿意配合陌生人按照要求做出各种动作。这项实验表明,狗能通过嗅觉感知人类的情绪,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研究人员表示,在狗感知人类的情绪方面,它的嗅觉作用被严重低估了,也许是因为人类更关注视觉作用。对此,匈牙利罗兰大学的科学家玛尔塔·加奇解释说:“我们都知道,狗会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来收集社交信息,并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但是对科学家来说,把具体的渠道拆分出来,并研究其中的机制,并非易事。”如果说人类通过散发气味无意中控制了狗的情绪,那么另一项研究则表明,狗能通过面部表情“反馈”给主人。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狗发现人类正在观察它们的时候,狗的面部表情更为丰富。研究团队对24只宠物狗(1~12岁)进行了测试。实验中,宠物狗分别被带到一位实验员面前,实验员依次采取4种方式对待狗:面向狗并展示手中的食物,面向狗而不展示食物,背对狗并展示食物,背对狗而不展示食物。研究发现,当实验员面向宠物狗时,不论实验员是否展示手中的食物,狗都产生了更丰富的面部表情,包括扬起眉毛、展示舌头等,并且发出了更多的声音。说明宠物狗不仅是为了从实验员那里获取食物而试图表现得更可爱,也证明了狗对人类的关注相当敏感。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莫尼克·尤德尔认为,对于狗如何通过视觉向人类传递信号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回应它们,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明确,仍需要深入了解人类与狗之间的双向关系。其实已有证据显示人类能够感受到这些信号。比如,当我们去流浪狗收容所的时候,狗扬起眉毛的表情能增加它们被领回家的机会。扬眉的时候,狗的眼神看上去略显忧伤或更“萌萌哒”,让人忍不住去疼爱。尽管对狗的驯化如何影响了它们的行为,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事实表明,狗对人类“情感联系”是与人类相处千年后的产物。(选自《科学画报》2018年第5期,有删改)1.关于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狗做的实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实验需要的“情绪气味”来自志愿者在不同情绪下的汗

液样本。 B.实验通过宠物狗感受不同情绪气味后的反应,来判断狗

能否“嗅”出人的情绪。 C.宠物狗在房间里闻到不同气味后,对主人和陌生人都作

出了不同的反应。 D.实验表明,狗在感知人类的情绪方面,嗅觉作用不亚于视

觉、听觉作用。【答案】D【试题分析】A项来自第3段,B项来自第2段对实验目的的说明,C项来自第5段。D项对嗅觉与视觉、听觉的比较,原文并没有出现(第6段中只是说到“嗅觉作用被严重低估”)。2.根据文意,下列支持狗能“通过视觉向人类传递信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人面向狗,并向它展示手中的食物,狗吐了吐舌头。 B.人面向狗,手中没有食物,狗向人扬起眉头。 C.人背对着狗,并向它展示手中的食物,狗吐了吐舌头。 D.人背对着狗,手中没有食物,狗看了人一眼。【答案】B【试题分析】A、C两项,有“手中的食物”作干扰项,不能证明“视觉”的作用,D项“看了人一眼”则不能证明“传递信号”。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狗如何单独通过嗅觉来感知人类情绪并作出反馈,科学

家通过实验轻松找到其机制。 B.不仅狗能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人类的情绪,人类也能感

受到狗传达的多种信息。 C.对人与狗之间双向关系的了解,能帮助人更准确地感受

到狗向人传递的信号。 D.狗对人类的“情感联系”,建立在人与狗的长期相处以及

人类对狗驯化的基础上。【答案】

A【试题分析】意大利科学家的实验只是证明了狗能“单独通过嗅觉来感知人类情绪并作出反馈”,但没提及发现其中的机制;且第7段中匈牙利科学家说法中有:“研究其中的机制,并非易事”。【例题2】(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右撇子的人在世界上占绝大多数,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为此提出了多种理论,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哪只手方便就用哪只手。如果你用某只手来写作,那你吃饭用的还会是同样一只手。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家娜塔莉·尤奥米尼说道,大约占人口85%的人用的都是右手,事实上,人类群体中从未出现过左撇子占多数的情况。使用左手还是右手,实际上是由大脑控制和决定的。大脑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换句话说,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着右手、右眼和右腿的动作。一些人认为,动物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的分工进化已有5亿年的历史。这种进化可让大脑更有效率地同时执行不同任务,左半大脑执行常规操作,比如觅食;右边大脑以逸待劳,及时发现来自捕食动物的危险,并做出快速反应,例如各种鱼、蟾蜍和鸟类,都更有可能向右眼看到的猎物发起攻击。人类的祖先开始用两条腿走路很可能是为了腾出双手来执行新的任务,如制作工具等。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妮·布拉西尼认为:左右手不对称使用很可能从早期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或采取直立行走姿态时就已经开始了。为了寻找支持这些理论推测的依据,布拉西尼和她的同事对黑猩猩的偏手性习惯进行观察研究后发现,猿类动物四肢着地站立时并没有显示出真正的左右手偏向性,只有在不得已采取直立姿态时,才会出现偏向一边肢体的倾向性,但在黑猩猩个体中,左撇子与右撇子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显然,推动早期人类普遍偏向于使用右手,导致如今右手性占绝对优势可能另有原因。研究人员自己用左手和右手制作古代石器和工具,然后与早期人类制作的工具进行比较,并没有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主要用右手制作工具的多少证据。然而,在肯尼亚科比福拉出土的150万年前古老人类分支能人和直立人制作的石器展示了早期人类惯用右手的一些证据,另外大约60万年前另一个人类分支海德堡人也证明了史前人类使用右手的偏好,例如,海德堡人保存下来的牙齿化石的磨损情况表明他们通常是用右手将食物放进嘴里的。但这些证据只是告诉我们人类偏向于使用右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原因。一些人认为偏手性现象可能与语言的出现有关。大多数人都用大脑左半球处理大部分语言信息,这种左脑专司语言处理职能的倾向甚至比右手性特征更为常见。这表明右手性偏好可能只是左半球大脑语言处理能力进化的“副产品”。这一理论称之为“语言人假说”。人类两足站立直立行走的进化促进了偏侧性的普遍产生,而倾向于右侧的偏向性则在稍后随着语言的进化而产生。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偏向于使用右手,但如果你是左撇子,也不要气馁。科学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左撇子现象是一种缺陷,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左撇子可以更轻松地从脑损伤中恢复,在一些对抗性运动中,左撇子甚至更可能因打破常规而获得优势。(选自《大自然探索》2017年第7期)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支持科学家布拉西尼的理论推测的一项是 (

) A.猿类动物在采取直立姿态时,会出现偏向一边肢体的倾

向性。

B.黑猩猩在直立时,左撇子与右撇子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 C.研究发现,200多万年前古人制作的石器和工具没有显示

右手偏向性。 D.150万年前古老人类分支能人和直立人制作的石器证明

了早期人类惯用右手。【答案】C【试题分析】A、B两项都说明猿类动物在直立行走后出现左右手不对称使用的现象,D项则说明早期人类使用工具后出现偏向使用右手的普遍现象:都可以作为布拉西尼理论的佐证。只有C项不能证明左右手使用的偏向性。(注意B项,不管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都是属于左右手使用不对称的。)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动物大脑两半球的神经活动是分工的,左半球控制右侧

身体,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 B.海德堡人的牙齿化石的磨损情况,显示了60万年前史前

人类已偏好使用右手。 C.除了偏手性现象,人类中的大多数还有大脑左半球处理

大部分语言信息的偏向性。 D.从“语言人假说”可推断,人类右手偏向性的出现早于左

脑专司语言处理职能倾向的出现。【答案】D【试题分析】从倒数第2段可以得知:“语言人假说”认为,“右手性偏好可能只是左半球大脑语言处理能力进化的‘副产品’”,“倾向于右侧的偏向性则在稍后随着语言的进化而产生”,说明右手偏向性不是“早于”左脑专司语言处理职能倾向的出现。3.关于多数人是右撇子的原因,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多数人是右撇子的原因与大脑对

身体的控制有关。 B.普通人认为右手使用方便造成了右撇子,但实际上左撇

子也有独特的优势。 C.确定人类右手偏向性出现时间的证据,也解释了多数人

是右撇子的原因。 D.把语言进化和右手偏向性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能会找

到多数人是右撇子的原因。【答案】C【试题分析】从倒数第2段可以得知:“这些证据只是告诉我们人类偏向于使用右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原因”。【例题3】(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关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否会思考,是否有感情,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海豚和鹿也是有感情的动物。那鱼类、昆虫或植物是否有感情呢?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另一个科学思考,即如何推断动物或植物具有情感体验。英国斯特林大学科学家索尼亚·雷伊·普兰尼拉斯等人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鱼类也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

为了证明或反对人类以外的动物拥有情感和意识,科学家们采用了许多不同标准去判断。比如,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因而认为鱼类不会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简单的行为技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恶劣环境的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不带有任何情感因素。但是也有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认为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索尼亚团队研究发现,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表明鱼类拥有类似的功能。

此外,还有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具备明显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例如,许多种鱼类通过记住意境地图,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还有些鱼类懂得观察和记住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争取打赢对手;一些鱼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它们懂得使用砧骨来撬开软体动物的甲壳。此外,索尼亚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行为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而是心理状态的转变。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高”或“精神性发热”。此前,科学家们认为鱼类没有这一特征。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不过在这里的触发因素是压力情绪,即对于压力的反应使得身体变得越来越热。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发现,在脊椎动物中只有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会出现“精神性发热”现象,因此它们也拥有意识能力。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认为蟾蜍①和金鱼②没有显现出这种发热现象。而索尼亚研究团队将斑马鱼放在压力环境中进行实验(将其困在实验鱼缸中央一个非常小的渔网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鱼类是外温动物,即冷血动物,它们需要移动到一个与其身体内部生理状态相匹配的水温环境中去。因此,在经历压力状态后,它们应该会移动到较温暖的水域去。实验结果表明,在被困于渔网中15分钟后,这些被释放在实验鱼缸中自由游动的斑马鱼会游到其他不同的区域,而这些区域的水都被加热到不同温度。与其他未被困的斑马鱼相比,被释放的斑马鱼在温度较高的水域待的时间要长得多,表明它们的体温已升高了2到4摄氏度,即出现了“精神性发热”现象。

当然,这只是一些表现出“精神性发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一定能够证明所有的鱼类都具有意识。但这也意味着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们,以后不能再以鱼类没有“精神性发热”作为争论的依据,同时这也表明鱼类也是一种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了我们对脊椎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选自文水钰《研究发现鱼类也拥有意识感情》,有删改)【注】①蟾蜍:脊椎动物中的两栖动物。②金鱼:脊椎动物中的硬骨鱼。1.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鱼类很有可能拥有意识情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鱼类能对水中恶劣的环境作出反应,有简单的行为技能。 B.鱼类的大脑和哺乳动物的大脑在杏仁核和海马体的进

化起源上是相同的。 C.有些鱼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有些鱼类会对有毒刺激物

作出反应。

D.有些鱼类在压力环境下出现了“应激性体温过高”现象。【答案】A【试题分析】从第2段可以得知:“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此(情感和意识)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只有简单的行为技能”,“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恶劣环境的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说明A项说法是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的观点。2.关于索尼亚研究团队的斑马鱼实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斑马鱼实验测试鱼类在压力环境下是否因为情绪的变

化而产生体温的变化。 B.实验通过把斑马鱼困在鱼缸中央极小的渔网中来触发

斑马鱼的压力情绪。 C.受困的斑马鱼被释放后较长时间地待在温度较高的水

域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体温。 D.斑马鱼实验结果让科学家认识到了鱼类也存在“精神性

发热”现象。【答案】C【试题分析】从第4段“鱼类是外温动物,即冷血动物,它们需要移动到一个与其身体内部生理状态相匹配的水温环境中去”得知,受困斑马鱼游动到温度较高的领域是因为之前它们出现了“精神性发热”。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一些科学家认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负责协调

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因此鱼类没有情感和意识。 B.判断鱼类拥有情感和意识的标准很多,学习能力是其中

之一,许多鱼类通过学习能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 C.在大脑杏仁核和海马体受损的情况下,鱼类和哺乳动物

都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这表明鱼类与哺乳动物拥有

类似的大脑功能。 D.科学家们之前对脊椎动物出现“精神性发热”现象作出

的结论,得到了索尼亚研究团队实验的证实。【答案】D【试题分析】第4段中“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认为蟾蜍和金鱼没有显现出这种发热现象。而索尼亚研究团队将斑马鱼放在压力环境中进行实验(将其困在实验鱼缸中央一个非常小的渔网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可见实验是证伪而非“证实”。【例题4】(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抗生素滥用是所有人的事

谢蜀生随着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很快就表现出来了。人们很容易认为,一定是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基因发生了突变,才导致耐药菌的产生。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这样的:在细菌培养液中加入青霉素,当青霉素的浓度为300微克/毫升时,大多数细菌死亡,只有少数细菌可以存活。研究人员将这些细菌分离出来,继续放在相同浓度青霉素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加青霉素的浓度。以浓度渐增的方法,研究人员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筛选,最终获得了完全耐青霉素的菌种。20世纪30年代,经典遗传学理论确立后,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就开始走向衰落了。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细菌研究领域中,拉马克主义仍大行其道。上述细菌耐药试验似乎更证明了拉马克主义的观点:环境的变化(青霉素)使细菌的性状逐渐产生了变化(耐药),细菌“获得”的耐药性逐渐遗传下去,最终产生了完全耐青霉素的“新种”。1943年,德国科学家麦克斯·德尔布吕克和萨尔瓦多·爱德华·卢里亚的噬菌体试验证明,某些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突变是自然发生的,与噬菌体的存在与否无关。另一项果蝇试验也证明,一些抗DTT①的果蝇,在接触DTT前已具有了对DTT的耐受性。1952年,著名遗传学家约书亚·莱德伯格夫妇用“影印培养法”直接证明了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是细菌自然随机突变的结果,而与青霉素诱导无关。上述实验还证明,在一个细菌群体中,细菌会产生某种自发的突变(这种随机、无方向性的突变是经常发生的),其中一些是抗青霉素的突变,会让细菌获得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因此,这种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在青霉素发明以前就存在了,与青霉素的使用并无关系。拉马克主义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很符合我们的直观理性,它的本质是强调环境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与达尔文的“随机突变”“自然选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上述关于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研究,将拉马克主义逐出了细菌学这个“拉马克主义的最后堡垒”。那么,细菌耐药性与滥用抗生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现在认为,在某一细菌群体中,存在一些耐药突变的菌株,但它们只是少数,在正常的群体生态中它们不可能无限扩张。因此,大多数感染人体的是非耐药菌株,它们对抗生素敏感,因此很容易被控制。而大量滥用抗生素会破坏细菌的群体生态平衡,敏感菌株都被杀灭了,耐药菌则开始变为优势菌株。这样,整个菌种就产生了耐药性。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当代医学的大难题。为有效遏制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就应当在人类群体水平上防止抗生素滥用。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我们平时尽量少用抗生素,一旦感染了细菌,就可以保持自己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际上,耐药菌的出现是群体水平的,一旦某种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对某种药物(如青霉素)的耐药性已经形成,那么每个感染者感染的都是耐药菌,它们可不管你平时是否“滥用抗生素”。因此,制止滥用抗生素应是人类的群体行为,只要有相当部分的人在滥用,并最终形成了耐药菌种,所有人都要为因此产生的耐药性买单。如在青霉素发明之初,只要肌肉注射几十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控制细菌感染,到现在初次使用就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单位已成常规。防止细菌耐药性这件事的艰巨性和严酷性就在这里。(选自《环球科学》2014年8月号,有改动)【注】①DTT:二硫苏糖醇,一种很强的还原剂。1.关于细菌的耐药性,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加大培养液的青霉素浓度能得到耐青霉素的菌种,说明

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 B.德国科学家的噬菌体实验证明,某些细菌的抗体突变是

自然发生的,与噬菌体是否存在无关。 C.果蝇试验说明,―些耐受DTT的果蝇在接触DTT之前就

具有耐受性,并不是逐渐积累的结果。 D.“影印培养法”试验说明,细菌的耐药性可能是在青霉素

发明之前就存在了,与青霉素的使用无关。【答案】A【试题分析】“说明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不当,因为后面的第4、5段的内容都反证了这一结论。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的基因产生突变,细菌进而产生

了耐药性。 B.在某些细菌群体中,耐药突变的菌株一直存在,不过它们

只是少数。 C.环境的变化造成了细菌的性状的变化,使得细菌在适应

抗生素的过程中,获得了耐药性。 D.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也是强调环境在物种进化中

的主导作用,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样。【答案】B【试题分析】第7段第2句中有说明。A、C项是本文所否定的“拉马克主义”观点;D项“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样”不当,第6段说明“在本质上是不同的”。3.关于制止滥用抗生素的理由,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量滥用抗生素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为这种行为导致

了细菌群体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B.大多数感染人体的是非耐药菌株,容易被抗生素控制、

杀死,这样耐药菌就有可能成为优势菌株。 C.就个体而言,平时坚持不滥用抗生素就可以保持个体对

抗生素的敏感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那样做。 D.只要有部分人滥用抗生素,就会导致耐药菌种的产生,最

终是所有人都要为部分人的滥用行为买单。【答案】C【试题分析】文章最后两段明确下结论,个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会因自身不滥用抗生素而得到保持。【同类比较】(2011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温暖的蓝光戴维·费尔津在19世纪末,特别是在法国,元素铀的性质给原子不可分的观念带来了质疑。亨利·贝克瑞尔是持有这种质疑的人之一。他发现铀似乎在发射某种射线,继而决心弄清楚辐射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他从一开始就相信太阳光携带着能量,并能使照相底片感光(当时刚刚发明了摄影术)。贝克瑞尔用厚的黑纸把一张没有曝光的底片包起来,再小心翼翼地把几块晶体铀盐放在黑纸包的上面。因为适逢天气转阴,他决定把实验推迟几天。几天后当他回到暗室打开纸包,却发现底片上的接近铀晶体的位置出现了黑影,其效果就如同发生了曝光一样。这无疑是铀晶体发出的辐射所导致的结果。在贝克瑞尔的时代,科学家们已经能用测量电流强度的办法来测量各种形式的功率和能量。在巴黎,玛丽亚·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夫妇决定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贝克瑞尔所发现的来自铀的辐射的强度。他们已经了解到,沿着它在空气中传播的轨迹,铀的辐射具有导电的性能。于是他们对一个放置铀样品的金属板充以电荷,然后测试铀的辐射是否能把电荷传递到放置在它的正上方的另一个金属板上。而像金和铜等别的金属是不会具有这种性能的。实验结果显示来自轴的辐射的确能使空气具有导电的能力。经过仔细、反复地实验,居里夫妇测量出了铀辐射能量的微小变化。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接着他们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他们提取铀的原材料是沥青铀矿。考虑到杂质的原因,他们原先估计只能测量到微弱的电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所测量到的电流比以前使用纯铀做实验时得到的电流强度要大得多。对这一现象只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在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与铀不同的新元素,它能产生比铀的辐射更强的辐射。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怎样把这种新的未知元素分离出来。为了把沥青铀矿的成分分离出来,居里夫妇进行了艰苦的工作。他们使用了所有的传统化学方法,包括加热和溶解。在每一个阶段他们都要弄清楚分离出来的物质是什么。他们燃烧这些物质,用衍射方法得到物质的光谱,然后观察在光谱中能得到怎样的夫琅和费线。如果他们发现了全新的光谱图样,就进而分析这是不是新元素的光谱。实际上,他们在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除铀以外的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一种是钋,另一种是镭。第二种元素镭几乎是人尽皆知而且难忘的。在化学中它具有无可怀疑的重要性,居里夫妇计算出了它的原子量,正好填补了门捷列夫留下的未知元素造成的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个空缺位置。它也受到了一般公众的关注,即使是最不具备科学素养的人也很容易理解镭的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居里夫妇分离出了少量纯净的镭,它在夜间的实验室中闪闪发光。这种美丽的蓝色光被认为是有益的和奇妙的光芒,是一种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和用作装饰的美好的光芒。有一位在巴黎女神游乐厅表演的女舞蹈演员,甚至请求居里夫妇给她提供一件覆盖着镭的舞服,好让她在黑暗中翩翩起舞。当时还没有人认识到镭的放射性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居里夫妇二人的去世都被证实是与他们暴露在镭的辐射之中有关。不管怎样,从镭的原子中辐射出来数量可观的能量是千真万确的。这能量所携带的热和光使当时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一些科学家)着迷和倾倒。(选自《霍金的宇宙》,有删改)1.关于镭的发现过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贝克瑞尔发现没有曝光的底片被铀盐感光了。

B.居里夫妇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测量铀辐射能量的微小变化。

C.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只留下镭这个未知元素的空缺。 D.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铀、钋和镭。【答案】C【试题分析】通过审题干,知道本题要求是选择“关于镭的发现过程”,而选项C并不是“关于镭的发现过程”。而且,原文是“正好填补了……一个空缺位置”,并没有指出是“唯一”的一个空缺,显然也是错误的。故选C。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实验中,居里夫妇从辐射能量的变大,推测铀矿中可能

含有新元素。 B.居里夫妇分离出了少量纯净的镭,用作实验室的照明。 C.镭的蓝光在当时被认为是可以治病的,还具有某种装饰

作用。 D.镭的辐射损害了居里夫妇的健康,可见当时的科学家对

辐射的危害认识不足。【答案】B【试题分析】从文中“居里夫妇分离出了少量纯净的镭,它在夜间的实验室中闪闪发光”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分离出少量纯净的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作实验室的照明”,显然是曲解原文意思。故选B。3.下列对标题“温暖的蓝光”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镭能够放出电光。 B.镭具有辐射能量的特征。 C.镭的发现给科学界带来鼓舞与振奋。 D.镭的发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期待。【答案】A【试题分析】完成本题,要充分理解题目中“温暖”的含义,原文侧重指出镭元素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故从物理性状上说其“放出电光”既不符合事实,更不会是拟定标题的本意。故选A。【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科学家发现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数十年来,神经学科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推测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可以在大脑中为我们日常发生的事件打上“时间标签”,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回想起过去的事情的发生时间。但是,在科学界一直没有找到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部分帮助我们记忆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脑细胞的存在。最近,麻省理工大学的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类神经元细胞可以将时间信息精确地编译储存。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的大脑给所有事情都加上了时间的标签,这样就使得我们回忆事情显得非常简单。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首先通过过滤这些时间标签,然后通过时间标签将相关的事情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种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或弹钢琴等日常活动以及对于我们回忆往事极为重要。这个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进程》杂志上。这项研究成果可用于帕金森综合症等导致记忆力丧失的疾病的治疗上。这些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位于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人类大脑掌控学习、运动和思维的重要区域。安·格雷布耶尔表示,尽管这次实验主要是研究猕猴脑部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但是脑部的其他区域肯定也存在这些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应用,安·格雷布耶尔表示,这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康复。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正是由于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在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时总是比正常人要慢。因此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按照正确的时间规律来完成日常行动。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为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治疗时,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等外部刺激帮助患者脑部加速寻找关于时间的记忆,这样患者讲话时会显得更加清楚一些。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神经元修复装置或者神经元修复药物(这些药物中含有神经元细胞所需的多巴胺和羟色胺等)来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恢复。下一步,安·格雷布耶尔将集中研究脑部是怎样制造这些含有“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的,并研究这些时间记忆细胞是如何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学习活动的。为什么脑部在不同环境下对时间的感受会不相同?安·格雷布耶尔说:“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所有这些都将可以用带有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来解释说明原因所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彼得·施特瑞克对这次实验结果给予高度评价,施特瑞克认为这次实验结果是对脑部如何记录和表述时间概念的一次全新阐释。施特瑞克说:“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我们人体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但是对于时间我们并没有特定的感觉接受器,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储存是由大脑自己形成并运行的。”1.对安·格雷布耶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以往的人类大脑中存在时间记忆细胞的推测找到了

令人信服的证据。 B.发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存在可以储存时间记忆的

神经元细胞。 C.研究了时间记忆细胞的形成及它们控制人们行为和学

习活动的机制。 D.借助实验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些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

改善记忆的方法。【答案】

C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人体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主要集中在脑部前额

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 B.有了可以制造“时间记忆标签”的神经元细胞,人们的记

忆活动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C.脑部时间记忆功能受损,寻找和传输时间记忆就慢,也就

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行动。 D.安·格雷布耶尔的研究实验被有关专家视为是对脑部时

间记忆机理的全新阐释。【答案】D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准确的时间记忆对于开车、弹钢琴极为重要,所以,记忆

力缺失的人不宜做这些工作。 B.储存时间记忆的神经元细胞多而活跃,对往事发生的时

间就会印象深刻,记忆准确。 C.人们在时间感觉上觉得过得快还是慢,取决于脑部时间

记忆功能的好坏。 D.人体对于光线、声音、触觉、冷热感知、嗅觉等有特

定的感觉接受器,无需通过大脑。【答案】

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双酚A是一种低毒化学物质,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化工行业,双酚A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含双酚A的聚碳酸酯塑料具有无色透明、不易碎裂等特性,所以长期被当作生产塑料餐具、塑料水壶、婴儿奶瓶、手机、医用输液管等各种用品的原材料。双酚A在成品中会有微量残留,也可能在极端条件下降解反应生成。研究显示,食品盒和饮料罐中的双酚A能析出到食物和饮料中,它的析出与溶剂的极性和温度有关。一项对2000多人的研究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尿液中含有双酚A,在母乳、孕妇的血液和脐血中也有双酚A的踪迹。多年来,动物研究结果显示,双酚A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诸多健康问题有关。然而,来自流行病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太少,双酚A同人体健康之间的直接关系一直无法得到证实。人们长期怀疑双酚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质,可扰乱人体激素分泌。但在“剂量大小决定危害”的传统毒理学观点引导下,人们一直以为日常生活环境中接触的双酚A浓度很低,不足以对人体构成危害。在这样的认识下,双酚A被人们放心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双酚A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1月13日,美英科学家宣布,双酚A不仅会导致心脏病,还会导致糖尿病和某些肝疾病,影响胎儿及儿童的大脑发育,甚至增加患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不久前,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处也提出“对于双酚A对胎儿、婴儿和儿童的大脑、行为和前列腺的潜在影响有一些担忧”。美国卫生官员宣布,政府将投入3000万美元资助开展动物和人体试验,就双酚A的影响进行研究。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则认为,极微量的双酚A不会危害健康,重申“双酚A用来制造消费品已超过50年,在这段时期,无论是饮食摄入或暴露在双酚A下,都没有证据显示其对人类有害”。目前,欧盟各国逐渐对双酚A下达了禁令。加拿大和美国的芝加哥市、纽约州萨福克郡已禁止在儿童用品中使用双酚A。中国还没有关于双酚A在某领域的禁用政策出台。专家建议,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聚碳酸酯塑料制成的食品器具析出更多的双酚A,不要将过热的液体倒入其中,不要将它们长时间加温;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或有划痕、有磨损的塑料器具;不要用强碱性的洗涤剂去洗这些器具。4.下列关于“双酚A”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双酚A是一种低毒化学物质。动物研究显示它与癌症、

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诸多健康问题有关。 B.双酚A具有无色透明、不易碎裂等特性,所以长期被当

作生产塑料餐具、塑料水壶、婴儿奶瓶、手机、医用

输液管等各种用品的原材料。 C.双酚A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化工行业,双酚A主要用于

生产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 D.双酚A会微量残留于食品盒和饮料罐等制成品中,它能

析出到食物和饮料中,从而进入人体。【答案】

B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一方面质疑双酚A的安全性,一方面仍放心地广泛

使用含有双酚A的塑料制品,这是因为“剂量大小决定危

害”的传统毒理学观点影响了人们对双酚A危害性的认

识。 B.多年来对双酚A安全性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

行的,来自流行病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太少,双酚A可能

产生的健康风险目前还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C.目前,双酚A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一些政府的重视,加拿

大、美国和欧盟各国已经对双酚A下达了禁令,但中国

还没有关于双酚A在某领域的禁用政策出台。

D.双酚A的析出与溶剂的极性和温度有关,所以在日常生

活中正确使用聚碳酸酯塑料制成的食品器具,可以避免

析出更多的双酚A,减少双酚A的摄入。【答案】

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的“年度中国食品包装行业‘十

大隐忧产品’”中,太空杯与婴儿奶瓶榜上有名,可能就与

这两种塑料制品中含有双酚A有关。 B.美英科学家宣布的双酚A有害的结论可能将有助于推动

各国立法禁止在食品器具和食物包装中使用双酚A这种

工业化学物。 C.我们要尽量少用已经老化或有划痕、有磨损的聚碳酸

酯塑料器具,因为老化或有磨损的塑料器具含有更多的

双酚A。 D.塑料制成的一次性水杯、饭盒等用品中很可能含有双

酚A,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使用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答案】

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伤悲。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的右半侧。这就是“左斜视”现象。“左斜视”现象一般只发生在我们人类面对面相遇时,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对于“左斜视”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英国林肯大学科学家近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声称,宠物狗也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动物有这种倾向。但是,宠物狗的“左斜视”现象也只发生于它们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同样不会发生。在实验中,林肯大学的郭昆博士向17只宠物狗分别展示了人类、狗、猴子等动物的面部图片以及一些无生命事物的照片。当宠物狗面前出现人类面部的图片时,它们的眼神和头部动作具有明显的“左斜视”特征。但是,当它们面对猴子以及无生命事物,甚至它们同类的照片时,却没有任何“左斜视”倾向。郭昆认为,经过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狗已经在进化过程中有了“左斜视”功能,并以此作为判断人类表情的一种途径。近期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地表达个人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狗和人类同样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人类面部图片倒过来摆在宠物狗面前时,它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左斜视。相反,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则不再会有“左斜视”倾向。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科学家们认为,狗的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起大脑左侧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低估狗的智力水平。最新的研究表明,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中的表现相当于初学走路的孩子。7.下列关于“左斜视”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斜视”指在观察一个人时目光左移落到对方面部右

侧的生理现象。 B.“左斜视”现象只在观察人类面孔时才发生,观察其他动

物和无生命物体时则不会发生。 C.“左斜视”现象只发生在人类和狗身上,还没有发现其他

动物有此现象。 D.“左斜视”现象可能是为了能更准确地读懂一个人的面

部表情。【答案】

A8.下列对狗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B.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C.狗已经与人类友好相处了数千年。 D.狗只能用大脑右侧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答案】

D9.下列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狗在看倒置的人类面部图片时也会发生“左斜视”现象,

而人类却不会,可见狗的“左斜视”功能比人更发达。 B.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不发生“左斜视”,因为人类是

用大脑左侧来处理左侧视野内的信息,大脑左侧比右侧

更适合解释人类面部表情。 C.具备“左斜视”功能,能够判断人类表情,是狗能够成为宠

物的原因之一。 D.狗只对人类发生“左斜视”,面对其他动物时没有任何“左

斜视”倾向,说明狗同它们的关系不够友好亲密。【答案】

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科学家提出新方案:五步走,火星变地球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只需采用五个步骤,用10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变成拥有青山绿水的另一个地球。步骤一:切中“外星环境地球化”的要害根据朱布林的理论,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勘测,这个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了,但还需载人飞船登陆火星,以揭开火星矿物质、冰层沉淀物和适宜生活环境之谜;接下来,将修建火星基地;最后,将火星建设成一块自给自足的殖民地。现在,是开始“外星环境地球化”的时候了。我们假定2150年实施火星地球化工程。要将火星地球化,首先要使火星升温,朱布林将其描述为“用温室效应恢复火星温暖”,他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评论家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前两种方案基本无效,第三种虽然介绍得比较粗略,但还是可以实行的。步骤二:解放火星土壤中的气体最起码30亿年前,火星表面被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所覆盖。现在,虽然残余大量的二氧化碳已经被土壤吸收起来,但只要气候变暖,这些二氧化碳将重获自由。换句话说,火星现在气候又冷又烦人,将气体都吸到土壤里去了,但是“加热”火星的话将迎来一个“二氧化碳行星盛宴”。为了保证在1000年内完成任务,朱布林说:“火星土壤中解放出来的额外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然后一些冰得到融化,水分蒸发,火星气候得到初步改善。”综合考虑这些情况,计算得出,从21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开始到2200年短短的50年间,将完成10%二氧化碳的恢复量。步骤三:“火星花园”开业22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100周年的时候,第一个四氟化碳生产厂将正式开业,那时火星大气浓度将达到地球的1/5,大约21%的大气中,将含有20%的二氧化碳。届时,火星居民将能够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行走(虽然仍需要氧气瓶)。这不仅会迎来行星间首次时装秀,而且那时的火星气候将允许种植花草树木、飞机起飞和建造圆顶(这将使氧气管理更为有效)城市。一旦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不低于32华氏度,火星上就会有液态水,同时也预示着“火星花园”可以开业了。但是,朱布林提出警告:“一开始肯定不能种植枫树,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养植起。”步骤四:收获的季节虽然成长中的植物开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美味可口的氧气,但是存在一个速度问题:如果像地球上那样处理死亡植物的话,腐烂时将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将减缓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朱布林认为应该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小心处理死亡的植物,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遗传工程学也将在火星改造过程中一展身手。朱布林希望能够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变种植物,这样就可以制造更多的氧气了。步骤五:等上1000年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50年改造大气,50年火星漫步,但是要制造足够火星殖民者呼吸的氧气还要耐心等上1000年。这1000年中,火星居民将不停地耕种和收获,扮演着“大自然的力量”,加速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速度,以尽快制造出能让人类直接呼吸的大气。10.对朱布林的理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个步骤,并且提出了三套行星升

温方案。 B.朱布林认为火星上不能种植枫树,火星植物要先从能光

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培植起。 C.火星土壤中的气体解放出来以后,火星气候就会得到改

善,火星升温就可以实现了。 D.朱布林的理论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处理死亡植物的办

法,从而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答案】

A11.下面的各项中不能作为“火星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火星升温是实现火星地球化的首要条件。

B.“加热火星”能使大量被土壤吸收的二氧化碳得以释放。 C.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高于或等于32华氏度,火星上才

会有液态水。 D.火星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

上升10华氏度。【答案】

D1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2250年,火星居民就可以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自由自在

地行走。 B.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

力的变种植物,制造出更多的氧气。 C.按计划只要实施五个步骤,过了1000年,火星就可以变得

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 D.1000年后,只要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已转化为氧气,人类就

可以大规模移居火星。【答案】

C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身高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身高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13.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没有起作用的(

)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答案】

A14.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以下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是()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

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

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答案】

D15.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儿童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

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答案】

D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美科学家研发激光系统阻止小行星撞地球据美国有关媒体2月28日报道,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近日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它有可能在2036年与地球相撞并造成重大灾难。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科学家28日称,他们目前正在研发一套新的激光系统,如果获得成功将可以提前阻止天外小行星撞击地球。该研究项目负责人、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激光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理查德·弗克博士称,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行早期的设计构想。根据规划,他们希望能够在太空中或者月球上部署一套激光系统,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理查德·弗克博士说,强激光系统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以及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等优点。强激光束从发射到击中来袭的小行星所用的时间极短,延时问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根本不需要预设提前量,这些特点对于拦截小行星具有重要意义。理查德·弗克博士说,美国军方一直是自由电子激光器最大的赞助者,他们已经为这项研究投资了1180万美元,并且还将花费1500万美元将目前激光器的功率进一步提高。美国海军多年来一直在参与开发定向能技术,但由于大量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化学激光器的工作波长,使其发射的激光在到达目标之前就被大气吸收,因此他们已经放弃了高功率化学激光器的开发,但对利用激光器来保护舰船和对付巡航导弹颇有兴趣。他们认为自由电子激光器是一个更好的替代品,但在太空中拦截天外小行星则需要兆瓦级的激光装置。联合国宇宙空间和平利用委员会26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如何应对那些未来可能异常接近地球甚至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进行讨论。按目前的运行轨道推算,一颗4万吨重的小行星,有可能在2029年运行至离地球只有2.2万英里处,与地球擦身而过,这个距离比多数通信卫星与地球的间距还要近几千英里。这颗小行星名为“阿波菲斯”,据科学家推测,它撞到地球的几率大约是1/300,时间可能会是2029年4月13日。即便这颗小行星侥幸没有撞上地球,也有可能撞毁目前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多枚卫星。还有一种说法是,“阿波菲斯”会在2029年与地球擦身而过,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改变轨道,在2036年撞击地球。撞击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万颗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足以使两个欧洲国家消失。理查德·弗克博士还表示,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千米左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猛烈的碰撞卷起了大量的尘埃,使地球大气中充满了灰尘并聚集成尘埃云,大批的植物相继枯萎而死,身躯庞大的食草恐龙在饥饿的折磨下绝望地倒下,以食草恐龙为食源的食肉恐龙也相继死去。为了避免人类遭遇大劫难,欧洲宇航局、美国宇航局一些相关机构联合设立了一项5万美元的奖金,在全世界征集跟踪小行星以及精确探测其轨迹的最佳方法。理查德·弗克博士最后表示,虽然小行星撞上地球的概率非常小,平均1000年才会出现一次,能够造成巨大影响的撞击也要几百万年才会出现一次,但人类不得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准备。(2007年6月26日《新浪科技》)16.下列各项不属于研发一套新的激光系统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条件的是 (

) A.强激光系统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以及不

受外界电磁波干扰等优点。 B.强激光束从发射到击中来袭的小行星所用的时间极短,

延时问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C.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军事上应用化学激光器技

术。 D.强激光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根本不需要预设提前量。【答案】

C17.下列对小行星“阿波菲斯”的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波菲斯”的运行轨道将可能被科学家研发的激光系

统改变。 B.“阿波菲斯”在2029年将运行至离地球只有2.2万英里

处。 C.科学家对“阿波菲斯”目前的运行轨道尚不清楚。 D.“阿波菲斯”如果侥幸没有撞上地球,也会撞毁在地球轨

道上运行的卫星。【答案】

A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科研人员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