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_第1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2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3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4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

课堂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掌握第一段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重点难点: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习目标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曾子思想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作品介绍《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合称“四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礼》与《礼记》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与《礼记》《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品介绍《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指《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的经传王八蛋,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被讹传成“王八蛋”。忘八端,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先贤的智慧。“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解题”小学“与“大学”“小学”,古代孩子八岁入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十五岁进入大学,较之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文本探究一、何为“三纲”?第一部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彰明美德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后、省略—在(于)于至善止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根本和枝节形作动,接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根本原则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何理解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自我修炼(侧重于内圣)影响他人(侧重于外王)终极目标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有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明德,彰明美德,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亲民,亲近爱护百姓,或者使民众去旧立新,它可以是明明德的目的所在;而止于至善,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最终理想所在,是根本所在。三者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大学之道的“三纲”很容易记,但其内在联系并不是特别容易理解。请尝试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实践过程核心目的终极理想一层二层三层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1、《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2、《大学之道》一篇中概括了大学的宗旨的句子是: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理解性默写学习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掌握第二段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准确把握和理解“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重点难点:准确把握和理解“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习目标文本探究二、何为“八目”?第二部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状后—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取独形作使动,使…安定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形作使动,使…端正形作使动,使…真诚动作使动,使…到来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一概,一律庶人(shùrén):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在一定条件下,庶人有可能转化为贵族等级成员,如以军功晋升为士﹑大夫等;其它等级或阶级的人也能转变成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使他的国家安定。要想使他的国家安定,先要使他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他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心思端正。要想使自己的心思端正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想要获得知识,先要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之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端正心态,端正心态之后才能使自身品性获得修养,自身品性获得修养之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之后才能国家安定,国家安定之后才能天下太平。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格物使天下归于太平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诚实,不自欺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修养自身,完善自身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治理国家1.何为“八目”?其具体所指?大学八目2.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根本(内修)(外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方法理清关系“修身”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格物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意义: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三纲”、

“八目”的关系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内修(修己)外治(安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纲八目《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小结

(1)《大学之道》中,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