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荷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

注意事项:

L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K答案X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K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K答案I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K答案I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化学键的断裂,特异性

地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靶基因的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核酶含C、H、O、N、P五种大量元素,基本单位是核糖核甘酸

B.核酶的催化活性不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C.核酶通过特异性裂解靶RNA的磷酸二酯键起作用

D.核酶可用于治疗由DNA病毒引起的肝炎

[[答案]]B

(祥解]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化学键的断裂,

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靶基因的表达。

【详析】A、核酶是RNA分子,故核酶的组成元素为C、H、O、N、P,基本单位是核糖

核甘酸,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B

错误;

C、核酶能够在特定位点切断RNA,使得RNA的磷酸二酯键断开,从而失去活性,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核酶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分子,可阻断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故核酶

可用于治疗由DNA病毒引起的肝炎,D正确。

故选B。

2.细胞膜H'-ATP酶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

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中的H排出,为养分离子的跨膜转运以及有机酸的分泌提供细胞膜电

位和质子驱动力,在维持细胞膜电位和细胞pH的平衡中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ATP酶是一种膜蛋白,具有催化和运输功能

B.提高H,-ATP酶活性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C.H'-ATP酶发挥作用时需改变自身的空间结构

D.缺磷胁迫使H'ATP酶活性降低,植物根部不易发生酸化

K答案UD

k祥解』H'-ATP酶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

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可知H'-ATP酶既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又作为H+主动运输

的载体蛋白。

【详析】A、根据题意,细胞膜H'-ATP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因此具有催化

作用,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中的H排出,具有运输功能,A正

确;

B、提高H'-ATP酶(PMA)活性,可以提高植物根系生长,以及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

成分的活化与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B正确;

C、细胞膜HlATP酶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在发挥作用时需要

改变自身的结构,C正确;

D、PMA可以为有机酸等物质的分泌提供细胞膜电位和质子驱动力,缺磷条件下,PMA无

法合成,其数量减少,无法将有机酸排出细胞,在受诱导后可使根部酸化,D错误。

故选D。

3.肿瘤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肿瘤抑制因子p53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无

氧呼吸,但不影响正常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肿瘤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高

B.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和细胞间黏着性比正常细胞高

C.p53可能抑制了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

D.当肿瘤细胞中的乳酸进入血浆后,血浆的pH会明显下降

K答案]]c

k祥解讥、癌细胞的特点:①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②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

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

2、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详析】A、肝癌细胞的无氧呼吸非常活跃,而无氧呼吸将物质氧化分解时能量转化率较

低,所以其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A错误;

B、肝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黏着性降低,B错误;

C、根据p53通过调控酶的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无氧呼吸,但不影响正常细胞,而葡萄糖分

解为丙酮酸在正常的细胞中也存在,所以P53可能抑制了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

C正确;

D、由于血液中酸碱缓冲物质的存在,当肿瘤细胞中的乳酸进入血浆后,血浆的pH不会明

显下降,D错误。

故选C。

4.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只与一侧的纺锤丝相连,细胞将延缓后期的起始,直至该

染色体与另一极的纺锤丝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此过程受位于染色体上的Mad2蛋

白的控制,其机制是Mad2蛋白提供一个“等待”信号延缓后期的起始,直到所有染色体着丝

粒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该蛋白才会消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ad2蛋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B.Mad2蛋白的作用机制是促进着丝粒的分离,使细胞分裂进入后期

C.若细胞中出现单附着染色体,细胞将一直停留在分裂中期

D.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破坏了Mad2蛋白

k答案』A

K祥解]]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析】A、Mad2蛋白异常可能会导致单附着染色体移向细胞一侧,导致子细胞发生染色

体数目变异(一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另一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根据题干

信息“当染色体着丝粒与两极纺锤丝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时,该蛋白消失”可知,有丝

分裂中期正常排列的双附着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A正确;

BC、若细胞中出现单附着染色体,Mad2蛋白提供一个“等待”信号延缓后期的起始,直至该

染色体与另一极的纺锤丝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着丝粒可以正常分离,着丝粒

的分离与Mad2蛋白无关,细胞不会一直停留在分裂中期,BC错误;

D、秋水仙素处理使得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Ao

5.科研人员对绿色植物光暗转换过程中的适应机制进行研究。测定绿色植物由黑暗到光照

的过程中CC)2吸收速率和光反应相对速率的变化,结果如下

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光照

・光反应相对速率

——82吸收速率

A.黑暗时植株的C02吸收速率为-0.1Rnol-m2s”,与线粒体内膜产生CO2有关

B.由黑暗转变为光照条件后,叶肉细胞中NADPH和ATP的量会一直增加

C.光照。〜0.5min光反应相对速率下降,与暗反应激活延迟造成NADPH和ATP积累有关

D.光照2min后,光反应和暗反应速率均稳定,暗反应速率大于光反应速率

K答案XC

K祥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水的光解产生NADPH和氧

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02被C5固定形

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光反应为暗反

应提供ATP和NADPHo

【详析】A、黑暗时植株的CO2吸收速率为-0.1Mmokn2s-i,说明植株的呼吸作用速率为

O.liimol-m^-s-1,与线粒体基质中产生CO2有关,A错误;

BC、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据图可知,正常情况下0.5min后暗反应被激活,

CO2吸收增多,而图中0-0.5min之间,光反应速率降低,原因是暗反应未被激活,出现该现

象的原因是暗反应激活延迟造成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积累,导致光反应被抑制,

故叶肉细胞中NADPH和ATP的量不会一直增加,B错误,C正确;

D、由图可知,光照2min后,光反应和暗反应速率均稳定,暗反应速率等于光反应速率,D

错误。

故选C。

6.在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

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的检测指标有两个,即是否出现S型活菌和鼠的存活情况

B.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C.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的表达产物是荚膜多糖

D.分离转化得到的S型菌单独培养,可以得到S型和R型两种菌落

K答案』A

[祥解X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

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首段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详析】A、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两个,鼠的存活情况,代表可能产生了S型活菌,而为

了具体确定是否转化出了S型菌,需要进一步检测S型活菌的存在,A正确;

B、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包含启动子和终止子,而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RNA

上,B错误;

C、荚膜多糖不属于蛋白质,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是蛋白质,C错

误;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稳定性转化的过程,挑取转化得到的S型细菌单独培养,只

可得到S型细菌,D错误。

故选Ao

7.由两条紧密相连并不分离的X染色体(如图1)和Y染色体构成的XY雌果蝇可正常生

活并产生两种配子(双和Y)。该雌果蝇可以检测雄果蝇X染色体发生的突变,具体检测方

法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X

PXYX-什心心好8

----»

N乙——

xxXX

扪・小忘话&军质话

图1图2

A.常用显微镜镜检法检测特殊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

B.形成双Y雌果蝇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C.对雄果蝇X染色体诱变处理,诱变结果可表现在子代雄果蝇中

D.该方法可以检测X染色体上的显性突变而无法检测隐性突变

K答案]]D

K祥解》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

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析】AB、由两条紧密相连并不分离的X染色体,融合成一条并联X染色体并且发生

了断裂,导致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可以用显微镜镜捡法检测特殊雌果蝇的性染色体

组成,AB正确;

C、根据图示,对对雄果蝇X染色体诱变处理,被诱变处理的X染色体出现在配子中,并

出现在子代雄性果蝇中,C正确;

D、X染色体上的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均可以在子代雄性中表现出来,因此,该方法可以

检测X染色体上的显性突变,也可以检测隐性突变,D正确。

故选D。

8.二倍体玉米的“单向异交不亲和”由基因G控制,即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含有g的花粉

结合受精,其余配子间结合方式均正常。籽粒颜色紫色和黄色由基因A/a控制。基因G/g

和A/a独立遗传。现选择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i

均为紫粒,以自交获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玉米籽粒颜色中隐性性状是黄色

B.为了让亲本正常杂交,黄粒品系应作为母本

C.B测交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比例为1:1:1:1

D.F2中纯种育性正常黄粒的比例是1/12

[(答案』C

K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析】A、依题意,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i均

为紫粒,则说明籽粒的黄色相对紫色为隐性,A正确;

B、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作母本时,由于G基因的卵细胞不能接受g基因的花粉,无法产生

后代。因此,为了让亲本正常杂交,黄粒品系应作为母本,B正确;

C、纯种紫粒单向异交不亲和品系与正常纯种黄粒品系进行杂交,Fi均为紫粒,且其基因型

为AaGg。产生配子及比例为AG:Ag:aG:ag=l:1:1:1,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g的

花粉结合受精,因此,Fi测交子代的基因型有2种,比例为1:1,C错误;

D、由于Fi产生雌雄配子及比例为AG:Ag:aG:ag=l:1:1:1,且含有G的卵细胞(占

2份)不能与g的花粉(占2份)结合受精,故导致后代16份中会死亡4份,但aagg占1

份不影响,故Fz中纯种育性正常黄粒(aagg)的比例是1/(16-4)=1/12,D正确。

故选C。

9.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占比逐步增加,

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没有K+跨膜净流动。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K+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减小

B.稳定的跨膜静电场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

C.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外负内正

D.没有K+跨膜净流动时,膜内K+浓度等于膜外K+浓度

[[答案]]B

[祥解》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

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

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

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析】A、题意显示,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膜外正电荷和膜

内负电荷占比逐步增加,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即表现为外

正内负的静息电位,A错误;

B、稳定的跨膜静电场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进而表现为没有K+跨膜净流动,B正

确;

C、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时,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

C错误;

D、没有K+跨膜净流动时,膜内K+浓度依然大于膜外K+浓度,D错误。

故选B。

10.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测定其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

增大,并通过检测确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部分(图中部位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感受器,神经纤维②上的电信号传导受阻

B.刺激②位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不能产生化学信号

C.实验动物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大,说明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反应

D.用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研制减毒活疫苗,利用了病毒的抗原性

K答案XB

K祥解』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反射弧中经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详析】A、分析题图,③为效应器,②上没有神经节,所以为传出神经,刺激感受器,

由于①部位损伤,所以②上的电信号传导受阻,A正确;

B、刺激②位点,由于是①部位损伤,信号依然可以传至部位③,那么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

处能产生化学信号,B错误;

C、抗体是由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如果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大,说明机体产生了体

液免疫反应,C正确;

D、减毒活疫苗只是减少了病毒的致病性,但是保留了其抗原结构,利用了其抗原性,D正

确。

故选B。

11.多巴胺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愉悦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

转运体回收。甲基苯丙胺(MA)能阻断多巴胺转运体的运输功能,长期服用MA会导致多

巴胺受体数量发生改变,使机体对其成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多巴胺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开启Na+通道

B.MA能够导致机体突触间隙多巴胺的数量增多

C.机体对MA成瘾和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数量增多有关

D.长期服用MA可能导致机体对多巴胺的敏感程度降低

K答案XC

[祥解》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

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

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

的跨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

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

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④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

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上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析】A、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后,开启Na+

通道,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甲基苯丙胺(MA)能阻断多巴胺转运体的运输功能,进而影响了多巴胺在突触前神经

元上的回收,进而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数量增多,B正确;

C、甲基苯丙胺(MA)会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进而引起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

体减少,可见机体对MA成瘾和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有关,C错误;

D、长期服用MA引起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因而会引起机体对多巴胺的敏感程度降低,

D正确。

故选C。

12.剧烈运动,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大量CO2,CCh进入血液使呼

吸运动加快;大量出汗失水,导致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

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B.血液中CCh增多,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下丘脑分析和处理支配肺部细胞呼吸加快

C.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可使醛固酮的分泌量降低

D.胰高血糖素既可加速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也可促进细胞内葡葡糖的氧化分解

K答案1A

K祥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

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呼吸频

率会加快,呼吸作用增强,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刺激呼吸运动中枢,加快呼吸运动频率。

【详析】A、剧烈运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存在分级调节,A正确;

B、血液中CO2增多,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脑干分析和处理支配肺部细胞呼吸加快,B错误;

C、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可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C错误;

D、胰高血糖素既可加速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内葡葡糖的氧化分解,D

错误。

故选A„

13.阿利氏效应是指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

长产生抑制性影响。下图表示阿利氏效应的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

死亡号/

(《、中生率

)b种群密馒

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直至消亡

B.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若向环境中迁入该种群的天敌,则b点向左侧移动

D.a〜b点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b点后种群数量下降

K答案UB

[[祥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析】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直至消亡,A

正确;

B、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如果种群密度高于B点,那么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

会减少至B点继续保持平衡,种群密度低于B点,那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

加至B点继续保持平衡,故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但是此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

长速率为零,不是最大,B错误;

C、若向环境中迁入该种群的天敌,相当于相同种群密度下,该种群死亡率升高,相当于死

亡率直线斜率升高,升高后,交点B会往左上角移动,b点左移,C正确;

D、a〜b点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b点后出生率

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故选B。

14.由于非法狩猎,草原上狮子的数量急剧减少,使一直生活在密林地带的林羚敢于进入草

原地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角度进行划分,林羚属于消费者

B.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循环利用的

C.狮子捕食了一只林羚,这只林羚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狮子体内

D.调查狮子和林羚的种群密度可以分别采用红外触发相机和标记重捕法

[答案XD

K祥解』1、标记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

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

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

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详析】A、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进行划分,林羚属于消费者,A错误;

B、食物链食物网不能逆向发生,所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不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循环利

用的,B错误;

C、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

养级,10%~20%的传递效率指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不是指个体之间,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草原上狮子的数量急剧减少,因此调查狮子和林羚的种群密度可以分别采

用红外触发相机和标记重捕法,D正确。

故选D。

15.研究人员对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如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放牧强度物种数生产力(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g-m-3)

无150.858472

轻度231.109693

中度150.709388

重度60.457815

A.无放牧和中度放牧下物种组成相同,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统计不准确导致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可能是由于重度放牧造成了草原荒漠化

C.放牧可能导致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改变,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可能更耐旱

D.实行适度放牧、以草定畜,遵循生态学的协调原理,利于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

K答案UA

[祥解》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

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

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

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详析】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由于放牧的强度不同,可能造成物种组成不同,导致生产

力不同,A错误;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由于重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含

量降低,B正确;

C、表格数据是在高寒草原测定,放牧使牲畜喜欢吃的草数目降低,引起群落演替,发生优

势物种的改变,而现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草场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因

此优势种更加耐旱,C正确;

D、适度放牧、以草定畜遵循生态学的协调原理,可以避免草场荒漠化,增加物种丰富度,

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甘薯富含蛋白质、淀粉等多种物质。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今北方种薯……

欲避冰冻,莫如窖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浓度过高会使窖内温度升高,造成甘薯腐烂

B.窖内甘薯细胞的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升高,甘薯的抗逆性增强

C.若窖内温度适宜,则湿度越小,越有利于保藏品质优良的甘薯

D.若要窖藏甘薯保存完好,避免有机物的消耗,需保证严格的无氧环境

[答案XCD

K祥解U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

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

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

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

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的浓度。

【详析】A、氧气浓度过高会使窖内红薯有氧呼吸加剧,释放热能增多,因而窖内温度升

高,湿度增大,微生物活动旺盛,因而会造成甘薯腐烂,A正确;

B、结合水含量越高,植物的抗逆性越强,因此,窖内甘薯细胞的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升

高,甘薯的抗逆性增强,B正确;

C、若窖内温度适宜,则湿度越小,则会导致红薯失水过多,进而影响甘薯的品质,C错误;

D、若要窖藏甘薯保存完好,可设法减少其中有机物的消耗,通常需要低温、低氧环境,且

需要适宜的温度,D错误。

故选CD。

17.科学家通过对一种古人类的指骨碎片线粒体DNA测序发现了EPASI基因,该基因利于

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在现在的藏族人体内很常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高海拔地区,古人类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定向产生了EPASI基因

B.古人类种群与现代人群中EPAS1基因型频率不同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C.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D.DNA测序可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健康

(答案XABD

[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

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析】A、基因突变时不定向的,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古人类种群与当地现代人种群中EPAS1

基因型频率不同,不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B错误;

C、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C正确;

D、DNA测序无法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只能检测亲缘关系,D错误。

故选ABDo

18.某实验小组探究了受体中的生长素(IAA)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影响。取两组如图1所

示的装置(两端为琼脂块,中间为茎切段),供体琼脂块中含有等量的3H标记的IAA,甲

组的受体琼脂块中不含IAA,乙组的受体中含lOmol/L的IAA„不同运输时间两组的受体中

放射性强度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3

H-IAAH-IAA受

02.55.07.510.0

甲组乙组运输时间/min

图1图2

A.初始时刻,乙组的受体琼脂块中的IAA也应用3H标记

B.甲、乙组实验装置的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

C.若置于太空环境中,受体琼脂块中将无法检测到3H标记的IAA

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受体中的IAA对IAA的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

[[答案]]BD

[[祥解』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

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

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

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

芽〉茎。

【详析】A、本实验探究了受体中的生长素(IAA)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影响,因此,本实

验的自变量是受体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受体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该变化通过

检测生长素的放射性来实现,因此,乙组的受体琼脂块中的IAA不需要3H标记,A错误;

B、实验的自变量是受体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而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下端属于无关变

量,各组应该相同且适宜,由于生长素的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因此都是形态学上端朝上,

即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B正确;

C、若置于太空环境中,受体琼脂块中依然会检测到3H标记的IAA,因为生长素的极性运

输与重力无关,C错误;

D、实验结果显示,甲组受体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乙组受体块中生长素含量,因而能说明

受体中的IAA对IAA的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D。

19.AhR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无活性时位于细胞质基质,当与有毒化学物质结合后,会被

激活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转录,使机体对外来毒物的代谢增强而起到保护作用。AHRR

蛋白抑制AhR蛋白发挥功能,并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吸烟会降低AHRR基因的甲

基化程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激活的AhR入核后会抑制癌症的发生

B.甲基化直接影响AHRR基因复制时的碱基配对

C.检测mRNA的含量可判断AHRR基因的甲基化程度

D.甲基化的AHRR基因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答案》B

[[祥解》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类型,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析】A、激活的AhR入核后会抑制癌症的发生,因此会抑制癌基因的表达,A正确;

B、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类型,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

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所以甲基化不会直接影响AHRR基因复制时的碱基配对,B

错误;

C、基因的甲基化会导致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下降,因此会降低基因的转录水平,因此mRNA

检测可判断AHRR基因的甲基化程度,C正确;

D、基因的甲基化可以传递给后代,D正确。

故选B„

20.生态学家对生活在溪流中的甲乙两种涡虫温度梯度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下图①为两种涡

虫分别生活时,沿溪流温度梯度的分布情况;②为两种涡虫共同生活时,沿溪流温度梯度的

分布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水流

A.生态学家对两种涡虫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B.由于种间竞争,两种涡虫沿温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减小,生态位都发生变化

C.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生活的两种涡虫可能长时间共存

D.①②两种情况比较,甲更适应低温环境,乙不适应低温环境

K答案XABC

K祥解U由图可知,在单独生存时,两种涡虫的温度梯度分布大于共同生活时。且两种涡

虫可以共存。

【详析】A、生态学家对两种涡虫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因为涉及不同

的种群,A正确;

B、在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各种群之间形成平衡,但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生态位还会

发生变化,B正确;

C、据②图可知,两种涡虫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态位重叠减小,将会共存,C正确;

D、①②两种情况比较,甲更适应低温环境,但乙也可以生存,D错误。

故选ABCo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科研人员用不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两优培九和南粳46两种水稻后,水稻叶

片净光合速率(Pn)受到的影响情况见下表(CK为对照组)。

处理两优培九南梗46

Pn/[|imol/Pn/[gmol/

温度/℃持续天数/d比CK±/%比CK土/%

(m2-s)](m2-s)]

CK24.25/21.35/

35122.96-5.3219.82-7.17

320.58-15.1317.12-19.81

518.32-24.4516.03-24.92

717.38-28.3315.22-28.71

121.83-9.9818.13-15.08

319.24-20.6616.10-24.59

38

517.58-27.5114.02-34.33

715.46-36.2513.02-39.02

(1)温度通过影响水稻叶片光合作用中一阶段酶的活性影响光合速率。除此之外,高温

胁迫导致水稻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还有—o(答出两种情况即可)

(2)据表分析,高温处理对水稻Pn产生的胁迫效应与—有关。两优培九和南粳46水稻

比较,抗高温能力相对较强的是一,理由是—o

(3)为确定两品种水稻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需要补充的具体实验操作

是O

K答案U(1)①.光反应和暗反应②.高温使光合色素分解(类囊体膜破坏)、高温使

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高温影响呼吸,使净光合下降

(2)①.高温强度、持续天数、水稻品种②.两优培九③.通过对比不同程度高温

处理后,叶片Pn较CK下降幅度的百分率数值可知,在经过35℃和38℃高温处理3d和5d

后,两优培九的Pn下降幅度比南粳46小

(3)在相同的高温胁迫条件下对两水稻品种进行遮光处理,测C02的释放速率或O2的吸

收速率

K祥解I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

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

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

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温度通过影响水稻叶片光合作用

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酶的活性影响光合速率。高温会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因为高温使光合色素分解(类囊体膜破坏)、高温使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高温影

响呼吸,使净光合下降。

【小问2详析】分析表格可知,高温处理对水稻Pn产生的胁迫效应与高温强度、持续天

数、水稻品种都有关,并且两优培九的抗高温性能相对较强,因为通过对比不同程度高温处

理后,叶片Pn较CK下降幅度的百分率数值可知,在经过35℃和38℃高温处理3d和5d

后,两优培九的Pn下降幅度比南粳46小。

【小问3详析】为确定两品种水稻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应补充一部分

实验操作,如在相同的高温胁迫条件下对两水稻品种进行遮光处理,测C02的释放速率或

。2的吸收速率。

22.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野生型表现为不耐寒。科研人员通过

诱变育种得到了4种耐寒突变体,编号为①〜④,它们都是单基因突变的隐性纯合子。研究

者以突变体为亲本进行杂交,Fi的表型结果如下表所示(注:“+”表示野生性状,"-”表示突

变性状)。

母本

①②③④

父本、、、

①-++-

②+-++

③++-+

④-++-

(1)据表推测,耐寒突变体—(填编号)可能父本①由同一基因的突变所致。

(2)将表中②与③杂交的Fi,植株随机交配,发现F?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9:7,表明这

两种突变体相应的突变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中存在一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

性状分离现象;若F2的野生型植株自交,则子代中耐寒个体的比例为—o

(3)已知花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自然状态下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2:1,

出现此比例的原因是一。研究发现,基因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还存在一对控制缺刻叶

和圆叶的等位基因B/b,其中控制缺刻叶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工作人员通过杂交实验获得

一个植株品系,无论种植多少代,所含有的B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据此判断两对等位基因

A/a和B/b的位置关系是o

(4)科研人员诱导该植物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四倍体新品种,并利用基因工程在某一组同源

染色体上导入了两个抗病基因,但是基因存在的位置未知。让获得的抗性新品种进行自交,

如果一,两个抗性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一,两个抗病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不

同染色体上。

[[答案』(1)①④

(2)①.两##2##二②.3##三③.11/36

(3)①.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致死②.基因A与b连锁,基因a与B连锁

(4)①.后代不抗病的个体占1/4②.后代不抗病的个体占1/36

[[祥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

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析】分析题意,①〜④都是单基因突变的隐性纯合子,据表分析,以突变体为

亲本进行杂交,其中①x①、①x④杂交后子代均是突变性状(隐性性状),说明①④可能父

本①由同一基因的突变所致。

【小问2详析】②与③杂交的子一代雌雄植株相互交配,发现子二代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

9:7,而9:7为9:3:3:1的变式,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种突变体相应的突变基因

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设亲本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则F1是AaBb,R自交后子代

为9A-B-、3A-bb、3aaB-、laabb,其中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杂合子有AaBb、AaBB、

AABb,共3种;若Fz的野生型(1AABB、2AABb、4AaBb、2AaBB)植株自交,子代中

耐寒个体(A-bb、aaB-)的比例为2/9x1/4+4/9x7/16+2/9x1/4=11/36。

【小问3详析】已知花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自然状态下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红花:

白花=2:1,说明亲本红花基因型是Aa,正常情况下AA:Aa:aa=l:2:1,子代中红花:白

花=2:1,出现此比例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致死;分析题意,A/a所在的同源染色

体上存在一对控制缺刻叶和圆叶的等位基因B/b,其中控制缺刻叶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即

BB纯合致死,无论种植多少代,所含有的B基因频率保持不变,说明其中a应与B在同一

条染色体上,即基因A与b连锁,基因a与B连锁。

【小问4详析】分析题意,若两个抗性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是AA,不

含抗病基因记作OO,产生的配子是AA:00=1:1,自交后不抗病个体0000=1/2x1/2=1/4;

若两个抗病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体上,则配子比例是AA:A0:00=1:4:1,自

交后子代不抗病个体占1/6x1/6=1/36。

23.糖皮质激素(GC)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释放等途径,调控免疫系统的功能。当出现应

激刺激时,机体通过途径I增加GC的分泌。脑-脾神经通路是一条从下丘脑CRH神经元到

脾内的神经通路,该通路也可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调节过程如途径H所示。

应急刺激f申经系―神经递质,下品

:上肾上腺一糖皮质激素

途径I

CHR神经兀

睡油►去甲肾一l辅助性*乙酰激活.R如]的涂杼TT

脾神纭兀一上腺素fT细胞胆碱细胞送仕U

(1)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糖皮质激素(GC)含量少且稳定,但作用效果显著。据图分析,

GC的分泌受一轴的调控,该种调控方式的意义是一,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

的稳态。

(2)图中的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免疫,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在人体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有

(3)研究发现,适度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免疫力,过度剧烈运动后易感冒。请根据题中信息

分析可能的机理是一。

(4)胆碱类受体是脑一脾神经通路中介导B细胞分化的重要结构。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

设计实验证明小鼠B细胞缺少胆碱类受体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材料用具: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正常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干细胞(不能编码胆碱

类受体)、X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等。

设计思路:—o

K答案』(1)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②.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

(2)①.细胞免疫和体液②.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

(3)适度锻炼刺激CRH神经元,通过脑-脾神经通路传导增强免疫力;过度运动机体做出

应激反应,GC分泌增加,抑制细胞因子释放,降低免疫力

(4)将生理状态相同的若干小鼠去除造血干细胞,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小鼠移植正

常造血干细胞,B组移植异常造血干细胞;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X抗原;一段

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抗X抗体的产生量

K祥解]]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细胞外,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信息并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

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表面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

于B细胞;(2)B细胞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3)浆

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被病原体感染的寄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

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信息并将抗原呈递

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2)细胞毒性T细

胞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3)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

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小问1详析】糖皮质激素(GC)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据图分析,GC的分泌受

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调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