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_第1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_第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_第3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_第4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及所属各项目、在建项目等处置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用以指导各项目、在建项目等编制相关应急预案。2风险分析2.1危险源和危害程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司员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的事件。卫生事件按照事件发现源头分为公司内部卫生事件和公司外部卫生事件。2.1.1通过对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公司内部卫生事件的危险源主要有:(1)食物、水源等受到污染;(2)生活、办公环境受到污染;(3)公司外部传染性疾病输入;(4)其他突发性因素。公司外部卫生事件的危险源主要是社会发生的重大疫情、传染性疾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1.2传染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疾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传播,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目前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1)发生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霍乱暴发;(2)发现已消灭的传染病;(3)出现新发的传染病;(4)乙、丙类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或多例死亡;(5)动物间鼠疫、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流行;(6)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7)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其它传染病疫情,以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XX的疫情。2.1.3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范畴,是指人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肠胃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食物中毒因素主要包括:(1)细菌性因素:是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通过尘土、不洁的公用具、餐饮具、容器、苍蝇、老鼠以及从业人员携带等途径污染食品;或通过病死畜禽肉类、病畜奶类以及腐败变质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细菌及毒素有:沙门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糖球菌肠毒素、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魏氏梭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结肠耶尔森菌、链球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2)真菌性因素:是产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镰刀菌及其赤霉病麦毒素和甘蔗节菱孢霉及其3-硝基丙酸神经毒素。(3)有毒动植物性因素:源于某些动植物天然含有或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毒素。误食摄入因加工烹饪不当未去除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品,即可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有:河豚鱼(河豚毒素)、高组胺鱼类,麻痹性贝类(耐热哈子毒素、石房蛤毒素),动物甲状腺、肾上腺,动物(狗、鲨鱼、海豹、北极熊)肝脏(维生素A),毒蕈,含氰甙植物(苦杏仁、苦桃仁、枇杷仁、李子仁),粗制棉籽油(游离棉酚),发芽土豆(龙葵素),四季豆(皂素、植物血凝素),鲜黄花菜(类秋水仙碱),有毒蜂蜜(雷公藤碱、钩藤生物碱),白果(银杏酸、银杏酚)。(4)化学性因素:农药在农作物上的喷洒,毒死的畜禽兽肉、鱼类、非食用原料的混入,油脂酸败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化学性污染因素有: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甲醇、砷、铅及其他化合物、锌、过氧化物等。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短时间内可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所有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2.2危害程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可控性等特点。可能严重影响公司员工、参建单位人员及其家属健康;严重影响公司生产、生活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还可能造成不利社会影响,产生社会动荡。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公司设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由XX公司负责人及班子成员构成,是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协调工作。在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和应急救援工作组。3.1应急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公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成员:各部门负责人职责:(1)贯彻落实XX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XX律、XX规,制定本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办XX;(2)监督本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的落实,协调各部门职责的划分,并监督应急预案的编写、学习、演练和修订完善工作;(3)负责制定、审核应急救援预案,统一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负责应急管理重大决策和部署,批准启动应急响应,下达应急救援指令;(4)部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善后处理及生产、生活恢复工作;(5)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本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处理情况;(6)负责监督、指导各职能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7)审核、决定对外报告的相关信息。3.2应急办公司应急办设在工程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归口管理。主任:工程部部长成员:工程部全体员工职责:(1)组织编制、修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工作制度;(2)督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贯彻执行情况,协调处理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事宜;(3)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贯彻落实应急领导小组决策、部署和指令;(4)掌握、分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为应急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5)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意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态信息;(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扩大或救援力量、资源不足时,联系XX或外部相关救援力量及设备增援;(7)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及舆论引导工作。3.3现场应急指挥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启动应急预案后,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现场应急指挥部在公司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授权,具体负责现场的应急救援及处置的组织指挥工作,根据现场处置方案,合理调配应急人员、物资、装备,根据需要求助当地XX应急机构、社会应急组织妥善开展应急行动。3.4应急救援工作组为便于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在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置、后勤保障、医疗救护、安全保卫、善后处理、专家咨询共计6个工作组。3.4.1应急处置组牵头部门:工程部成员:工程部全体员工职责:总体负责实施事故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主要包括:负责实施事故现场抢险救援行动,布置安全技术措施;在事故发生后,制定并落实各项人员和设备保护措施,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事故处理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及有关设备采取必要的保护、隔离措施,对可能产生的各类不良影响和衍生次生灾害提出事故处理方案;负责事故现场各类灾情、险情监测,做好现场信息收集和汇报工作;配合协助开展事故调查。3.4.2后勤保障组牵头部门:综合部、财务部成员:综合部、财务部全体员工职责:负责筹集、发放应急救援所需的生活、防护等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救援人员生活保障到位;负责应急救援车辆调度和管理;负责应急救援各类XX实施的维护,保障应急XX畅通。3.4.3医疗救护组牵头部门:咨询部成员:咨询部全体员工职责:负责落实各类事故应急救援医疗器材的准备,联系协调救护车辆、救治药品、救护器材的安排、供应;负责现场排查受伤及死亡人员;负责现场医疗救护,对事故现场受伤人员开展紧急救护;负责与所在地医院联系沟通确定伤员救治最佳方案,配合医院对伤员的治疗;协同善后处理组做好伤员的护理工作,确保伤员早日康复;做好现场信息收集和汇报工作;配合协助开展事故调查。3.4.4安全保卫组牵头部门:监理部成员:监理部全体员工职责:负责组织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区,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警戒、秩序维护和采取隔离管制措施,保护好事故现场;负责检查、督促现场应急人员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负责突发事件现场拍照、录像等证据的收集。3.4.5善后处理组牵头部门:投资部成员:投资部全体员工职责:负责应急救援有关宣传报道的信息采编,了解员工、群众的反映,作好稳定工作;负责伤亡人员的安置、救治及其家属的接待、安抚等善后事宜;负责收集、统计、保管伤亡人员的遗物、个人信息资料;负责人员受灾、财产受损保险理赔的相关工作。3.4.6专家咨询组牵头部门:工程部成员:工程部全体员工职责:负责组织专家为事故(事件)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参与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对现场应急结束条件进行评估。3.5先期应急组织组长:事发单位、项目负责人成员:事发单位、项目全体人员职责:(1)及时向公司应急办、调度部门和XX等相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2)及时组织在场人员自救互救;采取安全、有效措施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态的扩大。4监测与预警4.1风险监控4.1.1食物中毒监控定期检查食堂食品采购环节、检查食品加工环境及卫生状况。4.1.2流行性传染疾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监控及时从报纸、网络、XX文件等渠道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流行性传染疾病及不明原因疾病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2预警分级对应可能引发的事件等级,预警级别分为Ⅰ、Ⅱ、Ⅲ、Ⅳ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首先由事发单位及时做出研判和先期处置,Ⅲ级及以上预警由公司应急办发布。4.3预警发布公司应急办接到预警信息后,组织相关人员判断流行性及传染疾病控制情况,研判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预警级别,由应急办采用移动XX、固定XX、XX平台、XX平台、XX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可能影响的范围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4.4预警行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公司应急办应及时发布预警,应急救援工作组接到预警信息后进入待命状态,做好应急响应准备。(1)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人员(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2)当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3)个别人员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4)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5)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a.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b.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5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4.5预警调整和结束4.5.1根据流行性及传染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素控制情况的综合判断,预警信息与实际不符合,应急办按XX报请应急领导小组调整预警级别。4.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危害因素得以消除时,应急办按XX报请应急领导小组解除预警信息。5响应启动5.1信息报告5.1.1信息报告程序、方式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险情时,事发地相关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以XX方式报告公司应急办。公司应急办立即向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经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授权后用XX、XX等形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事发所在地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5.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内容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该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准确地询问清楚事件的以下信息后报告公司应急办。(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2)病员严重程度、典型症状等,相关的其他人员情况、人数等;(3)现场救援所需的专业人员和抢险防护设备等;(4)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和其它应对措施;(5)报告部门(班组)、联系人员及通信方式等。5.2响应分级5.2.1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参考《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将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5.2.1.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XX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XX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1.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13)省级以上人民XX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1.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9)市(地)级以上人民XX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2.1.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5)县级以上人民XX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2.2响应分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共分为以下四个响应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响应。5.2.3响应程序公司应急办接到报警后,核实情况,确定响应级别,向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通知责任人员到位。当应急领导小组决定进入应急状态后,小组全体成员按职责分工组织应急处理工作,并派员协助、指导现场应急处理。5.3应急响应5.3.1公司内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1)Ⅰ、Ⅱ、Ⅲ级响应A.事发单位负责人在了解基本情况后汇报应公司急领导小组、地方XX或相关部门,由公司急领导小组成立应急指挥部并统一指挥,各单位配合提供必要的应急救援,同时启动本预案进行自救;b.Ⅰ、Ⅱ、Ⅲ级响应时,公司急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召开的应急会议,就有关重大应急问题提出相应的部署意见;c.Ⅰ、Ⅱ、Ⅲ级响应时开展24小时应急值班,应急办做好信息汇总和报送工作;d.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班。e.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内部人员以及车辆出入,并采取检测、消毒措施。f.Ⅰ、Ⅱ、Ⅲ级响应时,做好请求XX相关部门提供支援的准备。g.组织落实灾情(险情)统计、伤亡人员安置及家属安抚及保险理赔等善后处理工作。(2)Ⅳ级响应a.公司及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由其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响应,领导、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研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处置现场指挥部;b.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现场应急处置信息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司应急办。c.立即组织对伤病人员进行救治,联系相关医院及时转诊。对可能感染员工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诊治和上报。d.对事件危险源进行隔离,防止事件扩大。封闭相关现场,封存相关样品。积极配合卫生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e.组织做好稳定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印发宣传资料,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f.控制事发区域车辆、人员出入,并采取必要的检测、消毒措施。g.分析事件原因,采取进一步防范措施。如为传染病疫情,对可能感染人群进行控制,对相关场所、设备、设施进行消毒处理,控制集体活动的规模和数量。如为食物中毒,对食物购置、存放、加工环节进行分析,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对相关食物按XX进行销毁。h.其他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措施。5.3.2公司外部卫生事件响应行动公司应急办、相关职能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沟通,密切掌握外部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以下部分或全部措施:(1)及时启动预警响应并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2)配备必要的防治药品,提高员工免疫能力。(3)控制外来人员、物品、车辆进入,直至禁止;对外来人员、物品、车辆采取必要的检测、消毒措施。(4)控制员工到疫区出差,直至禁止;员工外出返回后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检查。(5)控制集体活动的次数、规模,直至禁止。(6)其他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措施。5.3.3当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时,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当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时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或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负责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当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时,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或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负责指挥应急救援工作。5.3.4响应调整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公司应急办负责人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应急响应级别调整建议,经组长批准后,按照新的事件响应级别开展应急处置。因扩大应急响应,需要向XX部门、上级公司等应急指挥机构移交指挥权限的,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做好指挥权限移交准备,待接管应急指挥机构到位后,及时移交应急处置指挥权限。指挥权限移交后,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应协调公司相关应急资源,全力配合接管应急指挥机构的应急处置指挥工作。5.3.5响应结束经应急救援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影响得到了控制,隐患也得到了消除时,公司应急办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应急工作是否结束作出评估,若满足结束条件时,公司应急办负责人应向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建议,经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由公司应急办下达应急结束命令,并及时进入后期处置阶段。5.3.6响应结束条件(1)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感染或受影响人员转移到医院或安全地方;(2)公司恢复正常生产经营;(3)安全威胁基本解除。(4)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5)参与XX启动的应急响应的,XX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宣布应急结束。6处置措施6.1先期处置6.1.1食物中毒6.1.1.1在医务人员尚未赶到时,若病人意识清楚,可用压舌板、匙柄、筷子、硬羽毛等刺激咽弓或咽后壁,使病人呕吐。若病人意识不清或昏迷,不得使用前述方XX进行处置。6.1.1.2现场人员要做好现场可疑有毒食品的保护和分析工作,尽快寻找到中毒原因。6.1.1.3集体中毒事件发生后,各岗位人员在避开食物中毒源的情况下要坚守本职岗位,使生产、生活正常进行。6.1.2传染病疫情6.1.2.1当疫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在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迅速将病员送医院救治。6.1.2.2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按流行病学调查的潜伏期和最后接触日期决定医学观察。6.1.2.3在专业医院的指导下,按照《XX传染病防治XX》要求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动植物等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人员集中的重点部位要开展经常性消毒。6.2处置措施6.2.1食物中毒处置措施6.2.1.1催吐。如果进食时间在1至2小时前,可使用催吐的方XX。立即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无效,可多喝几次,迅速促使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食物,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6.2.1.2导泻。如果病人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时间己超过2至3小时,但精神仍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受污染的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体质较好的老年人,也可采用番泻叶15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6.2.1.3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