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内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内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内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内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内江市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诗走向高潮,诗歌的特色就表现为更近于自然流露;这乃是艺术上的归真返朴,语言上的真正

解放;建安以来诗曾经一度离开了歌的传统,这时便又重新接近起来。若是对照赋是“不歌而诵”的,

那么赋的衰亡,岂不也正是歌的复兴的又一佐证吗?绝句的涌现因此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

②绝句来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现了大量的绝句,但是诗人中却很少这类的写作,直到盛

唐诗歌高潮的到来,绝句才一跃而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誉满诗

坛,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春江花月夜》属于南朝“吴

声歌曲”,原来正是民歌中的绝句,因此张若虚这首诗每四句便换一次韵,全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自然地流露出它的飞跃性。飞跃性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时隐约有时明显而已。飞跃性的充

沛自如,乃是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表现,也是诗歌抒情性的丰富涌现。如果说建安以来的五言古诗还难

免较多散文的成分,那么绝句也就意味着诗歌语言的更为纯净化;绝句登上诗坛,可说是五七言诗充分

成熟的又一个鲜明标志。

③唐人的七言古诗相对的说要比五言古诗活跃得多,就因为五古还不免有时习惯于长期以来过渡性

的表现方式,而七古则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绝句,也都是随着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才一跃而为诗坛的

宠儿。五古一般颇少换韵,而七古则是不断的换韵。例如李顾的《古从军行》短短的十二句,就三易其

韵,每一韵其实也就相当于一个绝句。七古远自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以歌行

起家的,它与绝句在歌的传统上有着一脉相通之处。七古也正如绝句,并不是唐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

之;但是都要等到唐诗的高潮时才大显身手,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④律诗也是唐诗走向高潮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是从长篇律诗即排律中演进而成的。它既与民歌没

有渊源,也是不能用来歌唱的;但它在演进中却是沿着一条删繁就简、摆脱铺陈的道路;把繁琐的“四

声八病”变为简单易行的平仄律,把沉闷冗长的排比铺陈,变为每首只有八句,而八句中又只有中间四

句要求一定要排偶。这就大大提高了诗歌语言的精炼性。排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一种擅长形式,

在诗中自然地出现本来也是正常的。七古中就常有偶句,绝句中也是偶然有的,问题在于是否自然。我

们不禁要问五言排律既然是“诗赋取士”中规定的诗体,律诗凭借什么力量又能突破它的影响,完成自

身的演进与变革呢?答案只能是当时诗坛趋向自然流露的巨大浪潮给予了这解放的力量。那解放的语言,

奔放的情操,新鲜的旋律,豪迈的抒情,构成了唐诗最鲜明的色调。律诗是依靠这个力量才从排律中解

脱出来,因此比起排律来要洗炼得多、飞动得多,而这又正是与绝句、七古的特色一脉相通的。

⑤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绝句虽然最为短小,却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它是

最接近于歌的,最有别于散文的,最“天然去雕饰”的。它登上诗坛,意味着诗歌语言的完全成熟而归

真返朴,是唐诗高潮中最鲜明的一颗明珠,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林庚《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绝句来源于民歌,它的涌现成为诗坛上一个新的突破,也体现着歌的复兴。

B.为了追求新鲜活泼的艺术形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形式。

C.绝句登上诗坛,其语言的纯净化与充沛自如的飞跃性,标志着诗歌语言完全成熟。

D.绝句、七古、律诗在歌的传统上一脉相通,它们作为新生事物,在唐诗的高潮中大显身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绝句涌现之于唐诗的意义领起全文,也以此收束全文,首尾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圆和。

B.文章以《春江花月夜》《古从军行》的换韵为例,意在论证绝句、七古的成熟标志着唐诗的高潮。

C.第四段结尾运用设问引人思考并提出观点,指出主张自然的创作倾向促使律诗打破了排律的桎梏。

D.文章从绝句本身、绝句与七古和律诗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了绝句在唐诗高潮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演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记载可以佐证歌的传统在唐时复兴。

B.我们可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领略诗歌语言的飞动和洗炼。

C.《登高》一诗的颔、颈两联体现了律诗对排律的删繁就简、继承突破。

D.《涉江采芙蓉》一诗具备解放的语言、新鲜飞动的旋律和真挚的抒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

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之态。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的“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本身或者观赏

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备了时间的持续性,因而成为时间与空间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

些重复的乐句、乐段,它们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

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就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例子。

在舒伯特的《蹲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蹲鱼”主题和它

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即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

你形象地看到几条蹲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

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

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的中华门开始,就以一间接一间、重复

又重复的千步廊,而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

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

每一座殿堂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房、楼、门,又是比较低

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

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

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

空间也连续着“流动”。

那些殿堂、楼门、廊虎,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

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

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首“乐曲”,千篇一

3

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

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

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

到令人眼花缭乱。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持续性”分为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持续,前者的代表是音乐,而后者的代表则是建筑。

B.想要取得整段乐曲的统一性,只需要保证在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

C.重复运用各种构件和构成部分,是古今中外所有建筑用来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D.放眼世界建筑史,以优秀建筑的标准来看,我国各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还不能尽如人意。

5.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殿”与“前三殿”相比,虽稍有“变奏”,但都紧紧围绕明清故宫的建筑主题。

B.故宫殿堂东西两侧的廊、尻、楼、门起到的作用与《鲜鱼》中“水波涓涓的伴奏”十分相似。

C.正是在行走过程中景色的轮廓、光影的不断变化,才使得北京故宫能够“千变万化”。

D.作者将行走于故宫比作在大画卷里漫步,让读者感受故宫设计的精妙,体现科普文的文学性。

6.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一个好的现代城市住宅区应当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浪街

贾平凹

①这街叫白浪街,走过去,似乎并不感觉这是条街道,只是两排屋舍对面开门,门一律装板门罢了。

街面十分单薄,两排房子,北边的沿河堤筑起,南边的房后就一片田地,一直到山根。组成这街的是四

十二间房子,北边的斜着而上,南边的斜着而下。街道三步宽,中间却要流一道溪水,一半有石条棚,

一半没有棚,清清亮亮,无声无息,夜里也听不到响动,只是一道星月。街里九棵柳树,弯腰扭身,一

副媚态。风一吹,万千柔枝,一会打在北边木板门上,一会刷在南边方格窗上,东西南北风向,在街上

是无法以树判断的。九棵柳中,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

4

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

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

能站在石前。

②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界,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小小的仄石

竟如泰山一样举足轻重,神圣不可侵犯。以这怪石东西直线上下,南边的是湖北地面,以这怪石南北直

线上下,北边的街上是陕西,下是河南。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

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如此不到半里路的街面,商店三座,座座都是楼房。人有竞争秉性,

所以各显其能,各表其功。陕西商店先推倒土屋,一砖到顶修起十多间一座商厅;河南随后弃旧翻新堆

起两层木石结构楼房;再就是湖北人,一下子发奋起四层水泥建筑。货物也一家胜筹一家,比来比去,

各有长短,陕西的棉纺织品最好,湖北以百货齐全取胜,河南挖空心思,以供应短缺品压倒一切。地势

造成了竞争的局面,竞争促进了地势的繁荣,就是这弹丸之地,成了这偌大的平川地带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这里人打着漩涡,四十二户人家,家家都做生意,门窗全然打开,办有饭店,旅店,酒店,肉店,

烟店。那些附近的生意人也就担筐背篓,也来摆摊,天不明就来占却地点,天黑严才收摊而回,有的则

以石围圈,或夜不归宿,披被守地。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到这里可以买,别处见不到的东西,到这里可

以见。

③三省人在这里混居,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他们有他们

不同于别人的长处,他们也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短处。三省人各有不同,但却和谐地统一在这条街上。

地域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分裂仇恨,他们各自保持着本省的尊严,但团结友爱却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街中的一条溪水,利用起来,在街东头修起闸门,水分三股,三股水打起三个水轮,一是湖北人用来带

动压面机,一是河南人用来带动轧花机,一是陕西人用来带动磨面机。这里月月有节,正月十五,二月

初二,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再是腊月初八,大年三十,陕西商店给所有人供应鸡蛋,湖北商店给所有

人供应白糖,河南就又是粉条,又是烟酒。票证在这里无用,后门在这里失去环境,他们各是各的避风

港,各是各的保护人。各家妇女,最拿手的是各省的烹调,但又能做得两省的饭菜。孩子们地道的是本

省语言,却又能精通两省的方言土语。任何一家盖房子,所有人都来“送菜”,送菜者,并不仅仅送菜,

有肉的拿肉,有酒的提酒,来者对于主人都是帮工,主人对于帮工都待如至客;一间新房便将三省人扭

和在一起了。一家姑娘出嫁,三省人来送“汤”,一家儿子结婚,新娘子三省沿家磕头作拜。街中有一

家陕西人,姓判.六十三岁,长身长脸,八个女儿三个嫁河南,三个嫁湖北,两人留陕西.人称“三省

总督”。老荆五十八寿日时女儿、女婿都来,一家人南腔北调语音不同,酸辣咸甜口味有别,一家热闹,

三省快乐。

5

④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他们各自不仅熟知本省,更熟知别省。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

山高皇帝远,报纸却使他们离政策近。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于是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

参加,河南人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

秋燕》,以豆腐包皮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

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一时间,演员成了这里头面人物,每每过年,这

里兴送对联,大家联合给演员家送对联,送的人庄重,被送的人更珍贵,对联就一直保存一年,完好无

损。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

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删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界石时先抑后扬,“怪”“仄”“小小的”等词写出界石其貌不扬、极不和谐,而它却是白浪街最

重要神圣的存在。

B.作者在文章第②段重点叙写白浪街人做生意时相互间竞争、挖空心思攀比的情况,展现了地处三省

交界点的白浪街经济繁荣的盛况。

C.作者在文章末尾写白浪街人演戏“条件差”“越闹越大”,不是嘲讽白浪街人瞎折腾,而是表现他们接轨

时代的创新精神。

D.作者围绕白浪街,从景写到人,既刻画白浪街自然、和谐的景致,又展示了白浪街朴素、淳厚的民

风,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8.贾平凹作品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中划横线的内容赏析。

9.冯骥才认为“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东西,或者说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展现,往往靠的是民俗”。请结合本文,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日:“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

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

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6

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

葬。

或日:管仲号?见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以不爱其身,适君之欲也。

日“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然则臣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管仲将弗用也。目“不爱其死力,安能爱君?”

是君去忠臣也。且以不爱其身度其不爱其君,是以管仲之不能死公子纠度其不死桓公也,是管仲亦在所

去之域矣。明主之道不然,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承将以劝之;设民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

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虽有竖刁其奈君何?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设爵禄以与臣市。

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于桓公也,使去竖刁,一竖刁

又至,非绝奸之道也。且桓公所以身死虫流出尸不葬者,是臣重也。臣重之实,擅主也。有擅主之臣,

则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通。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故有不葬之患也。明主

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大臣不因左右而见;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

知其罪。若是,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明此言于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无度矣。

(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庆赏信A而刑罚B必C故君举功D于臣而奸E不用F虽有竖刁G其H奈君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如果没有,即使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也是这个意思。

B.宦,意思是“做官”;与“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宦”的含义不相同。

C.所以,……的原因;与下文“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D.爵禄,与下文中的“刑罚”相对,爵是君主国家所封的等级,禄,即俸禄。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竖刁这个人并不是真正地爱君王,竖刁是不值得君王信任、重用的,他为了迎合君王,不

惜伤残自己的身体。

B.桓公在管仲生病后去探望他,管仲借机建议桓公赶走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惹得桓公不悦,所以

在管仲死后,桓公也没前往悼念。

C.韩非不赞成管仲的观点,认为管仲“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的说法不成立,韩非认为这是不懂法度的

人所说的,会让君主远离忠臣。

D.韩非建议君主要懂得驾驭臣下之术,比如不要让一人兼任多个职务,不要让一个职务兼管多项事

务……这体现出他的法家思想。

7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

(2)然则臣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管仲将弗用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干德(963〜968)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②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

前一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鲜明地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

B.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

D.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

15.“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常能触发文人墨客的感慨,《赤壁赋》中,苏轼借与吹洞箫的客人的对

话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北伐事,宋文帝急于事功,希望能够

“”,但结果却“

(3)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有体现,比如“,

8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蛇传》有一出戏叫“盗仙草”,说的是白娘子为救许仙舍命盗仙草的故事。那仙草就是灵芝。

在古代中国,灵芝就这样被赋予神奇的色彩,被认为是“长生不老药”,其实灵芝并没有这么神奇。它

是种什么东西呢?①o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木耳、猴头、蘑菇等都属于真菌类生物。

灵芝虽然不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②=灵芝实体内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三葩类

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可用于

防治多种疾病。灵芝的果实体和子实体用于制作成灵芝粉、灵芝片等保健品,以便于人们的服用。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人工培植灵芝了。③,所以掌握灵芝的生长要求是人工培植灵芝的

关键。影响灵芝生长的主要条件包括营养、温度、水分、空气、光线和酸碱度。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已

经掌握了灵芝生长的适宜条件,而今,灵芝已不再是稀有的药材了。相比越卖越贵的国产车,有人不禁

感慨:以前是没钱买灵芝,现在是没钱也能买灵芝;以前是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

17.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长生不老”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C.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18.下列句子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用法和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A.你俩的乒乓球水平差距太大了,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打不过。

B.穿衣讲究季节,夏天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是能穿多少穿多少。

C.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没动静,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D.自以为是、谁都看不上的人往往谁都看不上。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有很多人是靠阅读重启一段人生的,比如杰克•伦敦。年轻时,读了《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

9

列尼娜》,两位女主人公对爱的诠释,对他有很大影响。杰克•伦敦在恶的世界里沉浮了很久,他对“好”

的追求,有着自己的高标准,他的书写呈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特质。从安娜和包法利夫人身上感受到的

“爱”使杰克•伦敦有了很柔情的一面。

我们要像杰克•伦敦一样广泛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那份豁然。世界上很多有成就的

人,世界上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这些很不平凡的人中包括许多作家,都十分地酷爱读书,他们在读书

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命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多读诗歌。诗不论语法,只说意象,利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让我们脱离日常生活的僵化。

人的思维僵化以后就会硬化,硬化以后就会钢化,钢化以后就会无情。而诗歌让我们超越日常,润泽我

们的思想,使我们发现生活的美。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较繁琐,请将之修改为简洁流畅的句子。

21.请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浪街》中说到:三省人“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又

把“团结友爱”做为“共同的追求”。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I.A2.B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为了追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采用了……”选项因果倒置。原文是“正因为这首诗实际上乃是由

九首绝句接连而成的,所以特别新鲜活泼”。

C.“其语言的纯净化……标志着诗歌语言完全成熟”无中生有。原文为“飞跃性的充沛自如,乃是诗歌语言

完全成熟的表现”,并未提及绝句语言的纯净化是诗歌语言完全成熟的标志;

D.“……律诗在歌的传统上一脉相通”错。原文第三段为“七古远自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

就是以歌行起家的,它与绝句在歌的传统上所以有着一脉相通之处”,可见七古有继承歌的传统;但原文

第四段说“律诗”“它既与民歌没有渊源,也是不能用来歌唱的“,可见律诗与歌没有关系。“在唐诗的高潮

中大显身手”也不准确,原文第五段为“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

故选A。

10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论证绝句、七古的成熟标志着唐诗的高潮”错,绝句、七古的成熟不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原文表

述是“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文章以《春江花月夜》《古从军行》的换韵为例,

意在论证绝句成为唐朝诗坛的宠儿。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涉江采芙蓉》属于五古,原文“唐人的七古相对的说要比五古活跃得多,就因为五古还不免有时习惯

于长期以来过渡性的表现方式,而七古则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绝句,也都是到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

才一跃而为诗坛的宠儿。五古一般颇少换韵,而七古则是不断的换韵”,《涉江采芙蓉》没有换韵,并不

能体现解放的语言和新鲜飞动的旋律。

故选D。

4.D5.C6.①标准设计运用合理适当,全局完整,整体和谐统一;

②各建筑设计上适当追求艺术的一面,有自己的特点;

③整个住宅区能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到重要作用。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前者的代表是音乐,而后者的代表则是建筑”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

作”可知,音乐只是时间持续的一种形式,并不是代表。根据材料第二段“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

同时也具备了时间的持续性,因而成为时间与空间综合的持续”及文章内容,可知,建筑既有空间持续也

有时间持续。

B.“只需要保证”说法绝对。根据第三段“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

重复的乐句、乐段,它们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可知,乐曲取得统一需要重复乐句、乐段,但不能理解为只需要如此就能保证统一性。

C.“所有建筑”错误。根据第六段“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

他构成部分“,可知,是大部分建筑,不能理解成古今中外全部建筑。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正是……才……”错误。根据文章第十段“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

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可知,轮廓和光影的变化是故宫“千变刀化”的表现,不是原因。选

项属于强加因果。

11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

一而取胜”“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可以概

括出,城市住宅区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具有统一性,完整性,和谐性。

根据“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

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可以概括出,城市住宅区应当在设计上适当

追求艺术的一面,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根据“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千篇一律

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

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

该认真琢磨的问题,,,可以概括出,城市住宅区应当能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或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

的统一,在城市整体面貌上起到重要作用。

7.B8.①善用数量词和动词。“一家”“一间”“一起”与“三省”“三个'间的呼应,“送”“拿”“提”“扭和”

等动词的变化,完美呈现了白浪街人的团结和睦。②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句式有对仗,有参差,

以短句为主,长短结合,使文章韵律自然,贴近生活。③语言质朴平实,幽默风趣。用“送菜”“送汤”“三

省总督”等平实、诙谐的语言将白浪街人的实在、淳朴刻画得淋漓尽致。9.①凝聚力:通过叙写“民

俗”,展现每省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色,各自

保持着本省的尊严。如三省人开商店,修的楼房建筑带有明显本省特色,所售商品种类也具有各省代表

性等。②亲和力:通过叙写“民俗”,展现出白浪街人包容团结的淳朴民风,人民自由和谐的生活状态,体

现“人和”的特点。如这里月月有节,在共同的传统节日时,三省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又如盖房子送

菜,戏班唱戏等。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挖空心思攀比”错误。“挖空心思攀比”是不顾自己情况,想方设法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而这里是说三

省人争着把生意做好,“地势造成了竞争的局面,竞争促进了地势的繁荣”,并非“挖空心思攀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鉴赏语言主要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和整体语言风格角度鉴赏。

划线句善用数量词和动词。“一家盖房子”“一间新房便将三省人扭和在一起了”“一家姑娘出嫁,三省人来

12

送'汤',一家儿子结婚,新娘子三省沿家磕头作拜”“八个女儿三个嫁河南,三个嫁湖北,两人留陕西”,

这里的数量词“一家”“一间”“一起”与“三省”“三个”间的呼应;再看动词,“所有人都来‘送菜“有肉的拿肉,

有酒的提酒”“一间新房便将三省人扭和在一起了“,“送”“拿”“提”“扭和”等动词的变化,完美呈现了白浪

街人的团结和睦。

再看句式,划线句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肉的拿肉,有酒的提酒”“一家姑娘出嫁”“一家儿子结

婚”“一家热闹,三省快乐”,这些都是对仗句;当然这些句子也跟三句结合,如“一家姑娘出嫁,三省人

来送'汤',一家儿子结婚,新娘子三省沿家磕头作拜”。可见句式有对仗,有参差。从长短来看,划线句

以短句为主,长短结合,如“送菜者,并不仅仅送菜,有肉的拿肉,有酒的提酒,来者对于主人都是帮工,

主人对于帮工都待如至客”,这样就使文章韵律自然,贴近生活。

最后看用词呈现出的整体风格。划线句语言质朴平实,幽默风趣。用“送菜”“送汤”呈现三省人生活的和

谐,体现人物的质朴热情;“三省总督”则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风趣的特点。总之,划线句用平实、诙谐

的语言将白浪街人的实在、淳朴刻画得淋漓尽致。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文本审美特色的能力。

题干关键词是“凝聚力”“亲和力”“民俗”。

①凝聚力:通过叙写“民俗”,展现每省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如“三省人在这里混居,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

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地域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分裂仇恨,他们各自保持着本省

的尊严”。如“陕西商店先推倒土屋,一砖到顶修起十多间一座商厅;河南随后弃旧翻新堆起两层木石结

构楼房;再就是湖北人,一下子发奋起四层水泥建筑。货物也一家胜筹一家,比来比去,各有长短,陕

西的棉纺织品最好,湖北以百货齐全取胜,河南挖空心思,以供应短缺品压倒一切”,三省人开商店,修

的楼房建筑带有明显本省特色,所售商品种类也具有各省代表性等。

②亲和力:通过叙写“民俗”,展现出白浪街人包容团结的淳朴民风,人民自由和谐的生活状态,体现“人

和''的特点。如“这里月月有节,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再是腊月初八,大年三十,

陕西商店给所有人供应鸡蛋,湖北商店给所有人供应白糖,河南就又是粉条,又是烟酒”,这里月月有节,

在共同的传统节日时,三省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又如“任何一家盖房子,所有人都来‘送菜',送菜者,

并不仅仅送菜,有肉的拿肉,有酒的提酒,来者对于主人都是帮工,主人对于帮工都待如至客”“陕西人

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参加,河南人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盖房子送菜,戏班唱戏等也体

现三省人和谐的生活状态。

10.CFGII.C12.B13.(1)您病了,万一不幸寿终死去,您将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呢?

(2)既然这样,那么有拼死出力来为君主的臣下,管仲就不会被任用了。

13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奖赏要守信用而施刑罚要坚决,所以君主在臣子中选拔出有功的人而奸人就不会被任用,即使有

竖刁一类的人,他又能把君主怎么样呢?

“庆赏信”与“刑罚必”两个主谓短语中间用表并列的连词“而"连接,C处断开;

“举功于臣”是“于臣举功”的倒装,D处也不断句,“不用”是陈述“奸”的,是主谓结构,F处断开;

“其奈君何”是一个主谓结构,G处断开。

故选CFGo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微,如果没有,即使没有。句意:即使你没有说。/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B.正确。宦,做官。/宦,宦官。句意:做官很久也不回家。/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C.错误。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广。/所

以,……的原因。句意:管仲用来面告桓公的话。/要除去竖刁、易牙的原因。

D.正确。句意:所以制定爵禄而鼓励他们……所以建立刑罚来威慑他们。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桓公也没前往悼念”理解错误。分析原文“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可知管仲死后,桓公没有按管仲的

建议,远离竖刁、易牙、开方三人。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仲父”,对管仲的尊称,译为“您”;“卒于大命”,寿终死去;“奚以告寡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

序为“以奚告寡人”。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用”,被任用;“臣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定语后置句,正常

语序为“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臣”。

参考译文:

管仲有病,齐桓公前去探望,问候说:“您病了,万一不幸寿终死去,您将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呢?”

管仲说:“您即便不问我,我本来也要告诉您的。希望您赶走竖刁,除去易牙,远离卫公子开方。易牙

为您主管饮食,您只有人肉没吃过,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的头蒸了进献给您。人之常情没有不疼爱自己儿

子的,现在易牙不疼爱自己儿子,怎么能爱您呢?您本性好妒而喜欢内宫女色,竖刁就自己施行宫刑,

14

以便管理宫女。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竖习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怎么能爱您呢?卫公子开

方侍奉您十五年,齐国和卫国之间要不了几天的行程,开方丢下自己母亲,做官很久也不回家。他连自

己母亲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我听说,'夸饰伪装不会长久,掩盖虚假不能持续。'希望您能远离

这三个人。”管仲死后,桓公没有按他的话去做。等到桓公死后,尸体腐烂蛆虫爬出尸体也得不到安葬。

有人说:管仲用来面告桓公的话,不是懂法度的人所说的话。要除去竖习、易牙的原因,是因为他

们不看重自身,而去迎合君主的欲望。管仲说“不爱自身,又怎么能爱君主”,既然这样,那么有拼死

出力来为君主的臣下,管仲就不会被任用了。他会说“不爱惜自身而拼死出力的人,怎么能爱君主?”

这是要君主去掉忠臣啊。况且用不爱自身来推断他不爱君主,这就可以用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而死来推断

管仲不能为桓公而死,这样管仲也在应当除去的范围之内了明君的治国之道不是这样,他会设置臣民所

希望的东西来激励他们立功,所以制定爵禄而鼓励他们;设置臣民所厌恶的东西来禁止奸邪行为,所以

建立刑罚来威慑他们。奖赏要守信用而施刑罚要坚决,所以君主在臣子中选拔出有功的人而奸人就不会

被任用,即使有竖习一类的人,他又能把君主怎么样呢?况且臣下尽死力来换取君主的爵禄,君主设置

爵禄来换取臣下的死力。君主有正确的治国原则,臣下就会尽力,奸邪也不会产生;君主没有正确的治

国原则,臣下就会对上蒙蔽君主而在下谋取私利。管仲对桓公没有阐明这种法术。他让桓公赶走竖刁,

另一个竖刁又会出现,这不是杜绝奸邪的方法。再说桓公死后蛆虫爬出门外还不得埋葬的原因,是臣下

的权力过大。臣下权力过大的结果,就是挟持君主。有了挟持君主的奸臣,君主的命令就无法下达,群

臣的情况也不能上通。一个人的力量能隔断君臣之间的联系,使君主听不到好坏,不了解祸福,所以有

死后不葬的祸患。明君的治国原则:一人不兼任他职,一职不兼管他事;地位低的人不必等待地位高的

人来推荐,大臣不必通过君主近侍来引见;受赏的人君主能了解他的功劳,受罚的人君主能知道他的罪

过。如果这样,怎么会有死后不葬的祸患呢?管仲不对桓公讲明这个道理,只是让他赶走三个人,所以

说管仲不懂法度。

14.D15.(1)同:两首诗歌的情感倾向相同,都是表达伤感、愁苦之情。(2)异:①本诗诗人

借酒抒发的是个人因遭贬谪远离故土而引发的内心愁绪。②李清照因国家破亡、丈夫病死而引发愁苦、

凄凉之感,于是词人饮酒驱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错。诗歌尾联在于表现诗人被贬,远离故乡千里之外,又恰逢寒食节

气,这一腔愁绪无法向谁人诉说,这主要是要表现诗人满怀的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思乡”只是其中一种

情感,说是“主旨”欠妥。

故选D。

15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同:两首诗歌的情感倾向相同,都是表达伤感、愁苦之情。

本诗“天寒酒薄难成醉”,“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并非酒味胆,而是诗人满

腔苦闷无处诉说,只能借酒浇愁,结果越是想要赶快喝醉摆脱这痛苦,越是无法沉醉,故而说“酒薄”。

李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在这种乍暖还寒天气里无法成眠,于是想要喝点酒来消

除心中苦闷,没想到这淡酒无法抵御晚来寒风,吹得人心头一片凄凉。其实并非酒淡,乃是词人心头的

愁绪太多、太重。

(2)异:

①本诗首联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出郊寻春,满目虽见家家插柳应节,山城仍是一派寂寞冷落光景。颔联更

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种种凄清的风物,诗人政治失意的凄黯心境即由此隐然透露。“天寒”两句表达

薄酒难以消愁,登高望远只是徒增忧闷的苦况。可见诗人借酒抒发的是个人因遭贬谪远离故土而引发的

内心愁绪。

②李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的心绪,李清照因国家破亡、丈夫病死而引发愁苦、凄凉之感,于是词人饮酒驱愁。

1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臾、羡、胥、赢、仓皇、蛟。

17.B18.C19.(1)它实际上是一种真菌类生物。(2)但它确实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3)

灵芝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辨析的能力。

A.表示讽刺或否定;

B.与文中“长生不老”的引号都是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的称谓;

D.表示直接引用的部分。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结构语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前后语义不同,一个是“没有钱的人买国产车”,一个是“买不起国产车”。

A.前后语义不同,一个是“谁也打不过他“,一个是“他打不过任何人”;

16

B.语义不同,一个是“尽量少穿”,一个是“尽量多穿”;

C.语义相同,都是反语,强调“党国不像一个国”;

D.语义不同,一个是“自以为是,看不起任何人”,一个是“别人都看不起他”。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①处前面问题以及后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食用的木耳、猴头、蘑菇等都属于真菌类生物”可以推

导出此处填写内容与“灵芝”“真菌类生物”有关,故补写“它实际上是一种真菌类生物”。

根据②处前面的“虽然……”的内容,可以判断出后面应该填表示转折的内容,再根据②处后面的内容在

讲药效,可以得出此处答案为“但它确实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根据③处后面“所以……”的内容,可以判断出③处前面应该填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结合这段主要讲述灵

芝人工培植的条件,可以得出答案“灵芝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

20.世界上很多有成就(不平凡、了不起)的人,包括许多作家,都酷爱读书,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

了生命的价值。21.①形式上,运用排比修辞(或顶真修辞),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②内容上,

层层递进,用“僵化、硬化、钢化、无情”指出思维一步步走向危险的状况,从反面强化了阅读诗歌润泽

我们思想的意义;“僵化、硬化、钢化”让抽象的思维具体可感,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