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课件31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课件31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课件31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课件31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课件31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1知识点讲解小说“科普”1.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2.分类:按篇幅长短分类: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按题材分类:言情、武侠、科幻、历史;按风格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玄幻;按表现形式和载体分:纸媒小说、网络小说、电子小说等。情节安排(艺术)题(1)设问方式:这篇文章情节曲折,饶有波澜,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2)思考角度: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一、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结构依靠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有:(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也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的作用: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概括、分析人物特征(1)设问方式: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答题格式:一般为: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特点)+分述性格特点型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1)设问方式:这篇文章讲述了某人的怎样的心理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归纳概括。(2)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刻画技巧1、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动作描写。2、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3、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1)设问形式:主要围绕人物本身评价(性格成因、命运成因、行动成因或内涵、现实意义与启示)、人物形象作用(对环境、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人物形象地位(是否主要人物/主人公)、人物塑造意图等角度展开。(2)思考点:(三要素+主题)(3)满分模板: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分析作品结构1、文段作用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应。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结尾段: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戛然而止,回味深长。体会句子含义1、句子含义的类型表层含义:字面意思语境含义:在句中的临时意义,往往指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句外意义,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反语、双关、婉曲)2、理解、体会角度(1)关键词语;(2)分析修辞:还原为没有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比喻句找相似性,比拟句找形象性,借代句找相关性。(3)特殊位置;(4)文本主旨(段意、情感)、上下文、结构层次记叙方法:顺序:眉目清晰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和方式两个方面。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要看五方面: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要指明是怎样衬托的。③“情节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⑤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小试牛刀

①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用“窜”,强调苇芒一不留神就长得很高了;用“左边”和“右边”,强调苇芒带给人视觉冲击的喜悦。)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苇芒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遍布整片青山。)>>>开篇点题:以出行为线索,经过北莺公路,发现秋季的青山上都蒙上了白白的芒花。

②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运用比喻,强调白芒花样的留白让我们看得更广,走得更远。)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白芒花深深吸引了开车的“我”,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欣赏青山白发,表达“我”的极度喜爱之情,引发了一系列联想。)>>>联想一:整体描写秋季的白芒花生长面积之广,相对青山,它如水墨画的留白,引领大家走向更远的天地。

③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联想二:从生长状态整体描写秋季的白芒花生长速度之快,从芜杂蔓生的乱到一夜怒放的美,感叹自然的伟力。

④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连用两个“最”,一个“特别”,强调苇芒强悍的生命力,虽说低贱但能演绎最美的风景。)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用衬托手法强调苇芒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点明苇芒生命的意义,将所有精华都奉献给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用对比手法,强调苇芒给人的时序感比玫瑰更强。)>>>联想三:借助两件小事,赞美苇芒将一生的精华都奉献给了秋季,进一步强调其生命力之强,时序感之强。

⑤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⑥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联想四:由白芒花想到云门,借助两问,指出“春来草自青”和“秋天苇自白”异曲同工,强调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的自然心和平常心。

⑦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承上启下:再次点题,以物喻人,由青山白发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作者对人类生命的思考。

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一语中的,解读自然心和平常心。)

>>>联想五:相对自然的生长规律,人的心念因太没有准则和规律,导致不可得,更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

⑨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借助引用,指出天下追名逐利的人们太多,揭示他们不能得到人间清凉的原因。)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用事实警示人们难以突破自然演变的藩篱,苇芒只能开在秋天,与前文呼应,解读深入浅出。)

>>>联想六:世间追名逐利之人,无法取寓自然,也无法突破自然演变的藩篱,从而引发读者思考人生如何获得心灵自由,深化主题。

⑩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从反面点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只能遵循自然。)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以李白为例,进一步指出人不能突破自然演变的规则。)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苇草白头与明月照人一样,景还是那个景,但早已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联想七:无论任何人,想突破自然、宇宙、时空演变的藩篱,都是无可奈何的事。虽能见到相似的情境,但却有了物是人非之感。

⑪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联想八:苏轼把青山比作一根发丝,作者把这根“发丝”说成“白了发梢”,进一步体现青山白发这一自然规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只要到了秋季,白芒花必然开遍整个山野,再次点题,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要想人心可得,就要遵循自然规则。⑫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以景结文,读者再次追随作者心头的颤抖联想那青山白发的影像,引发无限遐思。)>>>首尾圆合:停留片刻后继续开车前行,但青山白发的影像烙在心头,进一步启迪人生要遵循自然,保持自然心和平常心,才能获得心灵自由。1.散文贵在“形散神聚”,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的?2.结合文本,谈谈林清玄是怎样看待“自然这一藩篱”的?1.①作者首先从三个角度谈苇芒生长面积之广,生长速度之快,生命力之顽强,告诉所有人苇芒的一生都奉献给秋天,它是秋天时序的代表,点题。②其次展开多重联想告诉世人要想获得心灵自由就要遵循自然,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无法突破自然的藩篱,哪怕才子、诗仙都不能。③联想苏轼的青山一发是中原,再次以比喻方式点题青山发白,与前文呼应,白苇芒花于秋季绽放之广。④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①指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春来草自青”也可以说“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②进一步指人与自然的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③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无论多强大的人都无能为力。④自然是有伟力的,即使低贱如苇芒,也能在本该的季节蓬勃生长、绽放。人亦应如此,要遵循自然,而不是突破。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浓、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

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

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上。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的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路,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自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