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_第1页
(高清版)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_第2页
(高清版)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_第3页
(高清版)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_第4页
(高清版)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Testmethodforreceiverofsolarpowertowerplant2022-03-09发布2022-10-01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1307—2022 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25外观及尺寸检测 26焊缝检测 37刚度试验 48耐压试验 49附着力检测 610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 711功率和效率试验 912熔融盐排空试验 13检测报告 附录A(资料性)吸收率和反射率检测记录格式 附录B(资料性)镜场分组示例 附录C(资料性)吸热器性能试验记录格式 附录D(资料性)检测报告样例 参考文献 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5)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关村新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服务中心。1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本文件描述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的外观及尺寸检测、焊缝检测、刚度试验、耐压试验、附着力检测、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功率和效率试验、熔融盐排空试验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熔融盐或水/蒸汽作为传热工质的塔式太阳能吸热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0.4压力容器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GB/T9286色漆和清漆划格试验GB/T26810—2011可见分光光度计GB/T40104—2021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术语GB/T41303—2022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技术要求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NB/T47013(所有部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NB/T47013.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47013.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NB/T47013.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NB/T47013.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NB/T47013.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QX/T20直接辐射表3术语和定义GB/T40104—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以太阳时角作为标准的计时系统。注:真太阳时以日面中心在该地的上中天的时刻为零时。熔融盐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进口缓冲罐内压力允许达到的最大值,水/蒸汽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出口压力允许达到的最大值。2物体表面吸收的辐射通量与投射到物体表面的总辐射通量之比。注1:吸收比是一个从0到1变化的无量纲量,取决于波长、入射方向、入射表面的性质、光洁度和温度。注2:除另有说明外,参考温度是环境温度。[来源:GB/T40104—2021,3.4.8,有修改]4总体要求4.1现场试验前应编制试验方案以及安全应急预案。4.2用于检测试验的设备和仪器应经过检验并在有效期内。4.3检测和试验过程中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4.4检测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41303—2022的相关要求。5外观及尺寸检测5.1检测设备和仪器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b)铟钢尺,精度应大于1mm;c)游标卡尺,精度应大于0.05mm。5.2检测前准备5.2.1吸热器管屏应支撑牢固,防止跌落、翻转等风险。5.2.2测试现场应避免阳光直射,现场检测的光照度应大于3001x。5.3检测步骤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进行目视检测,观测条件不佳时宜使用反射镜、放大镜、内窥镜等设备协助目视检测;b)在无法使用直接目视检测时宜使用摄像机或其他照相设备进行间接目视检测。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采用铟钢尺等对吸热器管屏的长度、宽度和对角线进行测量;b)采用游标卡尺等工具对吸热器管屏旁弯度、相邻管中心距离等进行测量。5.4合格判定5.4.1吸热管外观应符合GB/T41303—2022中7.1、7.2和7.3的要求。5.4.2吸热器管屏尺寸偏差应符合GB/T41303—2022中7.4的要求。36焊缝检测6.1检测设备和仪器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游标卡尺,精度应优于0.05mm;b)放大镜,倍数不宜低于5倍;c)无损检测设备及仪器,应满足NB/T47013(所有部分)的规定。6.2检测前准备6.2.1无损检测人员应满足NB/T47013.1的有关规定。6.2.2射线检测安全防护措施应满足NB/T47013.2的有关要求。6.2.3焊缝在检测前表面应清理干净。6.2.4管道焊缝的检测应在现场管道安装全部完成后进行。6.2.5焊缝的无损检测应在外观及尺寸检查合格后、耐压试验前进行。6.2.6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无损检测。6.3检测步骤6.3.1焊缝表面形状外观检测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采用放大镜对焊缝进行目视检测;b)采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焊缝余高、宽度和错边量以及焊脚尺寸等进行检测。6.3.2无损检测6.3.2.1全部焊缝应进行无损检测,检测方法见表1。表1无损检测方法焊缝类型表面检测体积检测对接环缝磁粉/渗透射线/超声管座角焊缝磁粉/渗透超声<DN100磁粉/渗透承插焊和密封以及平焊法兰、接管补强和支架的连接焊缝磁粉/渗透6.3.2.2无损检测步骤应按NB/T47013(所有部分)的规定进行。6.3.2.3射线检测的技术等级不应低于AB级,超声波检测的技术等级不应低于B级。6.3.2.4有再热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热处理后增加一次无损检测。6.3.2.5铁磁性材料设备焊缝表面宜采用磁粉检测。6.4合格判定6.4.1焊缝表面形状外观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4a)焊缝余高、宽度和错边量以及焊脚尺寸等应符合GB/T150.4的规定;c)焊接与母管应圆滑过渡;d)角焊接的外形应凹形圆滑过渡;e)焊缝表面应无咬边。6.4.2无损检测的合格判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射线检测的合格级别不应低于NB/T47013.2b)超声检测的合格级别不应低于NB/T47013.3c)磁粉检测的合格级别不应低于NB/T47013.4规定的I级;d)渗透检测的合格级别不应低于NB/T47013.57.1试验设备和仪器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铟钢尺,量程应不低于管屏总长度,精度应优于1mm;b)起吊工具,起吊能力应不低于单个最大起吊件重力的2倍。7.2试验前准备7.2.1试验前吊耳应完成强度校核。7.2.2刚度试验前管屏的吸热管、集箱和支撑钢架等应组装完成。7.3试验步骤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测量管屏的总长度;b)水平放置管屏,将其任意一端抬至200mm高度,并应至少保持5min;c)在管屏支撑钢架下端面长度方向最外两点拉线,在管屏支撑钢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测量其弯曲变形矢高;d)测量管屏支撑钢架下端平面两对角线长度;e)将管屏重新放置到水平位置。7.4合格判定7.4.1管屏的刚度试验后管屏应无变形。7.4.2管屏的刚度试验的最大弯曲变形矢高应符合GB/T41303—2022中7.9的规定。7.4.3管屏的刚度试验过程中对角线长度偏差值应符合GB/T41303—2022中附录B的规定。8耐压试验8.1试验设备和仪器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水泵,扬程应不低于试验要求的1.2倍;b)压力表,精度等级应优于1.6级,量程宜为试验压力的1.5倍~3倍,表盘直径应不小于5GB/T41307—2022c)阀门,公称压力不应低于试验压力;d)测温装置,量程宜为一20℃~100℃,精度应优于±2℃。8.2试验前准备8.2.1吸热器的耐压试验应在出厂前和安装现场分别进行。管屏的耐压试验应在管屏组装完成,出厂前进行。管道的耐压试验应在管道焊接完成后进行现场试验。8.2.2试验前应将吸热器内的杂物和油污等清除干净。8.2.3耐压试验应拆除运行用仪器仪表,并进行封堵。8.2.4吸热器各连接部位的紧固件应装配齐全并紧固妥当。耐压试验装配的临时受压元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8.2.5临时管道应能承受试验压力,管道内部应无杂物、保持畅通。8.2.6耐压试验宜采用水压试验,水温、水质应符合GB/T150.4的相关规定。8.2.7试验前应确定试验压力和升压速率,试验压力按式(1)、式(2)计算。8.2.7.1管屏水压试验压力按式(1)计算:………pr——管屏水压试验压力,单位为兆帕(MPa);pw—-管屏设计压力,单位为兆帕(MPa);[σ]管屏水压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o]'——管屏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8.2.7.2现场管道水压试验压力按式(2)计算:式中:pr'——管道水压试验压力,单位为兆帕(MPa);pw'——管道设计压力,单位为兆帕(MPa);[σ]’管道水压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o]'——管道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8.2.7.3当管道现场试验压力不大于吸热器管屏出厂检测试验压力时,应按管道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当管道试验压力大于吸热器管屏出厂检测试验压力,同时吸热器管屏的试验压力不小于按式(2)计算所得的管道试验压力的77%时,可按吸热器管屏出厂检测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8.3试验步骤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打开放气阀,向吸热器注水,逐渐排尽吸热器内的气体;b)当吸热器的金属壁温和试验介质温度接近时,按照0.15MPa/min~0.25MPa/min升压速率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的50%,保压时间应不低于10min,进行泄漏检查并观察压力变化;c)确认无泄漏后,按照0.1MPa/min的速率缓慢继续升压至试验压力,保压时间宜不低于20min;6d)按照0.1MPa/min降压速率缓慢降至设计压力,保压时间宜不低于30min,进行泄漏检查并观察压力变化;e)保压期间不应采取连续加压来维持试验压力值;f)耐压试验完成后,应立即排净内部积水,并应采用压缩空气将内部吹干。8.4合格判定8.4.1耐压试验过程中吸热器外表面应无可见变形。8.4.2耐压试验过程中应无异常声响。8.4.3泄漏检查时应无渗漏。8.4.4保压和泄漏检查期间,压力表允许压降应不大于0.15MPa。9附着力检测9.1检测设备和仪器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六刃刀具,刀刃间隔为1mm,规格应符合GB/T9286的规定;b)透明的压敏胶粘带,宽度宜大于10mm,粘着力(10±1)N/25mm;c)放大镜,放大倍数为2倍或3倍。9.2检测前准备9.2.1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样基底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b)试样涂层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涂层相同的材料和工艺;c)试样尺寸应满足在三个不同部位分别进行检测的要求,各部位之间的间距及其与试样边缘的间距应不小于5mm;d)制备的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9.2.2试样表面应无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9.3检测步骤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将样品放置在稳固、水平的物面上;b)采用六刃刀具均匀地切割试样涂层,形成6道划痕,划痕应透至基材表面;c)将试样转动90°,重复步骤b),形成正交网格图形;d)用软毛刷沿网格图形对角线轻扫;e)在网格图形上施加压敏胶粘带,方向与一组切割线平行并压平,施加的压敏胶粘带长度应超过网格20mm;f)在施加压敏胶粘带5min内,宜采用60°的角度,在0.5s~1.0s内撕离压敏胶粘带;g)在光照度大于300lx的照明下,采用放大镜检查试样切割网格区域涂层的脱离情况。9.4合格判定涂层附着力应符合GB/T41303—2022中8.2.3.1的规定。710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10.1检测设备和仪器检测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分光光度仪●光源的光谱波长范围应在300nm~2500nm;●分光光度仪的光谱波长间隔应不大于5nm;●仪器的准确度应符合GB/T26810—2011中I级仪器的规定。b)积分球●积分球直径应不小于150mm;●积分球上所有开口的面积之和应小于积分球内表面积的4%;●内壁与理想球面的偏差应不大于内径的0.2%;●积分球内壁面涂层漫反射率应大于98%。c)光电探测器●光电探测器的光谱响应频率范围应覆盖300nm~2500nm范围;●光度测量准确度应在士1%以内,测量重复性应在±0.5%以内。10.2检测前准备10.2.1检测前应准备涂层试样或陶瓷试样。10.2.2涂层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样基底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b)试样涂层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涂层相同的材料和工艺;c)试样平板的大小应能覆盖积分球壁面上的样品孔;d)制备的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10.2.3陶瓷试样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样应采用与检测部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相同的平板;b)试样平板的大小应能覆盖积分球壁面上的样品孔;c)试样数量应不少于3个。10.2.4配备已知反射率的标准样品。10.2.5试样应保持表面清洁,无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10.2.6设备、标准样品和试样应提前置于检测环境中4h以上,环境温度(23±2)℃,相对湿度(40士10.2.7分光光度仪和光电探测器应提前开机预热至少5min。检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将标准样品放在样品孔位置,紧贴积分球且无间隙,见图1位置4;b)调整光源位置,使光束的光轴与标准样品法线的夹角不大于15°;c)在300nm~2500nm波长范围内,以波长间隔不大于5nm连续输出特定波长的光,读取对应波长下的标准样品光电探测器的读数I₀,记录数据(格式见附录A);d)取出标准样品,将试样放在样品孔位置,紧贴积分球且无间隙,见图1位置4;e)在300nm~2500nm波长范围内,以波长间隔不大于5nm连续输出特定波长的光,读取对8GB/T41307—2022应波长下的试样光电探测器读数Is,记录数据(格式见附录A),取出试样;f)重复步骤a)~e),对每组标准样品和试样的检测应不少于3次。标引序号说明:1——分光光度仪;3——积分球;4——试样;5——光电探测器。图1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示意图10.4数据处理10.4.1在特定波长下的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按式(3)计算:p,——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p₀——标准样品涂层材料反射率,%;Is——试样在特定波长下的光电探测器读数;I₀——标准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光电探测器读数。10.4.2根据太阳光直射光谱辐照度AM1.5D的分布,按照式(4)对每个试样在不同特定波长下的反射率进行计算,得出每个试样在该次检测条件下的反射率。E₄——太阳直射光谱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纳米(W/(m²·nm))p——检测条件下的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p、(λ)——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对特定波长的反射率,%;△λ——波长间隔,单位为纳米(nm)。注:E取值见GB/T33234中AM1.5D数据表。10.4.3对每个试样多次检测条件下的反射率p取算术平均,对比平均值剔除偏差超过5%的无效数据,每个试样的反射率有效数据不应少于两个。9GB/T41307—202210.4.4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反射率取所有反射率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10.4.5试样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吸收率按式(5)计算。α=1—p式中:α——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吸收率,%;p——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反射率,%。10.5合格判定10.5.1吸热管的吸收涂层材料吸收率应符合GB/T41303—2022中8.2.3.2的规定。10.5.2防护部件的涂层材料或陶瓷材料反射率应符合GB/T41303—2022中8.2.3.3的规定。11功率和效率试验11.1试验内容11.1.1吸热器现场性能试验包括输出功率和热效率试验。11.1.2吸热器热效率试验可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或直射法向辐射(DNI)差异比对测试法。11.1.3吸热器输出功率试验宜与热效率试验同时进行。11.2试验设备和仪器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环境参数测量仪表●辐射表,应选用QX/T20规定的一级直接辐射表;●环境温度测量仪器(液体气温计或铂电阻),量程宜为-40℃~60℃,精度应优于±0.5℃;●风速测量仪,量程宜为0~35m/s,精度应优于±0.5m/s;●环境湿度测量仪,量程宜为0~+100%(相对湿度),精度应优于±2.5%(相对湿度)。b)试验参数测量仪表●传热工质温度传感器,量程应根据传热工质温度范围选择,精度应优于±1℃;●压力传感器,量程应根据吸热器的设计压力选择,精度等级应优于0.5级;●传热工质流量计,精度等级应优于1.0级。11.3试验条件11.3.1试验基本条件如下:a)环境温度-20℃~40℃;b)地面10min内的平均风速不宜高于5m/s;c)环境相对湿度不高于95%;d)试验期间法向直射辐照度的相对变化宜小于±10%;e)出口温度与设定值的偏差应小于±5℃;f)吸热器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后流量的相对变化应小于±2%。11.3.2镜场分组测试法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吸热器性能试验应选择在晴朗天气条件下进行;b)定日镜分为两组,每组定日镜数量相同,对称分散在吸热器周围,相关示例见附录B;c)工况A为半镜场;d)工况B为全镜场;e)测试时间宜在当地真太阳时11:20~12:40之间。11.3.3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试验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吸热器性能试验应选择薄云天气(卷云或卷层云)和晴朗天气两种天气条件下进行;b)工况C为薄云天气;c)工况D为晴朗天气,宜在工况C前后5天内;d)测试时间宜在当地真太阳时10:30~13:30之间;e)工况C和工况D的试验数据应分别取自试验当天的相同时间段;f)工况C与工况D的直射法向辐射之比应在0.4~0.8之间;g)工况C和工况D中处于追日状态的定日镜数量宜相等,定日镜的指向点策略应一致。11.4.1辐射表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前准备:a)辐射表应布置在地面空旷无遮挡位置,应远离浅色墙面或其他易于反射阳光的物体;b)辐射表应带有易于检验的干燥剂,且每次测量都应确保干燥剂有效;c)辐射表座体及其外露导线应设置保护装置,避免太阳直射。11.4.2环境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百叶箱中,百叶箱宜安放在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通风处,安装高度应距地面1.5m。11.4.3风速仪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前准备:a)地面应设置风速仪测量地面空气流速;b)吸热塔顶平台宜设置风速仪测量塔顶空气流速。11.4.4传热工质温度传感器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前准备:a)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吸热器进口、出口连接管处;b)温度传感器所处管道中的传热工质流向宜为上升方向;c)温度传感器的前端应设置弯头或混流器。11.4.5压力传感器应布置在吸热器进口、出口连接管处。11.4.6传热工质流量计宜布置在吸热器进口集箱上游管道中。11.4.7流量计宜安装在长度不小于17倍管径的直管上,上游直管长度宜不小于10倍管径,下游直管长度宜不小于7倍管径。压力传感器宜安装在上游长度不小于2倍管径的直管上,且位于温度传感器的上游。温度传感器宜安装在压力传感器下游且靠近压力传感器的位置。流量计、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相对位置见图2。标引序号说明:1——流量计;2——进口处压力传感器;3——进口处温度传感器;4——出口处压力传感器;5——出口处温度传感器;6——吸热器。图2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相对位置示意图11.4.8数据采集前直射辐射表应在测试位置至少运行30min。11.4.9吸热器系统应进行隔离检查,确认无泄漏。11.4.10吸热器性能试验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定日镜场应提前进行分组。11.4.11泵及流量控制装置应满足在运行工况下调节流量并维持稳定的要求。11.4.12试验前应检查电伴热装置,确保吸热器管道、阀门和集箱的伴热功能正常。11.4.13试验前镜场和吸热器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11.4.14试验前应确定不同温度下熔融盐的物性参数。11.4.15试验前应确定吸收涂层的吸收率。11.5试验步骤11.5.1镜场分组测试法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标准工况,确定吸热器出口温度的设定值,并完成定日镜分组;b)按工况A将半镜场定日镜分批投入运行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接近设定值;c)在当地真太阳时11:20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d)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mA、出口温度TsuA、进口压力pmA、出口压力psuA和传热工质质量流量mA;e)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C;f)在当地真太阳时11:50时,按工况B将全镜场定日镜分批投入运行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接近设定值;g)在当地真太阳时12:10时,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GB/T41307—2022h)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nB、出口温度TouB、进口压力pmb、出口压力psub和传热工质质量流量mg;i)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C;j)在当地真太阳时12:40时,结束试验。11.5.2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标准工况,确定吸热器出口温度的设定值以及需要投入的定日镜数量和坐标;b)在工况C条件下,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c)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nc、出口温度Tsuc、进口压力puc、出口压力pouc和传热工质质量流量mc,记录测试的时段t;d)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C;e)在工况D条件下,调节传热工质流量,使吸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设定值;f)读取吸热器运行稳定后的进口温度Tnp、出口温度Tsup、进口压力pmp、出口压力psup和传热工质质量流量mp;g)每隔2min记录一组参数,同一时刻的参数记为一组数据,记录的数据应不少于6组,试验记录格式见附录C。11.6数据处理11.6.1某次测试的温度值与多次测量的温度算术平均值的差异大于±2℃时,该组数据记录无效,有效数据应不少于3组。11.6.2计算时的参数应取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11.6.3吸热器输出功率计算11.6.3.1熔融盐吸热器输出功率按式(6)计算:Pop——吸热器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吸热器传热工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Cp——吸热器进口处传热工质的定压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Cp——吸热器出口处传热工质的定压比热容,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kg·℃)];Tm——吸热器进口处传热工质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ou——吸热器出口处传热工质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11.6.3.2水/蒸汽吸热器输出功率按式(7)计算:Poup——吸热器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m——吸热器传热工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hin——吸热器进口处传热工质的焓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GB/T41307—2022hout——吸热器出口处传热工质的焓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11.6.3.3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按照式(6)或式(7)计算得到工况A和工况B的输出功率PotpA和PoutpB,试验工况下吸热器功率应取工况B的输出功率PoupB。11.6.3.4采用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时按照式(6)或式(7)计算得到工况C和工况D的输出功率Poupc和Poupp,试验工况下吸热器功率应取工况D的输出功率PoupD。11.6.3.5试验工况下吸热器功率应根据吸热器功率修正曲线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吸热器功率Psp。11.6.4吸热器热效率计算11.6.4.1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吸热器热效率按式(8)计算:?a——工况B下吸热器的热效率;PoupA——工况A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PoupB——工况B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注:在无法获得吸热器吸收比α*时,可取涂层材料吸收率α。11.6.4.2采用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时,吸热器热效率按式(9)计算:7o——工况D下吸热器的热效率;Powc—-工况C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Poupp—-工况D下吸热器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兆瓦(MW);a*——吸热器吸收比,%;N——工况C下吸热器入射功率与工况D下吸热器入射功率的比值。注1:在无法获得吸热器吸收比α*时,可取涂层材料吸收率α。注2:N=DNIc/DNIp,N的取值范围在0.4~0.8。11.6.4.3采用镜场分组测试法时,试验工况下吸热器热效率应取工况B的吸热器热效率7。11.6.4.4采用直射法向辐射差异比对测试法时,试验工况下吸热器热效率应取工况D的吸热器热效11.6.4.5吸热器热效率应根据吸热器热效率修正曲线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热效率η*。11.6.5不确定度分析11.6.5.1热效率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η可按照JJF1059.1计算。11.6.5.2热效率表示形式如式(10):式中:η^——标准工况吸热器热效率;(7——热效率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11.7合格判定11.7.1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吸热器输出功率不应低于额定功率。11.7.2修正到标准工况下的吸热器热效率应符合GB/T41303—2022中8.2.1或8.2.2的要求。12熔融盐排空试验12.1试验设备和仪器试验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a)红外热成像仪,分辨率精度宜不低于25mm,温度精度宜不低于15℃;b)计时器,精度应不低于1s。12.2试验前准备12.2.1试验前应检查电伴热装置,确保吸热器管道、阀门和集箱的电伴热功能正常。12.2.2调节冷盐泵转速,降低吸热器入口熔融盐流量,进口缓冲罐液位达到最低液位时停运冷盐泵。12.2.3用于预热吸热器的定日镜应处于跟踪工作状态,其余定日镜应处于散焦状态。12.2.4压缩空气系统和熔融盐进口缓冲罐内的压力应处于正常范围。12.2.5试验前应开启红外热成像仪并对准吸热器。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打开所有排气阀门、疏盐阀门;b)打开上升管和下降管上所有阀门;c)开始疏盐,用计时器记录试验开始时间;d)打开吸热器旁路阀门,观察红外热成像仪,确定管屏中熔融盐疏净;e)打开旁通阀门,将旁通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