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专项训练-13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专项训练-13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专项训练-13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专项训练-13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专项训练-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训练二十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橄榄球边锋般强壮的身体加上舞者般灵巧的步伐,罗纳尔多曾为诸多欧洲顶级俱乐部做出了许多美不胜收的进球贡献。B.清晨,一辆时速达149公里的越野车正在沪陕高速西蓝段飞驰,路上突然冒出一堵“墙”,司机立即悬崖勒马,但车子还是钻进墙里。C.由西安交通大学6名教授联名举报的“长江学者”李连生等人学术造假事件,终因国家科技部日前的通告而尘埃落定。D.为了拯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大猫,温州人早在3个半月前就紧锣密鼓地筹办民俗文化节的脸谱、皂衣、大旗等物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B.曾经的陆俊,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在赛场上,都是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但是当扫黑反赌风暴袭来时,我们突然发现绿茵场上这位身披“中国金哨”外衣的主裁也是其中的一只硕鼠。C.为确保升旗仪式和观旗群众的人身安全,元旦假期期间,北京警方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通过网格式管理、流量实时监测控制、加强疏导等方式,保障了观旗现场的秩序。D.进入冬季以来,黄淮地区持续干旱,并波及其他地区也难以幸免。大气环流不利于水汽输送并导致缺乏降水是这次干旱发生的主要原因。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①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⑥气候高寒A.②④⑥⑤①③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⑥⑤①③②D.⑤③①④②⑥4.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4分)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使略萨蜚声国际文坛。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市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利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王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图载《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1)用简明的语言描述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吗?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吗?……户外广告以及某些媒体大肆使用这些似是而非的成语。某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位语文老师。请你为这位语文老师拟写一段“答记者问”。(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6.“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9.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答案专项训练二十一1.C【解析】A项中的“美不胜收”,强调的是一时很多,题中的罗纳尔多的进球,是所有时间内的进球,不是一时。B项中的“悬崖勒马”,用来比喻面临危险及时回头,题中是急刹车。D项中的“紧锣密鼓”比喻进行舆论准备。题中准备的是具体的事物。2.B【解析】A.中途易辙,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俄裔学者”放在“在”后面。,去掉“人身”。,去掉“也难以幸免”。3.D【解析】先介绍地理位置、行政位置,再介绍地理特点。4.【答案】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共两个要点,每点2分)【解析】第一段交代了获奖的事件,没有说获奖理由,原因阐释集中在二、三段,其中第二段侧重于作品的主旨来谈,第三段侧重于写法来谈,可以分别提炼出要点即可。5.【答案】(1)两名年轻人踩在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上,声嘶力竭而又兴高采烈地大喊“宏兔大展”“钱途无量”“口蜜腹健”。(2分)(2)成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强,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奇葩。它们具有较强的稳固性,不能随意改动。篡改成语、滥用成语都是对母语文化的不尊重,也是社会上一些人心态浮躁的反应。滥用成语会给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民族文化带来不良影响,应该坚决制止。(4分)(如果考生拟定老师从成语使用的灵活性、发展变化以及滥用成语正是成语魅力的反应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描述漫画内容应注意结合漫画的寓意,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展开,在叙述中突出能展示寓意的地方。漫画中的人站在成语词典上,口中呼喊着一些改换后的成语,可见此漫画是对随意乱用成语的批评。因为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乱用成语虽能灵活发挥现有语言的多样性,但对文化底蕴相对固定的成语而言还是尽量不要随意改用为好。6.【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澈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分)【解析】这两句诗显然运用了拟人手法,从“怨”字可以看出,清澈的琴瑟之音让人难眠,这样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渲染了哀伤的气氛。7.【答案】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3分)【解析】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诗歌虽未现“思”字,但出现了很多触发诗人思念的景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而且诗的后两联也直接描写了“思”的内容。这些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诗歌赏析】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颈联点题,揭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