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1页
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2页
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3页
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4页
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

一、新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选文特点

在新高考中,对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将论述类文本与其他实用性文本合并,这样组合有三大理由:

(1)文本共性:①高考选文都具有思想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紧扣时代脉搏。②两类文本的内

容专业性都比较强。③两类文本语言严密,逻辑性、理论性都比较强,文本篇幅虽小,但包含的信息量不

少。

(2)命题共性:两类文本的题目都侧重考查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即信息检索、概括表达的能力。

①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第1、3题和实用性文本的两道选择题均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题,考查信息的概括分

析能力,其设误方式相通。②论述类文本第2题的命题角度虽然着眼于文本的论证分析,但其实质依然是

对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要素信息的概括分析。③实用性文本的主观题依然是有明确信息指向的内容归

纳概括,与论述类题目只是题型的区别。

(3)读文和解题共性:①读文上:时间上求快,都定位于速读文本。既要厘清段落的内部层次(写了

什么);还要厘清篇章层次(怎么写的)o②解题上:掌握通法一一比对法。依据命题人命制题目的共性手段,

解答选择题仍要遵循“题文比对”这一基本通法。③读文和解题上:均对准确定位信息区间有较高要求,

凸显信息检索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读文要求

论述类文本与其他实用性文本都侧重以速读为基础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因此,读文要遵循“泛读十

精读”的原则。①养成一种习惯:检索有用信息。检索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阅读这两类文本的核心任务,

读文时要善于锁定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②具备两种心态:一是专注,聚精

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信息搜索状态;二是仔细,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

置考查点,这就要求我们读文必须认真、仔细。③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圈点勾画,筛选信息;第二步,

检索主干,明确思路;第三步,归纳整合,图示全文。

答题知识概述

1.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

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

以分出主从。

(2)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一般包括事实论据

和理论论据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

显,分析事实,摆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

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

一定的顺序。

(3)论证: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一般

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述类文章的论证结构

(1)并列式:文本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或者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者围绕一个

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2)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

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

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4)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

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3.文本研读备考策略

(1)积累逻辑知识。高考试卷中的分析题、推理题都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的重点和

难点。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有助于考生找到命题的关键点,快速解题。

(2)明确解题步骤。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题干定位信息区间,然后筛选、分析、整合信息,最后组

织答案。

(3)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信息处理技巧。考生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加强对新闻、传记、访谈等不

同文体和以图表、图画等为信息承载形式的文本材料的阅读训练,看标题,抓要素,理思路,挖主旨,特

别要注意分析非连续性文本中各则材料间的联系。

(4)明确多则材料间的关系。①辨析相互关系。综合分析各则材料,多向思考,厘清材料关系,对其

进行个性化解读。A.不同主体读出对比关系:当多则材料是用不同的主体来说明一个共同话题时,要读出

对比关系,发现不同主体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出建议。B.不同角度读出互补关系:当多则材料是从共同

话题的不同角度进行说明时,要读出互补关系,全面认识事物,对其价值优劣做出合理评价。C.不同阶段

读出互补关系:当多则材料是从共同话题的不同发展阶段来介绍时,要读出互补关系,纵向分析把握事物

的发展脉络,从而推断事物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②找出共同话题。在归纳总结出每则材料的中心内容

的基础上,找出多则材料的共同话题。

信息性阅读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呈现信息

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设干扰方法

(一)理解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

1、偷换概念。

2、张冠李戴。

3、转化有误。

4、答非所问。

5、曲解原文。

(二)分析综合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

1、混淆判断

2、无中生有

3、颠倒关系

4、强加因果

5、以偏概全

(三)理解类客观选择题设干扰的方法:

1、张冠李戴

2、以偏概全

3、混淆程度

4、混淆是非

5、无中生有

6、偷换概念

7、颠侄旷强加因果

8、混淆已/未然,偶/必然

9、颠倒主次

10、答非所问

①张冠李戴

选项: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2007年广东高考

原文: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

顿悟。

②以偏概全:

原文: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

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

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

选项: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

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③混淆程度:

选项: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物种越来越

少。

全国高考

原文: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选项: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原文: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

④混淆是非

选项:“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2008年广州二模《论勇气》

原文:作者对“勇气”是持否定态度的。

⑤无中生有

选项:广东流行音乐作为南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但由于长期被北方文化排挤而

缺失。《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

原文:这说明南方文化实际上有很高的价值,它对受众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被长期忽视了。

被忽视并不意味着南方的审美趣味、南方的审美价值就应该缺失。

⑥偷换概念

选项: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原文:“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⑦颠倒因果/强加因果

选项: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艺

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⑧混淆已然未然'偶然必然

选项:.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艺术风

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原文: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

⑨颠倒主次

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国卷(四)

原文:“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

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浙江卷)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

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

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

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解析】D项讲的是“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造成的结果,而非“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⑩

答非所问

对比近几年第一道试题的三道选择题:

试题年份试题

2023新高考I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2023新高考II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全国甲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全国乙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022新高考I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2022新高考II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客观试题是有关“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论证方法”“说法”三方面来考查的。

文本信息的概括与整合信息的概括与整合是信息性阅读的重中之重,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考生常因

信息概括不全或不准而失分。

信息的概括与整合要注意抓住以下“三关键”:

关键点(一)学会审题,明确解题方向

这类题目的题干,不论是连续性文本还是非连续性文本,基本分为两部分:一是答题内容的指定范围,

或针对一则材料,或针对所有材料;二是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说明”等。要从题干中领悟、

明确答题的具体要求及解答思路。若题干问材料的“侧重点是什么”,则答题形式以“对象+特征”为佳;

若题干问“有哪些作用(影响)”,则答题形式以“举措+结果”为佳;若题干问“哪些原因(相关条件、方面)”,

则答题形式以“概括分类+举例分析”为佳。

关键点(二)学会筛选,注重全面概括

审题之后,进入筛选信息、整合概括信息的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1.筛选信息

⑴明确筛选范围,避免旁逸斜出

题干通常会明确答题内容的指定范围,或就某则(段)材料,或就几贝U(段)材料。返回阅读原文时,务必

提醒自己勾画出筛选范围,以免超出指定范围答题以至于劳而无功,还会因此耽误宝贵的时间。

(2)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新闻类文本,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论述类文本、科普类作品、演讲稿

的段首、段尾,通常是说明的中心或观点性内容,也是关键部位。

新高考全国卷信息性阅读的文字量较大,信息繁杂丰富且分散,读文时快准把握关键信息较难。一轮

复习要想在快准读文上获得成效,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步:

1.读题,由题初步感知文本核心点;

2.读文,由面及点精准把握文本信息点。

(一)例析读文“两步骤”

第一步:读题,由题初步感知文本核心点

信息性阅读的文字信息量大,考生整体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读完文本材料再看题,信息就容易模糊遗

忘。先看题再读文,既能帮助考生初步感知文本核心点,也能让考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检索答题信息,事

半功倍。

综观2021年和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I现代文阅读I的五个题目,考查的都是文本的核心关键。由第4

题的题干关键点“分析论证思路”,结合第1题和第2题的选项表述,可以推知两则材料应为论述诗歌与

绘画的论述类文本,且论述的主要观点应该为“诗画异质”。

由题初步感知这些文本核心点,我们读文时就会有意识地筛选体现文本材料论证思路结构的关键词句,

有意识地关注材料中有关诗歌与绘画比较论述的相关信息点。

第二步:读文,由面及点精准把握文本信息点

1.把握话题内容,明确文本间联系

虽然信息性阅读几则文本材料的作者可能不同,对同一话题写作的角度可能也不一样,但不同材料中

的相关信息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时要细致分析材料,找到不同材料涉及的相同话题(内容)之间

的区别以及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等。建立这种联系的目的是解答阅读题中不同材料的综合考查问题。

考场阅读时,要结合材料的出处或标题,快速地通读材料,明确材料论述的共同话题,把握几则材料

所阐明的观点(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2.把握层次思路,明确文本内要点

结合“读题”初步感知的文本核心点和前面对文本“面”的整体把握,快速圈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段

落中心句通常在段首或段末),概括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分析段落间的关系,明确文本的结构思路,为后面

解答客观题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比对信息,解答主观题能快速准确地确定答题要点打下基础。

(2022新高考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

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

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

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

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

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

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

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

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

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

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

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

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

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

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

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

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

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

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

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

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

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

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

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

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

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

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

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

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

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

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

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

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

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答案】LD2.B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

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

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

命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

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

靠移植西方”。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

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

“文化”方面。

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o

(2023新高考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

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

,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

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

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

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

众一

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

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

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

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

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

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

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

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

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

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

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

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

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

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

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

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

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

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

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

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

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

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

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

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

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

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

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

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

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

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

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