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_第1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_第2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_第3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_第4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一、概述金融危机,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场剧烈震荡,其影响深远而广泛。它不仅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经济增长放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刺激经济增长、稳定金融市场、保障民生福祉。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财政政策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这些政策旨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并通过刺激内需来抵消外部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我们将首先回顾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然后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这些政策的效应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将关注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并评估其长期和短期的效果。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政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未来的财政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1.金融危机背景概述自2008年起,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深远且广泛,不仅冲击了各国的金融体系,更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从国际角度看,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对各主要经济体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受其影响,世界经济开始告别“高增长、低通胀、贸易流量大幅增长”的繁荣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各国的就业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新阶段。以美国为例,其2008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出现了负值,内需增长也大幅下降,个人消费、房地产投资以及企业设备投资等关键经济指标均出现大幅下降。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也明显放缓,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同样不乐观。从国内角度看,中国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11月,中国的进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了2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出口首次较上年同期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顺差却出现了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进口方面的降幅更大。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下滑趋势正在形成。面对这样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旨在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以及扩大出口。这些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以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发展。2.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提出背景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提出背景,是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背景下,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作出的重要决策。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市场,导致出口增量明显回落。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也面临挑战,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经由传统的追求以人均GDP增长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也转变为同样重视社会保障和公平。这种转变意味着,财政政策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中国已经进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要求财政体制和收支结构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有效率的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财政政策的提出,既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积极应对,也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深谋远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优化税收政策等,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3.研究意义与目的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样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旨在稳定经济增长、防止失业率上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也有助于完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推动经济学的发展。从现实层面来看,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对于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我们评估过去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政策提供思路。本研究还可以为其他面临类似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以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信心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贸易渠道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出口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增速大幅下滑。金融渠道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中国金融市场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信心渠道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打击了市场信心,企业和消费者预期悲观,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速下滑、就业压力增大、企业利润下降等多重困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旨在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减轻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为中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契机。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调控,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1.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金融危机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暴,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股市暴跌、货币贬值、利率上升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动荡不仅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资金流动性紧张,还使得金融市场本身失去了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波动。金融危机往往引发全球经济的衰退。在危机爆发后,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订单锐减,导致大规模裁员和关闭。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使得消费支出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给全球经济带来深重的打击。金融危机还导致资本外流,国际贸易减少。国际投资者在危机中往往会将资金撤离风险较高的市场,导致金融危机蔓延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由于需求下降和信用紧缩,国际贸易量普遍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这不仅影响了全球贸易的平衡,还使得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金融危机还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危机时期,系统性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风险,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这种系统性风险会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的程度,延长危机的持续时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贸易、就业等方面,还深刻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的漏洞和风险。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和合作,以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2.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了美国的本土经济,更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了直接冲击。中国长期以来依赖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收缩,特别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需求减少,使得中国出口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还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中国资源进口和出口加工行业产生了影响。金融危机还通过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传染机制对中国经济造成间接影响。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金融危机引发的恐慌情绪和风险偏好的改变导致国际资本流动不稳定,对中国金融市场和汇率稳定构成了威胁。同时,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影响了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危机还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这要求政府在积极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出口、金融市场等方面,还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3.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的机遇。挑战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对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了巨大压力。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危机还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内需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危机促使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内需和创新驱动。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契机,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危机还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面对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等方式刺激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的经济困境,也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投资不仅直接增加了总需求,而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政府还增加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如教育、医疗、社保等,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消费能力,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实施减税政策以减轻企业负担。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减税政策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政府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值税率等,减轻企业税负,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再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提高公共财政效率。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财政效率。政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同时压缩一般性支出,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政府还加强了对财政支出的监管,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形成政策合力。在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紧密配合,以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通过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政策合力,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等措施,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帮助中国渡过了金融危机。1.减税降费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积极实施了减税降费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或取消部分行政性收费等措施。这些政策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减税降费政策显著减轻了企业的税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税收支出,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减少或取消部分行政性收费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助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金融危机期间,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府将更多的财富留给了居民,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有助于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减税降费政策还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减税降费可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减少行政性收费也有助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率。总体而言,减税降费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促进了经济增长、稳定了就业、刺激了消费需求、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中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平衡减税降费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财政的稳健性。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其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而且对于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大规模投资于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投资不仅直接拉动了建筑、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间接促进了机械、电子、化工等产业的复苏。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为大量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高速公路网的扩展、铁路网的优化、通讯技术的升级等,都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资金筹集压力较大,需要平衡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回报慢,需要政府有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不仅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也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中国政府还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扶持。这一战略不仅是为了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更是为了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财政政策还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社会创新。政府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释放了创新潜力。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中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国正努力打造创新型国家,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更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将其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不仅着眼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更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关键领域。通过提高社保待遇、扩大社保覆盖面、优化社保结构等措施,有效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例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了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扩大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等。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部分群体的生活困境,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政府还注重通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改善来提升民生福祉。在教育领域,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医疗领域,加强了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总体而言,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加强和优化,是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一大亮点。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四、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效应分析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不仅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政府还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物价波动,而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以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地稳定了物价水平。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也为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积极财政政策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政府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这些领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不仅提高了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政府债务的积累可能会增加财政风险。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平衡好短期刺激和长期风险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一大挑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复苏。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平衡好短期刺激和长期风险的关系,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1.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拉动效应。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工具,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可以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投资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通过产业链效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刺激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积极财政政策还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于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拉动效应。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手段,有效刺激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这些政策还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效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了显著的改善效应。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措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还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积极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结构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财政政策有效地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缩小了贫富差距。财政政策还鼓励了企业通过提高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来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而言,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了积极的改善效应。也需要注意到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就业结构的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的依然存在等。未来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应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财政政策的调整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流向、激励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对绿色经济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有效地促进了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财政政策还通过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提供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财政政策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等方式,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同时,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流向、激励技术创新等方式,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还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支持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政府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稳定了市场预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波动。财政政策在优化金融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有效减轻了金融体系的负担。中国还加强了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财政政策支持了金融监管部门在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立风险处置基金、提供财政担保等方式,政府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必要的风险缓冲,减轻了其面临的损失和风险。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积极财政政策还推动了不良资产处置和债务重组。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有效化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高风险债务问题。同时,财政政策还促进了债务重组和结构调整,通过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等方式,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通过稳定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结构、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以及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和债务重组等措施,财政政策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五、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在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减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增加支出以刺激经济,这导致了财政赤字的扩大。长期而言,这可能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对财政稳定构成威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也不容忽视。在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往往也采取宽松立场以刺激经济,这就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避免政策效应相互抵消。在实际操作中,两大政策的协调难度较大,可能会出现政策目标不一致或政策力度不匹配的情况。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着资源分配的问题。政府需要在众多领域和项目中做出选择,优先投入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资源分配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区利益、部门利益等,这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或效率低下。积极财政政策还需要应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金融危机往往暴露出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如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对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财政压力、政策协调、资源分配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和挑战。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1.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以及提高政府投资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债务风险的上升。财政赤字是指政府支出超过其收入的部分。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应对经济下滑和企业困境,政府不得不增加支出以刺激需求。同时,减税降费政策也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虽然短期内这些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但长期来看,如果赤字规模过大,可能会对国家的财政稳定造成威胁。债务风险是与财政赤字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财政赤字的增加意味着政府需要借债来弥补收支差额。过度的债务积累可能会导致债务风险的上升。一旦债务规模超过国家的偿还能力,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高债务水平还可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成本,降低其未来实施财政政策的能力。在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国政府也需要关注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等方式来减少赤字规模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等措施来降低债务风险。只有在确保财政稳定和债务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财政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关注于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更着眼于资源配置的长期效率和公平性。在这一过程中,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降费、优化投资结构等手段,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效率和公平性的问题。从效率角度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这些投资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不总是能达到最优。例如,在某些领域可能存在过度投资、资源浪费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公平性角度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在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政府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财政政策还需要关注区域间的公平性问题,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地区或行业,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需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管,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区域间和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只有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3.政策执行与监管难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与监管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金融危机的突然性和严重性,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制定并执行相应的财政政策,这无疑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金融危机的复杂性也要求政策执行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监管难题。由于政策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减税降费、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监管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如何在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同时,防止资金滥用、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是政策监管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政策执行与监管的难度。例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社会对政策效果的期待也可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变得更加迫切和复杂,这无疑增加了政策执行与监管的压力。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政策执行与监管的难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可以加强政策执行者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政策执行和监管的效率可以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策执行和监管的信任度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监管。六、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建议与措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促进增长、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财政政策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未来,我国应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同时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要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调节经济运行,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可以提高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财政风险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等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化解财政风险,确保财政政策的稳健实施。针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与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通过制定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完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风险管理和监督以及推动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策针对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策针对性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经济下滑、失业增加以及企业盈利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在应对时,不仅要注重总量的调控,更要关注结构的优化。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显著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铁公基”等大型项目的推进,不仅拉动了内需,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这些领域的投入对于提升国家长期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过程中,政府还注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政府制定了差异化的财政政策措施。例如,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企业,政府实施了减税降费、贷款延期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这些企业和行业渡过难关。这种差异化的政策安排,不仅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体现了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关怀和支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策针对性,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也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阶段的提升,中国财政政策还需要继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政策针对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两者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期间,当市场信心不足、资金流动性下降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刺激经济、稳定市场。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积极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强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支出,直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相应调整,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支持财政政策的实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压力。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政策实施的时间和力度上。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确保政策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金融危机初期,政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迅速稳定市场情绪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财政政策逐渐转向稳健,同时货币政策也相应调整,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这种协调配合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效应,还能减少政策间的冲突和摩擦,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中国政府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3.推动政策创新与长效机制建设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不仅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短期刺激经济,还注重通过政策创新和长效机制建设来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内生增长动力。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投入,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有针对性的支出策略不仅有助于短期内刺激需求,也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中国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这种政策协调机制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中国注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这包括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规范化等。这些制度性改革有助于提高财政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效应不仅体现在短期刺激经济上,更体现在推动政策创新和长效机制建设上。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的经济困难,也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4.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确保政策效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精准有力的政策设计,更需要严格有效的执行与监管,以确保政策效果的充分实现。政策执行是财政政策转化为实际效果的关键环节,而监管则是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强化政策执行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机制。这包括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执行责任,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和时间表,以及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通过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建立执行计划和时间表,可以使政策执行更加有序和高效。通过考核和问责机制,可以激励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履行政策执行责任,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强化政策执行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监管,确保政策效果的实现。政策监管包括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和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两个方面。在监督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政策执行的公信力。在评估方面,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为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还需要加强跨部门协调和合作。财政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同时,还需要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确保政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是确保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加强政策监管、加强跨部门协调和合作等措施,可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管,实现政策预期效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七、结论积极财政政策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不仅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也需要注意到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存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减税降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未来的财政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高政策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我们需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1.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作用总结增加政府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手段之一。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关键产业和民生项目等方式,有效拉动了内需增长,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这些支出不仅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还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手段,有效稳定了经济增长,缓解了经济压力,并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还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对未来财政政策调整与优化的展望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退去,中国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显得尤为关键。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成果,更需要对未来的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快速稳定经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随着经济的恢复,这些措施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资源配置不均、产能过剩等问题。未来的财政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例如,可以通过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再次,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在金融危机期间,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未来的财政政策应该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潜在风险。同时,也应该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维护金融稳定。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国债发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未来的财政政策调整与优化应该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可持续发展、风险防控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参考资料:金融危机,又称为金融风暴或金融海啸,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风险,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一种危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连锁反应强等特点。如何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焦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刺激了内需的增长;同时,央行降低了利率,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这种搭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这会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度的货币供应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这种搭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问题,即财政政策的效果可能需要在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出来,而货币政策则可能更加迅速地影响到经济运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结构性的调整,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则应更加注重稳定性和前瞻性,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风险,又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具体来说,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应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体来说,央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力度,推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同时,还应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金融危机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力度,优化政策搭配的结构和方向;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并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它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等措施,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定的财政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往往需要政府增加债务投入。虽然债务投入可以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累积下来,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也会随之加剧。一旦债务规模超过政府承受能力,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政府增加支出,但同时税收收入可能会因为减税降费而减少。这会导致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给财政平衡带来压力。如果财政收支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引发财政危机,影响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服务提供。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会引发资源错配风险。由于政府投资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行业或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同时,如果政府投资与市场机制不协调,还可能会干扰市场正常运行,扭曲资源配置。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会加大社会稳定风险。一方面,政府增加债务投入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投资项目效益不佳或管理不善,可能会引发民众不满和信任危机。一是加强债务管理,控制债务规模。政府应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债务规模和结构,避免债务风险过度累积。同时,应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政府应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管和评估,确保财政支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三是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收入质量。政府应加强对税收征管的监督和管理,防止税收流失和偷税漏税行为。同时,应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收入质量,为财政收支平衡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政府应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应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关注财政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只有才能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推动、扶持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本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必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在政策重点的选择上,把增加投资规模与刺激、拓展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投资和生产上,亦即放在增加产品供给上,因为供给的约束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需要刺激的重点则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在提高需求,但这只是中间需求,它究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则取决于最终需求的状况。新形势下有助于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必须把增加投资和生产与刺激最终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使总量的适度扩张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因为当前问题的性质,既不是简单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也不是简单的总量需求不足,而是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增长)模式转轨时期,在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形势下,主要由于转轨“镇痛”、体制和结构障碍等基本原因而形成的过渡性困难。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和性质,即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很不健全等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和实施全面松动的总量扩张政策,那就很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重结构调整的困难,从而非但无助于当前经济的协调、有效增长,而且还将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就业问题的解决,造成更多的麻烦和后延性障碍。在政策倾向的掌握上,应把支持国有经济与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其发展需要、发展可能及其存在的巨大潜力,还是从其在诸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来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从实际情况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的确存在着不少现实障碍和困难,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政策性问题。在政策效应的考虑上,使扩大内需的当期政策效应与长期政策效应相结合。因为,既然需求不足将是制约我国后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在政策取向、政策效应的分析和估量上,必须把短期与长期、当前与今后加以统筹考虑。即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这方面可供选择的措施很多,如有序推进银行的消费信贷;适当增加财政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转移性支出数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和农民收入,为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奠定基础,等等。社会资金是永远流动和相互转化的。为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了某些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以外,民间和企业投资的增加,就能为政府基于拉动经济增长目的而进行投入的适时退出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我国是存在很大潜力的。比如,尽快减轻企业沉重的非税负担,改变有些企业存在的费大于税状况所能产生的企业投资潜力,就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同时,只要引导有方、政策得当,激活我国巨额储蓄存款余额和游资的利用机制,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又比如,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经济手段,以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但通过深化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改善政策激励措施,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途径所能产生的能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去年在引进外资方面所创造的成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积极财政政策风险是指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或失败的可能性。其风险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决策风险,二是政策执行风险。这说明积极财政政策风险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于政策的全过程。一般而言,导致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防范风险基本对策(1)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确定方面的偏差。确定的政策目标严重脱离实际,或财政政策目标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脱节,或财政政策目标本身的模糊性,都会带来相应的政策风险。(2)在财政政策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3)财政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程度。(4)财政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失当,且政策工具之间缺乏有机配合。(5)财政政策严重滞后,没有随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6)财政政策作用的力度过大或过小。(7)在财政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特定利益集团的阻挠或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上只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含义、表现及成因进行了抽象分析,对中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分析不能停留于此,而必须密切联系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来具体进行分析。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关于增发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议案》,决定由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决不搞一般性工业项目。根据这一原则,当年安排的国债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要机场建设;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00亿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增加公检法及司法设施建设投资;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其资本金;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和进口设备税收政策。1999年,中央政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和鼓励出口,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策措施的运用方面,既向银行增发国债用以扩大投资,又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消费;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支持企业技术改造。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60%以上的国债投资用于中西部地区;二是继续贯彻落实1999年出台的调整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城镇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三是进一步应用税收等手段,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增加出口。根据中央的精神,在2001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继续追加现有国债资金项目的投资,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从近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来看,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1998年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1999年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中国官方估算)。2000年GDP增长速度8%,增幅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已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尽管2000年国民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还比较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变,企业经济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少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政策的作用效果同我们的预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这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在其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客观上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导致政策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就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而言,集中在拉动经济的年度增长上,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在分析经济增长速度连年下滑的原因时,认为是内需不足造成的,因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着力点只是放在扩大内需上,而对社会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再次,在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其他政策工具很少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缺乏有机配合。第四,在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回升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重点仍然放在扩大需求上,而没有适时地进行战略上的转移,财政政策显得严重滞后。第五,在处理财政政策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方面,片面强调前者的作用,而忽视后者的作用,没有摆正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财政政策的力度偏大,财政风险尤其是国债风险进一步加大。第六,积极财政政策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公平性,而是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对其他所有制经济存在明显的歧视,尤其是在财政投入方面。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第七,由于层层截留、挪用,据估计,约有20%的国债资金不能到位,致使通过国债投资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大打折扣。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确定上,必须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作为我国的最高决策层,在制定财政政策目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确保年度或任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应将重心放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只有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有保证。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既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也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城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生态环境的好转等。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初期,针对需求严重不足的严酷现实,财政政策作用的侧重点放在拉动需求方面,这样做简单、容易操作,而且见效快,因而是无可厚非的。到了200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投资品及消费品价格开始止跌回升,这说明我国的需求管理政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尽管有效需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有效供给上来了。经过3年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警戒线,虽然负债率还较低,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相对低下,因而以西方发达国家及欧盟成员国所确定的警戒线标准来说明我国的国债发行还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应控制在20%以内为宜,最多不得超过30%,否则有发生财政危机的危险。由此可见,以扩大国债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旨在拉动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已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单一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不可能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放到改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上来。要通过财政政策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使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有机协调起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及政策的重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国债方面,虽然维持一定数量的国债发行是必要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加以严格控制,国债增长速度应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国债风险程度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国债资金的运用应仅限于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并重点投向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产业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国债资金向这些领域的投入不是包办或垄断,而是重在发挥其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国债资金应退出纳消费性领域,有关社会保障事务应通过税收等无偿性收入来解决。在国债资金投资结构上,要逐步加大新兴产业及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拉动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要加大对国债投资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国债资金的到位,提高其使用效益。在利用国债投资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过程中,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西部地区的基础工业及基础设施方面,优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并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得到进一步加强。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的杠杆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财政投资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对社会投资实施调控,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日趋下降、国债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面对中长期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巨大的投资资金需要,财政的直接投资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贴息支持政策性融资,变直接投入为间接拉动与引导。目前要扩大财政贴息的资金规模,使之成为加强供给管理的有效工具。再次,要通过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刺激民间投资。要废除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变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并相应调低其基本税率,取消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分;统一企业所得税,给内外资企业以公平的税收待遇。取消地区性税收优惠待遇,实行以产业为导向的税收优惠待遇。第四,要切实解决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乱集资问题,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及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规范和约束政府本身的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及个人的负担,调动其投资积极性。如在政府收费方面,有关政府收费的立项、收费标准的确定等都必须通过全国人大或省级人大的审批,收费标准的调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省级人大常委会举行听证会。各级政府只是收费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无权进行收费的立项、收费标准的确定和调整。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市场第政府第二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的财政政策只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夸大。在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注意掌握好政策的力度和作用范围,保持财政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和适度性。要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弥补私人经济部门投资的不足,并积极引导其投资方向,而不是排挤私人经济部门投资,同其在经济领域争利。作为财政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要注重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水平,及时收集和掌握经济发展信息,减少和避免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的盲目性。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及其风险的防范,还需要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我国的一切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要确保其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财政政策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仅是财政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有其他的政策及制度原因。如民间投资缺乏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民间投资产业准入政策方面的障碍等,使民间投资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必须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废除各种歧视性的规章制度,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及银行信贷等多种方式融资。要逐步取消产业准入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变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除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及国防安全的领域不宜让民间资本进入外,其他领域应尽可能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必须对国内民间资本开放。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方向下,2012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