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国家治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国家治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国家治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国家治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国家治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机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汉代以后,中央一方面通过分割地方军事、财政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主题解读考向一秦汉时期的地方制度1.(2023·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材料说明从汉武帝至东汉后期,州(刺史)的地位逐渐提升,推举者与被推举者形成利益集团,进而加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察举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C项错误;东汉末年,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再加上军事权力的下移,增强了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D项错误。2.(2022·1月浙江选考,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才干的不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反映刺史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3.(2022·广东高考,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考向二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1.(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势力,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2.(2021·湖南高考,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错误;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3.(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且通判是文官,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是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考向三元明清的地方制度1.(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对统治者而言有利于加强对民间的控制,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中现象与农商皆本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禁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经济均衡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2.(2022·江苏高考,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的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历史解释——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2.历史解释——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3.时空观念——清朝疆域范围4.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时期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高层政区诸侯国-州道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5.历史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规律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视角1设立新机构、新制度分化地方权力1.西汉实行陵邑制度,即在皇帝的陵墓旁边建立居民点安置移民,等皇帝死后安葬,这个居民点就升格为县,称为陵县,由朝廷直接管辖。迁入陵县的主要对象是现职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宠臣、公主、外戚及其他特殊人物,地方上的“豪杰”和资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富人。这一制度A.提升了首都政治经济地位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C.导致了地方经济文化衰落

D.削弱了外戚政治影响力√据题干中迁入陵县的主要对象可知西汉政府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核心统治区域的势力以及更好地管理各地贵族富豪,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实行陵邑制度前后,首都的政治经济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无关,排除C项;迁入陵县的主要对象有一部分是外戚,还有其他成员,并不能笼统地说陵邑制度削弱了外戚的政治影响力,排除D项。2.(2023·龙岩三模)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汉武帝通过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和诸侯的经济特权,故选A项;稳定市场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根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健全经历了历代封建王朝的逐步完善过程,排除D项。3.(2023·张家口一模)东汉有“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陈留考城人,其妻是山阳巨野人,朝廷任命他为山阳太守,他以三互法为由,转拜为平原相。该制度设计旨在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B.弥补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C.完善官僚选拔制度D.推动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三互法”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庇护、结党营私,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三互法”不属于政府监察体系,排除B项;完善官僚选拔制度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互法”的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D项。4.(2023·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A.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B.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C.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D.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唐朝时期,设置不同官职对地方军事、行政、财政进行监察管理,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加强,故选B项;A项说法只符合“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不能概括材料全部,排除;地方行政区划的细化与材料中职官设置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管理设置了较多官吏,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5.(2023·菏泽二模)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B.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C.行省权力的独立性增强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元朝的行省制是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地方行省职权范围广泛,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相对于郡县制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故选B项;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层级上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不利于行政层级的简化,排除A项;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中书省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地方行省在处理地方重大军国大事时,必须受到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视角2调整行政区划和层级1.(2023·南京二模)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因此,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东汉灵帝时,原本作为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性质的变化是由于A.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B.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C.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

D.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东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起义,为镇压叛乱,改刺史为州牧,成为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一级行政机构,故选C项;州从监察区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但题目考查其调整的原因,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州性质的变化是由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不属于外戚势力,排除D项。2.(2023·枣庄二模)唐初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监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规范了中央的决策机制C.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D.形成了历史传承的风尚√唐朝通过调整地方行政区划,设立观察使,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的决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形成了历史传承的风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2023·长沙一中月考)下图是唐初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区规划。武德年间,地方行政规划以军事为首要目的,基本以南北向为主,即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而贞观年间的地方行政规划,多以东西向为主,强调“关河近便”。这一调整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国家统一进程逐渐完成C.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D.对山川地理形势的重视√武德年间诸行台示意图贞观年间十道示意图材料表明武德年间因未完成统一,所以行政划分重军事,贞观年间进入和平时期,行政划分重经济发展,故选B项;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排除A项;贞观年间疆域内皆是东西向的行政区划,不能体现是防御外族入侵而特别采取的政策,排除C项;武德年间与贞观年间的地方行政规划均重视山川地理形势,排除D项。4.据右面图片可知,元明时期A.国家疆域得到大大拓展B.大一统局面得到了巩固C.东北边疆管理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日趋混乱√元代东北(局部)明代东北(局部)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奴儿干都司等机构,二者均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故选C项;两幅图呈现的是元明时期在东北地区的管理,从局部地图中不能看出疆域是否扩大了,排除A项;两幅图均呈现的是东北地区,不能说明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排除B项;地方行政机构调整的目的是加强控制,而非区划“混乱”,排除D项。5.(2023·天津滨海八校联考)右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级行政单位变化最小B.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C.州的行政地位从汉开始不断提升D.划界原则都依据山川形便√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秦朝郡→县汉朝州→郡(国)→县唐朝道→州→县宋朝道(路)→府、州、军、监→县元朝行省→路、府→州→县明朝省→府→州→县清朝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从表中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排除A项;州的行政地位不断下降,并非不断提升,排除C项;朝代地方行政区划秦朝郡→县汉朝州→郡(国)→县唐朝道→州→县宋朝道(路)→府、州、军、监→县元朝行省→路、府→州→县明朝省→府→州→县清朝省→府、直隶州→县、散州元朝行政区划划界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D项。视角3加强对边疆的治理1.(2023·烟台二模)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B.表明汉与匈奴之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开发边疆地区,这些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王国问题的解决说明解决边患问题的时机业已成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汉朝初年,匈奴时常骚扰北部边境,排除B项;“开发水利”“移民垦荒”能够增进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2.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C.推动了民族交融D.创新了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唐朝设立众多羁縻州府,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等六大都护府,体现出中央政府管辖范围的扩大,B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