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本内容。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重要概念,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3品味语言艺术,赏析表达技巧。4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知人论世意外不意外?惊不惊喜?开心不开心?吾又回来了赶紧回忆一下我的信息...孔子及《论语》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末期著名的

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_____,贤者______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孔孟政治家至圣先师2.《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是

的意思,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

篇。与《

》、《

》、《

》合称“

”。300072儒家编纂二十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知人论世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主要思想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要思想是: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仁”表现于现实中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即仁爱,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简介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思想简介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思想简介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思想简介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思想简介《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3.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它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和内容上的必然联系(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诗经》

《尚书》《礼记》

《周易》

《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指经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文化常识《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它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由于《春秋》只是提纲式史书,极为简练,后来就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及“春秋三传”文化常识题目解说壹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正音: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文质彬彬bīn

迩ěr之事父

譬pì如

子罕

hǎn

未成一篑

ku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食:饮食安:安逸,舒适敏:勤勉而:表并列就:靠近慎:小心,谨慎焉:语气助词正:匡正关键字词: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学而》【概括】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第一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做到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排除干扰)第二条“敏于事而慎于言”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实践锻炼)第三条“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虚心请教)启示: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思考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对…怎么样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善良、仁爱之心,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善良、仁爱之心,他怎样对待乐呢?“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八佾yì》仁:善良、仁爱

【概括】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选自《论语·八佾》佾,读作yì。本意:古代乐舞的行列。翻译:孔子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氏,即季孙氏,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即生活真谛,宇宙真理。《里仁》【概括】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迫切的追求。(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知晓。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里仁》

【概括】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评析】本章显示了孔子的义利观: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26“君子”

1.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如《诗经·小雅·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2.有道德的人。如《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3.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小人”1.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如《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2.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如《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3.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1.<动>知道、明白。如: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家喻户晓2.告知、表达、说明: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3.开导,晓喻(明白劝导,告知。多用于上对下)

而(袁)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4.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里仁》【概括】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向善去恶、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的道德境界。说明了自省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朴实。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雍也》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质”与“文”分别具体指什么?通过这句话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质是先天的质朴本性,内在的思想品德;文是后天的外在表现形式,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文化修养、礼节仪式之类。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不偏不倚,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君子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文:1.①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文字:其文漫灭。

③文化,文教。《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

④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本义指“文身”(在身上刺花纹),

被发文身:原指古代东夷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3.引申为花纹、纹理,彩色交错,刻花纹或文字。(后写作“纹”)4.文彩,与“质”相对。5.外表,形式:夫服,心之文也。(车服,是内心的表露)6.<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成语有“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7.<名>规定、仪式。

繁文缛节:烦琐而多余的仪式或礼节,比喻烦琐多余的事项。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毅:意志坚强士:读书人《泰伯》

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济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未来的路。“任重”要求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强,不坚强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概括】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譬如:比如、好比平地:填平洼地虽:虽然。

覆:倾倒。进:前进。指继续堆土。往:坚持。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止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止的(其咎在己)。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坚持的(进益在己)。”概括: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同“智”。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

本章讲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君子需要具备智、仁、勇这三个条件。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地宽广、胸怀坦荡。【概括】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非礼:不合于礼事:实践《颜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敏:聪明由:靠而:难道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概括】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①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②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做法: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卫灵公》言:字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概括】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激发人的感情。一说是诗的比兴。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合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迩:近。《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何莫:为什么不

【概括】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夫fú1.<代>⒈这;那

。微夫人之力

他。《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2.<助>①用在句首,引起议论。不译。《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②用在句中,使语气显得舒缓。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

来吧,我愿意为你(楚怀王)在前面指引那道路(圣王之道)。③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悲夫!”怨1.埋怨,不满,抱怨2.怨恨、仇恨、恨。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与别人之间的仇恨。

以直报怨: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仇人。3.讥讽

《阳货》学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兴、观、群、怨)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他力。诗可以兴《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已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已的人生志向。例如:《蒹葭》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写实方面,伊人可望不可及,虚的一面,理想很难达成,需要经历千百般的努力。用苇草比喻理想,托物言志,通过具体和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的意志,不畏险阻,不断追求。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是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诗可以群我们今天,也依然在干这件事,写诗喜欢用“与君共勉”的题跋,热衷于参加“诗歌朗诵会”,这是一次次“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孔安国)的过程。“群”是沟通,它以诗为媒,把一个个零散的、个人化的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认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君子之德修身养性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的社会功能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写作特点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2、丰富多变的手法。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文本探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情境默写课堂检测,巩固提升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6.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1.人而不仁,如礼何?2.人而不仁,如乐何?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8.任重而道远9.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10.吾止也。吾往也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