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扬州_第1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扬州_第2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扬州_第3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扬州_第4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扬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城长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之中国典型城市的分析壹贰叁肆伍陆柒区位分析历史沿革历史演变过程现状布局空间组织演化交通导向后记扬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经济圈的“金西翼”城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重要工商业港口城市,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呼应,共同形成成熟的城市经济圈。区位分析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今天的扬州,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江都”、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历史沿革汉广陵城春秋邗城吴王刘濞重筑广陵城,城周长十四里半。楚、汉广陵城仍旧在邗城旧址上,城址仍在蜀冈之上。城有东西二城门及南北二水关,城东、西、北三面环以深濠,南面以长江边的蜀冈断崖为界,面积约3km²。汉代时期——广陵城春秋时期——邗城当时的邗邑,被仅有一水之隔的强大的吴国所吞并。吴王夫差时,为北上伐齐,争锋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邗邑旧址上筑邗城,作为屯兵贮粮之所,并于城下开沟,连。接江淮历史演变唐代时期——“一城两池”唐代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部分:子城座落在蜀冈上,是在汉广陵旧城基础上扩建,为官衙集中地;子城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大街长1860m、宽11m,南北大街长1400m、宽10m,城周长约7km,建成区面积约5km²。子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内有十字街城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与街道相连。罗城位于子城东南蜀冈下的冲积平原,是居住区和商业、手工业云集区。罗城平面呈纵长方形。南北长4200m,东西宽3100m,周长约有17.5km以上,面积约13km²。城内大小道路纵横交叉,构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唐代扬州城市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宋代时期——“一城三池”宋代扬州分为宋三城,即:宝祐城、夹城和宋大城。北宋时期沿用周小城为扬州府城,称为宋大城。城池选取了唐代扬州城比较繁华的东南角地区,占据了唐罗城一角可利用的城墙和战壕。南宋时期,扬州成为与金和蒙元对抗的前线,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由此在唐子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堡城即宝祐城,主要用于防守来犯之金兵。

之后又在堡城和府城之间,即唐罗城西北部筑夹城,以沟通堡城和府城,构成了三城南北相连的防御性城市布局。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呈现出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明代时期——旧城与新城明代扬州城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是明攻占扬州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宋大城西南角基础上改筑成的,其东、西、北三面有城濠相绕,南以运河为界。新城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56年)。即在宋大城东南隅筑城与旧城相连,称为新城。新城东、南以运河为濠,北面挖濠与旧城壕及运河相通,西以小秦淮与旧城为界,总长8.5km,东西长2.2km,南北宽2km,城区面积约5km²。新旧两城并连,成为一体。清代时期清代扬州城延续明城格局、范围及规模,仅于旧城南门(安江门)外增筑了一段城墙,设置了通江门和水门。在通泅门外也筑拦马墙一段,曰“挡军楼”。右图为清朝后期同治年间扬州城区地图。该图中城区和郊区并重、旧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详细描绘出一片扬州城区景致。至此,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商业区仍然集中在运河附近。扬州城是一座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古城,历经数度兴废。扬州城自春秋时期在蜀岗一带丘陵建城,经汉代的发展,隋唐的营建,至唐代达到鼎盛。唐末,藩镇割据,战火不断,扬州城慢慢衰败。及宋、明时期又得到一定的修缮和改筑,清朝延续旧制。清末,扬州经济逐渐衰落,城址亦呈逐渐缩小之势。小结现代部分(民国——今)扬州城是老城叠新城的典型代表。建国以来,在明清古城基础上,城市空间向外发展,用地规模扩展迅速,尤其是向南沿江区域发展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前此时期扬州城市形态的演变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周围几个方向呈圈层式扩展,城市扩张的半径在3km左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到20世纪80年代末,扬州建成区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此时期扬州城市发展方向为“西进南下”,即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经济开发区、西部新区的建设改变了扬州城市自隋唐以来一直沿蜀冈南下,依河而兴的形态演变规律。是扬州城市建设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1倍有余,建成区从1980年代末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1年的约55平方公里。21世纪初此阶段城市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依托主城,结合水系、绿地形成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构建“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城市中心,西部分区中心、河东分区中心及瓜洲分区中心三地区分别形成城市副中心。城市现状布局规划扬州市进入全面发展与快速扩张的时期,中心城市与江都乃至仪征的整合一体化趋势已经日趋明显,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模式越趋复杂,呈现“圈层+扇形+跳跃式”发展。2005年提出沿江城镇“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奠定了扬州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基础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扬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形成、演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组织作为一只“无形的手”贯穿始终。城市是以自然系统(N)为基础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自然界的不断进化,人类诞生形成了社会系统(S),随着社会系统的不断进步,在科学技术(K)推动下,经济系统(E)从社会系统中独立出来,并为基础系统(F)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基础系统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人工系统,它不断的合理改造自然系统,又与之不断融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城市演化发展的大循环。交通导向京杭大运河--扬州古城扬州古代城市的发展与京杭大运河关系密切,古往今来,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在推动扬州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城市空间扩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代,全国铁路开通、水运衰退。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的扬州逐渐沦落为江北小城。古代运河现代运河铁路的空间交通导向宁启铁路——新城西区2003宁启铁路建成,扬州迎来了铁路发展时代,由于铁路限制城市的北移发展,便捷了西部空间,城市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西扩展,从市中心到西区火车站的范围里,大面积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集商贸、住宅、旅游为一体的扬州新城西区出现了。连淮扬镇铁路——城市向东南扩张连淮扬镇铁路的通车带动了扬州城市空间向南扩展,开始了从运河时代向长江时代的迈进。外城高速公路对空间的导向环城启扬高速、京沪高速、宁扬高速,减缓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外环省道与沿江公路、新淮江公路加强了扬州城区与周边县市的联系。为城市空间的发展、探索新的空间增长点奠定了基础。区域交通设施的空间交通导向影响进入2010年铁路网络、区域性交通及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推动了市域空间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便捷的交通有力地加强了市域各组团间的有机联系。后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从古至今一直都是风景与人文密切融合的城市。隋炀帝暴政劣迹难掩其丰功伟绩,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令钱塘两岸自古繁华。而扬州正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交通的可达性使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积也不断扩张,社会地位,文化底蕴都随之水涨船高。扬州运河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