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各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4)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扇中乾坤石兵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一言不发,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家人不解其意,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看了足足半晌。柳一诺观扇之际,家人中有好奇者悄悄凑近观看,发现折扇上绘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山峻水秀,一派大气磅礴之势。见柳一诺看扇出神,那客人也不说话,自顾自在一旁饮茶。直到柳一诺回过神来,说:“我来此处,只送一扇听了那人的话,柳一诺若有所思,许久才抬头看向对方,随即转身离去。第二天,柳一诺开始制扇。他为制一把折扇,竟闭门不出两月有余。扇面选用上等宣纸铺就,这次柳一诺竟没有雇佣画匠作画,而是亲自云笔折扇制成之后,柳一诺每日都要反复观摩,还让家人亲友逐一欣赏,却不知柳一诺还有一手出神入化的丹青妙笔。他的画作梅红雪,白雪上飞鸿顾盼生姿,折扇一打开便令人心生岁暮天寒的悲壮之感。数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那位为柳一诺送扇之人突然再次来到柳家,同样不发一言柳一诺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制的折扇,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那人打开两把折扇,细细观看半晌,突然大笑:“果然一模一样,名不虚传。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听到这番话,柳一诺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下来,旁边的柳家人却是一脸疑惑。这两把折扇明明大相径庭,一个是花鸟图,为何那人却说一模一样呢?转眼冬去春来,小城里已不复昔日的平静祥和。蜂拥而来的日军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江南富庶之地转眼间已四面楚歌。然而,他们竟在绵软的江南踩了钉子,处处碰壁。数月之后此时,民间流传,是两把折扇退了敌。更有人说,柳一诺只是笑笑,言说此等无稽之谈,也不必理会。如此又过去了数年,日军大败,神州大地虽满目疮痍这年秋高气爽时,那位不速之客再次造访了柳家。他与柳一诺痛饮一夜,时而相拥痛哭,清晨时分,那人留下一把折扇便起身告辞。柳一诺与夫人一同送走来客。临别之际,柳夫人听到柳一诺口中轻轻说道:“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这折扇本是风雅之物,看来,我柳家再也无制出一把好扇了。”原来,那传言竟是真的,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日军入侵处处先谋而后动,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有朝一日,国家危亡,以热血报国。柳一诺祖上曾传下一个技能,以特殊笔法在扇上藏下千言万语。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柳一诺制扇,每朵梅花开处,每只鸿爪落处、每片雪花聚处柳一诺对夫人说:“扇有阴阳,人分优劣,我制出此扇,但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入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从此,百年柳氏折扇就此断绝。(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小城制扇师柳一诺巧妙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日军在江南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情报的故事。B.小说对柳一诺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C.小说详写了柳一诺制作折扇的过程等,而略写了日本人侵略江南的战争场面,叙事详略安排得当D.小说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充分表现了柳一诺忧惧不安的心态。(2)关于柳一诺不再制扇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柳一诺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扇艺了,缺少竞争对手。B.柳一诺认为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C.柳一诺认为柳家的折扇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D.柳一诺认为自己兑现了诺言,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已无遗憾。(3)小说对客人造访的场景都作了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标题“扇里乾坤”中的“乾坤”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书曰:“汝且夕之费,自给为难,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几!”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弥日不得。廷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每酒适,辄抚异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侯之,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何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溯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與/既至/欣然便共饮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之意,二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闻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就叫客人先回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廷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5)文言文中,陶渊明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注]①谩:徒然、空自。(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时间、地点和旅行途中的景色,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B.“路转陡,疑无地”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行文开会顿挫,饶有风致。C.“凄凉只恐乡心起”承上启下,“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己,笔意更觉深挚。D.“风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词人想象着家中的妻子等待自己归家空自凝神而望的样子(2)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三)名篇名句默写Ⅲ(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2)孔子用“,”两句表明好学之入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并且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匡正自己。(3)《老子》中的“,”告诉我们,真正活得久的人是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真正的长寿是精神永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①),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②),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A,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不过B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③),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7.(7分)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根据要求完成题目。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1)为上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请针对这则消息,写一段评语。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也有句千古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有人认为起点虽然不决定结果,但对最后的结果会有影响;也有人认为,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也能享受过程,体验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可知,不是提出这一礼制的人。B.“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由材料以第一段“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D.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二段“‘述’表达了‘孝’的德行”是因,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是果。故选C。(2)D.“只要……就会……”说法绝对,材料三最后一段“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因循以往,但不能得出转变这一教学方式。故选D。(3)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是“孝”的表现。B.出自《孟子》,意思是,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是“孝”的表现。C.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它、尊敬的人或事物。是“孝”的表现。D.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故选D。(4)论证结构上,材料二共有六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得出“……‘述’表达了‘孝’的德行”,第三至五段。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第六段“孔子、柏拉图,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可见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5)从材料一“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作为教师,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和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成为风气,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注解经典为己任,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从材料三“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轻视创新的倾向,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因循以往,“述而不作”强调在教学中偏重继承,又有局限性。答案:(1)C(2)D(3)D(4)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先阐述“‘述’表达了‘孝’的德行”;最后,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5)“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但教学中偏重继承,又有局限性。【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场景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中关键词语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1)D.“忧惧不安”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并非“忧惧不安”。故选D。(2)根据原文“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柳家便功德圆满了”,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所以不再制扇。A.“缺少竞争对手”错;B.“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错;C.“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错。D.正确。故选D。(3)“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此人一言不发,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只得请来柳一诺,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客人来是让柳一诺制扇传递情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人一言不发,进得屋内,家人不解其意。柳一诺一见此扇,看了足足半晌”“柳一诺面色凝重,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细细观看半晌,柳氏折扇。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客人到来的场景描写中、语言等描写、动作等描写,看了足足半晌”“面色凝重,刻画出柳一诺接受制扇“任务”,总之、语言等描写。(4)先看表层含义,由“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可知。再看深一点的含义,由“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其时,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柳一诺制扇。柳一诺耗尽心力才制得此扇,每只鸿爪落处,都隐藏着万千秘密”可知。最后看更深层含义,由“那客人是当年与柳一诺一同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有朝一日,一定竭尽所能,扇如人心。客人与柳一诺都是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胸怀报国志。答案:(1)D(2)D(3)①情节上:客人的到来让柳一诺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情报显得顺理成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语言等描写。(4)①客人的折扇中暗藏“乾坤”:《千里江山图》中标注着日军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②柳一诺制作的折扇中蕴含秘密:将《千里江山图》中的地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蕴含心内“乾坤”客人与柳一诺都是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胸怀报国志。【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脚疾”指的是脚有病,中间不能断开;“一门生”“二儿”为兼语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选:B。(2)D.“宋文帝的庙号”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故选:D。(3)B.“双亲去世”错误,“亲老”意为双亲年迈。故选:B。(4)①“去”,离开,给;“悉”、都;“稍”、渐次,靠近。译文:颜延之离开之前,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②“安”,安于,代词;“同志”。译文: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5)依据“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擅长写文章;依据“不堪吏职,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体现其任性率真;依据“州召主簿不就,不就”可知,体现其厌恶官场,吏请曰:‘应束带见之!’即日解绶去职”可知,解职归乡;依据“渊明不解音律,每酒适。贵贱造之者。渊明若先醉,卿可去,陶渊明抚琴待客,体现其率真质朴,久之,忽值弘送酒至,醉而归”可知、饮酒。答案:(1)B(2)D(3)B(4)①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渐次去拿酒喝。②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5)卓尔不群;任性而为;清高自傲;厌恶官场等。参考译文:陶渊明,有人说名潜,浔阳柴桑人,是晋朝的大司马,博学多识,聪明洒脱,任性率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陶渊明的双亲年迈,他被起用为州祭酒,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没有赴任,自给自足。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建威参军,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当政者听说后。(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他也是别人的儿子。”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五十亩种稻子,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系上腰带面见他!”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在半路栗里邀请他,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陶渊明也没有拒绝,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经过浔阳。每次去。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颜延之离开之前,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采了一捧菊花,随即就喝。陶渊明不懂音律,每次饮酒舒畅时。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陶渊明如果先喝醉,你可以走了。郡将曾经来拜访他,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和陶渊明志趣相投,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再也不愿意做官,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时年六十三岁。【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时第一步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解答】(1)D.“词人想象着家中的妻子等待自己归家”有误,视线难及,也是徒劳。故选D。(2)上片写到秋雨初晴后,山更青了。然后铣刀在旅途中见到有曲水流过人家,酒旗沙岸。词人在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在下片写景的词句有“何处今宵孤馆里,半窗残月”,听得孤雁的凄凉的鸣叫声。这是词人通过想象自己一人在旅途的经历,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答案:(1)D(2)①乐景衬哀情,词的上片写行旅途中秋色宜人,通过竹篱茅舍,反衬作者被触发的思乡的哀愁之情,作者想象今宵之景、征雁,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使情感的表达更含蓄深邃。译文:秋雨初晴。山路突然转陡。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酒旗沙岸。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回首空自望?秋雁一声长鸣。总是离人的眼泪。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忽见临水人家。进而感叹路远人遥,最后以推想今宵旅宿的凄凉况味作结,曲折尽致。“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空如洗。一肩行李,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却于开头弹出一串欢快的音符,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路转陡,疑无地,山路转陡。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竹篱茅舍,一簇成村市。行文开合顿挫。它看似景语。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它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蛊惑,一缕乡思已从心底悄悄地萌发了。“凄凉只恐乡心起”,一语领起下片,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拓开一步,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心”不由己,笔意更觉深挚、回头谩凝睇,视线难及,又有什么用,并对“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一声征雁,总是离人泪”,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不禁黯然伤神。其写法颇类似于柳永《雨霖铃》词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但意脉并不相同,情怀亦更觉悲苦,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半窗残月”,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独宿孤馆,所闻所见,催人泪下。竹篱茅舍,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却又和谐地组成同一主题的变奏。这首词上片似乎纯然写景,便觉景中寓情。过片承转十分自然;写来吞吐曲折,极尽铺染之能事,又复回盼前文,情韵无尽。【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Ⅲ(本题共1小题,6分)5.【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得”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重点字:馔)(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就)(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重点字:亡)【点评】理解性默写注意要点: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6.要注意语句出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3)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主要意思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的内容,抓住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第一空,此处是说“关于喝水与减肥”的“误区”,下句应与“减肥”关联,由此可填: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空,前面说“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后句说的是对体温的影响“人体总是恒温的”,而且照应“总是”,意思是喝很多热水。第三空,实验的三种水分别是“温蒸馏水,既然“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那么“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的就应该是喝8℃的冰水,用“而”衔接。(2)A.前句有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又有“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可填“微乎其微”。B.前面说和热水不能提高基础代谢,而实验结果却显示,这让很多人意外。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C.此处是说喝冰水虽然能提高基础代谢,但对减肥来说却没有什么作用。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3)第二段共有四个句子。前三个句子是一个层次,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三个句子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第四个句子是一个层次,对减肥来说基本上……”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二是这么小的热量差对减肥没有什么帮助。由此可得出主要内容是: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提高的幅度很小。题目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第一个句子和后面两个句子形成了转折。答案:(1)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2)A.微乎其微B.出人意料(3)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在解答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理解题目的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答】(1)根据这则新闻的导语“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寄语希望工程”分析。据此拟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2)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此语段主要讲了什么,该语段主要说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30年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促进教育发展、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则消息中的“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由此来看,点赞希望工程能够集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继而也会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和希望的种子,点评要到位。答案不固定。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2)希望工程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集中表现,让孩子不再因贫穷而失去学习的机会,青少年是国家和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