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体的堂奥_第1页
走进文体的堂奥_第2页
走进文体的堂奥_第3页
走进文体的堂奥_第4页
走进文体的堂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

阅读专题1学习目标了解课文所属的文类及文体特征,理解作者的探索与发现。分析作者阐述内容、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熟读四篇实用类学术性文章,能紧扣文章标题,结合核心概念,圈画关键句,初步理解作者的探索与发现。预习任务细读学术随笔《说“木叶”》,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引经据典的例证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阐述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目录任务一

厘定文体,把握特征任务二

依体而学,理解分析任务一

厘定文体,把握特征导入大家已经接触了文学文类的小说《百合花》、诗歌《红烛》、戏剧《雷雨》,也学习了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样的演讲稿、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实用类文体。一般来讲,实用文类特征往往与文学文类特征对举。今天我们学习的四篇实用类学术性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丰富、深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要在整体把握选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依体而学,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效阅读。1.梳理“实用文类”与“文学文类”的特点侧重比较项目实用(论述)文类文学文类表现对象写作思维文章内涵语言特点表达功能客观、真实抽象,重逻辑内容明晰有度准确简明、线性认知主观、虚构形象,重想象内蕴丰富无限形象生动、变形性审美2.通读四篇课文,梳理文章的“体裁特征”与“语言特征”

(1)了解选文出处,结合文章内容,把握文体特征。课文篇目课文注释体裁特征《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根据演讲稿和论文改编而成,科学研究过程的“混搭文体”《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选自《超越时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科普作品与传记特色兼具的科学家的“传记文体”课文篇目课文注释体裁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选自《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渗透传统文化的科技论文《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林庚,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文艺性和学术性兼备的文艺随笔(续表)(2)结合以下语句,品味选文语言特征。例1: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例2: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2)结合以下语句,品味选文语言特征。例3: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例4: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轩、一楼。任务二

依体而学,理解分析1.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完成下表。课文篇目课文基本观点理解切入点《说“木叶”》《中国建筑的特征》《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示例:作者通过对“木叶”“树叶”等意象不同艺术特征及意蕴的分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在于外露的意义,更在于潜在的“暗示性”。专业术语注释、标点标题(小标题)关键句篇章结构……2.梳理、分析作者阐述与论证观点的方法(1)《说“木叶”》一文是如何论证说理的引用诗句说明观点(原文第2段)说理方法与逻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后人从屈原诗句中得到启发。“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确认研究问题(诗人为何钟爱木叶”形象)(续表)引用诗句说明观点(原文第2段)说理方法与逻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诗歌中“树”“叶常见,而“树叶”不常见。“木叶”广流传因其藏“奥妙”。把握逻辑思路(举例引用对比归纳注重逻辑层层深入)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千山天远大。“木叶”发展到“落木”。(续表)引用诗句说明观点(原文第2段)说理方法与逻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绵密饱满,“高木”空阔疏朗,引出“木”的“暗示性”艺术特征。理解关键概念(“暗示性”)理解关键概念(“暗示性”)把握逻辑思路(举例引用对比归纳注重逻辑层层深入)确认研究问题(诗人为何钟爱木叶”形象)(2)参照《说“木叶”》一文的行文逻辑,分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阐述、说理方法和逻辑。课文篇目确认研究问题把握阐述、论证的方法和思路理解关键概念《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小步》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作者以小标题历时性地阐述从“青蒿”到“青蒿素”再到“青蒿素药物”研发的全过程,逻辑清晰严谨,而第一人称和演讲稿互动性、展望性的表达又使阐述、说理不失生动和个人情味。疟疾、疟原虫抗药性→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分子)→双氢青蒿素→青蒿素胶囊(续表)课文篇目确认研究问题把握阐述、论证的方法和思路理解关键概念《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我们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为了把深奥的物理概念、原理通俗易懂地呈现,作者运用了比喻、想象、悬念、类比等方式。通过第一人称主次得当地阐述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历程,活泼生动的阐述背后蕴藏着科学探究的严谨。高维世界→平行宇宙、多维空间→反物质→电子感应加速器、云室→......(3)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例,赏析带有演说风格文章的阐述、论证方法3.熟读课文,例举作者的研究经历,谈谈启迪,完成下表人物研究领域研究或经历启迪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医学研究50年代开始,60多年持续研究,成千上万次试验,挽救无数生命。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甘于奉献想象力好奇心实验精神……课后作业1.阅读《对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林庚《说“木叶”》一文的观点进行批判的。2.比较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与《中国建筑的特征》(民国版第一节),说说其内容和语体的不同。答案提示实用类学术性文章以理解性、分析性阅读为基础,当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可以运用文章所学原理学以致用,或者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提出疑义,进行反忠或就判。学者陈友琴认为林庚先生通过引用大量诗句,抓住一点或几点便尽量扩大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