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审判完整版本_第1页
媒介审判完整版本_第2页
媒介审判完整版本_第3页
媒介审判完整版本_第4页
媒介审判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媒介审判小组成员

梁丽华(ppt)

毛俊(ppt)焦欢(资料)崔立霞(资料)尹晓云(资料)任晓(做报告)张庆娟(做报告)杨铖(做报告)主讲内容媒介审判案例1案例2我国形势来源特点刘涌案邓玉娇案来源“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审判”。通俗地讲,媒介审判就是指大众传媒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在法院还未作出相应的判决前,就对该案件进行大量的报道,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因为情感因素或利益驱使,报道者往往会掺杂个人的主观好恶因素,用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褒贬词语进行报道,从而担当起“民间审判”的角色。我国的形势

近些年来,“媒体审判”在我国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案件,法院尚未开庭审理,媒体记者就随意使用“杀人犯”、“贪污犯”等等定性词汇,以带有严重情感色彩的语言描述案件或当事人,从而给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施加了种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压力。于是,便出现了河南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过失致人死亡却被判死刑的案件;出现了湖北女子董晓阳贩毒174.7克却因在监狱中折千纸鹤悔过而免于死刑的案件;出现了湖北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因受贿获罪却被媒体比喻为“女张二江”而遭受严重人格诽谤和侮辱的案件。

在我国,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审判机关进行舆论监督,促使审判机关依法裁判是社会监督的体现,也是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形式。但是现在媒介审判这种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已经被新闻界认为是舆论监督实践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媒介审判”的特点主要有:对案件作煽情式报道,刻意夸大某些事实;偏听偏信,只为一方当事人提供陈述案件事实和表达法律观点的机会;对采访素材按照既有观点加以取舍,为我所用;断章取义,甚至歪曲被采访者的原意;对审判结果胡乱猜疑,影响公众判断;未经审判,即为案件定性,给被告人定罪;发表批评性评论缺乏善意,无端指责,乱扣帽子等。这些违背法治精神的媒体报道确有升级趋势,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后果,对司法公正带来了一定威胁。我国的形势

近些年来,“媒体审判”在我国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案件,法院尚未开庭审理,媒体记者就随意使用“杀人犯”、“贪污犯”等等定性词汇,以带有严重情感色彩的语言描述案件或当事人,从而给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施加了种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压力。于是,便出现了河南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过失致人死亡却被判死刑的案件;出现了湖北女子董晓阳贩毒174.7克却因在监狱中折千纸鹤悔过而免于死刑的案件;出现了湖北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因受贿获罪却被媒体比喻为“女张二江”而遭受严重人格诽谤和侮辱的案件。

刘涌案件

(一)刘涌案件的司法进程

法院一审判决:在刘涌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中,刘涌参与和单独作案32起,不仅作案时间长,而且手段残忍,造成1人死亡、多人伤残及巨额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刘涌在其犯罪集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其犯罪集团的一系列犯罪活动中,起组织、领导、指挥作用,系首要分子,应对该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承担责任。最终刘涌被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等多项罪名一审判处死刑。刘涌案件

刘涌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2003年8月15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刘涌案公开宣判:撤销原一审判决中刘涌的死刑判决,将原判决中刘涌故意伤害罪的死刑判决改为死缓,合并刘涌的其他犯罪刑罚,决定对其执行死缓。同时宣告核准宋健飞死刑。当日宣判后,宋健飞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刘涌案件

2003年10月8日,最高法院作出最终判决,以原二审判决对刘涌的判决不当为由,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本案。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辽宁锦州开庭对此案进行审理。20日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并于22日宣判:判处刘涌死刑。宣判当日,刘涌被执行死刑。刘涌案件

(二)关于刘涌案的媒体报道和舆论

与刘涌案的司法进程相对应,媒体对刘涌案件的报道,可以分为为四个阶段:铁岭市中院一审判决之前;一审判决之后至辽宁省高院二审判决之前;二审判决之后至最高法院再审判决之前;再审判决之后。第一阶段:铁岭市中院一审判决之前《辽沈晚报》、《华商晨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报刊和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以及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先后报道了沈阳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对刘涌案在侦查、起诉等各个阶段和环节的情况,刘涌案件

以及公安机关披露的刘涌犯罪集团的种种犯罪事实;有关官员充当刘涌黑社会组织犯罪保护伞;中纪委参与调查刘涌案;侦破这起大案不但得到了沈阳人大、市委、政府的支持;中纪委领导对此案做了重要批示,等等内幕。刘涌案件

第二阶段:一审判决之后至辽宁省高院二审判决之前2002年4月17日新华网报道,参与和单独作案32起“黑道霸主”刘涌一审被判死刑。之后,《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华商报》等平面媒体和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纷纷报道刘涌罪恶的发家史,解析刘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发展历程,揭露有关官员充当刘涌保护伞、公安机关顶着阻力排除干扰侦办刘涌案的种种内幕。刘涌案件

沈阳市公安局长杨加林还通过媒体详细披露了慕绥新等人多次向公安机关施压,干扰和阻挠查处刘涌案的情况。 2003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最高检察院负责人还特别将马向东充当刘涌黑社会保护伞的这一个案作为检察机关重拳反腐的典型向会议作了报告,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刘涌案件

第三阶段:二审判决之后至最高法院再审判决之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是指这一阶段的媒体报道和舆论)2003年8月16日,有关媒体报道了刘涌二审被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团伙成员宋健飞被核准死刑并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消息。此消息一经媒体披露,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刘涌案件

8月22日,李曙明在《外滩画报》发表评论文章,质疑辽宁省高院将刘涌由死刑改为死缓。李曙明的这篇文章,引致了更为热烈的舆论。该文甫一发表,即被网络媒体广泛传播,众多网友纷纷跟进质疑,仅在新浪网的讨论区,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有好几千网民就此事发表评论,其中大多是对辽宁省高院的判决表示质疑的。紧接着,《南方周末》等媒体也陆续发表评论文章,质疑辽宁省高院的判决。在互联网上,甚至有网友发出了“刘涌不死,则正义必亡”的评论。 2003年9月3日,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对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的刘涌一案高度重视,并正在抓紧对此案的审查。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对此案可能重新进入审判程序,很多民众发表评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也有一些人认为最高法院对此案不应该启动再审程序。。刘涌案件

第四阶段:再审判决之后 12月22日,媒体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的消息。 最高法院判刘涌死刑并予执行后,网上一片欢呼,很多人认为这是法律的胜利,正义的胜利,舆论监督的胜利;但也有人对最高法院审判的不公开提出了批评,甚至质疑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这是法治的悲哀,有人乃至发出了“刘涌死了,法治不能死”的评论。刘涌案件

二、媒体报道与社会舆论对刘涌案的影响评价在刘涌被二审法院改判死缓后,民众普遍认为法院判决不公,并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发表评论予以质疑。最终,最高法院对已经终审的刘涌案进行提审,并判处刘涌死刑。为此,人们普遍认为舆论监督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为此欢呼。但同时,也有人对媒体间接提出了批评,认为刘涌案在法院未作出判决之前,控方指控的刘涌团伙的“犯罪事实”,不一定是事实,媒体在法院判决之前报道控方的指控,已经将刘涌描绘成一个罪恶累累、死有余辜的罪犯,严重误导了舆论,以致二审法院改判刘涌死缓时难以被公众接受,并激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应。刘涌案件

此次公众舆论的大爆发是源于事物的反常,而反常本身也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因此,媒体的报道往往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媒体的报道及其传播的舆论对民众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法官作为公众之一分子,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媒体报道的事实及媒体传播的舆论的影响,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刘涌案件

在刘涌案中,法院的审判结果与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在总体上呈现正相关:一审之前,媒体大量报道了控方指控的刘涌团伙的“罪恶”,结果刘涌在一审中被判处死刑;一审之后,媒体报道较少,舆论也不热烈,结果刘涌二审被改判死缓;二审之后,媒体大量报道,质疑二审法院判决,舆论反应强烈,结果最高法院提审刘涌案,并最终将刘涌改判死刑。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媒体在法院判决之前对控方指控“事实”的报道误导了司法,影响了司法公正;对二审之后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对法院判决的质疑,也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在这些人看来,一审法院和最高法院判处刘涌死刑,似乎都是不公正的,而这种不公正,媒体的报道和舆论负有责任。刘涌案件

然而,批评者并没有证明,一审判决和最高法院的判决就是不公正的,而且这种不公正正是媒体的报道和由此引发的舆论所致,而不是其他。因此,媒体误导司法之论,显然缺乏说服力,媒体和公众舆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的结果,促进了司法的客观公正,而没有误导。很多网民发表热评质疑法院判决。仅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一个叫川中笨鸟的网友贴出的一个以刘涌被改判死缓的消息为内容、题为“悲愤:刘涌改判死缓,公理良心何在?”的帖子,在短短数天时间内,即有两千多人跟帖。网友在质疑该判的同时,对该案的背景等非法律因素进行了种种猜测。邓玉娇案

邓玉娇案件在此案的发展中,“媒介审判”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公众话语权的膨胀。公众几乎是肆无忌惮地发出了自己对邓玉娇“刺官”行为的意见,并期望以此来影响甚至左右法官的判决,公众及舆论实际上扮演着法官的角色,无怪乎一些人惊呼“全民法官时代”已经来临。邓玉娇案

第二,公众参与的匿名性和无组织性。正因为匿名性和松散性,网民的参与带有明显的肆无忌惮和任性特征,不少论坛帖子充斥着各种侮辱性和不负责任的谩骂和恶毒言词。第三,网众参与的理性与非理性和情绪宣泄性共存。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基于个人理智而显得理性而节制,但相当一部分网民将自己的情绪性意见宣泄出去,使得网络意见中充斥着喧闹、发泄和谩骂等非理性色彩。由此,审慎、独立、理性的法律适用活动与媒体汹涌的民意浪潮形成激烈的冲突。那么,如何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的呢?

如何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

1、政府及司法机关要加强立法,不断完善自身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立法,明晰各方的权利义务,保证法律的权威性,既欢迎媒介监督,又要坚持司法独立;另一方面,在审判中要加强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权,保证公开审判,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如何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

2、媒介应做不懈努力。一方面,要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媒体自律。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只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者,不是仲裁者。同时,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职业准则。做一个中立者。媒体要注意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而且也要与司法机关彼此沟通。一旦司法机关介入了某个新闻事件并立案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