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材料二: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固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B.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B.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C.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D.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4.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光牌口琴赵丽宏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大麦就可以独立完成木制的航模小飞机。阁楼上,有他的工具箱。荞麦非常佩服哥哥,他的手真灵巧啊,他看着图纸,一丝不苟,细心地琢磨着每一个零件,再把它们一个一个安装在一起,让飞机慢慢完整起来。荞麦在旁边看着,他也想动手帮忙,但是大麦不让他碰航模飞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只能看,不能动!”屋顶就是航模的试飞场。试飞的时间总是选在星期天的下午。大麦带着荞麦爬出老虎窗,站在屋顶上,举行航模的飞行试验。荞麦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看着在天上飞翔的航模飞机拍手欢呼了。荞麦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大麦发现,收音机里一放音乐,不管是唱歌还是器乐,不管是中国歌还是外国曲子,荞麦都会呆呆地愣在那里听得聚精会神。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那些曲子,他听十遍都记不住,荞麦怎么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大麦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妈妈点点头,没说话。她想起了那次丈夫带荞麦去听音乐会回来后说的话。后来,爸爸生病去世了,那年,荞麦四岁,大麦九岁。这样的回忆,让她伤心。一天吃晚饭时,收音机里放了外国民歌《小杜鹃》,荞麦呆呆地听着,脸上带着微笑。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结束了,大麦问荞麦:“刚才收音机里唱什么歌?”荞麦不假思索地唱起来,居然很完整地唱出了这首歌,最后模仿杜鹃叫声的那一段,①他竟然也能唱:“咕咕,咕咕,啊恰乌恰,噢的里的噢的里的杜纳噢的里的噢纳乌恰……”妈妈听见了荞麦的歌唱,很吃惊。②才读二年级的儿子,对音乐如此敏感,好像有特异功能呢。她从箱子里找出一支口琴,这是一支国光牌口琴,她上中学时吹过,已经在箱子里放了很多年,非常旧了。妈妈用手绢仔细擦拭了口琴,试着吹了几下,口琴的声音有点儿发涩,但还能吹出旋律。妈妈把口琴送给荞麦,荞麦高兴得跳起来。这是荞麦平生第一次接触乐器。妈妈只是简单地向荞麦讲了一下吹奏口琴的方法,荞麦一个人闷头试了一会儿,很快就断断续续地吹成了曲子。晚上睡觉前,荞麦在阁楼上吹出了《小杜鹃》的旋律。哥哥听着荞麦用口琴吹出动听的曲子,无法抑制惊喜,他拍着手喊道:“嗨,我的小阿弟,你是天才啊!”那支国光牌旧口琴,成了荞麦心爱的玩具。他成天捧着口琴,吹出各种各样的曲调。可是,那支口琴太旧了,有几个音已经吹不出来。一天晚上,荞麦在阁楼上吹口琴,那几个吹不出的音,让他无法把曲子吹得完整。荞麦停了下来,把口琴随手一扔。口琴被扔在老虎窗前的桌子上,大麦拿起口琴,前前后后看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名堂。他也听出来,有些曲子荞麦吹不好,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大麦搬出他的小工具箱,觉得可以自己动手把口琴修理一下。他检视了一下工具箱里制作航模的各种工具,把可以用的都找出来,整整齐齐排列在桌子上。荞麦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哥哥不在床上,阁楼里灯还亮着。他看了看老虎窗,窗户关着。再往下看,只见大麦正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盯着桌上的一堆东西。荞麦爬起来一看,发现口琴已被哥哥拆成一堆碎片,急了,大声喊道:“你干吗?你把口琴拆散啦!”“别着急,我在修你的老口琴。”“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我试着修修看,也许能修好呢。”大麦说着,用螺丝刀旋开了固定簧板的小螺丝,两块簧板上的每一个发音簧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口琴簧板上的发音簧片上生出了绿色的铜锈,有的簧片扭曲了,还有几根断了。③“这些就是躲在口琴里的病人。把它们治好,口琴就得救了。”妈妈听到阁楼上有声音,走了上来。她反对儿子太晚睡觉。走上阁楼,妈妈发现大麦把口琴拆得七零八落,有点儿生气。“你这是干吗?不睡觉,和口琴过不去。口琴被你拆成这样,还能用吗?”妈妈的声音中充满了责怪。她伸出手,想收拾桌子上散乱的口琴部件。大麦起身挡住妈妈的手,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你别碰!我在修口琴。”“这支口琴,你爸爸也修过,没有修好,你怎么会修?”妈妈也不相信大麦有能力修口琴。“我试试看,也许能修好的。”大麦的态度很冷静,并没有因妈妈责怪他而生气。“哥哥聪明,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荞麦看着大麦不慌不忙的样子,也改变了态度。他相信,能制作那么精致航模的哥哥,一定可以修好口琴!妈妈没有再多说,转身下楼了,临走,关照大麦早点儿睡。荞麦挨着哥哥坐在桌前,想帮忙,大麦把他往床上一推,说:“你别帮忙,越帮越忙。快睡吧!能不能修好,明天早晨你就知道了。”第二天早晨,老虎窗里射进晨曦的亮光时,荞麦醒了,他发现哥哥还在身边睡着。荞麦起身看床边的桌子,那支已经被安装好的口琴,安安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正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着光芒。荞麦拿起口琴轻轻地吹了起来。口琴的声音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透明,清亮,再也没有那种涩哑的感觉,那几个吹不出来的音,也能发声了。荞麦无法抑制心里的惊喜,忍不住大声吹起《小杜鹃》。④大麦醒了,他揉着惺忪的眼睛,见荞麦正在摇头晃脑地吹口琴,不禁笑了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介绍“阁楼”“工具箱”,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阁楼”上大麦为荞麦修口琴这个情节的展开做铺垫。B.从制作航模和修理国光牌口琴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哥哥大麦是弟弟荞麦羡慕、欣赏的对象,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C.“荞麦吹奏《小杜鹃》乐曲”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小说的又一条线索,与“口琴”线索互为映衬,推动情节有序向前发展。D.文中的妈妈关爱和体贴孩子:细心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守住人间烟火;努力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呵护他们诗意成长。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竟然”意思为出于常情常理以外,写出荞麦的表现出乎大麦的意料。B.句子②中的“对音乐如此敏感”与第三段中“匪夷所思”照应,印证荞麦确有天赋。C.句子③中,大麦把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强调口琴难以修理。D.句子④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口琴修好后大麦的得意劲儿以及荞麦的开心。8.文章第四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手足琴”;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口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二)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公向A未道时B都自谓C所行D不变E及见公F论说G过失堪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B.“创业与守成孰难”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C.“得一生”与“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D.“见人谏”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B.在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C.在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D.在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②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14.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注]①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接连使用“萍”“白首”两个比喻,使老友重逢的场景让人倍感唏嘘。B.颔联向老友讲述自己当下的状态,看似不合常理,但细思起来又饱含酸楚。C.颈联中诗人的情绪最是激愤,无理的怀疑与推想背后,是诗人的不平之鸣。D.尾联“且”字,道出诗人心中无奈。而一“应”字,又尽显自我安慰之意。16.全诗以“泪”起笔,又以“笑”收尾,请简要分析“泪”“笑”中分别蕴含的思想情感。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休表现: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最后唱着歌回家。(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直接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前者为“”,后者则是“”。(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激光如果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随着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类型演唱会A。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B,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C”。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由”和文中加点的“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B.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由此可知,小张确实生病了。D.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20.“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针锋相对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①,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肃然起敬。②,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他的《窦娥冤》③,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丝丝入扣、严丝密缝,且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无恶不作。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一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海洋中生活着一种战斗力极强的长线鱼,它有500多颗牙齿。为了保持牙齿的锋利,它每天都要换掉约3%的旧牙。这种换牙,从出生开始直至死亡,从不间断。凭借这些锋利的牙齿,长线鱼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休,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材料二: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固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B.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B.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C.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D.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4.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2.D3.B4.A5.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的凭借。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③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错误,偷换概念,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
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错误,原文有“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
D.“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错误,由材料一第4段“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揣摩不出的,再给予帮助,而且
教师不需要将文章一篇篇讲解给学生听。
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错误,原文说: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读;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写。
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说的是读书的滋味。
C.说的是写作的要求。
D.说的是阅读的要求。这三项均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说的是写作的快、稳,材料二中并未提及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行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如第四段“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论证“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使用对比论证,如第四段“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这是在论证“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时,得出结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使用因果论证。如第一段,“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因为语言和文字都需要精粹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而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粗的和浅的罢了,所以中学阶段还需要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因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最切要。
故答案为: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味着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有其价值,但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
如材料一第四段肯定了教材的价值,“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由此可知,教材是凭借,考生可以从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
如第五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这是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因为要养成习惯,需要反复的历练,需要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
故答案为: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的凭借。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③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光牌口琴赵丽宏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大麦就可以独立完成木制的航模小飞机。阁楼上,有他的工具箱。荞麦非常佩服哥哥,他的手真灵巧啊,他看着图纸,一丝不苟,细心地琢磨着每一个零件,再把它们一个一个安装在一起,让飞机慢慢完整起来。荞麦在旁边看着,他也想动手帮忙,但是大麦不让他碰航模飞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只能看,不能动!”屋顶就是航模的试飞场。试飞的时间总是选在星期天的下午。大麦带着荞麦爬出老虎窗,站在屋顶上,举行航模的飞行试验。荞麦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看着在天上飞翔的航模飞机拍手欢呼了。荞麦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大麦发现,收音机里一放音乐,不管是唱歌还是器乐,不管是中国歌还是外国曲子,荞麦都会呆呆地愣在那里听得聚精会神。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那些曲子,他听十遍都记不住,荞麦怎么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大麦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妈妈点点头,没说话。她想起了那次丈夫带荞麦去听音乐会回来后说的话。后来,爸爸生病去世了,那年,荞麦四岁,大麦九岁。这样的回忆,让她伤心。一天吃晚饭时,收音机里放了外国民歌《小杜鹃》,荞麦呆呆地听着,脸上带着微笑。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结束了,大麦问荞麦:“刚才收音机里唱什么歌?”荞麦不假思索地唱起来,居然很完整地唱出了这首歌,最后模仿杜鹃叫声的那一段,①他竟然也能唱:“咕咕,咕咕,啊恰乌恰,噢的里的噢的里的杜纳噢的里的噢纳乌恰……”妈妈听见了荞麦的歌唱,很吃惊。②才读二年级的儿子,对音乐如此敏感,好像有特异功能呢。她从箱子里找出一支口琴,这是一支国光牌口琴,她上中学时吹过,已经在箱子里放了很多年,非常旧了。妈妈用手绢仔细擦拭了口琴,试着吹了几下,口琴的声音有点儿发涩,但还能吹出旋律。妈妈把口琴送给荞麦,荞麦高兴得跳起来。这是荞麦平生第一次接触乐器。妈妈只是简单地向荞麦讲了一下吹奏口琴的方法,荞麦一个人闷头试了一会儿,很快就断断续续地吹成了曲子。晚上睡觉前,荞麦在阁楼上吹出了《小杜鹃》的旋律。哥哥听着荞麦用口琴吹出动听的曲子,无法抑制惊喜,他拍着手喊道:“嗨,我的小阿弟,你是天才啊!”那支国光牌旧口琴,成了荞麦心爱的玩具。他成天捧着口琴,吹出各种各样的曲调。可是,那支口琴太旧了,有几个音已经吹不出来。一天晚上,荞麦在阁楼上吹口琴,那几个吹不出的音,让他无法把曲子吹得完整。荞麦停了下来,把口琴随手一扔。口琴被扔在老虎窗前的桌子上,大麦拿起口琴,前前后后看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名堂。他也听出来,有些曲子荞麦吹不好,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大麦搬出他的小工具箱,觉得可以自己动手把口琴修理一下。他检视了一下工具箱里制作航模的各种工具,把可以用的都找出来,整整齐齐排列在桌子上。荞麦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哥哥不在床上,阁楼里灯还亮着。他看了看老虎窗,窗户关着。再往下看,只见大麦正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盯着桌上的一堆东西。荞麦爬起来一看,发现口琴已被哥哥拆成一堆碎片,急了,大声喊道:“你干吗?你把口琴拆散啦!”“别着急,我在修你的老口琴。”“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我试着修修看,也许能修好呢。”大麦说着,用螺丝刀旋开了固定簧板的小螺丝,两块簧板上的每一个发音簧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口琴簧板上的发音簧片上生出了绿色的铜锈,有的簧片扭曲了,还有几根断了。③“这些就是躲在口琴里的病人。把它们治好,口琴就得救了。”妈妈听到阁楼上有声音,走了上来。她反对儿子太晚睡觉。走上阁楼,妈妈发现大麦把口琴拆得七零八落,有点儿生气。“你这是干吗?不睡觉,和口琴过不去。口琴被你拆成这样,还能用吗?”妈妈的声音中充满了责怪。她伸出手,想收拾桌子上散乱的口琴部件。大麦起身挡住妈妈的手,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你别碰!我在修口琴。”“这支口琴,你爸爸也修过,没有修好,你怎么会修?”妈妈也不相信大麦有能力修口琴。“我试试看,也许能修好的。”大麦的态度很冷静,并没有因妈妈责怪他而生气。“哥哥聪明,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荞麦看着大麦不慌不忙的样子,也改变了态度。他相信,能制作那么精致航模的哥哥,一定可以修好口琴!妈妈没有再多说,转身下楼了,临走,关照大麦早点儿睡。荞麦挨着哥哥坐在桌前,想帮忙,大麦把他往床上一推,说:“你别帮忙,越帮越忙。快睡吧!能不能修好,明天早晨你就知道了。”第二天早晨,老虎窗里射进晨曦的亮光时,荞麦醒了,他发现哥哥还在身边睡着。荞麦起身看床边的桌子,那支已经被安装好的口琴,安安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正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着光芒。荞麦拿起口琴轻轻地吹了起来。口琴的声音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透明,清亮,再也没有那种涩哑的感觉,那几个吹不出来的音,也能发声了。荞麦无法抑制心里的惊喜,忍不住大声吹起《小杜鹃》。④大麦醒了,他揉着惺忪的眼睛,见荞麦正在摇头晃脑地吹口琴,不禁笑了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介绍“阁楼”“工具箱”,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阁楼”上大麦为荞麦修口琴这个情节的展开做铺垫。B.从制作航模和修理国光牌口琴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哥哥大麦是弟弟荞麦羡慕、欣赏的对象,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C.“荞麦吹奏《小杜鹃》乐曲”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小说的又一条线索,与“口琴”线索互为映衬,推动情节有序向前发展。D.文中的妈妈关爱和体贴孩子:细心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守住人间烟火;努力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呵护他们诗意成长。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竟然”意思为出于常情常理以外,写出荞麦的表现出乎大麦的意料。B.句子②中的“对音乐如此敏感”与第三段中“匪夷所思”照应,印证荞麦确有天赋。C.句子③中,大麦把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强调口琴难以修理。D.句子④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口琴修好后大麦的得意劲儿以及荞麦的开心。8.文章第四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手足琴”;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口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C8.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大麦对荞麦的音乐天赋的发现,又引起下文有关口琴的故事。②内容上,妈妈回忆其伤心的往事,引发读者思考,也暗自交代了当时生活贫困的时代背景。9.甲组:“手足琴”。①行文线索:小说以“琴”为线,以“兄弟之间诸多交往”为纲,“手足琴”构成小说的行文线索。②丰富形象:荞麦欣赏哥哥大麦会制造航模,大麦欣赏弟弟荞麦的音乐天赋,“手足琴”体现手足情。③凸显主题:大麦给荞麦修理口琴,是对弟弟的爱,“琴”与“情”谐音,“手足琴”即手足情。【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句子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错误。根据原文“‘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可知在修口琴这件事的一开始,荞麦是对这件事有怀疑的。
故答案为: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句子的能力。
C.“强调口琴难以修理”错误。大麦将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这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通俗易懂地向荞麦讲述了口琴所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这段文字的作用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从结构上看,文章的第三段原文“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等可知大麦发现荞麦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而第四段的开头一句话“大麦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正好照应,所以第四段首先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文章的下文写到因为荞麦的歌唱的好,妈妈吃惊,送他口琴,修口琴等故事情节,所以第四段又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其次,从内容上看,妈妈回忆往事,爸爸生病去世,两个孩子年幼,家庭失去了支柱,日子过得艰苦,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也能够暗示当时的生活贫困的时代背景。
故答案为: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大麦对荞麦的音乐天赋的发现,又引起下文有关口琴的故事。②内容上,妈妈回忆其伤心的往事,引发读者思考,也暗自交代了当时生活贫困的时代背景。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甲组:“手足琴”
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
①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妈妈送给荞麦口琴,荞麦吹口琴,大麦修口琴等故事情节,所以小说是以“口琴”为线索来进行的。在行文的过程中,主要描写大麦和荞麦兄弟俩之间的情感,比如,大麦发现“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主动进行修理;“‘哥哥聪明,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表现荞麦一改开始对哥哥的怀疑而开始相信哥哥,这些都在围绕“口琴”展开的“兄弟之间诸多交往”。
②丰富形象:通过文章可以知道荞麦很羡慕欣赏哥哥会制造航模飞机,而哥哥也对弟弟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感到匪夷所思,既欣赏又惊喜。一个“手真灵巧”一个“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都是优秀的孩子。
③凸显主题:文中大麦夜里给荞麦修理口琴,是对弟弟的爱,是对弟弟兴趣爱好的支持。另外。“琴”与“情”谐音,“手足琴”即手足情,展现的是兄弟之间的真挚情感。
乙组:“口琴”
主要从三面来进行:
①行文线索:妈妈送给荞麦口琴,荞麦吹口琴,大麦修口琴,荞麦吹奏修好的口琴等,可见“口琴”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②丰富形象:文中妈妈将擦拭好的口琴送给具有唱歌天赋的荞麦,写出了作为家长的妈妈对孩子爱好兴趣的支持;荞麦听一两遍的歌就能唱出来,吹奏口琴,很快就能断断续续地吹成曲子,这些都写出了荞麦在音乐方面的“特异功能”;大麦给荞夜里麦修理口风琴,一直到很晚,最后修好,可以看出大麦对弟弟的爱护,也能体现大麦的心灵手巧。
③凸显主题:一支小小的口琴,妈妈送,荞麦吹,大麦修,从中可以看出有妈妈的爱,有荞麦的兴趣,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口琴也表现出那个时代平凡人家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
故答案为:甲组:“手足琴”。①行文线索:小说以“琴”为线,以“兄弟之间诸多交往”为纲,“手足琴”构成小说的行文线索。②丰富形象:荞麦欣赏哥哥大麦会制造航模,大麦欣赏弟弟荞麦的音乐天赋,“手足琴”体现手足情。③凸显主题:大麦给荞麦修理口琴,是对弟弟的爱,“琴”与“情”谐音,“手足琴”即手足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二)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公向A未道时B都自谓C所行D不变E及见公F论说G过失堪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B.“创业与守成孰难”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C.“得一生”与“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D.“见人谏”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B.在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C.在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D.在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②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14.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答案】10.B、E、G11.B12.B13.①即使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②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14.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掌握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一)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人和越人结成一体。傲视别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形同陌路。即使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二)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三)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但是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的话。”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
“公向未道时”作状语,用于句首,B处断开;
“自谓所行不变”中“谓”是动词谓语,“所行不变”为宾语,E处断开;
“及”用于下句句首,“及见公论说”用于句首作状语,“过失”作“惊”的主语,G处断开。
故答案为:B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掌握能力。
A.正确。
B.错误。和;结交。意思不同。句意:创业与守成哪个难?/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C.正确。一次;统一。句意:获得一次活命。/天下统一。
D.正确。看见;被。句意:见有人进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
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错误。根据原文“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可知,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并没有否定,只是说,“创业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故答案为: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董”,督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怀仁”,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②“草昧”,指原始的未开化的状态,这里指国家开始创立;“角力”,角逐争斗;“臣”,使……臣服。
故答案为:①即使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②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原文“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可知,贞观初年,唐太宗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据此可以概括为:贞观之初,极力倡导;三年之后,闻谏言则喜;最近一两年来,表面接纳,实际上内心不满。
故答案为: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注]①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接连使用“萍”“白首”两个比喻,使老友重逢的场景让人倍感唏嘘。B.颔联向老友讲述自己当下的状态,看似不合常理,但细思起来又饱含酸楚。C.颈联中诗人的情绪最是激愤,无理的怀疑与推想背后,是诗人的不平之鸣。D.尾联“且”字,道出诗人心中无奈。而一“应”字,又尽显自我安慰之意。16.全诗以“泪”起笔,又以“笑”收尾,请简要分析“泪”“笑”中分别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15.A16.开篇的“泪”中,①有老友相逢的喜悦;②有年华老去、岁月蹉跄的伤感;③有身似浮萍、漂泊颠沛的痛楚;④有同病相怜的唏嘘。结尾的“笑”中,①包含了诗人的无奈之情,②也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之意。【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A.“首联接连使用‘萍’‘白首’两个比喻”错误。“白首”是借代的手法。
故答案为:A。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开篇的“泪”:
诗歌的首联写到作者和朋友阔别十年,如今相逢,所以有与老友相逢的喜悦之情。
作者和朋友阔别的这十年间,二人身似浮萍,漂泊不定,所以有身似浮萍、漂泊颠沛的痛楚之情。
作者和老友相逢时,二人已白发苍苍,所以有有年华老去、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
作者和朋友二人的身世有相似之处,都漂泊不定、白发苍苍,所以有同病相怜的唏嘘之感。
结尾的“笑”:
结尾的“笑”是作者在强颜欢笑,是作者的自我解嘲。颔联写到因乱世颠沛,年华蹉跎,作者只好借酒浇愁。颈联是对上层社会的控诉,也抒发了对自己“十年身世”的不平之情。所以诗人对着美酒大笑,笑的是自己的无奈,所以这吧“笑”包含了诗人的无奈之情。
“未衰应见泰阶平”意思是趁自己还没有衰老的时候,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所以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之意。
故答案为:开篇的“泪”中,①有老友相逢的喜悦;②有年华老去、岁月蹉跄的伤感;③有身似浮萍、漂泊颠沛的痛楚;④有同病相怜的唏嘘。结尾的“笑”中,①包含了诗人的无奈之情,②也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之意。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休表现: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最后唱着歌回家。(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直接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前者为“”,后者则是“”。(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2)灭六国者六国也;弊在赂秦(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雩、赂的书写。
故答案为:(1)浴乎沂风乎舞雩
(2)灭六国者六国也弊在赂秦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激光如果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随着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类型演唱会A。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B,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C”。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由”和文中加点的“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B.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由此可知,小张确实生病了。D.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20.“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层出不穷B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心潮澎湃C罪魁祸首19.C20.D【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的衔接【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层出不穷,层出:反复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
第二空,语境是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粉丝们舍不得离开,或让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故填写“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心潮澎湃”。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忘了回去。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
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心潮澎湃: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第三空,语境是说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主要原因,故填写“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指作恶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A层出不穷B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心潮澎湃C罪魁祸首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故答案为:C。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第③句“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是说激光的准直性高,而“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中的“这”指的就是激光的准直性高这一特点,故这句话应放在第④处,正好与后句“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衔接紧密。
故答案为: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针锋相对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①,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肃然起敬。②,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他的《窦娥冤》③,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丝丝入扣、严丝密缝,且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数学听评课记录大全
- 寿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巅峰冲刺试卷含解析
- 韶关市始兴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高分冲刺试题含解析
- 泉州市安溪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预测试题含解析
- 宁陵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临考冲刺试题含解析
- 《光谱原子吸收发射》课件
- 《常绿乔木》课件
- 【大学课件】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吉林别墅房屋拆迁施工方案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
- 很牛的ppt(获奖作品)
- 幼儿园中班健康领域活动《保护牙齿》.ppt
- 慢性阻塞性肺病健康的知识讲座记录表
- 生管、物控、PC、MC、PM
- 铁路防护栅栏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 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消力池水力计算
- 螺旋输送机 输送量计算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复习教案(优选.)
- 2022年山东省特种设备作业安全管理人员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