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现代文阅读新题型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现代文阅读新题型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现代文阅读新题型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现代文阅读新题型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现代文阅读新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

--现代文阅读创新题型

【考查动向】

关于文学性阅读,选材注重三种文化,淡化文体界限,多文本(群文阅读);主观题

的综合性和灵活度进一步加强,立足于对小说或散文基本要素的考查,如对人物、结构、

主题等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及意蕴、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的鉴赏;注重探

究能力、推断能力,关注常规题型陌生化的表述方式。试题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

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

间。

【必备知识】

1.叙事视角(即人称)

(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

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

但表现受限)

(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

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

(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

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

灵活、但缺乏亲切)

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

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

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

(D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

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

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

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

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

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

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

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常规题型】

1、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

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考

试《老樊的烦恼》)

1)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使

读者急切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

2)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

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

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3)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

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

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

象,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2、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

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2021年武汉高三起点

考试《老樊的烦恼》)

答案一:老樊。首先,老樊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小说的标题与老樊

有关,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老樊的烦恼展开的。其次,老樊是作者着墨最

多的人物,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人物形

象。

答案二:周健。首先,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但小说正是通

过对周健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本文的主题

思想。其次小说写老汪、小魏和郑局长也是为了衬托周健。

3、小说以“春风夜”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21

年湖北八校联考卷《春风夜》)

1)以“春风夜”为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

点明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在春风旅馆。

2)春风夜,本应是美满的夜晚,王大学和俞小荷明明是一对夫妻,而外

在的一些因素却让他们的相会充满苦涩和悲哀,以“春风夜”为题,具

有讽刺味道。

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2020年重点中学质检

卷《水润大泽》)

可从内容、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思考

1)手法巧妙。用“催眠曲”比喻湖水拍打船帮发出的声响,照应“打盹”

“安然入梦”,生动贴切;水声哗哗,湖水干净,白鹭盘旋,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2)借景抒情。描写美丽景色,渲染安宁、温馨的氛围,感叹人与自然的

和谐交融,景美情真,意境深沉。

3)突出主旨。景色优美、静谧,令“我”赞叹可“安然入梦”,与前文

生态遭到破坏,令黄老叹息的情形形成对比,肯定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的可喜变化。(2019年博雅闻道衡水金卷《水润大泽》)

5、小说采用穿越的形式,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这样处理有什么样的好

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21年九师卷《画者的悲哀》)

1)打破时空的限制,便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使读者觉得自然合理。

2)虚实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内涵。画者的实际困境为实,

穿越到过去,变为成功人士,画作拍出高价为虚。由虚到实,虚实转化,

内容及内涵都变得丰富。

3)虚实两相对比,小说主旨表现得更加突出。画作得到认可,是在虚拟

世界中,是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后,虚拟的成功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

的对比,更集中地揭示了题旨。

6、“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

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2021年周考卷《最后的电波》)

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术高

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

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

情节的进展。

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

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

7、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年衡中同卷三《戏》)

1)深化主题:由老邓到其他人,突出了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不是老邓一

人对戏曲的眷念,而是广大戏迷对戏曲深深的留恋,从而使作品对社会

生活的反映更为广泛。

2)补充作品的情节:通过他人的角度,补充交代了老邓独自唱戏的情节,

使故事更加完整,角度更别致。

3)增添作品的亮色:以好多人听见澎湃的叫好声的幻觉,表现出人们对

戏曲复兴的美好愿望,为作品增添了亮色。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2015年全国卷《马兰花》)

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

2)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

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

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9、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3全国卷《古渡头》)

1)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2)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4)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10、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

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年全国

卷《战争》)

观点一: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2)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来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3)

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1)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

般原则;(2)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3)

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

背景。

11、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8年

全国卷《微纪元》)

1)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

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

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2)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

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系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

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12、(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

分析。

答: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

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

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

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13、(2021•全国乙卷)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

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答: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

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

时的感受。

14、(2021•新高考I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

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

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15、(2021•浙江卷)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

的品格,试作分析。

答: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

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

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创新题型】

【题型一】诗化(散文化)小说的主要特点。

答:①环境描写:多有自然景物、民情风俗描写,人、景、情虚实相生,

场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

整性。

③人物形象:淡化人物的典型性,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

④主题表达:如人与自然和谐(抗争)关系、思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

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人性的美好……

⑤语言风格:具有抒情意味,清新自然,蕴含意象美、诗意美。

【注】口诀: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味浓。

【题型二】外国小说中的一些热门手法。

答:①“显示”: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

②“讲述”: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流露出对

人与事的感情。

③表面虚构,内在真实: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把内在的真

实嵌入外在的虚构。

④节制: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煽情,

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节制和隐忍,让小说情节

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具有更大的情感张力。

⑤延迟: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

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

结构张力。

【例11

([奥地利]卡夫卡《煤桶骑士》)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

在于重新处理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结合本文,谈谈卡夫卡是

如何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的。

答:①作者采用了“表面虚构”而“内在真实”的法则来处理“虚构”

与“现实”的关系,把内在的真实嵌入外在的虚构。

②表面虚构:作者虚构了一个“骑着空煤桶飞翔讨煤”的穷汉形象;小

说采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技巧,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③内在真实:情节发展与穷人处境悲惨、富人为富不仁的社会现实高度

吻合,作者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等的细致描写,极其真实。

【注】这里的答题结构,同学们可以学习一下,首先综述,然后分条答,

注意一定要标序号,那样你的答案会让阅卷人看得一清二楚,得分点更

容易看到。

【例2】

(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本文善用“节制”的方式表

达人物情感,追求适当的“隐忍”以获得更大的情感张力,试加以分析。

答:①用坚强克制悲伤:“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

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

安详的神情。”

②用命令克制脆弱:如下车前她命令女儿:“把鞋穿上!”“梳梳头!”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

水。尤其不许哭。”

③用执拗克制激动:如,母亲在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我要找神

父。”“我有急事。”“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

④用回忆克制痛苦:如“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很听我的话。过

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⑤用景物衬托心情:文中有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景物的荒凉、单

调,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悲痛之情。

【题型三】评论要点(文学短评)

【例3】

故乡湖荡带给钱穆诸多闲思,如欲以“钱穆的湖上‘闲思'”为题写一

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①钱穆写荡口鹅腌荡优美热闹的自然景致,抒发亲近自然、逍遥自

在之情,反衬出自己对时局动荡的担忧。

②对湖畔古镇居民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回忆,使得钱穆思考历史人生、过

去未来。

③晚年寓居他乡,故乡湖荡带给他的美好回忆,让他反思中国文化的现

状。

④对故乡湖荡的恒久记忆,让钱穆思索中外思想的差异。

【注】由此题可以看见,标答是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答的。既然要以“闲

思”为题写一篇文学短评,那自然要是闲思,同时在列出闲思后同我第

一篇讲议论文一样,结合材料分析,一定要有分析,否则每点会扣半分。

【题型四】人物心理变化(感情)分析。

答:场景变换+心情变化。

[例4]

([意]卡尔维诺《被施了魔的花园》)塞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

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答:①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

②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

③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叫快乐的感觉。

【题型五】叙事谋篇布局特点

(任紫铉《水底的微光》)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

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

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

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

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

突出人物形象)。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

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

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例题举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①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森林啊,森林,它是伐木工人的儿子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

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

的音乐陶醉了。

突然,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

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

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

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

的梦。

他顺着这引路的声音找去,梁启明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

东西。

那是什么呢?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

孙长宁早已刨根问底地知道了他的底细。梁老师是从北京来的。他为什

么会到这遥远的森林里来呢?因为他有罪,他是被送来劳动改造的。他

有一种难以治愈的、叫做“癌”的病症。

孙长宁从掌声和笑声中清醒过来。人们舒展、活动着四肢,重又开始劳

动去了,只有他痴痴地站在梁老师的面前,既不走开,也不讲话。其实,

他心里有许多话在翻腾着,可是他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这片笛声在他心

里引起的共鸣,他的眼睛充满了复杂而古怪的神情:好像失去了什么,

却又得到了什么。

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多么可爱的

孩子的蒙昧!而自小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那片混沌、模糊、不成形的

音响,却找到了明晰的形象。在这许多热情、粗犷的听众里,却只对孙

长宁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他久已等待着这片笛声。

老师被他的神情深深地触动了,问道:“你喜欢吗?”

他点点头。又何须说呢?

梁老师特地为他演奏起来。孙长宁的心重又被激动着,还是说不出一句

话来。他苦恼了,皱着自己的眉头,突然,像是受到了什么启示,他啾

起嘴唇,用口哨把梁老师吹过的乐曲中的几个小节重复了出来,他的脸

立时放出光彩。这口哨比什么语言都更能表达他心里的感受。

他们的心,被同一种快乐和兴奋激发着,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

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

渐渐地过去。

孙长宁死活不肯回家了。还要上学呀!那又有什么关系!

伐木工人中流传着的许多对抗联的回忆,还有围猎熊瞎子的故事,这就

是语文课;一根根伐倒的树木,这就是数学课;劳动里还有许多学校里

学不到的知识。休息的时候,梁老师除了教他读、写、算,还教他吹那

只魔笛,有事还会为伐木工人们演奏。演奏常常是即兴的东西,伐木工

人们往往从那动人的旋律里听到他们自己平时随随便便哼唱过的家乡小

调,他们好像在这笛声中遇见了自己熟识的朋友,快乐而亲昵。

在共同的劳动中,梁老师进一步发现,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创造的

快乐,给了这个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许多简单而纯朴的旋律,并不经

过什么构思,却不断地、随便地从他的口哨里流泻出来。当然。要使这

样的旋律变成真正的艺术,还需要他和孩子进行艰苦而持久的努力。他

多么喜爱这个气质朴实的孩子,又多么珍惜这个孩子的才能啊!

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他争分夺秒地把他留在世上的

最后的时光全都用在孙长宁的身上。他相信乌云会散去,真理会胜利,

真正的艺术将会流传下去。这个生长在遥远的林区里的孩子,一定会成

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会的!

他对孙长宁说:“不错,你有天赋!可是天赋就像深藏在岩层底下的宝

石,没有艰苦的发掘、精心地雕琢,它自己是不会发出光彩来的!”

他坚决打碎孙长宁的任何只从技巧着眼的企图:“这是浅薄!”他生气

地敲着乐谱,“我要你表现的是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巧!你必须力求理

解你要表现的是什么!理解,首先是理解!”

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隐忍着癌症带

给他的疼痛,他微笑了——那么美的微笑,使孙长宁久久不能忘记。

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四人帮”和疾病夺去的,只能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在这个少年

人的精神里,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地、顽强地、奋发不息地继续下去。

离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长笛和几年来在森林里谱写的乐谱一齐交给了

孙长宁。“我用它们工作、战斗了一生,现在,我把它们交给你。你要

尽自己的一生,努力地用它服务于人民。音乐,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

该让它回到劳动人民那里去。可惜我已经不能和你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

了……但是,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

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这个任务。记住,不论

将来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

品!懂吗?”

“懂!”孙长宁呜咽着。

“傻孩子,哭什么!我教给你的东西,你都记得吗?”他指的,不只是

长笛。

“记得!”

梁老师宽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

这是长眠在白桦树下的,使孙长宁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个人。

(原载《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有删改)

材料二:

荒林②: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

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

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

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

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

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

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

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

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

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

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

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

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

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

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

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

说惟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

,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

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

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

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

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

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

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

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

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

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

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

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

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

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

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

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

删改)

【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

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

授,硕士生导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了师徒初次的音乐相会场景,“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

老少两代音乐人吹奏出变革时代的命运交响曲。

B.孙长宁在初次听到笛音后“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似

懂而非,暗示了音乐在主人公心中引起了巨大震荡。

C.孙长宁能从大自然和劳动中收获艺术想象力,未经构思即能吹奏优美

旋律,表明他在音乐上成长主要源于极强的音乐天赋。

D.小说结尾孙长宁用“懂”和“记得”坚定回答了老师的嘱托,明白了

老师交给他的神圣任务,宣告了他的成长得以完成。

2.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森林”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背景开阔,它

是主人公孙长宁的“乐园”,也是梁启明的教育场。

B.作者采用多元的叙述视角,将十四岁的充满生机的新人形象与历史的、

即将离去的梁启明形象对照,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C.小说的情节曲折而动人,作者主要通过笛声线索来推进情节,梁老师

临终永别的场面,情节达到了高潮,令人悲痛惋惜。

D.小说富有历史意味、政治色彩和人生哲理的艺术思维,把光明的故事

推溯到变革的年代写起,使故事有启蒙性和信念感。

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

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

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

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

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

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

相差甚远。

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

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

零距离。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

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

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

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

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5.材料一中梁启明老师的形象非常鲜明而感人,请简要分析。

6.有人说,诗意的启蒙,就是凭借对自然、艺术的审美体验而使蒙昧的

心灵获得解放的审美启蒙。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诗意启蒙”的。

7.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C

2.C

3.C

4.D

5.①音乐素养高,才华横溢。②忠于理想,性格坚强,不屈服于压力与

迫害。③勤于事业,爱才惜才,培养未来的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音乐家。

6.①自然的诗意是启蒙的基础。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快乐,给朴实的

孙长宁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②音乐的教化是启蒙的媒介。如童话魔笛

一般的音乐,是梁启明教育和孙长宁成长的媒介。③心灵解放是诗意启

蒙的追求。在社会变革年代,梁启明的音乐及人格教育,促使孙长宁丢

掉了森林孩子的蒙昧。梁启明的音乐生命在孙长宁身上传递,有力地暗

示出音乐可以使饱受政治创伤的人们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新生的权利。

7.①从写作源头看: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不列提

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②从写作内容看: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

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③从写作结果看:思索

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吴江,水的绝唱

余显斌

1

有些风景,让人怀疑不是真实的。

真实世界里,哪里有这样洁净的水,这样玲珑的桥,这样灵秀的街道,和临水的一排

排粉墙黛瓦的房子啊。

一切,都如洞箫里吹奏出来的音乐。

一切,都如一阕词里的世界。

人行其中,恍若走在清明上河的图画里,恍若走在高楼黄昏的一声清唱

中。自然而然的,脚步就轻了,心也就软了,净了。自己,也如一个长

衫轻飘的书生,走在了唐朝,走在了宋朝。

高低曲折的墙头,有杏花如霞。

小桥弯曲的那边,有旗袍飘扬。

深巷的石板道上,有高跟鞋声声回荡。

绮窗的里头,有一低头带着羞涩的女子在刺绣。

还有,微风细雨里,有一把小伞在回旋。

吴江,将江南浓缩。

江南,在吴江的水色花光里掩映着,如帘后露出的一痕微笑,如团扇后

的倾城国色,如太湖养在深闺中丫髻双挑的女子。

千年岁月,吴江最美。

万顷太湖。婚乡第一。

2

吴江的美,是从每一个早晨开始的。

当薄薄的雾气,白纱一样轻轻散去的时候,吴江就醒了。首先打开的,

是临水高楼上的一扇扇窗户。窗户后,出现一张张白白的脸儿,微微一

笑,整个吴江就生动起来,也清新起来。

在吴江的长干里弄中,有时,真怀疑《错误》里的意境,就出现在吴江。

那时,是三月,游子骑着马,走在题音不响的小巷。楼上,吱嘎一声,

一扇窗户开了,一张白团团的脸儿露出来。一刹那间,马上人呆住了。

这一刻,山远去了,水远去了,只有一张眉眼生动的脸儿,在眼前晃动

着。

而楼上女子,则微微地红了脸儿,悄悄掩入帘后。

多少年后,游子走遍天涯海角,很多记忆都已经淡去,唯有那张白嫩的

脸儿,始终在眼前心上出现,轻轻一笑,然后隐去。

这样的女子,也只能是吴江的。

在吴江行走,时时的,你的眼前会走过一个长发飞扬的女子,轻轻一笑,

让人心如淋了一场太阳雨,水淋淋的,清亮亮的,怎么拧也拧不干。可

是,吴江女子却一笑之后走远了,不见了影子。

多少年前,有支歌唱道:“轻轻对我一笑你就不见了,我到哪里去寻找。”

这歌词中,有甜蜜,有快意,也有无奈。在吴江行走,这种甜蜜的忧愁,

时时袭人心头。日落了,太湖上浮荡起一片暮霭,吴江也浮荡着一片淡

蓝的暮霭。吴江的哪一处楼上,有评弹声响起,远远传来:“七里山塘

景物新,秋高气爽尽无尘。今日里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那声音伴随着滚珠一样的琵琶声,柔腻如一片水,醉透如一片荷花,沿

着太湖的水荡漾着,游入每一个走过江南的游子的心里。

游子,今夜,你的梦将在哪一声琵琶晚唱中停泊?

游子,今夜,你的泪将为哪一个女子而流?

他乡虽好,不如归来。

何况,吴江今晚,是又一个春江花月夜。更何况,月色上高楼,楼上有

人倚栏远望,有着如烟哀愁。

3

吴江的三分婉约是属于女子的,至于三分书卷气,则是属于男子的。

水乡的男子,一般都多些书卷气,瀚墨气。因为,这儿历史悠久,文化

积淀深厚,一个人,每一个句子吐出,平平仄仄都是诗歌。

吴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吴江,驾一叶孤舟,白帆飘飘,走入中国历史的文人很多,其中的范

蠡、陆龟蒙、吴兆骞等,每一个长袍大袖,走上中国文坛,都成为一方

风景,成为一座高耸的巨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吴江淋漓的水汽,滋润了他们如水的才华,潇洒的风度。

文化人一般都较为软弱,缺乏钢骨铁魂,可吴江人则反之。吴江文人走

出来,一个个文采飞扬,又一个个人格鬲耸。

吴江男人身上,有种诗意。可是,在诗意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柄化为

绕指柔的百炼钢刀的意韵。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人,秀挺如竹,倔强

如松,刚硬如铁。

4

除此之外,吴江更有着四分水墨之韵,流荡在竖行文字里,流荡在竹青

汗简中。

这儿,曾发生过著名的笠泽之战。

当年,吴越争霸,太湖之滨,万马奔腾,莱葭两岸,号角映空,勾践一

战定霸,洗刷耻辱,睥睨天下。

岁月如水,弹指一挥。

此后,这儿属于吴国。三国周郎的马蹄,也一定曾从这儿走过。那时,

他羽扇纶巾,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一定引得吴江高楼女子、陌上红袖、

船上的采莲女,都纷纷引领遥望吧。至于诗歌中说,“鸣筝金粟柱,素

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中的女子,大概也是吴江的女子

吧。

否则,有哪儿的女子,能有吴江女子那般多情呢?

同样的,又有哪儿的人,能有吴江人的心灵手巧呢?

在遥远的岁月,当驼铃响起,在塞外,一队商人,正在大溪孤烟、长河

落日下,一直走向远方的时候。在吴江,一支船队也开始扬帆出航,走

向遥远的地方。他们的船上,装载着瓷器、茶叶,还有丝绸。

海上丝路,经过这儿。

吴江,是“丝绸之府”。

吴江的陆泽镇,那时桑叶碧绿,织机声声。陌上,采桑女如云;机房,

丝绸如霞。这儿,也被世人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地方。

中国被称为“丝国”,吴江功不可没。

海上丝路,拉近世界距离,吴江更是为之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片湖,赋予一座城以灵气。一座城,赋予一片湖以生机。湖城辉映,

如高山流水,谱写了一曲绝唱。

(有删节)

[注]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端。西临太湖,地处水乡,河道

纵横,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绮(qi)窗丫髻(ji)篷(qiong)音

B.暮霭(ai)瀚(hin)墨文采(cdi)

C.倔(ju©)强汗(hdn)简兼葭(jia)

D.睥(pi)睨纶(guan)巾装载(zai)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两个独句段“千年岁月,吴江最美”和“万顷

太湖,妒乡第一”结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概述吴江之美。

B.本文句式富于变化,且多用独立成段的方式,使全文节奏舒缓,使吴

江美的风物与文章美的形式相得益彰。

C.文章第四部分,提到塞外的商人,意在表现古代吴江的魅力之大,吸

引西域各国的商队纷纷来到吴江进行商贸交易。

D.文中提到了勾践和周瑜,意在说明二人是吴江男儿的代表,是典型的

中国文化人。

E.文章思绪纵横古今,心怀驰骋南北,多处引用,化用中国古代诗文,

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散文之美。

3.结合全文分析吴江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4.鉴赏文中画横线句子。

5.试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答案】

1.A

2.CD

3.自然、人文景物之美;吴江女子婉约之美;吴江男子的书卷气和铮铮

铁骨(刚柔并济,阳刚之气);吴江的四分水墨之韵(悠久的历史,深

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4.排比,对比,比拟,写出吴江自然、人文景象之美。将吴江具体景象

比喻(通感)成抽象的洞箫之音,比成诗词意境,将看到吴江的景象之

美转化为洞箫之音,视觉感受转化成听觉感受。

5.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标题;

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吴江太湖,水湖辉映之灵秀与充满活力的赞美;

对吴江女子婉约之赞,对中国文人文采飞扬又人格高耸(刚柔并济,诗

意与倔强、刚硬、钢骨铁魂兼具)之赞;

在主旨上,作者赞美了吴江为推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

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教考衔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

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

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

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

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

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

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

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

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

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

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

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

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

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

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

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

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

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

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

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

必到把人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

子回家。有的来时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