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_第1页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_第2页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_第3页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个不太提得上桌面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总会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生成一些与文章主题不一致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还会影响营造得很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一点笔者还是很清醒的,那就是遇到学生生成的这类问题时,不要轻易责怪学生的奇谈怪论,而是要深入思考学生此类思维背后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带着这样的思路,有时在教学中还真的有所突破。

《囚绿记》课文的主题在这里不赘述,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古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几次三番被不同届的学生提及:“囚绿”是不是不人道(都说自己自私了)?绿色是生命吗?

不能说学生的思考没有理由,我们不妨来捋一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古怪”问题背后的理性思考

笔者起初听到这些问题时,颇感意外,同时又反思为什么以前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反思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因为笔者发现这是自己教学理念进步的结果――如果课堂上过于专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与发言的机会,还能听到学生的这些古怪的问题吗?同时,笔者发现,这也是令人沮丧的――这么一篇富有寓意的文章,怎么就读出了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也太理性了吧?因为学生是这么说的:

自己“囚绿”为题,说明他的动机就不纯,而在文本中看到了常青藤被拉进房间后还向外生长,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嘛,有必要老是往里面拉吗?而且看的意思,其实就是满足自己的观感,为了排解自己的郁闷,才不惜将常青藤拉离它的生长环境,这不是自私又是什么?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观点是:文学描述中常常将绿色象征成生命,可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接受到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因为科学老师说了,植物是因为不喜欢绿色,才将太阳光中的绿色反射走的,植物生命所需要的是除了绿色之外的其它颜色。那为什么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呢?

结果笔者发现,自己可以认为学生的问题太古怪,但又不得不承认学生说得有道理。再深入思考,真正的问题才浮现了:在这样的文本解读中,应当充满着感性的认识的,为什么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此时却如此的明显?这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的什么问题呢?一想到这里,笔者感觉就不得不认真面对了,因为笔者发现这背后可能有能够促进自己成长的某些机会。

二、理性思考背后的情境问题

学生没有象自己所想的那样感性,而是让理性思维在文学文本解读中占据了思维的一部分,这怪不得学生。那是不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呢?笔者感觉还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本,入境是关键,走不进文本的情境,就不可能解读出课文的本义。本课题为“囚绿”,文中自己也说了“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那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去从“我”的角度去创设情境而实施教学呢?于是笔者作了一次尝试。思路并不复杂,就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最为郁闷的情形(隐喻课文当中的“不快的记忆”);二是让学生思考在无助的情况下遇到一抹绿色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隐喻课文当中的“孤独而陌生”)。

这两个问题是逐一呈现的,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郁闷事情,这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即使不谈生活,也有学习上的郁闷情形。如果学生的感觉不够强烈,不妨让学生想像自己虽未遇到但可能遇到的事情,以营造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学生的回忆结果如何,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看出来,教师要做的就是确保课堂气氛安静而凝重,等到学生走入自己所营造的心境之后,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相当无助的情形下,对象征着生命的事物产生一种感情依托。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这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教学思路的一种深入,因为通常所强调的情境创设,关键还是为了营造一种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心境。学生提出了“理性”的问题,导致他们走不进课文这一“感性”的世界,使得文本的解读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这或许反证了情境的创设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进,而改进的依据就是学生认知特点,知道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理性思考,而设计出相应的感性情境,或许是教学的一种策略。

三、教学引导是面对生成的关键

但是,在教学中还会出现教师所不愿意看见的情形,因为情境并非万能的。如果情境解决不了学生理性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了。

其实,认为因“自私”而“囚绿”并非不对,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很显性的逻辑。这里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思考人是不是总有自私的一面,而本文中的自私所导致的,也就是将常青藤的一缕绿叶拉向了自己,而目的却只是认为自己“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只是希望“它也了解我的语言”罢了。这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一种互动呢?

又如绿色是否表现着生命,这其实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文学不同于科学,文学的意义在于将人类的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