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词牌类(临江仙)(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词牌类(临江仙)(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词牌类(临江仙)(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词牌类(临江仙)(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词牌类(临江仙)(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临江仙)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葬辘静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根。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

有墨线的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分别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写春天的景色。

B.“井床听夜雨,出薛辘皆青”两句,写得有声有色,却给人以萧瑟凄清之感。

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物描写细腻、清新,很好地衬托了词人情感。

D.从上片“晓莺”“夜雨”两词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白天晴天,后两句写夜晚雨天。

2.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⑤。

【注】①此词是陈与义建炎三年(1129)所作,“及金人入卞,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

湖湘”。②午日:阴历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俗谓五月五日是屈原死汨罗日。”③“榴

花”句:指舞裙比榴花更红更美。④戎葵:即蜀蔡,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⑤湘中:指屈

原死处。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一开头,吐语挺拔。“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时心绪和壮烈胸襟;“榴花

不似舞裙红”用互相比衬的手法回忆过去的情景。

B.“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昂扬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情绪的激

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

C.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戎葵”为无情之物,而“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感情,

从而更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性情人格。

D.最后三句,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更换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

叹。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4.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命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前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

养老之处。

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一位虽落魄但壮心未泯

的诗人形象。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出凄迷伤感的气氛,寄托了词人难

言的苦衷。

6.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瀛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

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C.词人以古井、秋竹作比,表达了他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惆怅、感伤的心情。

8.“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描述行远之人饮罢饯行酒,辞别亲故西去的情景,作者感慨身世,自比“飘

蓬”,写出浪迹漂泊之苦。

B.“烟柳渐重重”状景写情,作者借“烟柳重重”写“离情重重”,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

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

C.“潮平淮月朦胧”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写出作者在朦胧的月色下内心的迷茫

和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D.综观全词,一个“愁”字贯穿全篇,本词语言典雅蕴藉,情感真切隽永,耐人寻味,有

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10.有人评价“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不言愁而愁自见。试结合下阕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t"四番回。

【题解】作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十四年前金兵攻陷北宋西京洛阳(即词中的凤凰

城,古称京城为凤城)。

11.下列对《临江仙》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自凤凰城破后”交代了金兵南下、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擘钗破镜分飞”写出了

西京沦陷后一片狼藉的景象。

B.“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战争使得亲人不得不彼此分离,诗句以对比手法写出

远隔天涯的夫妻彼此间的思念。

C.“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

中的失望,充满着无限辛酸。

D.本词借事抒情,借一个小家庭的命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百姓辗转漂泊的痛苦,表

达了结束战争、重归故里的渴望。

12.请结合“雁”的意象特点和作品内容,简析“雁”在作品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登凌歆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敲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

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

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

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

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

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

忧愁之深重绵长。

14.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2.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

烦乱。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

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用花之美来衬托

情之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给人以萧瑟凄清之感”错,“井床听夜雨,出群辘妙青”两句写出了春雨过后的郁郁青青。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最后三句是词的结尾句,也是整首词的情感所在。

结合注释,诗人“罢官闲居”,“强扶残醉绕云屏”一句,“醉”字可看出作者借酒浇愁,“绕云屏”

意为作者似醒未醒时绕着屏风转个不停。闲居在家,诗人心绪烦躁,半醉之下绕云屏而走,

壮志抱负难以实现,使得词人内心烦躁不安、郁郁不得志。

而“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禄”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

呈现出一幅美好的景象。虽是美丽景色,可这美丽的景色绝不可能真正令诗人心绪开解,反

而更增烦愁,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作者透过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

3.D4.①对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感慨。“节序匆匆”感慨时光流逝,“万事一身伤老矣”

表达自己报国无门、事业无成。②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以戎葵的向阳特性比喻作者自己永

远不改自己向阳的夙志,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③对屈原的缅怀。诗人借古抒怀,面对湘江

虔诚祭酒,联想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汩罗江,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错误,作者借“高咏楚词”和“试浇”的动作表达词人对屈原的

凭吊和爱国情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是词人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时所作,“高咏楚辞”包含对屈原的景仰与怀念。“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

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

对屈原的凭吊。

“天涯节序匆匆”,时光流转,节序更替,自己还天涯漂泊,抒发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

景。“无人知此意”直抒胸臆,表达失意的感慨。“万事一身伤老矣”,空有一身老病在,表达

壮志难酬。

“戎葵凝笑墙东”,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虽

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5.B6.①亡国之悲愤。中原沦陷,兵临建康,作者深感痛心,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

溢于言表。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

场深表遗恨。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

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任意答对3

点即可)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结构手法的能力。

B.“壮心未泯”错误,“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意思是:稀疏的胡须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

苦涩的泪水也像冰一样的冷。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

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写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

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昏庸朝廷的不满,为全篇奠定

基调。“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

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

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送老靠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作者身逢乱世,

渴望能归老吴兴,写出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

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他想象故人深夜

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

7.B8.①豪放达观,意在劝慰友人。词人认为人生如逆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

当随遇而安。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失意惆怅,意在伤感自身。词

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对宦海浮沉的惆怅,以及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慨叹。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错误,“依然一笑作春温”与“天涯踏尽红尘”没

有对比,这里是说词人即使与友人分别了三年,再见时看见友人的笑容依旧是温暖的,情分

并没有生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

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以及全篇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情感态度。由诗歌标题“送钱穆父”可知,

这是一首送别词,再结合注释“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瀛州,于次

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可知创作背景,友人即将远离,词人对友人说人生

如逆旅,谁都是其中的过客,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

了,这是对友人的劝慰,流露出豪放达观之情。这两句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

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苏轼此时在杭州任职,也是失意惆怅的,所以在对友人的劝慰

之中也有对自身的感叹,由友人的经历而想到自身,“我亦是行人”也是对自身飘零的身世

的慨叹。

9.C10.①融情入境,以景结情(或“以哀景衬哀情”)。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景

象。下阕写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的情景,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

反映出作者作别亲故、漂泊无依的凄凉,羁旅愁苦之情溢于笔端。②虚境实写,化虚为实(或

“虚实结合”)。这两句想象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

凄苦难耐之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能力。

C.“写出作者在朦胧的月色下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表述错误。“潮平淮月朦胧”写

出了作者此时冷寂的情怀,没有“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故选Co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概括句子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运用

了哪些手法,最后写出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两句,写作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

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到了五更时,恍惚蒙胧中波动船摇,作

者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这两句描绘出一

幅凄凉孤寂的景象。下阕写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的情景,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

起、暗浪拍船,作者融情入境,以景结情,反映出自己作别亲故、漂泊无依的凄凉,羁旅愁

苦之情溢于笔端。

“酒醒人静奈愁浓”是作者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那种愁绪越发难以排遣,虚境实写,突出

了作者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11.c12.①大雁年年回,而人却不能回,以反衬手法抒发了人不如雁的悲哀。②雁可

传书,雁回却没能带回家书,照应上文“信音稀”,表达了对亲人的牵挂。

【解析】1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A.“写出了西京沦陷后一片狼藉的景象”是错误的。“擘钗”,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

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擘钗和破镜均喻指夫妻失

散、离异。

B.“对比手法”是错误的。辽海、玉关指业已被异族控制的辽远边关,泛指所念之人的所在之

地。此处无对比手法。

D.“表现了老百姓辗转漂泊的痛苦”是错误的。没有详细写出辗转漂泊的痛苦,主要是战争被

迫分离,相思,渴望团聚。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

大雁本是候鸟,大雁能够秋来春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