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三轮复习必背知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_第1页
高三高考三轮复习必背知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_第2页
高三高考三轮复习必背知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_第3页
高三高考三轮复习必背知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_第4页
高三高考三轮复习必背知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应用必背知识模块1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考向1物质的组成、分类1.明确物质的组成及分类2.识记常见混合物的俗名与组成成分(1)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混合体积比为3∶1)。(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12)合金:几种金属(或部分非金属)的混合物。3.物质分类中的“不一定”(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是过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CO、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O2、O3组成的混合物。(4)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能电离出OH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Mg(OH)Cl;盐的构成并不一定仅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如铵盐。(5)盐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不一定就是几元酸。(7)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不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考向2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应用1.辨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焰色试验、吸附褪色、潮解、熔化、汽化、液化、盐析、金属导电、电离。化学变化:干馏、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分解、电解、水解、裂解、油脂的硬化、氧化、水化、碳化、钝化、催化、皂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磺化、橡胶老化、风化、脱水、蛋白质变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煤的气化、煤的液化。2.正确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的形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时破坏了离子键,但属于物理变化。(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4)金属导电、吸附、胶体聚沉等属于物理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煤的气化(液化)等属于化学变化。【方法点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模块2STSE与传统文化中的化学价值考向1化学与STSE1.化学与生活(1)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用途性质用途硅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可作太阳能电池板二氧化硅导光能力强,并且有硬度和柔韧度可作光导纤维二氧化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可作杀菌消毒剂,还可作漂白剂碘酸钾在常温下稳定食盐中的加碘物质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和还原性用浓氨水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钛、锆、铌等金属NaHCO3受热分解生成CO2,能与酸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胃酸中和剂Na2CO3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油污Na2O2与H2O、CO2反应均生成O2作供氧剂肥皂水显碱性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硅酸钠的水溶液是一种无机黏合剂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Al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抗腐蚀性常用铝箔包装物品铝有还原性,与氧化铁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于焊接铁轨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明矾作净水剂(混凝剂)小苏打和明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作泡沫灭火器的原料Fe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防止食品氧化变质Fe2O3是红棕色粉末可用作红色颜料Fe2(SO4)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净水剂(混凝剂)K2FeO4是强氧化剂,还原产物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作新型净水剂BaSO4不溶于水,不与胃酸反应在医疗上进行胃部造影前,BaSO4用作患者服用的“钡餐”(2)常见有机物的性质与用途性质用途福尔马林是35%~40%的甲醛水溶液,使蛋白质变性良好的杀菌剂,常作为浸渍标本的溶液(不可用于食品保鲜)蛋白质受热变性加热能杀死病毒蚕丝(或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法可以区别蚕丝(或羊毛)和人造纤维聚乙烯性质稳定无毒,聚氯乙烯有毒聚乙烯可作食品包装袋,聚氯乙烯不能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植物油氢化制人造奶油聚四氟乙烯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用于厨具表面涂层甘油具有吸水性甘油作护肤保湿剂淀粉遇碘水显蓝色鉴别淀粉与其他物质(如蛋白质、木纤维等)阿司匹林显酸性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烯和甲烷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制肥皂2.化学与材料常见材料考点归纳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主要成分为合成树脂,常见的有热塑性塑料,如聚乙烯;热固性塑料,如酚醛树脂纤维天然纤维:包括纤维素(棉、麻)、蛋白质(蚕丝、羊毛)等人造纤维:用化学方法将纤维素、蛋白质等加工成的黏胶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等合成纤维:以石油、天然气、煤、农副产品为原料制成有机小分子单体,再经聚合反应制得,如六大纶等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天然橡胶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是线型高分子,合成橡胶有硫化橡胶、特种橡胶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硅酸钠和二氧化硅水泥硅酸盐水泥的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陶瓷人类应用最早的硅酸盐材料,制备原料为黏土硅材料晶体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金属材料纯金属如铁、镁、铝等合金如铁合金、铝合金、新型合金等3.化学与资源能源考点归纳化石能源石油分馏:物理变化,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裂化:化学变化,获得更多轻质油,特别是汽油裂解:化学变化,获得短链气态烃,如乙烯、丙烯、甲烷等化石能源煤干馏:化学变化,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出炉煤气、煤焦油、焦炭等气化:化学变化,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主要是C+H2O(g)CO+H2液化:化学变化,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天然气(清洁能源)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理想新能源(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和氢能等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考向2化学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何种物质。如:①“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②“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③《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④《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由古代文献内容,联系化学反应的特点与本质,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如:①“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②“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③“火上浇油”“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是化学变化等。(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根据古代文献描述的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表示浸取;②“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③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④《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