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_第2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_第3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_第4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有一位历史人物:出身贫农,当过和尚,于年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这位历史人物是()A.朱元璋 B.朱棣 C.李自成 D.努尔哈赤2.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明清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在()A.苏州 B.景德镇 C.松江 D.南京3.他先忍辱为地主放牛谋生,后剃度为僧托钵流浪,但凭借智慧和努力,最终他逆袭成功,于1368年建立了新政权,定都南京。他是()A.赵匡胤 B.忽必烈 C.朱元璋 D.皇太极4.明太祖时期,设立了监视官民的机构()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御史台 D.三司5.“以后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材料揭示当时的政治体制最鲜明的特点是()A.君权加强 B.机构精简 C.地方分权 D.主权在民6.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7.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以下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烧的“三把火”的是()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8.《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9.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意在反映明代八股取士()A.削弱了儒学地位 B.使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摧残了中国的思想文化10.如图是明朝锦衣卫的大印,它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特点是()

A.君主专制强化 B.抵御外来侵略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书法篆刻艺术高超11.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A.君主专制加强 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C.理学的空疏学风 D.土地兼并现象12.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非洲等地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土豆、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A.棉花 B.玉米 C.小麦 D.橄榄13.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大的商帮。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这现象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 B.商品经济发展

C.手工业技术进步 D.自然经济的瓦解14.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四书集注》的作者是()A.朱熹 B.关汉卿 C.苏轼 D.宋璟15.下图是一个玉米玉雕,它的制作年代不早于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晚晴16.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明朝的小明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他复习备考的主要材料是A.唐诗 B.百家讲坛 C.《史记》 D.“四书”“五经”17.如表是某一古代统治者的主要经历,该统治者是()

主要经历:

年年童年,放牛

年年做和尚,讨饭

年年造反

年年做皇帝A.皇太极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朱元璋18.明清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B.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D.晋商、徽商等商帮垄断了市场,妨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19.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明朝皇家陵墓)却没有其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他可能不喜欢北京十三陵所在地的风水B.继任者明成祖朱棣不认可其开国地位C.南京的风水比北京好D.他称帝于南京,十三陵是迁都北方之后的明代皇帝墓20.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日益走向僵化B.考核内容侧重“经世致用”之学C.儒学遭到严格限制D.要求考生所学知识全面务实2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2.高考制度是以考试来挑选人才的制度、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脉相承。当前,废除高考的讨论十分激烈,主要有坚持高考论,废除高考论,高考改革论三种观点。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科举制度立于何时?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和文体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里的内容和文体各是什么?(3)明清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和影响是什么?(4)在高考讨论中,你持哪种观点?请你说明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23.写出明清时期的大型商帮。24.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明朝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请回答:

(1)如图所示两位人物谁是明朝的建立者?写出姓名。(2)明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专制统治?(3)通过对明朝历史的学习,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明朝最突出的时代特色是什么呢?25.当年明月,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心灵历史开创者。他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飚突起于天涯论坛,后转战新浪,天涯、新浪月点击率均力超百万。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书中内容:第一册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问题:

①说出“建国”的人物是谁?

②“建国”后,开国皇帝采取了什么文化措施?有什么后果?(2)书中内容:第二册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第一部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问题:

说出郑和的事迹。(3)书中内容:第四册主要讲述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

问题:

①“锦衣卫”和“东厂”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②“倭”是指哪国?说出一个“抗倭斗争”的名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唐朝科举考试内容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材料二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代科举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只要登科一般都授予官职,逐渐形成庞大的文官集团,在考试内容上有较大改变、加大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强调语言组织,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发展有什么贡献?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原因是什么?27.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材料及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二江南运河奠基于春秋晚期,至隋代正式修成。运河通航后,改善了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唐朝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江南经济在隋末一度受挫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宋代以来,北方经安史之乱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凋敝,而在相对稳定的江南,经济却愈益发达,逐渐成为两宋国家的财政支柱。——改编自《苏州史纪古代》材料三:甘暮“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储”,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四: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时间人口总量粮食总量(斤)人均耕地(亩)人均粮食(斤)1662(康熙2年)约0.98亿1163.7亿6.8811831795(乾隆60年)约3.01亿2576亿2.14867(1)据材料一,请按顺序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农业工具的名称。并概括分析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2)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3)甘薯和玉米在何时引入中国?据材料三及所学,请分析其引入的作用。(4)概括材料四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这种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1)材料一中明太祖通过什么方式坐上皇位的?(2)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特务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3)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29.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

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名称是什么?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反映了唐代的这一政治制度?材料一中有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指出是哪一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情况?

材料二“(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

--《元史》卷五十八

材料三“……宋为成都府路。元初置成都路总管府。……旧领嘉定、崇庆二府,眉、邛、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后嘉定自为一路,以眉、黎、雅、邛隶之。……旧领成都、华阳、郫、新都、温江、新繁、双流、灵泉、广都九县……”

--摘自《新元史》卷四十八•志第十五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属于元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请依据材料,由上而下依次写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设置,并指出今眉山在元朝属哪一行省管辖?

材料四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根据材料四,概括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重大改组的原因。材料一中哪一示意图反映了这一改组?30.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两朝在君权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分析其利弊,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第14课明朝的统治1.A2.B3.C4.A5.A6.A7.A8.A9.D10.A11.B12.B13.B14.A15.C16.D17.D18.D19.D20.D2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设厂卫机构锦衣卫;思想措施:八股取士.22.(1)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2)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3)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影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4)坚持“高考改革论”。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有很多的弊端,如评价标准单一,地区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等,应该进行改革。23.晋商、徽商。24.(1)图一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2)措施: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设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3)特色:封建专制统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5.①朱元璋。②“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后果: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①特务机构。②日本;戚继光。26.(1)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贡献:创立了殿试制度。

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特点: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的名额,形成庞大的文官集团,考试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