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6部分:硬度-编制说明_第1页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6部分:硬度-编制说明_第2页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6部分:硬度-编制说明_第3页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6部分:硬度-编制说明_第4页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6部分:硬度-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

第6部分:硬度

标准编制说明

项目组

2023年4月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年下达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

(国标委发〔2022〕17号),合同号T-NY-2023-006-001。

1.2制定背景

现行卷烟和滤棒硬度测定方法为2009年发布的“GB/T22838.6《卷烟和滤棒

物理性能的测定第6部分:硬度》”国家标准,标准发布以来,对于规范卷烟硬

度的测定,提高滤棒发射、卷烟搓接等加工过程的稳定性,保障卷烟产品质量的

可靠性及消费体验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卷烟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和测试

技术的发展,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均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硬度检测技术近

十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更新,现行标准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结果一致性均不能高

效率检测的需求,因此,有必要修订完善现有卷烟和滤棒硬度测定标准,建立全

面覆盖当前卷烟及滤棒产品类型的硬度评定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细支、短支卷

烟、爆珠卷烟及相应滤棒的检测水平和产品质量。

1.3起草过程

1.3.1项目组

略。

1.3.2工作过程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过程包括文献调研、制定研究方案、试验验证,形成标准

征求意见稿等。主要工作过程时间安排如下:

1)2022年4月-2022年5月,查阅文献,收集和整理了目前现行有效的国

家标准GB/T23838.6-2009和行业标准YC/T554《卷烟和滤棒硬度检测设备通

用技术条件》等相关资料。

2)2022年6月,召开项目启动会暨研讨会,正式启动项目工作,研讨前期

调研情况,确定项目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

3)2022年7月-2022年10月,开展实验研究,确定硬度测试的技术要求,

形成标准初稿,收集共同实验样品,开展共同实验研究,评价标准方法的重复性

和再现性。

5)2022年11月-2023年2月,收集整理验证结果和项目组内意见,修改标

1

准草稿并形成征求意见稿。

2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2.1编制原则

标准的编制严格依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

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GB/T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试

验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

标准编制的总体原则是:

(1)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协调一致;

(2)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要求;

(3)技术内容符合安全、先进、合理的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仪器设备、样品、试验步骤、

结果表示、测定报告等9个部分。

主要内容研究确定的原则:

(1)相比2009版国家标准没有改动的部分在本标准中继续采用原内容;

(2)相比2009版国家标准有改动的技术性部分以实验验证结果确定依据

(具体的实验验证结果参考项目实验报告);

(3)考虑与现有烟草行业标准YC/T554-2016《卷烟和滤棒硬度检测设备通

用技术条件》的协调性。

2.2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确定了标准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对部分有参考依据的内容

直接引用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修改较大的内容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确定了标准

的技术内容。

2.2.1适用范围

考虑到加热卷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检测需求,参考GB/T22838.6《卷烟和

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6部分:卷烟吸阻和滤棒压降》标准的使用范围,适用

对象增加“类似于卷烟的圆柱形烟草制品”,以便于开展相关产品的硬度测定。

2.2.2术语和定义

原标准中没有对术语和定义章节,但在原理章节中,描述了硬度的定义,为

更加清晰的理解标准相关内容,删除了原理章节,新增术语与定义章节,共界定

2

9个术语。

2.2.3试验条件

调节和测试大气以及样品的平衡状态是影响硬度测试最关键的因素,烟丝和

卷烟纸吸水后挺度降低,随含水率的增加,烟支硬度减小,因此,卷烟硬度测试

前需要进行温湿度调节处理,以保证测试的样品具有相同的含水率。调节处理的

主要条件包含温度、相对湿度、压力、调节时间和样品放置方式,GB/T16447

标准中对调节和测试的要求有相应的规定,对于样品放置方式,标准中对散装卷

烟有明确的调节时间要求,对于拆除部分包装的卷烟则没有明确要求,样品调节

时的放置方式、在调节空间内的放置位置、堆积方式等都会影响调节效果。实际

操作中,由于对标准的理解不同,通常采用的样品放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卷

烟烟支从包装中取出散装平衡调节;另一种则是把卷烟包装盒的盒盖打开或剪掉

后将烟支在盒内平衡调节,两种方式中烟支接触环境大气的面积有很大差异,会

影响卷烟的吸湿放湿过程,进而影响卷烟含水率和理化指标。

研究了不同样品放置方式对硬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图1是两种放置方式下硬

度随调节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随调节时间的增加,盒装剪底组样品的硬

度持续降低,至96h最低的样品硬度仍在60.0%以上;散装组样品的硬度前24h

明显降低,48h后趋于稳定。从两组样品的硬度平均值来看,同一调节时间散装

组样品的硬度明显低于盒装剪底组,48h时差值12.1%以上,大于卷烟产品标准

规定的单支硬度允差(10.0%),可见调节时样品放置方式的差异会对硬度的测试

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产品质量判定结果的变化。

I组II组平均值

图1卷烟硬度随调节时间的变化(I组为盒装剪底组,II组为散装组)

为保证硬度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标准中专门增加试验条件章节,除专门规定

调节和测试大气外,还规定调节需达到平衡,保证了不同调节方式下样品的状态

是一致的。

2.2.4仪器设备

3

本部分主要考虑与YC/T544-2016《卷烟和滤棒硬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的协调一致。压头、预压力、预压时间、施压速率、全压力、位移测量系统部分

的技术要求均与YC/T544一致。

全压时间和试样挡板部分基于实验研究,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全压时间,以

提升检测效率,增大了挡板尺寸,以减小挡板对于检测的影响。

2.2.4.1全压时间

全压时间是全压力作用的时间,原标准规定的全压时间是(15±1)s,硬度

的时间较长,造成综合测试台检测效率低,为此,选取可重复使用的卷烟和滤棒

质量监控样品进行了实验研究。

设置5个全压时间,共使用3个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试10次,测试结果

如图2所示,从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全压时间大于7.5s后,硬度的测

试结果趋于一致,三个样品的极差分别为0.6%、0.4%和0.6%,综合考虑,将

全压时间设置为10s,30支试样的检测效率能够提升5分钟,显著提升了硬度

指标的检测效率。

图2硬度随全压时间的变化

2.2.4.2施压速率

施压速率是压头接触试样时的速率,施压速率也是决定硬度检测效率的关键

因素,以卷烟为例,常规卷烟的直径一般为7.7mm,硬度65%左右,压陷量为

2.7mm,按照原标准中0.55mm/s的施压速率,行程所需时间为4.9s。为考察施

压速率对硬度测试的影响,选取可重复使用的卷烟和滤棒质量监控样品进行了实

验研究。

4

设置7个施压速率,共使用3个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试10次,从测试结

果的平均值可以看出,施压速率从0.30mm/s~3.00mm/s,三个样品的极差分别

为0.7%、0.3%和0.3%,硬度的测试结果基本没有变化,综合考虑,将施压速

率设置为3.0mm/s,行程所需时间为0.9s,30支试样的检测时间减少2分钟,

提升了硬度指标的检测效率。

图3硬度随施压速率的变化

2.2.4.3挡板尺寸

挡板的(面积)长度影响试样的形变,挡板长度与样品下侧形变大小成反比,

挡板长度越大,样品下侧形变越小,挡板长度越小,样品下侧形变越大。上下挡

板一样长时,两侧变形对称;挡板长度对样品上侧形变影响甚微;挡板长度达到

25.0mm时,样品下侧接近于无形变,挡板长度达到35.0mm时,样品下侧已无

形变,如图3所示。因此,将挡板的尺寸从原标准的“应至少有(20.0mm×20.0

mm)的矩形平面”修改为“应至少为(试样径向20.0mm×试样纵向35.0mm)

的矩形平面”。

5

2.50%3.50%

3.00%

2.00%样品1

2.50%样品1

样品2

1.50%2.00%样品2

样品3

1.00%1.50%样品3

样品4

1.00%均值

0.50%样品5

0.50%

0.00%0.00%

188r/min192r/min197r/min199r/min170r/min187r/min192r/min197r/min220r/min

图4挡板面积对试样形变的影响

2.2.5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章节主要对原标准进行了优化,由于卷烟烟支密度分布不均匀导致

烟支径向不同位置硬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该以烟支段(卷烟纸部分)的中

心作为硬度的测量位置。同时,原标准制定时,爆珠滤棒尚未大规模应用,因此,

没有针对爆珠滤棒提出针对性要求。基于此,将原标准中“使压头位于试样中部

的有效测量位置”修改为“对于卷烟,有效测量部位应为去除滤嘴后烟支部分的

中部;对于烟用滤棒,有效测量部位应为试样的中部;对于爆珠滤棒,有效测量

部位应为滤棒中部爆珠间居中位置。”

2.3修订前后技术内容的对比

相比现行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与YC/T544-2016《卷烟和滤棒硬度检测设备

通用技术条件》中的定义协调一致;

(2)明确了硬度测试的技术要求,将原标准中影响测试结果的范围性参数

修改为定值,进一步降低因技术参数差异导致的测试结果差异;

(3)修改了测定装置挡板的尺寸要求,修改后的挡板尺寸更加合理,对于

长度较大的卷烟和滤棒样品的测试影响较小,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4)增加了卷烟、滤棒、爆珠滤棒样品测试位置的要求;

(5)补充了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进一步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可

参考性。

具体修订内容对比和修订依据见附表1。

6

3试验验证分析

GB/T22838.6-2009的制定过程中未开展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价,为了验

证修订后标准方法的精密度,按照GB/T6379.2-200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共同实验,通过

共同实验研究确定了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3.1样品

共同实验共有4个样品,包括卷烟样品3个、烟用滤棒样品1个。样品信息

见表1。

表1样品信息

编号样品种类类型

A卷烟细支

B卷烟中支

C卷烟常规

D滤棒常规

3.2方法与设备

测试方法与修订后的标准完全一致。

测试设备均为使用年限10年内的综合测试台,相关参数满足修订后的标准

中的技术要求。设备供应商包括英国斯如林、法国索定、德国博瓦特凯西、北京

欧美利华、成都瑞拓等卷烟滤棒综合测试台生产企业。

3.3参加实验室

参与实验室的温湿度环境条件和设备均在计量有效期内,实验人员为熟悉操

作的实验员。

共有15家实验室参与共同实验,共收到15套数据用于统计分析。

3.4数据处理与分析

共收到15组数据,所有数据都被用于统计分析。附表1报告了每个实验室

测定样品硬度的平均值(MV)、标准偏差(StD)和重复测量的数量(N)。

3.4.1离群值的分析和剔除

对15套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依据GB/T6379.2-2004(ISO5725.2)

确定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通过柯克伦(Cochran)检验和格拉布斯(Grubbs)

7

检验剔除离群值。

第一步,使用格拉布斯(Grubbs)检验分析了每组测试结果的最大值和最小

值(实验室内Grubbs检验)。剔除检验出的离群值,保留其余数据。

第二步,通过柯克伦(Cochran)检验分析了每个实验室每个样品测试结果

的标准偏差与总标准偏差的差异,如发现离群值,剔除该组结果。

第三步,使用格拉布斯(Grubbs)检验分析了每个实验室每个样品测试结果

的平均值与其它实验室结果相比是否过大或过小(实验室间Grubbs检验),剔除

离群值,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无离群值。

通过以上步骤进行离群值剔除后的数据作为重复性和重现性的统计数据。

图5.a至图5.d为样品A~样品D硬度结果数据的Cochran检验结果图。

图5.a样品A硬度结果数据Cochran检验结果图

8

图5.b样品B硬度结果数据Cochran检验结果图

图5.c样品C硬度结果数据Cochran检验结果图

9

图5.d样品D硬度结果数据Cochran检验结果图

图6.a至图6.d为样品A~样品D硬度结果数据的Grubbs检验结果图。

图6.a样品A硬度结果数据Grubbs检验结果图

10

图6.b样品B硬度结果数据Grubbs检验结果图

图6.c样品C硬度结果数据Grubbs检验结果图

11

图6.d样品D硬度结果数据Grubbs检验结果图

根据Cochran检验,样品A的4号实验室结果、样品B的4号实验室结果、

样品C的14号实验室结果、样品D的5号实验室结果被认为是离群值。根据

Grubbs检验,无离群值。所有被统计检验判定为离群值的实验室结果在附表1

中以黄色标注。

3.4.2总平均值及标准偏差

在剔除离群值后,使用计算了实验室间的稳健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结果见表

2。硬度的值从卷烟的57.99%到烟用滤棒的91.19%,覆盖了目前的主流产品硬

度值范围。

表2硬度统计处理结果表

硬度

样品MVSDwSDbN

%%%-

A57.990.6931.55214

B64.640.6973.03114

C69.820.9302.34714

D91.190.2140.69714

12

注:总平均值(MV)、实验室内标准差(SDw)、实验室间标准差(SDb)、实验室数量(N)

3.4.3重复性及再现性的评价

根据总平均值以及实验室间和实验室内的标准偏差,按照GB/T6379.2-2004

计算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统计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给出了重复性标准差(sr)

和再现性标准差(sR)、重复性限(r)和再现性限(R)和相对于总平均值的变异

系数(CoV)。

表3硬度的重复性及再现性统计结果

硬度

重复性再现性

样品StDLimitCoVStDLimitCoV

%%%%%%

A0.6931.941.21.6994.762.9

B0.6971.951.13.1108.714.8

C0.9302.601.32.5257.073.6

D0.2140.600.20.7292.040.8

按照GB/T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

统计结果表如表4所示,硬度的精密度要求应为:

对于硬度的测试,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者使用相同设备,按相同的测

试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样品相互独立进行测试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

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1.3%,以大于1.3%的情况不超过5%为前提。在不同的实

验室,由不同的操作者使用不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同一被测对象相

互独立进行测试时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4.8%,以大于4.8%

的情况不超过5%为前提。

表4硬度统计结果表

样品标识ABCD

参加实验室的数目15151515

可接受结果的数目14141414

13

平均值57.9964.6469.8291.19

重复性标准差(sr)0.6930.6970.9300.214

重复性变异系数(%)1.21.11.30.2

重复性限(r)(2.8×sr)1.941.952.600.60

再现性标准差(sR)1.6993.1102.5250.729

再现性变异系数(%)2.94.83.60.8

再现性限(R)(2.8×sR)4.768.177.702.04

3.5结论

本项目根据烟草产品和检测技术的发展需求,结合最新标准文献的要求,对

GB/T22838.6-2009进行了修订。

通过标准修订,明确了相关技术要求,检测结果更加科学;修订了部分影响

检测时间的技术要求,显著提升了硬度的检测效率。

采用修订后的标准方法开展了共同实验,评价了方法的重复性与再现性,评

价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

4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6部分:硬度》是方法标准,不会直接产

生经济效益,但该标准的实施将对行业技术人员开展卷烟硬度检测起到直接的指

导作用,对行业开展产品质量监控、科学研究、标准化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

撑。通过标准的修订,提升了卷烟物理指标综合测试台的检测效率,检测时间明

显缩短,检测设备能耗降低。

5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的国外

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目前,卷烟和滤棒硬度的测定尚无国际标准,由于消费习惯和关注点的差异,

国外烟草公司也未开展同类技术研究。

6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

14

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协调一致,无重复、交叉、抵触现象。

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现行烟草行业标准YC/T554-2016《卷烟和滤棒

硬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的协调性,针对本标准修订后变化较大的全压时间

和施压速率等技术要求,开展YC/T554标准的修订工作,以保证国家标准和行

业标准的协调一致。

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修定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8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

本标准修定过程中不涉及专利。

9实施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期和实施

日期的建议等措施建议

本标准作为检测方法标准,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22838.6—2009《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

6部分:硬度》应废止。

标准发布后,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内网、中国烟草标准化网站等网络媒体进

行必要的宣传,使行业了解本标准的修订与发布实施情况。如有必要可以开展宣

贯培训,加深相关技术人员对本标准的了解,使标准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标准涉及现有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变化,建议设置3个月的过渡期,在发

布之日后3个月开始实施,实施前应调研烟草行业相关检测设备的更新或改造情

况,并组织一次覆盖范围较大的共同实验,再次评价方法的精密度。

10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本标准修定过程中无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15

11附录

11.1附表1:标准的修订内容对比和修订依据

条款题目修订后的内容原标准修订依据

1范围无变化

GB/T5605-2002烟草和烟草制品醋酸纤维滤棒

参考GB/T20001.4-2015

GB/T5606.1卷烟第1部分:抽样

GB/T16447烟草及烟草制品调节和测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

GB5606.3-2005卷烟第3部分:包装、卷制技术要求及

规范性引用试的大气环境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抽

2贮运

文件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样部分不再引用产品标

GB/T15270-2001烟草和烟草制品聚丙烯丝束滤棒

表示和判定准;GB/T16447涉及修

GB/T16447烟草和烟草制品调节和测试的大气环境

订问题,引用最新版

(GB/T16447-2004,ISO3402:1999,IDT)

更加清晰的理解标准相

3术语和定义新增9个术语和定义原理

关内容

4.1装置无变化

应为直径12.00mm的圆形平面,最大允设置为固定值。规定最大

4.2压头压头:应为直径为(12.00±0.01)mm的圆形平面

许误差0.01mm。允许误差,更加合理。

YC/T544卷烟和滤棒硬

可以对试样施加预压力,预压力不大于

4.3预压力可以对试样施加预压力,预压力不大于0.196N(20g)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

0.10N,最大允许误差0.02N。

YC/T544卷烟和滤棒硬

4.4预压时间1.5s,最大允许误差0.5s。预压时间(1.0±0.5)s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

16

条款题目修订后的内容原标准修订依据

YC/T544卷烟和滤棒硬

不大于3.0mm/s,最大允许误差

4.5施压速度施压速度(0.55±0.05)mm/s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

0.05mm/s。

YC/T544卷烟和滤棒硬

4.6施压负荷2.94N,最大允许误差0.03N。施压负荷(2.94±0.01)N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

4.7施压时间10s,最大允许误差1s。压缩时间(15±1)s实验验证

压陷量为施加预压力后,压缩(测定)前压

压陷量的计算应为施加预压力后,压缩(测定)前压头的初

4.8压限量头的初始位置到压缩10s时压头的位移实验验证

始位置到压缩15s时压头的位移量。

量。

应固定在仪器上,使试样在受压时不能移

试样挡板:应固定在仪器上,使试样在受压时不能移动。

动。在测试区域,应至少为(样品径向20.0

4.9试样挡板在测试区域,应至少有(20.0mm×20.0mm)的矩形平面,使实验验证

mm×样品纵向35.0mm)的矩形平面,使

试样所受压力均匀分布。

试样所受压力均匀分布。

YC/T544卷烟和滤棒硬

形变量测量

4.10最大允许误差±0.02mm。量程(0~4)mm,分辨力0.01mm,准确度0.02mm。度检测设备通用技术条

装置

17

条款题目修订后的内容原标准修订依据

卷烟按照GB/T5606.1抽取实验室样品并制备试样,按照

GB5606.3-2005中6.3.4制备试料。

取样及样品醋酸纤维滤棒按照GB/T5605-2002中6.1抽取实验室样按照GB/T20001.4的要

删除

制备品,按照5.4制备试料。求编写

聚丙烯丝束滤棒按照GB/T15270-2001中6.2抽取实验室

样品,按照6.3.2制备试料。

4.1调节大气

试样试验前应按照GB/T16447的要求进

行状态调节,即温度(22±1)℃,相对湿

按照GB/T20001.4的要

调节和测试度(60±3)%,调节时间48h。按照GB/T16447进行样品调节,并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

5求,单独设置该部分并明

环境4.2测试大气测试。

确参数要求。

测试大气应按照GB/T16447规定的条

件,即温度(22±2)℃,相对湿度(60±

5)%。

6.1无变化

按仪器操作规程或说明书进行校准,使仪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校准,使仪器的显示值与标准棒的标

6.2编辑性调整

器的显示值与标准棒的标定值相符合。定值相符合。

18

条款题目修订后的内容原标准修订依据

将试样置于仪器试样挡板上,使压头位于

试样中部的有效测量部位。对于卷烟,有

效测量部位应为去除滤嘴后烟支部分的

将试样置于仪器试样挡板上,使压头位于试样中部的有效细化不同类型样品的放

6.3中部;对于醋酸纤维滤棒和聚丙烯丝束滤

测量部位。置方式

棒,有效测量部位应为试样的中部;对于

爆珠滤棒,有效测量部位应为滤棒中部爆

珠间居中位置。

压缩试样前,应对试样施加预压力,测量压缩试样前,应对试样施加预压力,测量压缩前试样直径,

6.4预压时间为定值

压缩前试样直径,预压时间1.0s。预压时间应控制在(1.0±0.5)s。

6.5无变化驱动仪器施压装置,同时启动计时器。

施压时间10s时,除去施压负荷,由仪(15±1)s时,除去施压负荷,由仪器显示试样的压陷量或

6.6施压时间为定值

器显示试样的压陷量或压缩后试样直径。压缩后试样直径,或直接打印硬度测定结果。

方法标准无需确定试样

6.7无重复6.3~6.6的步骤,共测试30个试样。

个数

7无变化

硬度测定结果用百分数表示,按照GB/T硬度测定结果用百分数表示,按照GB/T8170的规定进行

确定修约方法,明确相关

78170的规定进行数值修约,修约到1位数值修约,单个试样的结果、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均修约到

要求

小数。1位小数。

按照GB/T20001.4的要

8试验报告改为试验报告测定报告

求编写

19

11.2附表2:各实验室硬度数据汇总

硬度(%)

样品ABCD

统计量MVStDMVStDMVStDMVStD

156.270.94062.470.82168.650.56890.900.200

256.300.52563.830.72372.231.10890.470.294

356.600.39963.970.35971.021.42091.620.075

456.652.41766.571.81168.200.69790.310.195

556.950.42365.330.43271.080.29390.330.516

657.500.73863.170.85568.431.13692.000.000

757.680.31970.730.67467.631.25390.500.228

857.750.83163.980.39770.800.71891.830.216

957.770.60259.380.41766.480.89591.360.269

1058.621.11860.600.43870.530.68691.470.197

1158.940.64162.950.19866.731.22191.550.176

1259.170.47668.571.18670.501.21090.380.171

1359.420.78366.781.09875.420.45492.270.197

1462.100.78866.620.64674.622.42191.730.266

1556.780.63266.570.71569.700.40590.220.306

重复测量次数N=6,包含离群值。

20

目录

1工作简况......................................................................................................1

1.1任务来源............................................................................................1

1.2制定背景............................................................................................1

1.3起草过程............................................................................................1

1.3.1项目组.........................................................................................1

1.3.2起草过程.....................................................................................1

2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2

2.1编制原则............................................................................................2

2.2标准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2

2.3.1适用范围.....................................................................................2

2.3.2术语和定义.................................................................................2

2.3.3试验条件.....................................................................................3

2.3.4仪器设备.....................................................................................3

2.3.5试验步骤.....................................................................................6

2.4修订前后技术内容的对比................................................................6

3试验验证分析..............................................................................................7

3.1样品....................................................................................................7

3.2方法与设备........................................................................................7

3.3参加实验室........................................................................................7

3.4数据处理与分析................................................................................7

3.4.1离群值的分析和剔除.................................................................7

3.4.2总平均值及标准偏差...............................................................12

3.4.3重复性及再现性的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