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C)第1页共9页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预热演练语文试卷长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市四中;岳阳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中;石门县一中;由渡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县一中;株市二中;麓山国;祁州市中;岳阳市一中;联合命题娄成市一中;你化市三;部东一中;洞口县一中;宁乡一中;浏阳市一中。命题学:岳一中,宁乡市一审题学:益阳市箴中学、新化县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酒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材料一:袁毅: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画,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袁毅: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徐则臣: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语文试题(C)第2页共9页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袁毅:“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徐则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袁毅:“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有意为之?徐则臣: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袁毅: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徐则臣: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室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袁毅: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徐则臣: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材料二: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遮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表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仅仅回湖历史,展示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则臣还通过城外人的视角,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国人可能早就习焉不察,但对于热爱运河的意大利人迪马克兄弟来说,中国的大运河是一条“崭新”的河流,他们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城外视角也更能展现大运河文化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说写道:“他是融会贯通的天才,改变了我对中医的偏见。”借助莱思医生之口,表达了对中医文化的赞誉,小说还以喜爱中国文化的两位意大利人的视角,写了深邃博大的茶文化、气派有范儿的毛笔字、风姿神韵的杨柳青年画等,这有助于唤醒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语文试题(C)第3页共9页大运河是前现代中国的代表物,在求速度的现代社会,大运河与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运输相比,速度是相当慢的。而徐则臣在《北上》中试图更新人们的观念。“快怎么就能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指标了呢?一“慢,也可能成为快。”他认为“一个东西有局限性的同时也有它的优势,要在正视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扬和扩展它的优势。”其实,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发挥属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书中的人物周海阔因为对大运河的喜爱,收集运河的历史遭迹,在运河边开了一家连锁民俗客找,让人们能放慢生活节奏,从各种古老的物件中,窥见大运河的人文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抚慰。《北上》唤醒了一种观念: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摘编自苗家乐、黄德志《审视、反思与唤醒-评徐则臣的小说北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是不可或缺的背景,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B.《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跨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大运河进行文化审视与反思。C.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助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D.材料一是访谈,主要涉及《北上》写作缘起。材料二是书评,主要总结评价《北上》的实践特色和文本意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代性的认知。B.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搜集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料,在小说创作中发挥独特作用,也是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C.当下运河文化带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并未融进当地历史文化的特殊性,运河文化属性彰显不足。D.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毛泽东认为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民间的、外国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B.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C.莫言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D.鲁迅认为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做法是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做好采访工作,需要采访者具有较强的访谈能力。袁毅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有哪些访谈技巧可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家乡文化也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作为湖南的一份子,你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语文试题(C)第4页共9页(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我兴致勃勃跑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那还用问。”他仍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说:“算了吧。”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错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语文试题(C)第5页共9页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自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设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很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有删改)语文试题(C)第6页共9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机亲切地请“我”吃苹果并让“我”自己去拿,“我”拒绝了,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B.“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不仅写出了“我”此时身体上因受伤无力爬起来的虚弱感,也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世界受到现实冲击后的无助感。C.“我”被殴打掠夺后,感到这个汽车遍体鳞伤。但它的心窝还是健全、暖和的,说明尽管经历磨难,但“我”的精神依然健全,内心仍然温暖。D.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成长的寓言。“我”走出家门,开启一场未知的旅行,原本以为成长是一次快乐的旅行,结果却是一次坎坷的经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走在一条像是贴在海浪上的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马路象征着漂泊动荡、起伏不定的人生之路。B.小说以寻找旅店为线索,并运用补叙,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C.小说中的“旅店”不仅实指“我”在远行中寻找的安身之所,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旅途中不断追寻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归宿。D.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8.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9.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资,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①之奉,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发简之投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医人,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子弟之流荡,至于为乞可,盗窃,此最辱先之甚。然世之不能为儒者,乃不肯为医人、星相、农园、商贾、伎术等事,而甘心为乞可,监容者,深可诛也。凡强颜于责人之前而求其所谓应副,折腰于富人之前而托名于假货,游食于寺观而人指为“穿云子”,皆乞丐之流也。居官而掩蔽众目,盗财入已,居乡而欺凌愚弱,李其所有,私贩官中所禁茶、益、酒、酷之属,皆窃盗之流也,世人有为之而不自愧者,何我?(节选自袁氏世范》)语文试题(C)第7页共9页材料二: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抑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果朝皇孙以下,总帅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见为此者,则有何胤、刘康、明山宾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洁、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因,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贵其指归,或无要会。那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节选自颜氏家训》)【注】①束修,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这里指老师的酬金。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上可以事笔A札B代C笺简之役D次可以习E点F读G为童H蒙之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仰,向上,与《兰亭集序》中“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仰”意思相同。B.属,类,与琵琶行并序》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思不同。C.总丱,古时儿童头上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借指童年,“总丱之年”即童年时期。D.卒,完成、完结,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有的人既不做儒生,也不愿从事医生等职业,反而甘心当乞丐、盗贼,这是应该被谴责的。B.材料一认为,那些贪污受贿、向富人卑躬屈膝、欺凌弱小、私贩禁品的人,和盗贼没有什么区别。C.材料二认为,汉代的学习风气较好,而在这之后的读书人只会背诵老师的言论,不能运用到实际。D.材料二认为,梁朝的贤士才俊较少,大多是一些村夫闲人,他们言语粗俗浅薄,笨拙愚昧,没有什么本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游食于寺观而人指为“穿云子”,皆乞丐之流也。(4分)(2)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4分)14.两则材料都谈及对子弟的训诫问题,请结合文本分别概述训诫的主要内容。(4分)语文试题(C)第8页共9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库,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①南道两谢,驰射,风流犹抽古人肩。【注】①本词为黄庭坚被贬黔州期同作。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原为项羽所筑,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朓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首二句起调低沉,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雨使人困居室内,而室内却漏雨积水的艰难处境。B.上阕后三句写重阳放晴,又逢佳节,催发词人以鬼门关的险峻来衬托内心抑郁愁苦,借酒消愁。C.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胱、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诗人豪爽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D.全词结构上一抑三扬,从雨天困居的沉闷走向“驰射”“拍肩”的畅快,语意奔放,意境开阔。16.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阕在写法上“入于苏”,情感上“出于苏”,请结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大学之道》中用平和的心态权衡利弊,体现“慎思慎言,方得合宜”的句子是:“(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2题。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A)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惠子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在地把经验为依据来得出庄子大言无用。惠子对庄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独吗?屈身伏着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路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何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的原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遗遥乎寝卧其下。语文试题(C)第9页共9页谁规定了那在荒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标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蹈虚”!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容易自暴自弃,。我们不仅要懂得“有”之用,还要懂得“无”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用”,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吗?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虚用,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