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济南某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济南某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济南某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济南某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济南某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两

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

雅俗之辩。“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

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

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

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

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

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

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

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

网络。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

——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现代性降临

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

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

——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

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

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

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

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

“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

喧哗。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这种交锋开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

部事件,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朦

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

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

然而,金庸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数量意味了什么?一些批评家力图复述

阶级革命时期曾经赋予“俗”的强大意义:大众的“喜闻乐见”即是至

高的美学标准;另一些批评家将金庸列为20世纪小说大师,文学史座次

隐含的经典遴选机制毋宁说谋求“雅”的肯定。多数人仿佛不屑于考察

庞大的读者数量与发行量、版税、作家经济收入之间的联系,尽管金庸

的小说出现大量的盗版以及某些浑水摸鱼的状况,例如以“全庸”署名

发表武侠小说。即使涉足雅俗之辩,“俗”似乎仅仅是审美趣味而不是

庸俗的商品和金钱。雅俗之“俗”与市场的联系不可能长期遮蔽,“畅

销书”的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印刷文化带来的利润。这时,经济收益不再

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电子大众传媒的运行要求巨大的成本投资,同

时形成高额回报,雅俗之“俗”具有十足的含金量。

历史分析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很大程度地来

自世俗生活真实的或者虚幻的渴求。如果说,“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

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那么,“俗”的泛滥多半热

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投机市场。大众传媒与市场的彼此震

荡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这种倾向可能严重损害文化的教化功

能。

围绕大众、启蒙、阶级、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20世纪

之后的雅俗之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

化风尚,而且内在地嵌入社会组织,深刻地影响社会阶层的互动。所以,

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而是与社会背景

紧密互动,波遍云诡。约翰•斯道雷发现:“那些想为高雅文化与通俗

文化区别辩解的人,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对清

楚的”,“而且,这种区别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任何时候都有可

能发生雅俗之辩。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雅俗的重新理解,往往表明审美

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这个意义上,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

参与历史的见证。

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

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

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互关联的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新时期”文学领域发生了激烈

的雅俗之辩。

B.工业化与都市化是通俗文化产生的重要经济因素,至今对现代社

会仍有一定影响。

C.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种

美学的影响。

D.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虽然存在着激烈争辩,但不一定会逐渐统一

于某种理论规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应该派生出“民间文学”,两者的内涵与所指的

范围都不相同。

B.80年代后期对于金庸及其作品的不同评判,表明批评家只能依据

自己的标准评定。

C.“畅销书”揭示了“俗”与市场的联系,人们不再只谈审美趣味而讳言

经济效益。

D.对“雅"或''俗”文化的追求要适度,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

创能力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君岂非所谓士而商者欤?然君为人,恂恂慕义无穷,所至乐与士

大夫交,岂非所谓商而士者欤?”(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

B.“故设为雅俗之辨,欲使知音者勿过尊古,勿过贱今,谓当世之人

为今人不为俗人,谓今人之声为人声不为今声,则于斯道有庶几耳。”

(清・毛奇龄《古乐复兴录》)

C.“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但能体认得静、

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清•徐上

瀛《溪山琴况•雅》)

D.“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宋•王

安石《陈辅之诗话》)

4.“雅俗之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概括。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请根

据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棉花开(节选)

李春雷

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

部脱落了,满嘴尽是魔品。心脏早搏,时时伴有杂音,胆囊也隐隐作痛。

但他显然还没有服老,1.71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走起

路来,风风火火,踩得地球"咚咚"直响。

省委门口有一个副食店,每天凌晨3点钟,黑黝黝的寒风中,市民们揣

着鱼票、油票、糖票等花花绿绿的票证,开始在这里排队抢购。广东产

鱼,广东人更喜欢吃鱼,可市民们每人每月只有5角钱的鱼票,还不能

保证供应,副食店7点30分才开门营业,买鱼的队伍长长的,比鱼还

多。排在前面的阿公阿婆太困了,要回家再睡一觉,就放下一个替身:

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又来到了深圳的文锦渡口,放眼望去,河对岸就

是英国政府租管的香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黑灯瞎

火,四野无声。

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

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更是落后,京广铁路在广东境内

竟然全是单线。从广州到珠海、深圳,中间都要转乘四、五次轮渡,需

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农业也不行啊,是全国最大的缺粮省份,虽然国家

每年调进5亿公斤,但仍是饥肠辘辘,路人相闻。1979年全省工农业生

产总值人均只有52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字636元。还有一个数字

更让粤人汗颜,偌大的广东省,面积是香港的200倍,而每年的创汇总

量却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

也许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中央政府才下决心在广东试办特区,先行一步。

于是,就选派了他。青年时代他在中国大学攻读的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

抗战时期,他就主编了党内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建国后长期担

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他的政绩至今仍活跃在松花江畔;主政辽宁三年,

经济发展跃至全国三甲之列。

可他毕竟已经年近古稀,又是第一次来广东,这一片土地,能接受他吗?

省委大院里植满了榕树,这南国的公民,站在温润的海风中,悬挂着毛

毛茸茸、长长短短的胡须,苍老却又年轻,很像此时的他。

但他似乎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忽地一夜春风,千树万

树骤然迸发,那硕大丰腴的花瓣红彤彤的,恰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

又如年轻威武的丈夫,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

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血液像珠江一样奔腾起来。

他摸了摸满头秋草,似乎那是蓬蓬勃勃的南国春芽……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为185亿元,列全国第

23位。可仅仅到他离任的1985年,广东已经赫然位居榜首。短短的几

年时间,这是一个怎样超常规的跨越!

地球人都知道,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以她特有的“深圳速度”,

从一片偏僻的小渔港蜕变成为一座繁茂的大都市,成为面向世界的最靓

丽的东方形象....

据不少见过他的人说,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

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

1983年春天,他明显感到心律不齐,去医院检查,连医生的脸都白了:

他的心跳竟然每天比正常人早搏3万次。劝他马上动手术,他笑一笑,

说自己身体好能抗得住,拒绝了。又劝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可这无异

于与虎谋皮,怎么可能呢?

他的胆囊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愈加剧烈,发展到腹胀,厌食,疼痛难忍。

1984年元旦过后,他被送进了医院。胆囊结石,严重发炎,必须马上切

除,否则,腹背受敌,危及生命。

手术开始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做了这么多例手术,还从来没有

见过如此畸大的胆囊,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像

一个熟透的桃子,打开桃子,医生们更是叹为观止:里面塞满了16枚圆

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鹤鹑蛋,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

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

他退休的198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岭南大地已

经全面发酵,物阜民丰,山河肥美,而只有他自己萎缩了。他的体重比

上任时减少了近30公斤,身材也矮小了5厘米,他瘦弱成了一个干巴

巴、颤巍巍的岭南阿公。

卸任前,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

灯光,他笑了,他的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

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

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

烈如火,殷殷似血,他用颠抖的双手高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向他的后

人、向这个民族奉献着最后的真诚……

公元2007年11月,我去采访的时候,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

我相信,1000年之后,当广东的后人们在数念起20世纪时,仍然会敬

重他的名字。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

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阿公阿婆用替身排队、

凭票买鱼的场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

B.文中对任仲夷青年时代求学和以往政绩的插叙,既说明了他杰出

的才能,又为下文广东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C.“连医生的脸都白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还从来没有见过”

等句,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任仲夷的忘我精神。

D.“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用语

幽默通俗,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

7.关于文中多处列举数据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对任仲夷身高、体重数据的比较说明,是他不辞辛劳的

有力证明。

B.文中拿广东和香港面积与创汇总量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

的汗颜程度。

C.文末的“1000年之后”虽是个时间概念,但也能表达广东人对任仲

夷的敬重之深。

D.全文多处列举数据,将真实人物和真实时代结合着写,凸显了报

告文学的纪实特点。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木棉,但作用是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9.本篇报告文学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试作概括和

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

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

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

好内,竖刁自猬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

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

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

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

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

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

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

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

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寸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

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

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

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

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

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

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

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

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

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

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

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

意思相同。

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

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

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

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

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

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

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

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塞上曲

王世贞

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

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调昂扬,风格雄浑,同属边塞诗范畴。

B.“白龙堆”,本指新疆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

李诗中“天山雪”极写边塞苦寒,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

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

古乐曲《折杨柳》,表怀念的意思,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

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

16.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

妙的动词,分别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

了修复,接着“,”,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写生命有限,

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

(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后来在古代诗歌

中,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言“”,

李商隐曾言“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

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

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引领中

华民族一次次①、遇难成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这是

中华文明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旧邦新命,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

面对的世界变局,必然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

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也在近现代落后

挨打,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也为科技

的落后与国力的衰退而痛苦反思、艰难求索。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

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正是中华文明以自己的仁爰、礼义、和穆

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

部的纷争,阻遇了城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成就了中华民族与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旺、发展与连续,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

大存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要取得好成绩,得用功,还得改进学习方法。

B.你要敢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审判。

C.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

D.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才不负青春。

20.文本第三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①°

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可不大

容易。蝴蝶兰喜高温高湿,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

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

最不适应的,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

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

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把蝴蝶兰放在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

不要②.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③,这样的好心,只会适得

其反。我总结了这些蝴蝶兰的习性,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

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季,到四月中旬再换

盆——把已腐烂的基质换掉,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

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保持25℃~30℃的温度、60%以上的湿度。

两三个月后,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它的翩

翩舞姿,会长达三个月。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

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1,1+2=1,3+4=1,5+7=1,6+18=1……看到这一串等

式,很多人的直觉就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可是,如果在数字之后加

上单位呢?1里+1里=1公里,1个月+2个月=1个季度,3天+4

天=1周,5个月+7个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

顺丰创始人王卫说:"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是偶然,但若长期成功,那

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可能从思维到行为都跟别人不太一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C3.D4.①时代性(历史性)。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对

于雅俗的理解,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②长期性。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雅俗概念会保持长盛不衰

的理论活力。

③广泛性。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5.①列

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雅俗之辩的事实,证明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历史

发展密不可分;

②对比分析20世纪之后与古典社会的雅俗之辩,证明其与社会背景紧密

互动;

③引用约翰•斯道雷的名言证明雅俗之辩任何时候会发生,且审美趣味与

历史之间会重新建立联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相互关联的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错,不是“阶级概念与市场

经济”促使,而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者认为”错,应该是一些批评家。

B.”批评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评定”错,还有“大众”标准。

D."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创能力的提高”错,原文是“,雅,的过

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那么,,俗,的泛

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投机市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

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强调的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

A.说的是文化生产者“士”“商”的融合,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

B.说的是正确对待古代文化,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

C.说的是审美趣味,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

D.流露出宋人面对唐诗高超成就的压力和焦虑心理,与雅俗之辩的产

生原因无关。

6.D7.B8.①第一处,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

对比中突出任老思维之活跃,激情之高昂;②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树,

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离世,但

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9.①善于以物喻

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热忱、无私的木棉,增强了作品人物

的感染力;②多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肖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

节,如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的细节,增强了作品细节的感染力;③巧用

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如“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增强了作

品环境的感染力;④善用既形象又富有情感的语句,如“面皱如核桃,发

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魔品”,突出了对任仲夷身体状况

的极度担忧之情,增强了作品情感的感染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

力。

D."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错误。选项中“哦,怪不

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看似幽默通俗的表达,

表现的却是任仲夷长期忍受疼痛、强撑躯体、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

神,令人无比心痛。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本质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

的汗颜程度”,而是为了强调当时广东的落后。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

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运用比喻修

辞,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把思维比作枝叶,把

激情比作火焰,运用对比,突出任老思维之活跃,激情之高昂;

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结尾处燃

烧的火炬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离世,但

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人物形象上,结合“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又如年轻威武的丈夫,用刚

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身

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岭南的疆土上肃立

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可知,善于以物喻

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热忱、无私的木棉,使人物形象具体

可感,如在眼前,增强了作品人物的感染力;

细节描写上,“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魔

品”“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他相貌清奇,最奇迥

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

明亮如灯”多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肖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

尤其是“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像一个熟透的桃

子”“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鹤鹑蛋,小的似花生豆、

黄豆、红豆……”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描写胆囊和结石的细节,运用比

喻修辞,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细节的感染力;

环境描写上,“放眼望去,河对岸就是英国政府租管的香港,高楼大厦,

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黑灯瞎火,四野无声”“他又一次去了深圳。

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文章两处关于深圳的环境

描写,前后对比鲜明,巧妙地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

语言运用上,“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M

品”“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突出了对任仲夷身体

状况的极度担忧之情,“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

如灯”“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殷殷似血”表达对任

仲夷精神和品格的赞美,善用既形象又富有情感的语句,增强了作品情

感的感染力。

10.CEH11.C12.D13.(1)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

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

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

管仲。14.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③于是,在管仲死后,

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

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

“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

“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即H处断开。

故选CEHo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

因为它的心浮躁。

B.正确。句意:过了一年多。/过了没多久。

C."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不过、但是;顾忌。句意:但是

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做大事不顾忌细枝末节。

D.正确。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难道

能料想他落到这样的结局吗?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

以斥退小人”错,根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

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材料二认为小人是去不

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见……于”,被;“灭”,丧失;“为天下笑”,被动句。

(2)“因”,趁着;“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

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由“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

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萦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

而患无仲”可知,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

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

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

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

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

桓公说:“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

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

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既然这样,那

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

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

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

说:“既然这样,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

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

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

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任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

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

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

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长,最终被臣下所杀,从

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

材料二: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灾祸的

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强

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谈到那齐国的动乱,我不

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

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

公。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杀掉

少正卯。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使齐桓公得以任用这三个人的,却

是管仲。管仲生病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

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可是他在谈话中只是说:

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

少年了,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每天沉湎于声色歌舞,

如果不是这三个人,那么他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三个人当初所以

不被重用,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

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

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

普通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即

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

管仲能全部点出来,把他们都去掉吗?唉!管仲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不知

道根本的人。(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

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

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

15.D16.①“偃”字写出将士们在茫茫的荒漠戈壁上休息的情景,展现

出边塞军旅生活轻松愉悦的状态;

②“抱”字写出将士们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的情景,充分体现了边塞

军旅生活紧张的状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的说法错

误。高适的《燕歌行》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但王世贞的《塞

上曲》中“歌舞未残飞骑出”写出了将士出征的迅捷果敢、骁勇善战,而

不是“斗志衰颓”。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艺术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①王世贞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中的“偃”是平息的意思。诗句描绘了春

天旌旗招展,将士们在茫茫的荒漠戈壁上休息的情景,白龙堆沙漠山呈

现出一片平和安静的景象,通过这个动作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轻松愉悦

的状态;

②李白“宵眠抱玉鞍”的意思是: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这一个“抱”

字,更见将士们军中生活的紧张状态。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

军中的生活习惯,但诗人不言“枕”而言“抱”,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

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诗人以高超的炼字艺术,一字之易,便将紧张状

态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

1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寓形宇内复几

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

春心托杜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辟、垣、寓、曷、猿。

18.转危为安(逢凶化吉)日新月异(波诡云

话)19.D20.第三段共用了三组整句。整句的运用,让语言

表达既有节奏感和强烈的语势,又层次鲜明地表达内容,增强了情感。

(1)第一组整句连用三个“是”字句,构成排比,用强烈的肯定语气,突

显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

(2)第二组整句用“以”字引领四组偏正短语做宾语,绵密排列,概括了

中华文明的内涵,清晰而全面。

(3)第三组整句用四个动宾短语,选取"化解了''"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