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高二历史考试考试时间75分钟全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该遗址核心区是内外环壕围成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聚落遗存,中部有9座大型夯土台,中央有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带有夯土围墙和护城河的宫城区(如下图)。这可用于研究该时期(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D.游牧部落的典型形态2.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爨、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强国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 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3.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 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4.西周夷王时期,楚君熊渠曾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到春秋楚庄王时,楚国申叔要求对贵族“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教之礼,使知上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C.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5.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B.政治格局发生变化C.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进一步发展6.下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部分),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通关凭证,金节上有“见其金节则毋政(征),毋予浮认,不见其金节则政(征)”的铭文,并规定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楚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B.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C.战国时期的税收体制 D.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7.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

)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8.秦律规定:“新黔首(平民)未习(秦)事”,新地吏应避免过于严苛,不得恶言谩骂、侵辱新黔首,并由长吏督查新地吏的这些行为;新地吏如果“询(诟)詈(骂)新黔首,赀(罚款)一甲;殴(殴)笞,赀二甲”。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秦王朝(

)A.注重调和地方以巩固统一 B.律法兼具严密性和人文性C.践行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 D.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与管理9.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史事不同史籍对该史事的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公子扶苏、中尉蒙恬死。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西汉竹简《赵正书》A.历史研究需要多重验证 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C.汉简相较史记更为可靠 D.年代久远导致真相无法考证10.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每年对各县的官用牛考核一次,有十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十头的一年间死了三头,主管牛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秦律杂抄》也规定:十头成年母牛要生六头小牛,十头母羊要生四头小羊,否则饲养者要受到“费一盾”的惩罚。这些规定(

)A.反映了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 B.佐证了重农抑商统治政策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规范性11.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桑弘羊、主父偃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A.实现了君权与相权间的平衡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C.从辅佐皇权演变为反噬力量 D.优化了中枢权力结构12.汉武帝之前,汉廷对诸侯王尚未有系统的教化。武帝统治早期,对诸侯王教化表现出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的特点。昭帝之后,对儒家经义的掌握已成为判断诸侯王知识素养高下的标准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A.选官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B.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D.注重利用主流观念渗透巩固统治13.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归附汉朝,汉武帝在其属地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昆明地区发现了汉代金质“滇王之印”以及“滇国相印”“滇池长印”等官印封泥。这说明(

)A.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体制 B.汉代是西南地区推行郡县之始C.汉朝对古滇国管理实行双轨制 D.考古成果纠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14.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了《迁茂陵令》,郡国豪杰及全国资产在三百万钱以上者,统统迁到茂陵(这也是武帝去世之后的陵寝所在地)。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贾,政府支付每户20万钱,还奖以政治荣誉,可以脱去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此令(

)A.旨在打击地方的王国势力 B.使得商人地位显著提高C.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入长安 D.优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15.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

)A.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B.有利于政局的稳定C.得益于江南的开发 D.抑制了门阀的势力16.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尚武,私斗成风。商鞅在变法中引导人们杀敌立功、追名逐利,乃致达到“闻战而相贺”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价值观中,伦理意识差,亲情和宗法观念淡薄,讲求功利的氛围浓烈,商鞅据此宣扬“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的理论,而道德.知识则是有害无益的,指出要发展国家的实力,就要顺应民众“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的本性,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商鞅极力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新法实行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会上普遍确立。——摘编自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顺应和整合秦国文化传统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秦国风俗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原始社会民主推荐部落首领时,形成了“选贤与能”的选人标堆,强调所选人才是否具有征服自然和做人的能力。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重用布衣之士,千方百计争夺能言善辩、能征善战和治国富民的人才为本国所用。西汉系统地强调德才兼备,“四科”规定:“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唐选人的标准是“身、言、书、判”,即体魄丰伟,言辞辩证,书法遒美,文理优长。四者均可,则先看德行,德均取才,才均取劳。明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为八个项目:贫、酷、浮躁、不及(能力不及)、老、病、罢(不勤劳)、不谨。清用“四格”、“八法”评判官人。“四格”为“守、政、才、年”,“八法”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摘编自齐秀生《从古代人才标准看执政能力建设》提取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才标准的变化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历史答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CDBBBCBAACBDCABC17.(1)表现:利用尚武精神引导将士杀敌建功;顺应民众本性施行重刑厚赏政策;基于讲究功利的氛围奖励农战以发展国家实力;利用亲情和宗法观念的淡薄打击贵族特权;强制分家以建立小农家庭。(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影响:激发了民众尚武崇战的意识,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减少了民间私斗;通过严刑峻法确立社会规范.强化了统治秩序;进一步削弱宗法伦理观念,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整合文化传统上升为统一的意识形态,推动秦国社会发展;但也导致秦人过于贪求功利,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积极部分4分,消极部分2分)18.(1)原因: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地主阶级生活奢靡;儒家思想影响(以孝治国);汉代丧葬习俗影响;手工业发展和艺术水平提高(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价值:汉代画像砖(石)数量庞大、题材丰富、分布广泛,贴近社会现实(强烈的世俗倾向),有助于直观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全貌;(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画像砖(石)可以补充史书的欠缺和不足;画像砖(石)制作中存在规模化生产和“母本”现象,研究时应结合实际辩证使用。(此角度必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