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总结_第1页
民事诉讼法总结_第2页
民事诉讼法总结_第3页
民事诉讼法总结_第4页
民事诉讼法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诉讼的管辖主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行使各自职权和履行各自职责的范围和权限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一、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二、婚姻家庭关系三、经济法律关系四、劳动法律关系五、其他按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六、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一、管辖的概述管辖:是指确定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划分管辖范围的原则☆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和便利人民法院行使审理☆均衡各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原则规定与灵活规定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管辖:1.法定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2.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二、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1)海事、海商案件(2)除专利行政案件外的其他专利纠纷案件(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三、地域管辖地域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分工和权限。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原告就被告”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是指以当事人住所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来确定管辖法院。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下列诉讼也按“原告就被告”原则确定管辖法院:(1)双方当事人都是现役军人的离婚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2)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禁地、被劳动教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3)双方当事人均被注销城市户口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4)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的离婚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5)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6)夫妻双方原在内地结婚,后到港澳台地区定居,因特殊原因,一方向内地人民法院起诉的,可由当事人原婚姻缔结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7)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当事人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被告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8)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被告一方原在国内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正在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对“被告就原告”的适用进行了以下补充规定:(1)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2)夫妻一方外流,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3)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4)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5)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均有权管辖。如果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特殊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又称特别地域管辖,是指以诉讼标的所在地或者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的管辖。(一)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二)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三)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四)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五)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六)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七)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八)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专属管辖专属管辖,是指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法律强制规定只能由特定的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协议管辖(1)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案件,只限于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中的合同案件。(2)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的范围,只限于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3)必须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4)协议管辖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四、裁定管辖移送管辖移送管辖,是指已经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因发现本法院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而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条件:(1)移送法院已经受理了案件(2)移送法院经审查,发现对该案件确无管辖权(3)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依法对该案具有管辖权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以裁定的方式,指定其辖区内的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1)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2)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管辖权的转移,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同意,将某一案件的诉讼管辖权由下级人民法院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上级人民法院转移给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权的转移,是对级别管辖的补充和变通。1.上级向下级转移2.下级向上级转移五、管辖权异议和管辖恒定管辖权异议管辖权异议,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以后,当事人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该法院对本案行使管辖权的意见或主张。条件:1.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本案的被告;2.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3.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形式,一般应当通过书面方式提出.管辖恒定(1)案件受理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2)原告起诉时,依法律规定某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在本案审理过程中,该案始终由该法院管辖,而不随客观情形的变化发生管辖权的转移。(3)原告起诉时,依法律规定受诉法院并无管辖权,但受诉法院未发现,当事人也未提出异议,受诉法院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后,即视为受诉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此后不得变更管辖法院。案例分析:A县与C、D、E、F四市、县相邻。A县某加工厂和B县某食品厂于2000年3月在C县签订了一真空食品袋加工承揽合同。其中约定:“运输方式:加工厂代办托运。履行地点:加工厂在D县的仓库。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在E市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C县和E市的人民法院起诉。”合同签订后,加工厂即在其设在F县的分厂进行加工,并在F县车站发货。食品厂收货后即投入使用。因真空食品袋质量不合格,致使食品厂已封装入库和销售出去的袋装食品大量腐败变质,损失5万多元。两厂几经协商未果。食品厂的法定代表人即找到律师刘某咨询。最后提出:“怎么起诉都可以,但必须在我们B县法院打官司,你能办到就委托你,否则我另请高明。”就上述情况,请回答:(1)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此纠纷能否通过仲裁解决(2)E市、C县、F县、D县、A县法院是否有管辖(3)如果你是刘律师,能否满足食品厂的要求?为什么?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第一节当事人概述一、当事人的概念与特征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者受到侵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与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1.与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2.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的人3.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称谓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者受到侵害的利害关系人,为维护自己的或者受其保护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民事审判的一方当事人。被告:是指被原告声称与其发生民事权益争议或者侵犯了其民事权益的对方当事人。1、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2、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及合伙组织雇佣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为当事人。3、在诉讼中,个人合伙引发的纠纷应当以所有合伙人作为当事人。4、雇员在从事雇佣合同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受害人可以雇主和雇员作为共同被告。5、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当事人。6、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登记而未登记即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他人冒用法人、其他组织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法人、其他组织依法终止后仍以其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直接责任人为当事人。7、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以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当事人。8、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为他人提供保证的,人民法院在审理保证纠纷案件时可以将该企业法人作为共同被告。但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提供保证的除外。9、法人撤销有清算组的,清算组是当事人,没有清算组的,作出撤销决定的机构是当事人。10、因新闻报导或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1)只诉作者的,作者为被告;(2)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3)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有隶属关系的,且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二、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是指一定的主体能够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能力,即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能力。公民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被撤销或者终止当事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又称诉讼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产生法律上效力的能力,即当事人亲自进行诉讼活动的资格。公民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取得:1.公民因年满18周岁而取得民事诉讼行为能力;2.能够行使民事行为并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行为.某中学初一学生王横(13岁),课间休息时把同学章鹏(12岁)推下楼梯,致章鹏全身多处骨折及外伤。章鹏父亲章强为此花去医疗费、护理费近万元。章强要求王横的母亲王丽赔偿损失,王丽认为应由学校负责赔偿。章强以原告身份起诉王丽,法院未予受理。章强更改当事人后,法院受理。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当事人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请求司法保护权(包括起诉权、反诉权、请求财产保全权等)、委托代理权、申请回避权、收集及提供证据权、辩论权、请求调解权、自行和解权、提起上诉权、申请执行权、查阅和复制本案有关诉讼材料与法律文书权等。当事人应履行的主要诉讼义务: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四、当事人的更换当事人的更换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发现起诉或应诉的人非为正当当事人,而通知有关的正当当事人参加诉讼,要求非正当当事人退出诉讼的一种诉讼行为.五、诉讼承担在诉讼进行中,因发生了法定事由,一方当事人将其诉讼权利义务转移给案外人,由该案外人续行原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诉讼承担的事由:1、诉讼进行中,当事人死亡,由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承担诉讼;2、诉讼进行中,一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消灭的,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主体承担诉讼;3、诉讼过程中,法人因发生合并或分立而消灭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分立后新成立的法人共同作为诉讼权利的承担者参加诉讼;4、在诉讼中,法人被撤销的,由决定撤销的主管单位作为诉讼的承担者;5、在诉讼中,作为诉讼当事人的组织终止的,由接受管理其财产的组织承继诉讼;6、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乡村企业和街道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或管理体制变革而关闭的,诉讼权利义务由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承担。诉讼承担的法律后果:发生诉讼承担后,承担诉讼的新当事人应当继续原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诉讼程序继续进行而不是重新开始;原当事人所进行的一切诉讼行为,对新当事人都发生诉讼法上的效力;诉讼承担的某些法定事由,可能同时会引起诉讼中止或者诉讼终结。第二节共同诉讼人一、共同诉讼的概念与特征共同诉讼:是指一个案件中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有两人以上共同参加的诉讼特征:1.同一方当事人为两人以上;2.人民法院把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合并为一方进行审理二、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必要的共同诉讼:是指一个案件当事人的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参加诉讼的同一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共同的诉的标的,因而所有当事人必须共同参加的诉讼。特征:1.共同诉讼人对诉的标的具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2.共同诉讼人必须共同参加同一诉讼(一)应当共同参加诉讼的情形1、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者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挂靠人与被挂靠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2、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3、个人合伙,全体合伙人在诉讼中为共同诉讼人。4、企业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纠纷,以分立后的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5、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章的空白介绍信、银行账户,借用人被他人起诉,出借单位与借用人列为共同被告。6、遗产继承纠纷中的部分继承人起诉,其他继承人既未被诉,又未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被通知的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而又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的,应当列为共同原告7、因代理行为产生纠纷提起诉讼,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为代理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列为共同被告。8、财产共有权人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原告9、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除保证合同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外,通知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10、数人共同侵权,共同致害人为共同被告。11、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实施共同危险行为人为共同被告。12、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共同被告。(二)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三)必要共同诉讼人的追加在起诉时法院发现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应当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请追加。三、普通的共同诉讼人普通的共同诉讼:是指一个案件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参加诉讼的同一方当事人的诉的标的属于同一种类,经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许可,通知所有当事人共同参加的诉讼。特征:1.共同诉讼人各自的诉的标的属同一种类;2.各共同诉讼人有共同的对方当事人;3.普通的共同诉讼人并不是必须共同诉讼;4.共同诉讼的成立必须经人民法院许可.(一)普通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1.有两个以上属于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2.由同一法院管辖,适用同一诉讼程序;3.符合合并审理的目的4.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二)普通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共同诉讼人虽在同一诉讼中进行诉讼,但其诉讼行为是独立的,其中任何一个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均不发生效力。第三节第三人一、第三人的概念: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自己具有的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不具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人。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从而加入到已经开始的诉讼中来的第三方当事人。1.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提出独立请求权2.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是将本诉讼的原告、被告作为其参加诉讼的被告,自己居于参加诉讼的原告的诉讼地位3.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后,原告申请撤诉,人民法院在准许原告撤诉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作为另案原告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人.1.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2.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两种:申请参加诉讼;由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3.无权行使下列权利:放弃、变更诉讼请求、申请撤诉、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提起反诉;4.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出上诉刘春红与杨文玲系邻居,刘未选上街道代表,怀疑是杨说了坏话,便伺机报复。2009年5月12日,刘春红带领儿子李刚、儿媳赵华闯入杨家,殴打杨文玲,致使杨多处受伤。杨之子孙洪飞下班回家与刘家三人相遇,刘家三人又将孙洪飞打伤。杨文玲丈夫孙学贵于2009年5月底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刘春红赔偿其妻的医药费。在起诉中,对儿子被打伤的问题未涉及,法院受案后,在调查中发现孙洪飞也被打伤,于是将孙洪飞追加为必要共同诉讼的共同原告。问:(1)该案在诉讼中有无错误?说明理由。(2)刘春红的儿子李刚、儿媳赵华在本案诉讼中处于何种诉讼地位?为什么?2006年,尹某因工作需要出国,临行前将自己所属房屋两间交邻居王某代管,言明代管3年,其间可以出租但不可出卖。3年过后,尹某也未回国,王某要去外地工作,因此又将该两间房屋出租给张某并其代管,并向张某表明该房产权属尹某,不可出卖。2012年,张某未经王某同意,将房屋卖给李某。因过户手续无法办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张某立即交房并办理过户手续。诉讼中尹某回国,得知张某和李某之间正在对自己所属房屋进行诉讼,即向法院提出房屋产权归自己的主张。问:(1)尹某在诉讼中居于什么地位?

(2)法院应否通知王某参加诉讼?王某如参加诉讼,其诉讼地位如何?第四节诉讼代表人诉讼代表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人数众多,由当事人中的数人作为代表,代表全体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当事人。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特征:1、诉讼主体人数众多人数在10人以上;2、诉讼主体代表性;3、承担法律后果的伸展性.第五节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委托授权,在民事诉讼中以当事人的名义并为其利益进行诉讼活动的人。1.具有诉讼行为能力;2.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诉讼活动;3.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进行诉讼活动;4.诉讼代理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一、法定诉讼代理人:1.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2.被代理人仅限于无诉讼行为能力人;3.与被代理人之间具有特定的身份关系.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诉讼行为,视为当事人的行为,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委托诉讼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是指基于当事人、法定诉讼代理人的委托,为当事人的利益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人.1、委托诉讼代理权基于委托人的授权而产生;2、委托代理权范围的限制性;3、证明代理权存在的方式是授权委托书.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1、律师;2、当事人的近亲属;3、当事人所在单位或社会团体推荐的人;4、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委托诉讼代理人以二人为限,各自的代理权限均应在授权委托书中分别载明,以免造成诉讼代理人之间因意见不一致而影响诉讼的正常进行.法律援助制度:所谓法律援助制度,又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制度,是国家对需要采用法律救济手段捍卫自己的法定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但又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以及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以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中切实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民事诉讼中获得法律援助的资格条件: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利益需要帮助,或者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者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我国公民.民事案件法律援助的范围: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2.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3.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4.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民事诉讼法学1.诉讼法的共有原则: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民事案件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检察监督原则2.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支持起诉原则第一节合议制度一、合议制度的概念:是指由三名以上为奇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庭,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具体行使民事审判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独任制,是指由一名审判员独立地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裁判的制度。适用范围: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事实清楚(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证据,无需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盼别事实,分清是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的争执无原则分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二、合议庭的构成(一)第一审程序的合议庭1、构成: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合议庭2、陪审制:由非司法职业的公民作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我国:人民陪审员英美法系:陪审团(二)第二审程序的合议庭:审判员组成合议庭,陪审员不能作为合议庭成员(三)再审程序的合议庭(1)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审中有陪审员参加的,再审时陪审员仍可参加(2)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三、合议庭的内部关系(一)审判长:人民法院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时,由院长或庭长担任审判长;院长或庭长不参加合议庭时,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合议庭的一名审判员担任。注:陪审员不能担任审判长(二)民主集中制1、合议庭成员具有同等的权利2、少数成员的观点记入笔录四、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一)审判委员会1、审判委员会的性质:人民法院内部专门对审判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的机构2、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总结本法院审判工作的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二)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审判委员会在审判业务上对合议庭实行指导和监督1、本法院院长或副院长认为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不当时,可以将案件如何处理提交审判委员会2、合议庭评议案件未形成多数意见时,由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3、审判委员会对本法院作出的已生效判决发现确有错误的,可以提起再审第二节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应当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第一,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第二,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第三,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第一,离婚案件;第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第三节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案件的审判即宣告终结的制度。注:除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裁判属于终审裁判及民事诉讼法另有规定,不准上诉的裁判外,凡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做出的裁判,都可以再上诉期内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由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二审。二审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属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再行上诉。第四节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为审判的公平和正义起见,审判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宜继续参加诉讼,而退出对案件审理的制度。1.回避制度适用的对象:法官、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2.回避的事由:a、回避对象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b、回避对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c、回避对象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3.回避的提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4.申请回避的时间: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5.回避的决定: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6.回避的效力和处理: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第一审普通程序一、起诉和受理(一)起诉: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时,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予以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起诉的条件:第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第二,有明确的被告;第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方式以书面起诉为原则,以口头起诉为例外。民事起诉状原告:刘××、男、1960年7月21日生,汉族、湖南××律师事务所律师,住湘潭市××路×号。电话:(0731)468××××被告:中国建设银行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地址:湘潭市雨湖区××路×号。电话:(0731)852××××诉讼请求:1.判令被告返还扣划原告的银行卡使用年费10元整;2.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因交涉、诉讼所致误工损失800元整。事实与理由:2005年4月,原告在被告开发区分理处开立活期存折账户,同年办理“存取消费卡”,一直无偿使用。2008年12月10日,被告未经原告同意,擅自在原告账户上划扣所谓“银卡年费”10元,并拒绝开具收款凭据。原告认为,储户与银行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储蓄合同关系,银行无权单方面变更、修改合同。被告擅自扣划原告存款的行为,既无法律依据也无合同依据,是一种侵犯原告财产权的行为,依法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除被告扣划的10元钱外,原告因该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误工损失,也属于直接损失的范畴,被告也应承担赔偿义务。此致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具状人(原告):刘××2009年2月20日(二)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审查1、审查起诉的内容和范围:起诉的形式要件的审查;审查起诉的实质要件2、对起诉的审查期限为7日;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3、对几种不予受理的案件的处理:第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第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有效书面仲裁协议,以仲裁方式排除了人民法院管辖权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第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第四,对本院没有管辖权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第五,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第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第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原告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判决或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审查起诉的处理的补充:1.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但存在下列情况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一,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当事人一方向法院起诉的;第二,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当事人一方起诉的;第三,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对方当事人又应诉答辩的,视为该人民法院有管辖权。2.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案件,原告再次起诉的,如果符合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3.病员及其亲属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医疗事故结论没有意见,仅要求医疗单位就医疗事故赔偿经济损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4.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原告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在下列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一,在6个月内,当事人感情有了新的变化,或出现了法律规定的事由,这时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第二,原告在6个月后又起诉的;第三,被告起诉的。5.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6.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因新情况、新理由,一方当事人再行起诉要求增加或减少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新案受理。7.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二)法院受理的法律后果:1、受诉法院取得对该案的管辖权和审判权;2、确定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3、诉讼时效中断.三、审前准备:(一)在法定期间内及时送达诉讼文书(二)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三)指定举证时限(四)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五)审核诉讼材料,整理争点(六)追加当事人四、开庭审理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庭审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告判决五、法庭笔录六、审结期限: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下列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第一,民事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第二,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第三,诉讼中止的期间。此外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七、特殊处理(一)撤诉1、申请撤诉:(1)撤诉的主体只能是原告;(2)要有申请撤诉的具体行为;(3)申请撤诉必须是原告的自愿行为;(4)申请撤诉的目的必须正当、合法;(5)在受诉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经审查,认为原告的撤诉申请符合条件的,裁定准予撤回起诉.2、按撤诉处理:(1)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2)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3)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又不委托诉讼代理人到庭的;(4)原告未按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经法院通知后仍不预交的,又没有申请免交、减交或者缓交的,或者申请未获批准仍不缴费的;(5)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上述情形的,也按撤诉处理.人民法院裁定撤诉后,诉讼即告终结,当事人可以在诉讼时效内再行起诉(二)缺席判决1、被告经人民法院合法传票传唤,无正当事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2、被告反诉,原告经人民合法传票传唤,无正当事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3、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又不委托诉讼代理人的;4、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原告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5、债务人出走下落不明,债权人起诉的,公告送达债务人应诉,借贷关系明确的,可缺席判决.(三)诉讼中止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6、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出现诉讼中止的法定事由后,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中止诉讼的裁定。裁定一经宣布,立即生效,当事人不得上诉,也不得申请复议。裁定中止诉讼后,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停止与本案有关的诉讼活动,但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除外。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由当事人申请或人民法院依职权恢复诉讼程序。恢复诉讼程序时,不必撤销原裁定,从人民法院通知或准许当事人双方继续进行诉讼时起,中止诉讼的裁定即失去效力。在中止诉讼前进行的诉讼行为继续有效。(四)诉讼终结1、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2、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3、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诉讼终结的原因出现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诉讼终结的裁定一经送达当事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既不得上诉,也不得申请复议。人民法院不再对案件进行审理;当事人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同一理由就同一诉讼标的再行起诉。(五)延期审理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3、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4、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适用于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事实清楚”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需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断事实,分清是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是指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争执无原则分歧.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通常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结婚时间短,财产争议不大的离婚案件,或者当事人婚前就患有法律规定不准结婚的疾病的离婚案件;2.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只是给付时间和金额上有争议的追索赡养费、扶养费和抚育费案件;3.确认或变更收养、扶养关系,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4.借贷关系明确,证据充分和金额不大的债务案件;5.遗产和继承人范围明确,讼争遗产金额不大的继承案件;6.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赔偿金额不大的赔偿案件;7.事实清楚,情节简单,是非分明,争议焦点明确,讼争金额不大的其他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1.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2.发回重审的案件;3.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案件;4.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5.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案件。基层人民法院和派出法庭审理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二、简易程序的特点受理案件的程序简便,实行独任制审判,传唤当事人和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方式简便,简易程序的异议权,开庭审理的程序简便,举证期限和审结案件的期限较短(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不得延长.)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第二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也称上诉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或变更原判决或裁定,上一级人民法院据此对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所适用的诉讼程序。一、上诉的提起和受理(一)上诉的概念:上诉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裁判,在法定期间内,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审理并撤销或者变更第一审裁判的诉讼行为.(二)提起上诉的条件:1.上诉必须针对依法可以上诉的裁判提出;2.上诉必须有合格的上诉人与被上诉人;3.上诉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4.上诉必须递交上诉状提起上诉的程序.(三)上诉的受理(四)上诉的撤回:上诉人撤回上诉有可能违背国家法律,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确有错误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就应当裁定不准其撤回上诉准予撤回上诉法律效果:第二审程序终结;当事人不得再行上诉;原审裁判生效二、上诉案件的审理(一)审理范围: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上诉请求以外原判确有错误的,也应当予以纠正第一审裁判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即使上诉人没有提出上诉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也应当予以纠正(二)上诉案件的审理方式:1、开庭审理2、不开庭审理:(1)合议庭;(2)经过阅卷和调查,询问当事人;(3)当事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a.一审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的案件;b.当事人提出的上诉请求明显不能成立的案件;c.原审裁判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d.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需要发回重审的案件。(三)上诉案件的调解:1、原审遗漏诉讼请求或遗漏当事人,二审法院调解,调解不成,发回重审;2、上诉案件调解的范围不受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也不受第一审诉讼请求范围的限制,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对当事人在第一审程序中的全部诉讼请求以及在第二审程序中提出的新请求一并进行调解;3、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的,二审法院认为应当判决离婚,子女抚养、财产问题一并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四)上诉案件的审理期限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三、上诉案件的裁判1、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2、依法改判:(1)应当依法改判。经过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应当以判决、裁定的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2)可以依法改判。经过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可以在查清事实后依法改判.3、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1)应当发回重审a.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的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b.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第一,对当事人在一审中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原审人民法院未作审理、判决的;第二,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参加诉讼的;第三,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上诉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判决离婚的。2.可以发回重审:经过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第一,对同一案件只能发回原审一次;第二,裁定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的同时,应当裁定撤销原审判决;第三,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按照第一审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原审合议庭成员或者独任审判员也不能参加新的合议庭;第四,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所作的裁判,仍属于第一审裁判,当事人对重审裁判不服的,有权提起上诉;第四,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驳回起诉的裁定有错误的,应当在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原审人民法院进行审理;第五,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错误的,应当在裁定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原审人民法院中止诉讼,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四、上诉案件裁判的效力:(一)当事人不得再上诉(二)不得重复起诉(三)具有给付内容的裁判,依法产生强制执行的效力审判监督程序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征: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再一次进行审理并重新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a.它是审级制度结构之外的救济程序b.法院裁定、判决或者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确有错误,程序才能启动c.启动程序的主体不限于当事人d.审判监督案件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审判程序二、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一)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适用条件:1、必须由法定的主体提起或者决定(对于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应当由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审判监督;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决定审判监督);2、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必须已经发生法律效力;3、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必须确有错误.(二)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程序:1、作出审判监督的决定或者提审、指令审判监督的裁定;2、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3、进行审判监督指令再审只能一次,上级法院认为需要再次进行再审的,应当依法提审,因违反法定程序指令再审的不受此限三、人民检察院抗诉引起审判监督程序(一)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概念及适用条件:人民检察院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诉讼行为,也称民事抗诉。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具备法定的事由(二)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程序:1、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抗诉;2、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抗诉;3、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四、当事人申请再审: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错误,或者提出证据证明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在调解时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申请,请求人民法院对已经审结的民事案件进行再次审理和重新裁判的诉讼行为.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1、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有错误;2、具有法定的申请事由:(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4)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5)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6)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7)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8)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9)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10)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11)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12)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13)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该调解原则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3、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a.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b.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不得申请审判监督的案件:1、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2、按照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3、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五、再审案件的审判审理范围:在具体的再审请求范围内或在抗诉支持当事人请求的范围内审理再审案件。除外: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当事人在原审诉讼中已经依法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原审未予审理且客观上不能形成其他诉讼的1、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2、合议庭的组成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不得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a、原审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的;b、审判人员审理案件是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c、原判决、裁定系经原审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作出的;4、其他.3、审判程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或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该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提出上诉。民事执行程序执行:在民事程序中是指人民法院负责执行工作的人员,根据申请人提交或审判员移送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其他具有民事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按照法定程序使其得以实施的活动。第一,执行只能由人民法院进行;第二,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活动必须以有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第三,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具有强制性;第四,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活动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一、执行根据1、人民法院制作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和民事制裁决定书;2、人民法院制作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行政判决书、裁定书、行政赔偿调解书、支付令、和民事制裁决定书;3、人民法院制作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4、人民法院承认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和外国仲裁机构的裁定书;5、行政机关制作的依法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理决定书;6、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书、调解书;7、公证机关依法制作的具有强制力的债权文书;8、其他法律文书.二、民事执行管辖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执行根据为其他机构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的案件,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三、执行开始的方式(一)申请执行:1、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生效;2、申请人是生效法律文书中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3、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二)移送执行适用范围:1、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为内容的法律文书;2、民事制裁决定书;3、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四、执行担保: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以换取暂缓执行的制度。(一)适用条件:被执行人向法院提供担保,申请执行人同意,法院准许.(二)暂缓执行的期限:与担保期限一致,最长不超过一年.(三)被执行人不履行的措施:1、暂缓期间有转移、隐匿、变卖、毁损等行为的,可以恢复执行;2、期限届满后仍不履行的,可以直接执行担保财产或裁定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以担保人应当履行义务为限.五、执行中止:民事执行程序启动后,出现法定的理由和事由,民事执行机构裁定中断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五)案件已经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六)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以执行被申请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七)被申请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八)执行的标的物是其他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争议的标的物,需要等待该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九)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十)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请求不予执行,并提供适当担保.六、执行和解: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经自愿、平等协商,执行当事人就变更执行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问题达成协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一)执行和解的效力:1、变更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2、中断执行程序.(二)执行和解后恢复执行:1、原因是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2、恢复执行的是原执行根据的内容;3、执行和解具有中断时效的效力.七、不予执行(一)公证的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二)仲裁裁决1、依申请不予执行:(1)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4)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5)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2、依职权不予执行: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八、执行终结: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因具备法定事由,民事执行机构认为已经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可能继续实施执行,从而裁定结束并不再恢复民事执行程序的执行制度。(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九、执行救济(一)执行异议: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执行当事人或案外人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采取保护或补救措施的请求,受请求的机关改正不当执行行为的法律制度。1、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2、案外人异议: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未执行救济途径: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1、债权人申请执行时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2、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自发现财产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3、对法律文书确定的行为义务的执行,执行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依法采取相应执行措施的;4、其他有条件执行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十、执行回转:民事执行结束或部分结束后,由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依法撤销或变更,民事执行机构根据原被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强制原申请执行人将执行所得财产及其孳息的一部或全部退还被申请执行人,使财产权利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时的状态的法律制度。第二编犯罪第一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的概念与特征一、犯罪的概念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行为。二、犯罪的特征三特征:1.本质特征: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法律特征:刑事违法性3.法律后果:应受惩罚性第二节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二、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主体:自然人单位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第二章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第一节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二、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标准: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的层次不同第二节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二、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指在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二)危害行为的特征:1、有体性:客观上人的身体动静;2、有意性: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动静;3、有害性: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无意识、意志的身体动静:人在睡梦中或者精神错乱状态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下的行为;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三)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1、作为“不应为而为”(1)概念: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2)作为的实施方式:a.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b.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2、不作为“应为而不为”(1)概念: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消极命令性规范(2)成立不作为的条件①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前提条件;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③不履行特定法律义务。------关键条件三、危害结果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物质性结果非物质性结果四、刑法上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因果关系≠刑事责任第三节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二)犯罪主体的意义定罪意义: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量刑意义:例如:第17条第3款、第18条第3款、第19条第十七条第3款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八条第3款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状况)决定刑事责任能力:辨认能力(基础)控制能力(关键)(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a.不满14周岁的人;b.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3、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c.又聋又哑或者盲人(四)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1、刑事责任年龄(1)概念: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所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2)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6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8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八种故意犯罪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3)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a.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是指实足年龄即周岁,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b.周岁生日的第2天起,才认为已满几周岁。c.年龄计算的时间基准:应以行为时为基准。2、精神障碍(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3)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3、生理功能丧失刑法第19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生理醉酒醉酒:病理性醉酒(精神病范畴)生理性醉酒(应负刑事责任)三、单位犯罪(一)概念: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第31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以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例如:私分国有资产罪(第396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7条)第四节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二、犯罪故意(一)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必然发生可能发生)意志因素(希望发生希望发生)(二)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可能发生)意志因素(放任发生)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a.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b.为了实现某种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c.突发的“捅刀子事件”三、犯罪过失(一)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的过失1.概念: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特征:(1)“应当预见”: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2)“没有预见”: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反对危害结果发生(二)过于自信的过失/有认识的过失1.概念: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特征:(1)认识因素: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意志因素: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轻信”必须凭借一定的依据。四、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罪过对比:罪过形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直接故意必然或者可能希望间接故意可能放任自信过失可能轻信能避免(反对)疏忽过失没有预见疏忽大意(反对)意外事件没有预见反对五、犯罪目的: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也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六、犯罪动机: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第五节正当行为正当行为,又称阻却违法的行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虽然客观上造成一定损害结果,形式上似乎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依法排除犯罪的行为。一、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二)正当防卫的条件:1、起因条件/前提条件-----不法侵害的客观存在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正在进行”:已经开始&尚未结束防卫不适时:(1)事前防卫-----“先下手为强”(2)事后防卫:侵害者自动中止不法侵害行为;不法侵害者已被制服;已丧失侵害能力;侵害行为已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发生,无法挽回。3、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4、主观条件------具有防卫的意图,即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具备防卫意图的几种情况:1.防卫挑拨:指行为人出于侵害目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事后借口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2.相互斗殴:指双方都出于侵害对方的非法意图而发生的相互侵害行为。5、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关键)所谓必要限度,应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需为标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防卫过当1、防卫过当的概念:指防卫人实施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正当合法的有益行为违法的危害社会的行为防卫过当必须具备成立正当防卫的除了限度条件之外的前四个条件。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防卫过当本身不是罪名“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特殊防卫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二、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的概念;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避险不适时3、对象条件:针对第三者的合法权益4、主观条件:正当的避险意图(主观条件只能是出于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这一正当目的。)5、限制条件:不得已而为之,别无他法6、限度条件: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所谓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避险过当: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独立罪名,“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7、禁止条件:不适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第三编刑罚第一章刑罚概说第一节刑罚的概念: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第二节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第二章刑罚的种类第一节主刑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主刑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一个罪只适用一种主刑。一、管制(一)管制的概念:指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二)管制的特点: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2、限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刑法39条);3、具有一定的期限。------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超过3年。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4、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二、拘役(一)拘役的概念: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二)拘役的特点:1.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2.剥夺自由的期限较短。拘役的期限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1年。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3.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4.享受一定待遇。三、有期徒刑(一)有期徒刑的概念: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二)有期徒刑的特点:1.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2.具有一定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刑法第69条:“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3.执行机关为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四、无期徒刑(一)无期徒刑的概念: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二)无期徒刑的特点:1.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2.强迫参加劳动;3.羁押时间不存在刑期折抵问题;4.根据刑法第57条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同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五、死刑(一)死刑的概念: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二)死刑适用的限制责任体系构成犯罪的后果条件完全责任与主要责任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30万元以上并无力赔偿的同等责任死亡3人以上次要责任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