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一、工整书写。(3分)1.(3分)句子抄写:请用楷书抄写下面的句子,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二、积累与运用。(42分)2.(5分)读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从shǔjí中,我们tíqǔ有yìyì的信息,足不出户便能饱览wǔhúsìhǎi的秀丽风光。所以,阅读是很làngmàn的事。3.(3分)把加点字正确的读音找出来。小明屏(bǐngpíng)住呼吸,眼睛盯着直播画面。当看到航天员平安出舱时,他激动得血脉(màimò)膨胀,整个人完全沉浸(jìngjìn)在兴奋中。4.(2分)阅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系统”的解释,将正确的选项找出来。【系统】xìtǒng①名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化|组织~|灌溉~。②名有条理的;有系统的:~学习|~研究|资料不够~。(1)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2)阅读时,我们常常需要系统地分析阅读材料的内部关系。5.(2分)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与加点部分意思相近的词语。(1)读书节活动上,小林在征文比赛中,小东在课本剧表演上拔得头筹。(2)篮球赛上,一班和二班旗鼓相当,最后握手言和;田径场上,三班和四班,各自获得了两项冠军。6.(2分)按要求写句子。(1)其他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发挥想象,学着加点部分的样子,把人物的“渴”写具体)他太渴了,(2)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先体会加点部分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再照样子写句子)演讲比赛结束了,我三、根据要求,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10分)7.(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沉郁鞭炮赤裸裸 B.耽搁觉查死得其所 C.肿涨拨弄腊八粥 D.僻静倾复翻箱倒柜8.(2分)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的祖国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着,让全世界惊叹。 B.“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对教室进行了装扮,真是万象更新。 C.见微知著,从身边的小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D.全世界有许多人在学汉语用汉字,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9.(2分)想要勉励同学多学习多实践,努力增长才干,在毕业纪念册上写哪句最恰当?()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B.树欲静面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10.(2分)围绕“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哪个更好”的主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当听到反方“电子阅读代表时代潮流,是每个人阅读的不可替代方式”的表述后,正方辩手小林进行了反驳。以下话语不能起到有效反驳作用的一项是()A.电子阅读不适合老年人,所以人人都会电子阅读不现实…… B.电子阅读只是阅读的方式或载体,它与是否代表时代潮流无关…… C.信息时代,阅读文本电子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电子与纸质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 D.根据科学研究,阅读纸质书对读者的大脑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11.(2分)制作成长纪念册时,杉杉采用“栏目式”进行整理分类(如图)。杉杉准备在第一栏放入学校的基本介绍。下列栏目名称最适合的项是()A.多彩生活 B.校园风光 C.园中故事 D.校园印象四、按要求完成问题。12.(11分)根据提示,完成相关练习。(1)古诗传真情。阅读中,我们感受到明代于谦“,”的不惧生死、持身清白的心性;也领略到唐代王建“望月”意境下“,”的思念友人之情。(2)文字蕴哲理。阅读中,我们发现《学弈》中“,弗若之矣。?”蕴含着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也明白苏轼?!”承载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3)语言有滋味。朱自清“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写出了时光流逝的滋味;《长歌行》中“,老大徒伤悲!”发出了年轻人要奋发图强的呐喊。13.(7分)快乐读书吧。601班开展了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并列出了书单:《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根据内容简介,填写作品名称。作品名称《》《》内容简介主人公因为受到小精灵的惩罚而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为了变回原样,他开始环游世界。途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最终让主人公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为一名具有正义感的小英雄。一个小女孩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从而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在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梦。(2)阅读分享会上,几个同学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B.如果觉得名著读起来比较难,可以换着读通俗易懂的流行读物。C.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查阅。D.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丰富自己的积累。(3)班里的小星同学因为疫情被隔离。他对自己网课学习的状态不太满意,情绪也因此有些低落。你会推荐他阅读书单中的哪本书,为什么?五、阅读。14.(8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ㅤㅤ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如说,我不认为背课文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材料二】2016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读书时间读报时间看电视时间15.38分18.91分98.85分(参考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三】ㅤㅤ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纸媒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因为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1)阅读三则材料,写出主要结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2)根据材料,请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①周国平认为背课文或阅读时尚杂志没有人的灵魂参与。②青年人看电视的人均分配时间可能要高于老年人。③人类的心智需要一定时间就复杂刺激做出反应。(3)读了上述几个材料,你觉得今后你的阅读要注意什么?(写出两点)15.(8分)古诗词阅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ㅤㅤ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①独徘徊。【注释】①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受到宋真宗赏识,仕途平步青云,最终寿终正寝。(1)用自己的话写出词上阕的意思。(2)词下阕中,“”和“”两种景象形成呼应。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之情。(3)有人说末句中的“独”是全词的题眼所在。结合资料阅读,你认为这个“独”字所饱含的词人的情感是A.仕途不顺的心酸B.时光流逝的无奈C.报国无门的哀怨D.远离家乡的思念16.(14分)现代文阅读。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ㅤㅤ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ㅤㅤ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ㅤㅤ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ㅤㅤ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ㅤㅤ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ㅤㅤ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ㅤㅤ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ㅤㅤ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ㅤㅤ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1)围绕着“掩门”,短文写了哪些内容?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第①至②自然段)→2)(第③至④自然段)→3)(第⑤至⑧自然段)→4)“我”为父亲掩门(第⑨自然段)回顾短文第1)4)两部分内容,你的发现是;这样写的好处是。(2)第④自然段中说“我”的心里总是“若有所失”,其原因是A.“我”没有听到关门的声音B.“我”失去了练习关门的机会C.“我”没能听懂关门的人D.“我”没有学会像父亲那样关门(3)第⑤至⑧自然段中,可以从“不关门”和“大声关门”中“读”出人物的;从“小心关门”和“轻声叩门”中“读”出人物的。(4)短文围绕“掩门”写了很多,最后却只用了一句话交代“‘我’为父亲掩门”。这样写的用意是。(5)常言道“细节之中显真情”。结合阅读感受,你认为本文题目怎么样?注意说清楚自己的观点与理由。我的观点是,理由是六、习作。(25分)17.(25分)习作ㅤ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有时无须言语,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默默鼓励的一抹微笑,静静陪伴的一道身影……这些都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临近毕业,回想小学生涯,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呢?请联系生活经历,选择一件事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ㅤㅤ要求:习作时抓住重点,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特别要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并取一个能突出重点的题目。不少于400字。

2023年浙江省嘉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工整书写。(3分)1.(3分)句子抄写:请用楷书抄写下面的句子,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句子,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解答】故答案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点评】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二、积累与运用。(42分)2.(5分)读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从shǔjí书籍中,我们tíqǔ提取有yìyì意义的信息,足不出户便能饱览wǔhúsìhǎi五湖四海的秀丽风光。所以,阅读是很làngmàn浪漫的事。【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解答】故答案为:书籍提取意义五湖四海浪漫【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3.(3分)把加点字正确的读音找出来。小明屏(bǐngpíng)bǐng住呼吸,眼睛盯着直播画面。当看到航天员平安出舱时,他激动得血脉(màimò)mài膨胀,整个人完全沉浸(jìngjìn)jìn在兴奋中。【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解答】“屏”为多音字。读“pínɡ”时,意为泛指像墙的遮蔽物。读“bǐnɡ”时,意为停止、抑制。故“屏住呼吸”的“屏”读作“bǐnɡ”。“脉”为多音字。读“mài”时,意为血管;脉搏;连贯分布成为一个系统的东西;植物叶子上的筋络。读“mò”时,原指凝视。后多用来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故“血脉”的“脉”读作“mài”。“沉浸”: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与某种事物。读作“jìn”。故答案为:bǐngmàijìn【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4.(2分)阅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系统”的解释,将正确的选项找出来。【系统】xìtǒng①名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化|组织~|灌溉~。②名有条理的;有系统的:~学习|~研究|资料不够~。(1)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①(2)阅读时,我们常常需要系统地分析阅读材料的内部关系。②【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解答】(1)句子中的“系统”意思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故选①。(2)句子中的“系统”意思是有条理的;有系统的。故选②。故答案为:(1)①;(2)②。【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5.(2分)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与加点部分意思相近的词语。(1)读书节活动上,小林在征文比赛中摘得桂冠,小东在课本剧表演上拔得头筹。(2)篮球赛上,一班和二班旗鼓相当,最后握手言和;田径场上,三班和四班不相上下,各自获得了两项冠军。【分析】考查了写近义词的能力,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解答】(1)拔得头筹:意思是在竞争、比赛中夺得第一。故近义词为“摘得桂冠”。(2)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故近义词为“不相上下”。故答案为:(1)摘得桂冠;(2)不相上下。【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6.(2分)按要求写句子。(1)其他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发挥想象,学着加点部分的样子,把人物的“渴”写具体)他太渴了,渴得可以喝下一条江。(2)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先体会加点部分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再照样子写句子)演讲比赛结束了,我伸出手触摸微风,微风正慢慢悠悠地从指缝间溜走,无比悠闲。【分析】考查了句子仿写。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解答】(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例句中的加点部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写句子要符合夸张修辞的特征。(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例句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流露自已的情感,仿写时要注意。故答案为:(1)渴得可以喝下一条江。(2)伸出手触摸微风,微风正慢慢悠悠地从指缝间溜走,无比悠闲。【点评】仿写句子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特点、语气等,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三、根据要求,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10分)7.(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沉郁鞭炮赤裸裸 B.耽搁觉查死得其所 C.肿涨拨弄腊八粥 D.僻静倾复翻箱倒柜【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对每个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解答】A.正确,B.有误,觉察:发觉,看出来。故“觉查”的“查”错误。C.有误,肿胀:肌肉或皮肤等组织因发炎、充血或瘀血而使体积变大的现象。故“肿涨”的“涨”有误。D.有误,倾覆:颠覆;覆灭。故“倾复”的“复”错误。故选:A。【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8.(2分)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的祖国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着,让全世界惊叹。 B.“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对教室进行了装扮,真是万象更新。 C.见微知著,从身边的小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D.全世界有许多人在学汉语用汉字,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分析】考查了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多为四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解答】A.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来形容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与语境相符。B.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都改变了面貌,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与语境不相符。C.见微知著: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料到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语境相符。D.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与语境相符。故选:B。【点评】平时要注意成语的积累,注意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分类记忆,并要学以致用。9.(2分)想要勉励同学多学习多实践,努力增长才干,在毕业纪念册上写哪句最恰当?()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B.树欲静面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分析】考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解答】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为良药多数苦味的,但却于治病,而教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B.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过世。多用来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结合语境“勉励同学多学习多实践”可知,在纪念册上写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最恰当。故选:D。【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题目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0.(2分)围绕“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哪个更好”的主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当听到反方“电子阅读代表时代潮流,是每个人阅读的不可替代方式”的表述后,正方辩手小林进行了反驳。以下话语不能起到有效反驳作用的一项是()A.电子阅读不适合老年人,所以人人都会电子阅读不现实…… B.电子阅读只是阅读的方式或载体,它与是否代表时代潮流无关…… C.信息时代,阅读文本电子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电子与纸质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 D.根据科学研究,阅读纸质书对读者的大脑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分析】本题考查了辩论讨论,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看清对方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有针对性地提出反驳的观点。【解答】ABD正确,C项强调电子与纸质阅读都很重要,不利于正方观点,不能起到有效反驳作用。故选:C。【点评】我们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弄清题意,注意要求,见解独特,语言精练,紧扣题意。11.(2分)制作成长纪念册时,杉杉采用“栏目式”进行整理分类(如图)。杉杉准备在第一栏放入学校的基本介绍。下列栏目名称最适合的项是()A.多彩生活 B.校园风光 C.园中故事 D.校园印象【分析】考查了体会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解答】结合“第一栏放入学校的基本介绍”可知,“校园印象”最适合。故选:D。【点评】体会文章的主题要结合内容理解,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四、按要求完成问题。12.(11分)根据提示,完成相关练习。(1)古诗传真情。阅读中,我们感受到明代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不惧生死、持身清白的心性;也领略到唐代王建“望月”意境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念友人之情。(2)文字蕴哲理。阅读中,我们发现《学弈》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蕴含着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也明白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承载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3)语言有滋味。朱自清“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写出了时光流逝的滋味;《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发出了年轻人要奋发图强的呐喊。【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文默写,有现代诗文默写等,完成这些习题,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解答】(1)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2)出自古文《学弈》,出自北宋诗人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3)出自朱自清的《匆匆》,出自《长歌行》。故答案为:(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若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3)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少壮不努力。【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3.(7分)快乐读书吧。601班开展了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并列出了书单:《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根据内容简介,填写作品名称。作品名称《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内容简介主人公因为受到小精灵的惩罚而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为了变回原样,他开始环游世界。途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最终让主人公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为一名具有正义感的小英雄。一个小女孩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从而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在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梦。(2)阅读分享会上,几个同学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BA.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B.如果觉得名著读起来比较难,可以换着读通俗易懂的流行读物。C.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查阅。D.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丰富自己的积累。(3)班里的小星同学因为疫情被隔离。他对自己网课学习的状态不太满意,情绪也因此有些低落。你会推荐他阅读书单中的哪本书,为什么?我会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因为这本书教会我们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自怨自艾毫无用处,要勇敢面对困难,要具有乐观的自我激励精神。【分析】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推荐介绍、阅读策略和方法,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解答】(1)《骑鹅旅行记》内容简介:主人公因为受到小精灵的惩罚而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为了变回原样,他开始环游世界。途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最终让主人公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为一名具有正义感的小英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内容简介:一个小女孩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从而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在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梦。(2)B有误,因名著的深厚知识沉淀一般情况难以被领会,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多读多思考,不能因为难就放弃。(3)首先应该告诉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应该介绍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一般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文章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故答案为:(1)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2)B;(3)我会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因为这本书教会我们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自怨自艾毫无用处,要勇敢面对困难,要具有乐观的自我激励精神。【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五、阅读。14.(8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ㅤㅤ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如说,我不认为背课文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材料二】2016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读书时间读报时间看电视时间15.38分18.91分98.85分(参考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三】ㅤㅤ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纸媒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因为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1)阅读三则材料,写出主要结论。材料一:要多阅读经典。材料二:国民在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远远超过传统纸媒。材料三: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纸媒是痛苦的。(2)根据材料,请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①周国平认为背课文或阅读时尚杂志没有人的灵魂参与。√②青年人看电视的人均分配时间可能要高于老年人。×③人类的心智需要一定时间就复杂刺激做出反应。√(3)读了上述几个材料,你觉得今后你的阅读要注意什么?(写出两点)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增加阅读经典的时间;多读经典,少读流行读物。【分析】材料一写了要多阅读经典。材料二写了国民在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远远超过传统纸媒。材料三写了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纸媒是痛苦的。【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概括。抓住关键信息概括,阅读材料可知,上面两则材料的搜集途径不包括阅读报刊。(2)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①正确。②有误,材料中没有表现出“青年人看电视的人均分配时间可能要高于老年人”这一结论。③正确。(3)考查思维拓展。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看法,例:我们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增加阅读经典的时间;多读经典,少读流行读物。故答案为:(1)要多阅读经典。国民在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远远超过传统纸媒。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纸媒是痛苦的。(2)①√②×③√;(3)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增加阅读经典的时间;多读经典,少读流行读物。【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自确信息后答题。15.(8分)古诗词阅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ㅤㅤ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①独徘徊。【注释】①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受到宋真宗赏识,仕途平步青云,最终寿终正寝。(1)用自己的话写出词上阕的意思。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2)词下阕中,“花落去”和“燕归来”两种景象形成呼应。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伤春、惜春之情。(3)有人说末句中的“独”是全词的题眼所在。结合资料阅读,你认为这个“独”字所饱含的词人的情感是BA.仕途不顺的心酸B.时光流逝的无奈C.报国无门的哀怨D.远离家乡的思念【分析】《浣溪沙》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词的内容的理解。结合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写的是暮春黄昏时词人的生活和心情。上阕的意思是: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2)考查了学生对词的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知,“花落去”“燕归来”两种景象形成呼应。词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伤春、惜春的感情。(3)考查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结合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知,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词人“无可奈何”,表达了惜春的感情;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表达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慨叹。“独”字所饱含的词人的情感是时光流逝的无奈。故选B。故答案为:(1)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2)花落去燕归来伤春、惜春;(3)B。【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16.(14分)现代文阅读。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ㅤㅤ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ㅤㅤ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ㅤㅤ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ㅤㅤ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ㅤㅤ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ㅤㅤ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ㅤㅤ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ㅤㅤ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ㅤㅤ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1)围绕着“掩门”,短文写了哪些内容?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父亲为“我”掩门(第①至②自然段)→2)“我“留意关门时的声响(第③至④自然段)→3)“我”从关门声中读人(第⑤至⑧自然段)→4)“我”为父亲掩门(第⑨自然段)回顾短文第1)4)两部分内容,你的发现是小时候父亲为“我“掩门,长大后“我”为父亲掩门;这样写的好处是在结构及内容上前后呼应。(2)第④自然段中说“我”的心里总是“若有所失”,其原因是CA.“我”没有听到关门的声音B.“我”失去了练习关门的机会C.“我”没能听懂关门的人D.“我”没有学会像父亲那样关门(3)第⑤至⑧自然段中,可以从“不关门”和“大声关门”中“读”出人物的欠些细心、体贴、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从“小心关门”和“轻声叩门”中“读”出人物的细密而饱满的心。(4)短文围绕“掩门”写了很多,最后却只用了一句话交代“‘我’为父亲掩门”。这样写的用意是体现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让“我”最终也成为一个细心、体贴的人,轻轻地为父亲掩门,回报父亲对“我”的爱。(5)常言道“细节之中显真情”。结合阅读感受,你认为本文题目怎么样?注意说清楚自己的观点与理由。我的观点是本文的题目好,理由是因为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分析】《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这篇短文通过记叙父母关门、做事的时候都轻手轻脚,还有大学时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让“我”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应从细节做起。【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全文,找到相关语段,分析事件进行概括,概括内容时注意到“人物、事件”即可。根据文中的“记忆中”“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前些日子回家”等时间词的提示来概括。结合句子“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八九岁时的一天,我到父亲卧房取书,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速读⑤﹣⑧自然段,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即可。示例:“我”学会在门的响声中读人。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可知答案。从第1)4)两部分内容,发现:小时候父亲为“我“掩门,长大后“我”为父亲掩门。;这样写的好处是(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可知,“我”的心里总是“若有所失”,其原因是.“我”没能听懂关门的人,故选C。(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句子和选项可知,按照人物特点可填空为:①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指的是人物的这个特点“欠些细心、体贴”。有些人关门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指的是人物的这个特点“粗鲁,不顾及别人感受”。②有些人离开时把门轻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