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山西大同二调)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C.不利于唐朝办事效率的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2.下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皇帝宰相总人数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机构变化唐肃宗1614翰林学士开始参政唐代宗1210置内枢密使唐德宗3533—唐宪宗2927翰林学士草诏权A.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B.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得到强化C.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D.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3.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与道教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4.(2023广东广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财政收入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D.缓解社会的矛盾5.唐玄宗诏令僧尼“见天子必拜”“兼拜父母”,断然废除僧尼不称臣子不拜君的特权;唐宪宗时期,百丈怀海禅师成立丛林制度,提出农禅并重,严格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再“不蚕而衣,不田而食”。据此可推知唐朝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发展B.佛教寺院经济实现完全独立C.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D.佛道相互交流融汇不断创新6.下图为唐朝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出自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朝()A.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对外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7.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据表格内容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0.(2023·广东高考真题)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11.(2023·广东高三调研)唐律中对长安城宵禁制度有此记载:“若公使赍文牒者,听(放行),其有婚嫁,亦听。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其应听行者,并得为开坊市门。”“其直宿坊街,若应听行而不听,及不应听行而听者,笞三十。即所直时,有贼盗经过而不觉者,笞五十。”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A.有利于首都地区社会安定B.体现了城市经济管理有法可依C.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D.兼顾了官员与民众的共同需求12.(2023·广东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材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民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摘编自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民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8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上图中任选三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山西大同二调)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C.不利于唐朝办事效率的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可知使职差遣制有利于皇帝扩大任用人才的范围,拓展了中小地主参政的通道,故选A项;使职差遣制是关于官员职务安排的制度,并非关于官员选拔的制度,排除B项;使职差遣制有利于专事专办、特事特办,有利于办事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弱化了……控制力”不符合逻辑,使职差遣制有利于皇帝灵活用人,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2.下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皇帝宰相总人数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机构变化唐肃宗1614翰林学士开始参政唐代宗1210置内枢密使唐德宗3533—唐宪宗2927翰林学士草诏权A.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B.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得到强化C.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D.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中后期绝大多数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长官,这与唐初中枢机构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即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故选A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得到强化,排除B项;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多,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与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无关,排除D项。3.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与道教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可知道教积极吸收儒家思想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故B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宗旨,故D项错误。4.(2023广东广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财政收入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D.缓解社会的矛盾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安史之乱之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众苦不堪言的问题,唐朝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使得赋税名目简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制度进步的表现,故选D项;两税法简化税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而非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仅涉及制度实施后对于人民百姓的影响,没有明确政府具体的经济结果,故“增加财政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两税法的税收内容,没有明确两税法的具体税收实体,排除C项。5.唐玄宗诏令僧尼“见天子必拜”“兼拜父母”,断然废除僧尼不称臣子不拜君的特权;唐宪宗时期,百丈怀海禅师成立丛林制度,提出农禅并重,严格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再“不蚕而衣,不田而食”。据此可推知唐朝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发展B.佛教寺院经济实现完全独立C.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D.佛道相互交流融汇不断创新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佛教在唐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要求和禅宗自身的变革逐步中国化,改变与传统文化矛盾冲突的部分,进而加大了民众的接受度并广泛传播,说明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佛教寺院经济实现完全独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佛教与道教交流融汇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6.下图为唐朝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出自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朝()A.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对外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答案:D7.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君权,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割相权,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加强君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未涉及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据表格内容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该战役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此时李世民还不是皇帝,故A项错误;不同史料均说明李世民是元帅,故B项错误;四则史料都在说明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并且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史料中,只有史料《新唐书·太宗本纪》涉及唐太宗患病,“孤证不立”,故D项应该不是历史事实。10.(2023·广东高考真题)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解析: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11.(2023·广东高三调研)唐律中对长安城宵禁制度有此记载:“若公使赍文牒者,听(放行),其有婚嫁,亦听。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其应听行者,并得为开坊市门。”“其直宿坊街,若应听行而不听,及不应听行而听者,笞三十。即所直时,有贼盗经过而不觉者,笞五十。”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A.有利于首都地区社会安定B.体现了城市经济管理有法可依C.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D.兼顾了官员与民众的共同需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长安宵禁期,也允许婚嫁、丧病求医,这是对社会合理诉求的关照,同时对值班人员有严格规定和惩罚措施,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唐代长安宵禁制度属于社会秩序管理,不是经济管理制度,排除B项;唐代长安宵禁制度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为了打击地方,与中央权威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2023·广东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解析:材料内容为,史善应先祖为避突厥内乱,留隋不返突厥。材料主题没有反映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提到封授,但不能反映门第观念影响广泛,排除B项;史善应先祖为突厥人,为避内乱而留隋且接受隋封授,反映了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羁縻政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材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民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摘编自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民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8分)答案(1)背景: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具体内容: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目的:将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性质: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多重性质。影响: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未能完全抑制土地兼并,旧的剥削关系依旧存在。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上图中任选三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