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00篇精编(46-50)
第四十六篇慕容彦超传
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同产弟也。尝冒姓阎氏,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
仓。少事唐明宗为军校,累迁刺史。唐、晋之间,历磁、单、濮、棣四州,坐濮
州造麹受脉,法当死,汉高祖自太原上章论救,得减死,流于房州。契丹灭晋,
汉高祖起太原,彦超自流所逃归汉,拜镇宁军节度使。杜重威反于魏,高祖以天
平军节度使高行周为都部署以讨之,以彦超为副。彦超与行周谋议多不协,行周
用兵持重,兵至城下,久之不进。彦超欲速进战,而行周不许。行周有女嫁重威
子,彦超扬言行周以女故,惜贼城而不攻,行周大怒。高祖闻二人不相得,惧有
它变,由是遽亲征。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
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
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
是时,汉兵顿魏城下已久,重威守益坚,诸将皆知未可图,方伺其隙,而彦超独
言可速攻,高祖以为然,因自督士卒急攻,死伤者万馀人,由是不敢复言攻。后
重威出降,高祖以行周为天雄军节度使,行周辞不敢受,高祖遣苏逢吉谕之日:
“吾当为尔徒彦超。”行周乃受,而彦超徒镇泰宁。
隐帝已杀史弘肇等,又遣人之魂杀周太祖及王峻等,惧事不果,召诸将入卫京师。
使者至兖,彦超方食,释匕箸而就道。周兵犯京师,开封尹侯益谓隐帝曰:“北
兵之来,其家属皆在京师,宜闭门以挫其锐,遣其妻子登郎以招北兵,可使解甲。”
彦超请益日:“益老矣!此懦夫之计也。”隐帝乃遣彦超副益,将兵于北郊。周
兵至,益夜叛降于周。彦超力战于七里,隐帝出劳军,太后使人告彦超善卫帝,
彦超大言报日:“北兵何能为?当于阵上喝坐使归营。”又谓隐帝曰:"官家宫
中无事,明日可出观臣战。”明日隐帝复出劳军,彦超战败奔兖州,隐帝遇弑于
北郊。(节选自《新五代①史•卷五十三杂传第四十一》)
【注】①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
周。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
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
B.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
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
C.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
知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
D.彦超数以事凌辱行周/行周不能忍/见宰相涕泣/以屎塞口以自诉/高祖知
曲在彦超/遣人慰劳行周/召彦超责之/又遣诣行周/谢过行周/意稍解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胡须不同部位有不同说法,如唇上唇下的胡子称为"髭",下巴处的胡子
称为"髯"。
B."谕"指帝王不通过大臣传话给人民,而是用在城门口、闹市街区张贴文字的
形式直接通告人民,后引申为告诉。
C."同产"指同一个母亲所生,也指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人,相当于后代常说的同
胞兄弟。
D.古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说法,"官家"二字指皇帝,表明皇帝兼三、
五之德。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高行周与慕容彦超作为军队的正副长官,在行军打仗上因为策略不同而矛盾
重重,以致最后相互揭短互相诬陷,汉高祖只好亲征,去调解二者的关系。
B.慕容彦超在战术上主张"速攻",但往往表现为冲动冒进,在攻魏城时,虽有
汉高祖的支持,但面对重威的坚守,他的“急攻”还是让部队"死伤者万馀人”。
C.汉高祖是个明辨是非的人,在弟弟彦超与高行周发生冲突的时候,能排除私
情的干扰,认识到是彦超的过错,并要求彦超向高行周陪不是,任命高行周为天
雄军节度使时,有意把彦超调开。
D.慕容彦超不知反省,一意孤行,在京师保卫战中,他盲目自信,听不进侯益
的计策,还讥消侯益“懦夫”,致使侯益“叛降于周",最后不仅使保卫战失败,而
且隐帝也因而被弑。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超与行周谋议多不协,行周用兵持重,兵至城下,久之不进。
(2)彦超大言报曰:"北兵何能为?当于阵上喝坐使归营。"
第四十六篇慕容彦超传
(二)5.B(解答此题,要先了解本段内容。本段讲行周与彦超带兵打仗,一为
正一为副,但二人行事风格不同,所以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最后白热化了,然后
高祖对这一矛盾进行调解,高祖的调解重在指责自己的弟弟,安抚行周。A项错
在把“遣人慰劳"的宾语"行周"做了下一句的主语,高祖"召彦超责之"变成了"行周
召彦超责之"。C项错在把"见宰相涕泣”这一完整的句子割裂了,同时"泣涕以
屎〃“塞口以自诉”有违生活常识。D项错在"意稍解”的主语不明,彦超"诣行周"的
要任务是“谢过",达到的结果是"行周意稍解"。)6.A(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
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项错误在于"髯"指"两颊上的长须"而不是"下巴处的胡
子"。)7.A(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A项错在“以致最后
相互揭短互相诬陷",慕容彦超扬言高行周因为女儿的关系不攻城,这是对高行
周的诬谄,高行周只是"大怒",并没有诬谄慕容彦超。)8.(1)慕容彦超和高
行周的谋略多不一致,高行周用兵稳重,兵临城下后,很久不进攻。(关键词设
为:不协、持重、久之。"不协”是不一致;"持重"是稳重;"久之”即过了很久。)
(2)慕容彦超口气很大地回答说:"北兵能做什么?我在战阵上大喝一声,可坐
着不动就使他们回军营去。"(关键词设为:何能为、喝、坐。"何能为"是"能为
何”的倒装,并表反问语气;"喝"是大喝一声;"坐”是坐着不动。)
【参考译文】慕容彦超,吐谷浑部人,汉高祖的同母弟弟。曾冒姓阎,慕容彦超
长着黑色的长须,号称阎昆仑。年轻时事奉唐明宗为军校,多次升迁做到刺史。
唐、晋之间,历任磁、单、濮、棣四州刺史,因在濮州私造酒曲接受贿赂被治罪,
依法应当处死,汉高祖从太原上书为其辩解,得以免死,流放到房州。
契丹消灭晋,汉高祖在太原起兵,慕容彦超从流放地逃跑投奔汉,拜为镇宁军节
度使。杜重威在魏州反叛,汉高祖任命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为都部署来讨伐他,
任命慕容彦超为高行周副手。慕容彦超和高行周的谋略多不一致,高行周用兵稳
重,兵临城下后,很久不进攻。慕容彦超想速战速决,而高行周不同意。高行周
有个女儿嫁给杜重威的儿子,慕容彦超扬言说高行周因为女儿的缘故,怜惜贼城
而不进攻,高行周大怒。汉高祖听说两人相处不好,怕有别的变故,因此就亲自
出征。慕容彦超多次藉故凌辱高行周,高行周不能忍受,见到宰相哭泣,用屎塞
嘴诉苦。汉高祖知道慕容彦超理亏,派人慰劳高行周,召来慕容彦超加以斥责,
又让他去向高行周谢罪,高行周怒气才渐渐消了。
这时,汉兵在魏州城下已停留很久,杜重威的防守更加坚固,将领们都知道不能
攻取,正在等待机会,而单单慕容彦超说可以迅速进攻,汉高祖认为不错,因此
亲自督促士兵急攻,死伤一万多人,于是彦超不敢再谈进攻。后来杜重威出城投
降,汉高祖任命高行周为天雄军节度使,高行周推辞不敢接受,汉高祖派苏逢吉
告诉他说:“我会为你调走慕容彦超的。”高行周才接受任命,而慕容彦超调任
镇守泰宁。
汉隐帝杀掉史弘肇等人后,又派人到魏州杀周太祖和王峻等人,怕不能成事,召
集将领们前来保卫京城。使臣到达兖州,慕容彦超正在吃饭,放下勺筷就上路。
周兵侵犯京师,开封尹侯益对汉隐帝说:“北兵这次前来,他们的家属都要京师,
应当关闭城门挫败他们的锐气,让他们的妻子儿女登上矮墙招降北兵,可以使他
们放下武器。”慕容彦超讥请侯益说:“侯益老了!这是懦夫的计策。”汉隐帝
于是派慕容彦超作侯益的副手,率兵到北郊。周兵到后,侯益在晚上反叛向周投
降。慕容颜超在七里奋战,汉隐帝出来犒赏军队,太后派人告诉慕容彦超好好保
卫皇帝,慕容彦超口气很大地回答说:“北兵能做什么?我在战阵上大喝一声,
可坐着不动就使他们回军营去。”又对汉隐帝说:“陛下要是宫中无事,明天可
以出来看我打仗。”第二天汉隐帝又出来慰劳军队,慕容彦超战败后逃向兖州,
汉隐帝在北郊被杀。
第四十七篇李常传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
名舍日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
刘琦,佐日:“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
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
议。至于均输、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
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
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
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
虚日。常得黠盗,刺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
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召为太常少卿,
迁礼部侍郎。
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日:
“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日崇
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时役法差、免二科
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费则贫者难办俱出力
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
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
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
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
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
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
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
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舍曰李氏山房名:名称
B.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谕:告诉
C.废贪赃,审疑狱狱:案件
D.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逋:拖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费则贫者难办/俱出
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费则贫者难办/俱出
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费则贫者难办/俱出
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费则贫者难办/俱出
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常年幼即喜书,少读书于庐山白石庵僧舍,为官以后,而留所藏书9000
卷于室内,世人称为“李氏山房"。
B.李常本来与王安石关系友好,王安石实行新法时,李常上疏反对“青苗法",
后被贬通判滑州。
C.齐州地区多盗贼,李常在做齐州知州时设计将那些狡猾的盗贼捕获,刺字为
兵,李常还通过他们了解到盗贼们聚集的地方,一举将他们捣毁。
D.哲宗登基后,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司马光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
担心李常不能胜任此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曰:"世无此风久矣。”
⑵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
第四十七篇李常传
(一)1.A(名:命名)2.C(可根据句中对称关系、虚词标志来断句)3.D("司
马光怀疑"错,应该是"有人怀疑"。)4.(1)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
推举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这种风气很久了。"(关键词设为:"荐〃"改
秩〃"推"。)(2)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做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
出任邓州知州。(关键词设为:"劾""徙""拜)
【参考译文】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
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
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举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这种
风气很久了。”把他们俩人一起推荐上去。
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
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
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导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均输法、青苗法,
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又大为惊骇,这和王莽琐
碎离析《周官》片言毒害天下有何差别!”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
常不因此而罢休。他又上奏:“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上不出
本钱,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请求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
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
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多盗贼,没有一天不上报。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
刺字为兵,让他们在自己的麾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破门而入,拔掉他们的
基根,半年间,杀了七百人,让盗贼无处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
年(1083),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
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
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人对,上书七事,分别是崇尚
廉耻,保存乡举,区别守宰,废除贪赃,审理有疑问的案件,选择儒学师长,修
改役法。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
论述不分你我,能够长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就难以办
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就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长久
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人,
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任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求把诗赋、经义分
为两科,以尽其所长。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
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
疏导黄河。”下诏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
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淳
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做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出
任邓州知州。改到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
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第四十八篇康茂才传
康茂才,字寿卿,靳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崭,结义兵保乡里。
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
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
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
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极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
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
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日:“守江东木桥。”
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
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春甚厚。明年,太祖亲
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靳州、兴国、汉阳。沿
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
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
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
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
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
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
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
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
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靳国公,谥武康。(选自《明史•康
茂才传》,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
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B.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
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C.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
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D.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
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
只用一个年号。
B.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C.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古人以山之
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地名中的阳、阴表明了其在山、水的位置,
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
D.追封,死后封爵。如康茂才死后被追封为“新国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
使、都元帅。
B.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
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假装作内
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
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
安平。
第四十八篇康茂才传
(二)5.B(可根据句中人名、句式和虚词标志来断句)6.A(明朝以前的皇帝
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才只用一个年号)7.C(康茂才没有
亲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8.⑴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事农作产
业,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关
键词设为:"以〃"命兼)⑵吴军拦住海口,乘涨潮来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
大败吴军。直捣淮安马骡港,攻克了敌军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关键词设为:
"遮""薄""拔)
【参考译文】康茂才,字寿卿,薪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侍奉母亲孝顺。元朝
末年,寇贼乱党攻陷靳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晋升
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转移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
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
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
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康茂才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宽释了他,并命
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
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他的楼船。康茂
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秋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事农作产
业,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预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想让他们速来,一举破敌。
得知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旧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骗陈友谅,表
示愿做他的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
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
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
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
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
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新州、兴国、汉阳等
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击败了陈友谅八个指挥,收降士卒二万士人。
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跟从救
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
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
乘胜夺取了江陵和湖南各路。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
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
才追逐逃敌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涨潮来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吴
军。直捣淮安马骡港,攻克了敌军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进逼平
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
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驻军齐门。
攻克平江后回军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跟从大将军进军谋划平定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
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
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洪武三年,
康茂才再次跟从大将军征讨定西,攻取了兴元。回军途中,康茂才去世。追封为
靳国公,谥号“武康”。
第四十九篇冒顿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巴后有所爱阂氏②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
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
令将万骑。冒顿口为鸣镉,习勒其骑射,令日:“鸣镉口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
有不射鸣镉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镉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
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镉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
顿出猎,以鸣镉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
以鸣镉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镉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
顿自立为单于。
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
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口,勿与。”冒顿日:“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遂与之千里马。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闹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
怒目:“东胡无道,乃求阔氏!请击之。”冒顿日:“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女子乎?”遂取
所爱闹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西侵。
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③。东胡使使谓冒顿日:“匈奴所与
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
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口:“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
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
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廷、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
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节选自《史记•匈奴列传》)
【注】①冒顿(mbdd)(?—前174):人名,姓挛鞋(luandl),匈奴单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
年在位。②阙氏(yanzhT):汉时匈奴王妻妾的称号。③瓯脱:古代少数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使冒顿质于月氏质:作人质
B.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女子乎?爱:喜爱,宠爱
C.地者,国之本也本:根本
D.中国罢于兵革兵革:指战争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冒顿口为鸣锦,习勒其骑射
②鸣锦口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③千里马,匈奴宝马口,勿与
A.①乃②之③矣B.①以②之③矣
C.①乃②所③也D.①以②所③也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阕氏/冒顿复问左右/左
右皆怒曰
B.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阈氏/冒顿复问左右/左
右皆怒曰
C.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阈氏/冒顿复问左右/左
右皆怒曰
D.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阈氏/冒顿复问左右/左
右皆怒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顿杀父弑君而自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但又是匈奴历史上一个雄
才大略的军事家。
B.冒顿曾被秦国大将军蒙恬夺取了大片领地,后来利用楚汉战争千载难逢的良
机,全部收复了蒙恬夺取的匈奴土地。
C.冒顿刚到月氏作人质,头曼单于就攻打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杀了冒顿。冒
顿侥幸逃脱,且被父亲重用,但对父亲头曼单于已怀恨在心。
D.东胡王得到冒顿的宝马和美人,不知是骄兵之计,误以为冒顿害怕自己,日
益轻慢匈奴,骄傲轻敌,疏于防范,最终自食其果。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②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2)冒顿为什么能成功报仇并最大限度地扩张领土?请加以说明。
第四十九篇冒顿传
(一)1.B(爱:吝惜。可用各种实词词义推断法推断词义,如本句可用课文联想法,联想《孟子•梁惠王
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2.C(①乃:就,于是。用"以"或作"把",或与"为"合成"以为",都
不通。②所:是"所"字结构,与动词"射"结成名词性短语。用"之"则理解成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讲不
通。③也:表示判断。用"矣"就只是一般语气词,不能表示判断。做文言虚词选择填空题,一要充分利用
文言语感,二要反复揣摩上下文语境。)3.D(该处标点为:"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
顿,欲得单于一阙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文言断句题要在揣摩文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一
些标志辅助点断,如本文句中名词代词"之""东胡""冒顿"悯氏"一般可作主语或宾语。)4.B("冒顿曾被
秦国大将军蒙恬夺取了大片领地"无中生有。)5.(1)①头曼认为冒顿很勇敢,就命令他统率一万骑兵。
(采分点:"以为",认为;"将",统率、率领;大意。)②匈奴与我们边界之间观察守望的那片荒弃的土
地,匈奴不能涉足,我国想占有它。(采分点:"所"字结构,需译为名词性短语;"有",占有;大意。)
(2)冒顿能成功报仇,主要得益于他老谋深算,一步一步地训练了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亲信骑兵。冒顿
能最大限度地扩张领土,一是东胡国轻视冒顿,麻痹大意,毫无防备,不堪一击;二是冒顿能捕捉战机,
不仅东奔西突,吞并侵占,而且还利用楚汉争霸中原、无暇顾及北地的良机,一举收复失地。
【参考译文】
头曼单于有一太子名叫冒顿。后来单于所爱的妻子生了小儿子,单于就想废掉冒顿,另立小儿子为太子,
于是派冒顿到月氏国作人质。冒顿到月氏国作人质后,头曼单于紧接着就攻打月氏国。月氏国想杀了冒顿,
冒顿就偷了月氏国的好马,骗着逃回了匈奴。头曼认为冒顿很勇敢,就命令他统率一万骑兵。冒顿就制作
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骑兵骑射,并下令:“有不跟随我的响箭射杀指定目标的人,杀!”狩猎鸟兽时,
有人不跟随响箭射杀目标,冒顿就杀了他们。不久后冒顿用响箭射杀自己那匹好马,左右的人有的不敢射
杀,冒顿立刻杀了他们。冒顿再用响箭射杀自己的爱妻,左右的人有的很害怕,不敢射,冒顿又杀了他们。
又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外出打猎,用响箭射杀单于的好马,左右的人都跟随他射杀。从此冒顿就知道他(现
在的)随从都可以信任了。冒顿跟从他的父亲单于头曼狩猎,用响箭射杀头曼,他左右的人都跟着用响箭
射杀单于头曼,再把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不顺从的大臣全部杀光了。冒顿自己做了单于。
冒顿登基以后,当时东胡国很强盛,听到冒顿杀父自立的消息,就派使者来告诉冒顿,想得到头曼在位时
的千里马。冒顿询问群臣,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给东胡!”冒顿目:“为什么跟人家做
邻国却吝惜一匹马呢?”就把千里马给了东胡。过了一段时间,东胡以为冒顿害怕自己,就派使者来告诉
冒顿,想得到单于的妻子。冒顿又询问左右,左右都生气地说:“东胡太无道,竟然想得到单于的妻妾!
请允许我们攻打它。”冒顿说:“为什么跟人家做邻国却吝惜一个女子呢?”就选了自己所爱的一个妻子
给了东胡。东胡王更加骄纵起来,(于是)向西侵犯。
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块弃置的土地,没有人居住,方圆一千多里,东胡与匈奴各自驻守边界,构筑防范汉
人的土室。东胡派使者来告诉冒顿说:“匈奴与我们边界之间观察守望的那片荒弃的土地,匈奴不能涉足,
我国想占有它。”冒顿询问群臣,群臣中有人说:“这是一块弃置的土地,给不给东胡都可以。”于是冒
顿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给东胡!”那些说了可以给土地的人,都被杀了。冒顿旋即跨上
战马,号令国人向东攻打东胡,下令有敢后退的人就杀!东胡当初轻视冒顿,不做防备。等到冒顿率领军
队兵临城下,一交战,就大破东胡,杀了东胡王,掳掠东胡国的百姓和牲畜。冒顿打败东胡国后,又向西
赶走月氏国,向南吞并楼烦国及黄河以南的白羊王,又全部收复了秦国派蒙恬夺下的匈奴土地,以及汉代
的关隘、黄河以南过去的边塞,直到朝轸郡、肤施县,并侵犯燕国、代国。当时汉兵和项羽相互对抗,中
原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坐强,拥兵三十余万。
第五十篇僧圆泽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6-10小题。
僧圆泽传
苏轼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
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
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
山,源欲自荆州沂①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日:“吾以绝世事,岂可
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日:“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
惊问之,泽日:“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仝
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
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
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日: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
问:“泽公健否?”答日:“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
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注】①海,同溯,逆水而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次南浦次:停靠,停留
B.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命:生命,引申为遗书
C.却回烟棹上瞿塘去d:但是
D.拜谏议大夫,不就拜:授予官职。
7.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禄山陷东都,登□居守死之
②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口
③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口约
A.①乃②也③其B.①以②者③之
C.①以②者③其D.①乃②也③之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B.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C.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D.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登官居光禄卿,驻守洛阳惠林寺,安禄山攻陷洛阳,李登守卫惠林寺,兵
败而死,他的儿子李源耿耿于怀,发誓不做官。
B.李源践行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的誓言,很符合佛家修行的理念,是他和
圆泽和尚十分投缘的信仰基础。
C.圆泽向李源介绍说自己注定是要做这个姓王的妇女的儿子,如果自己不来,
这个妇女怀孕三年也不能哺乳。
D.圆泽迁就李源时感叹"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他已经知道自己
此行必然死在路上,所以事先写好了遗书。
10.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
②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
(2)圆泽和李源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举出3处。
第五十篇僧圆泽传
(二)6.C(却:返,回,掉转。解答本题尤其要注重语境推断法,如"舟次南浦","南浦"是港口,"次"无
疑就是"停靠、停留";"命""却"都是实词中的一词多义,也要根据语境推断是多义中哪一个义。"拜"则是文
化常识。)7.C(①以:介词,因为,表示原因。用"乃"可以理解为"就",但不通。②者:助词,帮助
定语后置。用"也"可作语气词解,但不能帮助定语后置。③其:代词,作定语,表示"与圆泽生前的"。用"之"
也可以表示"那个",但不如"其"好。做文言虚词选择填空题,一要充分利用文言语感,二要反复揣摩上下
文语境。)8.B(该处标点为:"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其中,"富而知音"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读断了;"源与之游"的"与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谓语
"游",不能断开。"促膝交语竟日"的"竟日"是"整天"的意思,补充修饰"促膝交语”,也不宜断开。)9.C
("乳"错误地理解为"哺乳、喂奶",应该是"分娩、生产"。)10.(1)①我已经和世间俗事隔绝了,怎
么可以再到京城呢!(采分点:"以",副词,已经;“岂",怎么、难道,表反诘语气;大意。)②现在既
然遇见了,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请你用符咒帮助我快去投生吧。(采分点:"既",连词,既然;"无可
逃者",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者"表示停顿,不译;"生",投生;大意。)(2)①二人关系十分密
切,整天促膝相谈。②二人相约共游四川青城山、峨嵋山。③圆泽体谅李源的苦衷,即使早已知道此行
自己必然死在路上也迁就李源。④圆泽死后李源万分悲痛后悔,决意不再入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东合同协议书模板样本
- 福鼎充电桩采购合同范本
- 销售激光折弯机合同范本
- 特许加盟合同的管理协议
- 第三方管理装修合同协议
- 煤炭采购居间合同协议书
- 物业被盗赔偿协议书范本
- 网签购房合同中补充协议
- 防雷装置检测委托协议书
- 狗狗协议领养协议书模板
- 2025年河南省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中国平安钻石俱乐部课件
- 2025年中国二手球鞋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2025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 产品售后成本管理制度
- 对海外公司法务管理制度
-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质检队伍考试题及答案
- 智能心理辅导系统-洞察阐释
- 运沙船运输合同协议
- 文物保护修复验收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