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返校考生物试题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返校考生物试题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返校考生物试题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返校考生物试题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返校考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华一中开学考生物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

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Fe、Mg分别参与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组成

B.氨基酸、无机盐、糖类等是植物细胞生存的重要物质,可储存在细胞液中

C.叶肉细胞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脱氧核糖、蛋白质

D.若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四种核甘酸组成,则该生物可能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0、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等;(2)核

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

成元素为C、H、O。

【详解】A、Mg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

B、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的氨基酸、无机盐、糖类等是植物细胞生存的重要物质,B

正确;

C、脱氧核糖的元素组成只有C、H、O,吸收的氮元素不能用于合成脱氧核糖,C错误;

D、细胞生物的核酸都有DNA和RNA两种,若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四种核甘酸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不是

细胞生物,应是DNA病毒或RNA病毒,D错误。

故选B。

2.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

B.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氧化物溶于水使土壤盐碱化

C.化石燃料可由动植物残体形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

D.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燃烧时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和发电时的余热所造

成的污染。

2、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燃料中的碳转变为

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从而导致温室效应,改变了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平

衡。二是热污染。火电站发电所乘『'余热"被排出到河流、湖泊、大气或海洋中,在多数情况下会引起热污

染。例如,这种废热水进入水域时,其温度比水域的温度平均要高出7~8℃,以致明显改变原有的生态环

境。

【详解】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会导致臭氧减少,A错误;

B、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氧化物溶于水使土壤酸化,B错误;

C、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更新资源,C错误;

D、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利于环保,D正确。

故选D。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受伤后,身体自我修复需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因此对于外伤后的

患者来说蛋白质的摄入尤为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不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B.患者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其空间结构不变

C.伤者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D.受伤后的患者适当口服单克隆抗体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后,活性也会随着改变。蛋白质等大分子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该

过程以囊泡的形式运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需要对病菌的识别,因此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A错误;

B、被活化的Ca2+载体蛋白水解ATP,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Ca2+载体蛋白磷酸化,Ca?+载体蛋白的

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身体自我修复需大量的蛋白质,因此伤者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需要

大量的蛋白质,C正确;

D、单克隆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的蛋白酶分解,因此不能口服,D错误。

故选Co

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下列生理过程可在健康人体的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精卵的识别B.缓冲对调节血浆pH

C.抗体的合成D.厌(无)氧呼吸过程中乳酸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

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2、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

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

【详解】A、精卵识别在输卵管中,输卵管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缓冲对存在于血浆中,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缓冲作用发生在内

环境中,B正确;

C、抗体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厌(无)氧呼吸过程中乳酸的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B。

5.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酶变性失活时,其空间结构才会发生改变。

B.酶和ATP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立即被分解

C.酶的水解需要ATP供能,ATP的水解需要酶的催化

D.竞争性抑制剂含有与底物相似结构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结合改变不等于破坏,如载体蛋白与运输物结合、酶与底物结合等,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但是是可逆的,而高温、强酸强碱可能会让蛋白质变性失活,该种结构改变是不可逆的。

【详解】A、酶与底物结合,其空间结构也会改变,A错误;

B、酶、ATP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但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ATP水解后释放能量,B错误;

C、酶的水解不需要ATP供能,ATP水解是需要ATP水解酶的催化,C错误;

D、竞争性抑制剂含有与底物相似结构,因此会与底物一起去竞争酶,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D。

6.洋葱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设计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可预测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浓度

B.取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大部分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C.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用显微镜可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D.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浸润在清水中,细胞液颜色变深

【答案】A

【解析】

【分析】1、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逐渐表现出质壁

分离现象;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逐渐表现出质壁分

离后又复原的现象。

2、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部分。间期较长,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而细胞

分裂期较短。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为细胞分裂做好物质准备。

【详解】A、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的观察,找到将要发生分离的鳞片叶细

胞所处的蔗糖浓度,即可估测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A正确;

B、由于分裂间期时间较长,所以大部分新生根尖细胞都处于分裂间期,大部分细胞中是染色质,故大部

分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

C、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叶绿体,C错误;

D、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浸润在清水中,细胞会渗透吸水,细胞液颜色变浅,D错误。

故选A。

7.某原核生物胞外酶X合成过程局部放大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侧是该RNA分子的3,端

B.该物质合成后可能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C.ab链起始密码子是由基因中的启动部位转录而来的

D.该酶基因编码链上与②相对应的三个相连碱基是TCT

【答案】D

【解析】

【分析】1、原核生物边转录边翻译,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翻译的方向是从夕端到3,端。

2、核糖体移动方向判断:从肽链的角度分析蛋白质的合成(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在蛋白质合成时,

核糖体沿着mRNA的运行,氨基酸相继地加到延伸中的多肽链上。

【详解】A、从图中看到氨基酸在向己合成肽链上添加,可以看出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所以a

侧应该是该RNA分子的5,端,因为翻译的方向是从5,端到3,端,A错误;

B、该生物为原核生物,只有唯一的细胞器一核糖体,B错误;

C、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启动子只起到调控转录的作用,本身

是不被转录的,C错误;

D、转录RNA分子的这条DNA链称为DNA的模板链,另一条链称为该基因的编码链。②(tRNA)对应

的三个相连碱基(反密码子)是AGA,密码子为UCU,故基因的模板链对应的碱基为AGA,所以该酶基

因编码链上对应的三个相连碱基是TCT,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果酒、果醋、泡菜和酸奶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果醋发酵利用的微生物分别为醋酸菌和酵母菌

B.制作酸奶时,可在牛奶中加适量的奶粉和蔗糖,发酵效果会更好

C,以果酒为底物进行醋酸发酵时,酒精可以为醋酸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制作泡菜时,若发酵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醋酸菌大量繁殖,在发酵液表面形成一层菌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30℃,前期需

氧,后期不需氧;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

一直需氧;酸奶制作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厌氧菌,属于原核细胞。

【详解】A、制作果酒的菌种是酵母菌,制作果醋的菌种是醋酸菌,A错误;

B、奶粉和蔗糖可以为乳酸菌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蔗糖可以维持渗透压,改善口味,所以如果在制

作酸奶时,在牛奶中加适量的奶粉和蔗糖,发酵效果会更好,B正确;

C、酒精不含氮元素,所以不能提供氮源,C错误;

D、制作泡菜时,如果发酵气密性不好,导致酵母菌大量繁殖,在发酵液表面形成一层膜,D错误。

故选B。

9.习惯性叹气、过度紧张焦虑,可导致身体排出过多的CO2,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出现肢体麻

木、头晕、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患者可通过面罩吸氧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体内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过度紧张焦虑是由交感神经控制引起的应激反应

C.患者的血浆pH在7.35~7.45左右,主要与缓冲对HCO3/H2cCh有关

D.面罩吸氧可提高血液中的CCh浓度,CCh刺激呼吸中枢,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04等。当一

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

B、过度紧张焦虑属于情绪表现,而情绪是有大脑皮层控制的,交感神经只是传出神经,B错误;

C、患者呼吸性碱中毒,pH高于正常范围(7.35-7.45),C错误;

D、面罩吸氧避免C02释放至外界,可提高血液中的CO?浓度,C02刺激呼吸中枢,属于体液调节,D正

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通常是多年生,生长季节短且生长缓慢,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该群落是苔原

B.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群落的能量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净生产量达到最大值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会随生物自身繁殖率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

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

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

【详解】A、由于苔原分布在环北冰洋地带,那里气候严寒,植物生长季短且没有树林生长,没有足够能

量或传粉动物支持有性生殖,所以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A正确;

B、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群落的能量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但生产力并不最大,净生态系生产量很

低或甚至达到零,B错误;

C、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的

大小与环境中的资源、空间和天敌等生物因素有关,不会随生物自身繁殖率的改变而改变,D正确。

故选B。

11.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如图1所示。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本

及待测植株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培育杂种植株所用的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和细胞膜流动性原理

B.图1过程①是在无菌水中进行,过程②是在固体培养基中进行

C.图2中属于杂种植株的是4和5,1可能是花椰菜

D.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可筛选

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

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

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植物

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2、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紫罗兰和花椰菜两种类

型的蛋白质,说明是杂种细胞,而1、2、3号个体只有紫罗兰中的蛋白质,说明不是杂种细胞。

【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两个物种细胞的

融合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原理,A正确;

B、图一过程中①是在等渗或高渗溶液中进行,而不是在无菌水中,B错误;

C、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两种类型蛋白质是杂种细胞,而1号个体只有1种蛋白质可能是

花椰菜,C正确;

D、可将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筛

选出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D正确。

故选Bo

12.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下图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

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

C.滨螺的捕食作用提高了潮间带中物种的多样性

D.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

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

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

向流动,逐级递减。

4、题图分析:一定范围内,藻类物种数随滨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类物种数后,藻类物种数随滨螺

密度增加而降低。

【详解】A、由图可知滨螺种群密度的改变会影响潮间带中藻类种类,使得潮间带群落的丰富度发生改

变,因此,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也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

B、潮间带的滨螺与浒苔的中间关系为捕食,因此,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减少,滨螺的食物

来源减少,导致滨螺种群密度下降,然后浒苔密度将增加,B错误;

C、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类最多,多样性最高,滨螺的适度捕食才可以提高潮间带中物种的多样

性,由图可知,滨螺的密度高于225个/m2时,潮间带中物种的多样性反而下降,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不是浒苔和滨螺

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o

13.马缨丹花色多彩,根、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痒的功效。马缨丹全株及根均有毒,

产生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不仅会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还会对周围的木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昆

虫、家畜及人类摄食其叶也会中毒。马缨丹也是农场、牧场和林场中鼠类、野猪和有害昆虫采蝇等的藏身

之处。有人称马缨丹是“妖艳与邪恶的结合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缨丹对同地域动植物的抑制作用,使其占据了生态金字塔的顶端

B.引入马缨丹不仅可以除去杂草,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马缨丹产生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等化学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

D,鼠类等动物能藏身于马缨丹丛中,说明马缨丹对它们是无毒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生物量、个体数量或能量,按营养级的顺序由低至高排列起

来,所绘制的图形称为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详解】A、马缨丹对同地域动植物的抑制作用,体现了与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并没有占据生态金字塔

的顶端,生态金字塔的顶端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A错误;

B、引入马缨丹会抑制杂草和周围木本植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

误;

C、马缨丹产生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等是一种化学信息,这种信息素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同时对周围木本植

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

D、根据题意,昆虫、家畜及人类摄食其叶也会中毒,可见马缨丹对鼠类等动物是有毒的,D错误。

故选c。

14.坐骨神经是由多条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形成的混合神经。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存在差

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剥离的脊蛙坐骨神经腓肠

肌标本并已连接灵敏电流计,a、b、c为实验处理位点。下列叙述埼用的是()

A.若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则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

B.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b处的电刺激强度,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

C.若剪断a处,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剪断的是传出神经

D.若电刺激c处导致腓肠肌收缩,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且兴奋传导的方

向为感受器一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感受器。

2、分析题图:脊椎骨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

【详解】A、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说明兴奋先沿着b向c传导一次(指针偏转两次),又传导

至脊椎骨中的神经中枢,进而从神经中枢沿着相关传出神经再次向c传导一次(指针又偏转两次),故a为

传入神经,A正确;

B、题干信息可知,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故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b处的电

刺激强度,可能使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B正确;

C、传出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之前的部位效应器无反应,所以若剪断a处,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

缩,则说明剪断的是传入神经,C错误;

D、若电刺激c处导致腓肠肌收缩,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为单向传递,所以兴奋不能到达坐骨神经,

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的感觉。在口腔黏膜的神经末梢中,存在有一种特殊蛋白质TRPV1,

它们能被辣椒中的辣椒素或热刺激(43℃以上)激活,导致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于大

脑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15.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TRPV1既是一种受体蛋白也是一种通道蛋白

B.热痛感觉神经元的①是它的树突末梢

C.兴奋传至2处时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D.吃辣产生“热辣辣”的感觉是一种反射活动

16.人们吃辣的时候会大汗淋漓、满脸通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参与该过程

B.此时汗腺分泌增加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引起脸红

D,与平常相比,此时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增加

【答案】15.D16.B

【解析】

【分析】结合题干分析图片可知,辣椒素或热刺激(43℃以上)能激活口腔黏膜和皮肤的神经末梢上的蛋

白质TRPV1,导致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神经元的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的感觉。

【15题详解】

A、蛋白质TRPV1是一种受体蛋白也是一种通道蛋白,识别到辣椒素后,打开通道使离子大量内流,A

正确;

B、①是热痛感觉神经元接受兴奋的部位,即它的树突末梢,B正确;

C、②为突触,兴奋传至②处时会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C正确;

D、“热辣辣”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此时缺少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不属

于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16题详解】

A、大汗淋漓、满脸通红都是增加散热的表现,需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A正确;

B、汗腺分泌增加,是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元支配效应器汗腺的结果,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体液调节无

关,B错误;

C、传出神经支配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引起脸红,C正确;

D、此时散热量增加,机体在体温恒定的情况下,散热量和产热量相等,故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增加,

D正确。

故选B。

17.反向PCR是一种通过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对未知序列进行扩增的技术,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应选择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扩增

B.设计的引物中GC碱基含量越高,退火的温度越低

C.PCR产物是包含所有已知序列和未知序列的环状DNA分子

D,整个过程需用到限制酶、DNA连接酶、耐高温DNA聚合酶及逆转录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1、PCR只能扩增两端序列已知的基因片段,反向PCR可扩增一段已知序列的两端未知序列。反

向PCR的目的在于扩增一段已知序列旁侧的DNA,也就是说这一反应体系不是在一对引物之间而是在引

物外侧合成DNA。

2、如图所示,DNA分子被限制酶切割,然后环化并加入已知序列合成的引物,再通过PCR扩增得到中间

是未知序列两侧是已知序列的DNA分子。

【详解】A、DNA子链合成的方向为5端到3,端,因此要通过已知序列设计引物对未知序列进行扩增应选

择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扩增,A正确;

B、GC碱基含量越高,碱基对间氢键的含量越多,退火的温度越高,B错误;

C、PCR产物是包含所有已知序列和未知序列的链状DNA分子,C错误;

D、整个过程需用到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耐高温DNA聚合酶,不需要逆转录酶,D错误。

故选Ao

18.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认为基因pen的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基因pen的突变会引起昆虫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

成的密码子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变化;基因

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及多害少利性。

2、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

定的;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详解】A、由题图可知,pen基因突变后、杀虫剂的靶位点发生变化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

C、基因pen的突变会引起昆虫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o

19.科学家任何成果的研究历程中都渗透了诸多科学思想,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萨顿提出并证明了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主要内容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C.孟德尔的演绎过程:若Fi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比值接近1:2:

1

D.摩尔根探究果蝇的眼色遗传时也运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

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

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

因"一词,A错误;

B、萨顿提出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主要内容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并没有证明,B错误;

C、孟德尔的演绎过程(测交):若Fi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2种基因型的个体比值接

近1:1,C错误;

D、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通过研究果蝇眼色的遗传证明了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D正

确。

故选D。

20.图I表示基因型为AaXBXb的生物体某个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模式图,图

2表示图1过程某些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呈现的是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

B.图1的CD段对应图2的I时期,图2的I时期对应图1的AB段

C.若该细胞核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在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后,至少3个子细胞带标记

D.该细胞经历图1过程最终形成一个aXBXb的子细胞,则其他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有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1中AF表示有丝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2中b表示染

色单体,a表示染色体,c表示核DNA。

【详解】A、图1呈现的是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A错误;

B、图2的I时期没有染色单体,并且染色体数为8条,图1中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无染色单体,并且

染色体数为8条,故图2的I只对应图1中的CD段,B错误;

C、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一次后所有子代DNA都含有32P标记,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

后,则4个子细胞都带标记,C错误;

D、该细胞经历图1过程,即先进行有丝分裂产生2个卵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8个子细胞,则与

aXBXb来自同一个卵原细胞的另外三个细胞可能为aXBXb、A、A,该卵原细胞的子细胞有2种。另一个

卵原细胞正常分裂,则子细胞为2个AX15和2个aXb(或2个AXb和2个aXB),也是2种。所以该细胞经

历图1过程最终形成一个aXBXb的子细胞,则其他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有4种,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

90%的开花植物依赖动物传粉,富含糖类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花蜜是植物为传粉者提供的最常见报酬,然

而传粉者并不是从花蜜中受益的唯一生物类群,大量研究发现,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在花蜜中广泛

存在。一般认为开花植物的原始花蜜是无菌的,由外界生物(主要是传粉者)或非生物载体(空气、雨水等)

将微生物传播接种到花蜜中,并在其中形成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和传粉者在花蜜微环境中相互作用。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传粉者的种类和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

花蜜微生物的发生率和丰度,传粉者采集花蜜时会带走微生物代谢累积的有害物质,并促进植物蜜腺分泌

新鲜花蜜,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花气味”由植物自身释放的挥发物及花蜜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物两部

分组成。研究者进行假花(模拟植物A花朵)诱导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添加含有四种主要

挥发性物质的人工花蜜,结果如图。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A花朵中的优势菌群均具有代谢产生上述挥发

物质的能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提高花蜜温度,促进花气味分子挥发的同时又为传粉昆虫在早春等寒冷

季节提供了一份额外的热量报酬;也可以通过改变花蜜中糖和氨基酸的组成及浓度进而调节花蜜的味道;

微生物还可以作为传粉者肠道菌群的成分影响传粉者的健康,并最终影响传粉者的访花行为。

传粉是植物繁殖的关键环节,探究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维持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花蜜中的糖类、氨基酸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的同时,其形成的高渗、低氧环境也对微

生物起到了作用,这是造成花蜜微生物种类简单的主要原因之一。

(2)花气味物质与传粉昆虫触角上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刺激嗅觉感受神经元产生_______,并

将信号传递到嗅觉中枢影响昆虫的访花行为。假花诱导实验中,对照组应添加,据图可知,

(3)对于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正确的选项有。

a.不同花蜜微生物均促进传粉者的访花行为,不同传粉者均促进花蜜微生物的生长

b.花蜜微生物在吸引传粉者的同时,也需要借助传粉者的访问来实现其种群扩散

c.传粉者的活动可能改变花蜜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进而影响其群落演替

d.传粉者与花蜜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这不利于各自种群的发展

(4)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角度,概述花蜜微生物发出的信息如何通过传粉者促进植物种群的繁衍

【答案】21.①.碳源、氮源②.选择

22.①.兴奋②.等量人工花蜜③.混合的四种挥发性物质促进花朵吸引传粉者23.be

24.花蜜微生物通过改变气味、温度等花蜜特征,向传粉者传递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从而提高传粉者访

花行为,利于植物传粉受精,进而利于植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

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小问1详解】

糖类的元素组成通常是C、H、0,氨基酸的元素组成是C、H、0、N等,故花蜜中的糖类、氨基酸为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碳源、氮源;高渗、低氧环境也对微生物起到了选择作用:渗透压较小的微生物不能

在该环境中生存。

【小问2详解】

花气味物质与传粉昆虫触角上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刺激嗅觉感受神经元产生兴奋;分析题意,本

实验目的是探究花蜜微生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根据题意可知假花诱导实验中,实验组应该是

真花,对照组应添加等量人工花蜜;据图可知,混合的四种挥发性物质促进花朵吸引传粉者。

【小问3详解】

a、花蜜微生物可能存在优势种群和非优势种群等多种类型,不一定均促进传粉者的访花行为,a错误;

bd、花蜜微生物在吸引传粉者的同时,也需要借助传粉者的访问来实现其种群扩散,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可

实现协同进化,利于各自种群的发展,b正确,d错误;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分析题意可知,传粉者采集花蜜时会带走微生物代谢累积的有害物质,

并促进植物蜜腺分泌新鲜花蜜,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故传粉者的活动可能改变花蜜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物

种,进而影响其群落演替,C正确。

故选bco

【小问4详解】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对于花蜜微生物而言,可以通过改变气

味、温度等花蜜特征,向传粉者传递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从而提高传粉者访花行为,利于植物传粉受

精,进而利于植物种群的繁衍。

22.蔬菜生产中,农药、化肥、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均可产生NO。为研究NO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

究者以番茄为材料进行了系列实验。

(1)NO以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的形式在植物体内储存和运输。用GSNO处理番茄后,检测叶片

光合色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

①光合作用中,位于叶绿体_______上的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转化成中的化学能,进而通过暗反应

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

②据图可知NO,进而减弱番茄光合能力。

(2)检测发现,转录因子HY5基因敲除的番茄光合色素含量下降。NO处理后,番茄叶片中HY5mRNA

和蛋白质含量均小于对照组,说明NO。

(3)PORC基因和PSY2基因分别是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基因。研究者利用尿喀咤和亮氨酸合

成缺陷型酵母菌进行转基因实验,证实HY5可直接结合两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其转录。请以PORC基因为

例,补充完善实验方案(注:AD蛋白与启动子足够靠近时激活转录;金担子抗性基因表达可解除金担子

素对酵母菌生存的抑制作用)。

实验组对照组

的①-T^动制麻嚏合成基因卜^^>|基因卜

缺乏尿喀咤的培养基

-I,国-:R处力成生因卜工T就乂\1川芯业THI小_____■.——“卜

缺乏尿喀喔和亮氨酸的培养基

培③________的培养基④_________的培养基⑤________的培养基缺乏亮氨

养酸且加入

上金担子素

述的培养基

生长生长生长不生长

(4)综合上述研究和光合作用过程,阐明NO减弱番茄光合能力的机制。。

【答案】(1)①.类囊体薄膜②.ATP、NADPH③.降低光合色素含量

(2)抑制HY5基因表达

(3)①.PORC启动子金担子素抗性②.亮氨酸合成AD③.缺乏亮氨酸④.缺

乏亮氨酸且加入金担子素⑤.缺乏亮氨酸

(4)NO通过抑制HY5基因的表达,抑制其对PORC基因和PSY2基因的转录促进作用,从而降低番茄光

合色素含量,降低光反应速率,进而降低暗反应速率,导致光合能力下降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物质变化:

①水的光解,生成氧气和NADPH②利用光能将ADP和Pi结合形成ATP;能量变化:将光能转化为ATP

和NADPH中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

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②C3的还原:利用光反应所提供的ATP和NADPH,将三碳化合物还原成

糖类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能量变化:将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小问1详解】

①光合色素位于类囊体薄膜上,能将吸收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进而通过暗反应储存

在糖类等有机物中。

②从题中的图可以看出用GSNO处理番茄后,跟对照组相比,叶绿素的含量、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净光合

速率都降低,由此可知NO降低光合色素的含量,进而减弱番茄光合能力。

【小问2详解】

检测发现,转录因子HY5基因敲除的番茄光合色素含量下降,说明HY5基因的表达影响光合色素的合

成;NO处理后,番茄叶片中HY5mRNA和蛋白质含量均小于对照组,说明NO处理后HY5基因的转录

和翻译都都受到影响,故说明NO抑制HY5基因表达。

【小问3详解】

①以PORC基因为例,研究者利用尿喘咤和亮氨酸合成缺陷型酵母菌进行转基因实验,证实HY5可直接

结合两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其转录,先导入的表达载体含尿嚏咤合成基因和PORC基因启动子,金担子抗性

基因,因无金担子抗性基因的启动子,故在缺乏尿喘咤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对照组

有一组不能再加入金担子素的培养基,说明金担子抗性基因也是一种标记基因,故要导入金担子抗性基

因。

②实验组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尿喀咤合成基因+启动子+ADHY5融合基因,自变量是有无HY5基因,AD

蛋白与启动子足够靠近时激活转录,对照都的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尿喘咤合成基因+启动子+AD基因。在

缺乏尿喀咤和亮氨酸的培养基上筛选成功转化的酵母菌。

③HY5可直接结合两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其转录,实验组导入了ADHY5融合基因和亮氨酸合成基因,故在

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

④HY5可直接结合两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其转录,实验组导入了ADHY5融合基因和亮氨酸合成基因,AD

蛋白与启动子足够靠近时激活转录,激活了金担子抗性基因的表达,故在缺乏亮氨酸且加入金担子素的培

养基上可以生长。

⑤对照组导入了亮氨酸基因且经过筛选故可在缺乏亮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

⑥对照组未加入HY5基因,不能结合两基因的启动子,调控金担子抗性基因的表达,故不能在缺乏亮氨

酸且加入金担子素的培养基生长。

【小问4详解】

综合上述研究光合作用过程,NO减弱番茄光合能力的机制为,NO通过抑制HY5基因的表达,抑制其对

PORC基因和PSY2基因的转录促进作用,从而降低番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光反应速率,进而降低暗反

应速率,导致光合能力下降

23.为筛选出能与SARS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研究人员在S蛋白末端添加TAP标签(能

特异性地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IgG类抗体结合),再利用该标签在病毒敏感细胞(如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快

速纯化出S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具体过程如下图。其中Xhol、SmaLEcoRbBamHI表示限制酶,

PCMV、T7表示启动子,Ko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Amp表示氨苇青霉素抗性基因,

“i表示复制原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利用PCR扩增S基因时,应在S基因的5,端引入

______序列,3'端删除的编码序列。为了防止PCR扩增发生突变,常选择高保真的PyrobestDNA

聚合酶,该酶具有TaqDNA聚合酶所不具备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PyrobestDNA聚合酶能防止突变

的原因是.

(2)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

值大小相一致。再经证实正确后,将这两个片段经酶连接定向克隆入质粒pcDNA3.1。

(3)重组质粒pcDNA3.1—S—TAP转染细胞前,需将vero细胞置于37℃、(填气体条件)下培养

1824h进行传代。将传代的细胞与重组质粒pcDNA3.1—S—TAP以适宜比例混合,在转染试剂的作用下转

染细胞(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还需设置对照实验,具体做法为。将转染24h的细胞置

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若,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o细胞中得以表达。

(4)通过上述检测发现,STAP融合蛋白表达量较低,其原因不可能是o

A.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vero细胞中大量复制

B.STAP融合基因在vero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量较少

C.S基因与病毒宿主细胞的基因有不同的密码子偏爱,翻译相应mRNA的tRNA数量不足为增强融合蛋白

的表达

研究人员在质粒转染前预先用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o细胞,表达出的vTF7—3DNA聚合酶和T7RNA

聚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留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请据此解释重组质粒pcDNA3.1STAP

和重组痘苗病毒vTF73共转染细胞能提高融合蛋白表达效率的原因______o

【答案】(1)①.Kozak序列和Smal识别序列②.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③.能切除不正确掺入

的单核甘酸,并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核甘酸

(2)①.(基因)测序②.DNA连接

(3)①95%空气+5%CCh②.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③.出现荧光

标记

(4)①.A②.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o细胞表达出的vTF7—3DNA聚合酶和T7RNA聚

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有利于S—TAP融合蛋白基因的转录,利于该蛋白质的表达

【解析】

【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使它出现一个切口;然后用同种限制酶或能产生

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

【小问1详解】

Ko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根据构建的重组质粒图示可分析,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

了Kozak序列;为了使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根据启动子的方向、质粒上的酶切位点可知,上游不能用

XhoL故应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Smal识别序列;因为S基因和TAP序列需要同步表达才能利用TAP作为

S蛋白的标签,二者共用一个启动子,故应去除S基因下游的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PyrobestDNA聚合酶

具有3,到5,核酸外切酶活性,能切除不正确掺入的单核昔酸,并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核昔酸,故而可防止发

生突变。

【小问2详解】

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

相一致,下一步要进行基因测序证实是否正确,如果正确,DNA连接酶可将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末端连

接。

【小问3详解】

细胞培养的气体条件是95%的空气和5%的C02。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空质粒的影响,故应使用PCDNA3.1

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

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荧光标记,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

vero细胞中得以表达,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才能够与TAP标签结合发出荧光。

【小问4详解】

蛋白质表达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A、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vero细胞中大量复制,与蛋白表达量较低无关,A正确;

B、S—TAP融合基因在vero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量较少,模板少,影响翻译出的蛋白质含量,B错

误;

C、tRNA在翻译过程中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tRNA数量不足影响翻译的进行,C错误。

故选Ao

先用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o细胞,表达出的vTF7—3D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能选择性高

效激活T7启动子)留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高效激活T7启动子有利于S-TAP融合基因的转录,

利于S—TAP融合蛋白表达。

24.家蚕(2n=56),ZZ为雄性,ZW为雌性。雄蚕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

雌雄不易区分。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科学家采用下图

所示的方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对家蚕进行基因组测序,应研究条染色体。图中变异家蚕的染色体变异类型为

,Fi有斑纹的个体中染色体异常的比例为o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

纹雌蚕和表型为培育出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

(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变异家蚕和普通家蚕2杂交得到Fi的过程o

(3)科研人员培育出一种特殊的雄蚕(甲),从而省去人工筛选的麻烦。甲的Z染色体上带有隐性胚胎致

死基因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